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一线传媒人都在关注的公众号」


金三银四,一年一度的招聘旺季又到了,媒体行业也正在上演一场“抢人大战”。对于传媒专业的准毕业生来说,从校招到实习,几乎承包了他们这一年的焦虑。为什么焦虑?毕业生们说,结束一个时代,进入另一个时代,不慎重不行啊!



“挑”


毕业生们经常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好工作?活儿少、钱多、不加班、大平台、福利好、晋升快……如果单位再离家近一点儿,这样的工作就太完美了。


有些“挑”源自于“贪”。很多时候,毕业生找工作就像找对象,很难满足。


这时候,身边总会出现几个泼冷水的:哪有这样的工作!真有的话,还能轮到你?更有趣的是,大家在一起比谁更挑,也是获得满足感的一种方法。


——哎,我想去国企,可手里的offer都是互联网公司的。

——互联网多好啊,工资高。

——但是不稳定呀...


——听说xx被阿里录了!

——真的吗?羡慕。

——可是他不太想去杭州。


听到别人心里一样纠结,心里就能平衡不少。


有些“挑”,则是因为想的太多。


杨绛说:哪有什么伤心事,一定是读书不多想的太多。对于传媒毕业生而言,焦虑也恰恰是因为“offer不多,想的太多”。



没有offer时,想象力就被无限放大。毕业生们对于工作往往抱着一种“后宫选妃”的态度,在心里对心目中所有的好单位进行综合评价,试图选出自己最喜欢的。


突然惊醒时,才发现都是幻想,紧接着就是一阵焦虑。索性,这部分人开始把自己搞得特别忙,海投简历、天天面试、四处实习,或者泡图书馆。假装自己很忙,可以缓解焦虑。


“怕”


有些焦虑是因为“怕选错”。


传媒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不多,选择任何一种都要面临取舍。


第一,去媒体行业,面临的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抉择;

第二,去其他行业做宣传工作,会面临职业发展道路的抉择;

第三,转行。这面临的就是是否舍弃专业的抉择。


这些年,传媒行业的变化太大了,大到涉世不深的毕业生们有点看不懂了。


毕业生小林打算在北京就业,一份有户口、稳定体面的工作一直是她的目标。她说:相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我觉得传统媒体更稳定一些,国企、事业单位也是不错的选择。我觉得对于女生来说,稳定体面的工作更有利于找对象,而且有户口就更有勇气在北京生活下去。


她的目标很明确:户口,要稳定。


可坚定的同时也会担心:万一薪资不高,何以支撑高昂的房租?


小杨则不同,他说自己学了这么多年传媒,就想在现在最火的新媒体行业锻炼几年。大家都说互联网行业人员流动频繁,但跳槽就意味着涨薪,应该也不错。然而在满怀斗志的同时,他也隐隐担心:年轻时还好,万一到了三四十岁,还在这个行业跳来跳去怎么办?


除了行业的选择,还面临工作城市的选择。


大家心里都清楚,搞传媒的在大城市机会最多,最有前途。留在大城市,意味着更多的机会、更高的生活压力和生活成本;去小城市,意味着生活舒适,但相应的会失去很多机会。


有人说:大城市房价这么高,压力太大了,可是总怕一回老家,就再也回不来了。

择业之难,难在如何舍弃。


对于没有工作经历的应届毕业生而言,他们其实并不清楚这些工作意味着什么,取舍全靠想象。就算做了选择,不到工作的时候也不知道自己选的对不对,怎么能不焦虑?



“慌”


找工作就像考试,当别人都陆陆续续交卷时,剩下的人就开始慌了。


临近毕业时,一些人纷纷在朋友圈写矫情的状态,晒“卖身契”的时候,没有去处的人们就一阵羡慕嫉妒恨。


——真好,我也想去那儿上班。

——听说他们公司经常加班,不(wo)适(ye)合(xiang)我(qu)。

——虚伪啥,明明在炫耀,还整的很不情愿一样。


更可怕的是,学校也会一遍一遍地做毕业生就业统计。当大家都在就业去向表上填上工作单位时,你的还是“未确定”,那就很尴尬了。


此刻,只能在心里默默安慰自己:没事儿,肯定有个最好的等着我呢!


“舍”


还有一种人说实习了这么久,做选择时犹豫了。


晓楠在某互联网公司实习了三四个月了,从一个生手变成了熟练工。最近,接到了正式录用通知,本该高兴的时候她又犹豫了。去还是不去呢?


其实一开始就是为了获得正式录用的机会才去实习。每天早早地到办公室,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任何细节都不敢忽视,一干就是好几个月。拿到offer的一瞬,高兴的快要飞起,感慨功夫不负有心人。然而,真正到了签三方的时候,开始纠结了:这份工作真的适合我吗?别的单位都没有去试过,万一有更好的呢?


随后,听取各方建议,搞的自己越来越纠结。



当然,这些人已经很幸运了。还有一些,实习了大半年,最后也没被录取,相比之下更糟心。


“我都在电视台实习四个月了领导说今年的指标太少,没有为我争取到。一直以为能留下,也没应聘过别的单位,现在再找新的感觉好尴尬。”就这样,在最后做选择的时候,他们又要重新投简历了。


他们说:最怕的就是没剩啥好的了。实习党们表示他们的心理压力很大赌注已经压上了,就怕出结果。


“妈”


还有很多人在择业时被家长的意见左右。


学传媒专业的学生更有共鸣,经历过艺考的洗礼,妈妈们早已看透了一切。


学新闻的以后是要当电视台主持人的;

新媒体行业发展再好,也是给人打工,不如体制内有保障;

官方媒体的工作多体面,不要只看钱。


社会已经变了,这些家长的观念似乎还没改变。


年轻一代们并不想“活给别人看”。在他们看来,如何最大化自己的价值、如何生活的轻松自在才是自己想要的。


然而,在工作的选择上,又难免会受“家长式思想”的影响,难以抉择。总想在双方观念之间寻找平衡,却在这种难以平衡的矛盾中把自己搞得更焦虑。



“过来人”总爱这么劝:


没什么可纠结的,下决心要快,别贪心、别后悔;工作之后,感觉不喜欢的话再换就行了,没那么复杂。


然而,在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上,谁又能这样痛快地下决定呢?怕是他们自己当初也没做到吧?


看来,这场焦虑,要持续到正式入职那一天了。


编辑:传媒一线


 往期精彩推荐:

“总局+总台”将怎样改变广电行业格局?

中国人的“上电视”情结

2018,广电再不重视新媒体就晚了!

新闻已死?害死新闻的是那些不会写新闻的人!

《我是大侦探》能拯救电视综艺吗?

广电系统迎来重大改革,究竟有何深意?

新华社关开亮:主流媒体该怎么取微信标题?

广电的改革,体制机制问题不解决,一切都是奢谈

总是被点名零收视,“三四线卫视”招谁惹谁了?

传媒一线所发布的内容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传媒一线每篇转载文章都将在文末注明作者、来源等信息。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所有者在公众号中回复,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一线传媒人都在关注的公众号

 长按二维码 获取第一手传媒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