区块链 || 肉身出海,有必要吗?
通知:本公号已新建讨论群,有兴趣的读者可后台添加小助手入群。
随着行业严监管压力持续增大,尤其是去年924通知后——不少媒体解读称“圈内所有行为将被一网打尽”,越来越多的从业者来问火小律,要不要肉身出海?
客观说,火小律很少直接回答。因为来问的基本都有个前难,是身边的朋友一直在劝,或者说讨论这个事。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如果这么被劝法,都没有下定决心要走,说明内心大概率是不想出海的。只是被说的总有不安,希望寻个靠谱建议或者求个心安。所以,我要做的,更多是解惑,解答那些“是否存在不可控高风险”的疑惑。
火小律始终相信人和人之间是讲究气场相合的,律师和客户之间也是,什么样的客户会选什么样的律师。因此,我相信最终选定火小律的客户,九成九是业内相对合规的一批了。
那么,究竟要不要肉身出海呢?
真正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解决“肉身出海”的益处。从刑事法律的角度看,在不改变国籍的前提下,归根结底,是“物理隔离”,是直线提高了抓捕的难度系数,而非彻底摆脱了涉嫌刑事犯罪的风险。
为什么?刑法有管辖权之说,其中之一是“属人管辖权”,说的是中国人在境外触犯了中国刑法,仍然可以用国内刑法去制裁。只是如果最高刑期在3年以下,可以不追究。注意,是“可以”,换言之,也就是说,存在“不可以”、依然要追究的情况。
总之一句话,法网无边。
一旦决定出海,做好的一定是此生不回国的打算。
最后,认真回答下肉身出海的问题。
答案需要从3个维度考量。
维度1——行业
这里指的是细分行业,是币圈、矿圈、还是链圈,甚至更细。一个做交易所的,和一个开发Dapp的,显然是完全不能同等类比的。如果以1-10分出海论(越高越需要出海),交易所的起分点至少在6分以上,Dapp起分点只会在1。不仅仅是从政策方面考虑行业自身的风险等级,更要看各地以及司法实务对行业的关注度。打击核心犯罪行为时,辅助行业是相对安全的;但当核心犯罪打击效果不佳时,降维打击是必然的跟进策略,此时外围辅助行业就需要提高警惕了。
维度2——内容
这里指的是具体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对象。最简单的例子,同样是自媒体,A媒体只报道行业新闻,B媒体则各种宣传项目,显然B媒体风险远高于A媒体。C媒体只做Twitter单一媒介,D媒体则电报群、微信群各地开花,显然D媒体风险远高于C媒体。事实上,很多业内企业是多业务存续的。那么,不仅要看主营业务,更要看辅营业务。实践证明不少公司的跟头是栽在那些不怎么盈利的辅营业务上,因为不起眼,所以关注少、警惕性低。
维度3——边界
这里指的是和业务合作伙伴的边界是否明晰。很多企业并非自身存在问题被查,而是上下游企业被查后被卷进来的。从刑事法律的角度说,边界是否清晰,决定了结果的走向。是认定共犯呢?还是各自构成单独犯罪?或是能撇清责任、全身而退?这一点,圈内人和火小律认知并不相同。不少从业者认为因为一些不能言说的原因,导致很多时候难以区分究竟谁是业务主导者,或者说实际经营者。火小律认为,问题多数是说的清、查的明的,你以为的不留痕迹未必是帮的自己,或者只是埋了一个坑自己的雷。这一块,请多听专业人士建议行事,不要固执己见。
说到这个,说句题外话。以前在体制内,偶尔会遇到一些比较搞笑的情况。报捕案件,公安时不常打电话问能不能捕。我说干嘛那么紧张。对方说自己觉得这案子悬,所以多问问,提前做好不捕的准备。我说想多了,这案子很明确,一定会捕。对方非常吃惊,还各种感谢,搞得我以为自己业务不精。同样的,也会遇到一些公安认为铁板钉钉没问题的案子,反而很迅速的被枪毙了,一想到对方据理力争要法律规定的样子,就觉得怎么这都不知道。说这些,主要还是想说明,不同位置的人视角不同,即使同样的法律行业也因为工种不同难免有分歧,更别提不同行业的人了,隔行如隔山呐。
全面分析完以上3个维度后,如果能通过一些合规举措有效降低风险,出不出海也就不是问题了。
曾经的我
1.上海检察系统工作7年
2.海关总署部属院校海关法专业
3.某互联网上市公司负责法律合规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HYJ_Lawyer
新浪微博|火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