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她被称为“蓝领院士”!她为中国火箭发射平台做了很多事儿

2018-04-15 山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从机械加工的“门外汉”,到火箭发射平台关键零部件加工的首席人选;从蓝领工人到精通数控机床操作、编程和工艺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27年间,韩利萍以“毫厘”也绝不轻视的专研精神,为我国航天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请听报道:《“毫厘”不差的“蓝领”女工匠》,采写:山西台记者徐敏。


蓝领院士?小知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原劳动部)从1995年开始,会同46个行业主管部门和各省、市建立了“中华技能大奖”(以下简称“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以下简称“能手”)评选表彰制度。每年(从1999年以后改为两年一次)在全国范围内评选10名“大奖”获得者和100名“能手”。迄今全国只有约200人获得“中华技能大奖”这个荣誉,在数以千万计的产业工人队伍中绝对凤毛麟角,因而被称为“蓝领院士”。其中,女性的获得者更少,韩利萍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韩利萍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记者前不久在太原见到了这位数控铣工领域的女工匠。47岁的她梳着利落的马尾辫,一双大眼睛清澈透明。在航天领域关键零部件加工上,“毫厘”之差都逃不过她的这双眼睛。

韩利萍:

它一点问题都不能出。我们必须确保百分之百,任何一个细微的差错,甚至一个毛刺都有可能导致一场失败。


27年前,18岁的韩利萍正赶上厂里招工,她又是家里的老大,高中一毕业便进入长治清华机械厂,和又大又重的机械零部件打起交道。最初十年里,作为组里唯一的女性,由于看不懂图纸,她的压力比谁都大。

韩利萍:

看不懂图纸你就不知道怎么下手,我有一个师兄,他水平比我高,问的人家都烦了,“这咋这么笨呢”,女同志也觉得面子比较薄,后来回家做饭切土豆,有了实物就非常好理解了。


2000年,厂里引进数控机床,韩利萍看着调试人员动动了手指,输入几个数字,加工出来的零部件既光滑又精确。于是她主动请缨参加厂里第一批数控机床操作工培训。那时,数控加工在我省才刚刚起步,韩利萍清楚地记得,2005年第一次去北京参加技能比赛就让她傻了眼。

韩利萍:

一发卷,啥也不会,看别人嚓嚓地做题,我也不会,我就把卷子抄回来,下了一年功夫。


这次失败不但没有让韩利萍打退堂鼓,反而激起了她学习数控加工技术的激情。韩利萍通过自学与实践,先后掌握了多种计算机编程应用技术,还对数控机床的新功能进行开发。有了这些“秘籍”,她在技能大赛中屡战屡胜,先后获得“数控加工特级技师”、“全国技术能手”、“第十一届中华技能大奖”等荣誉称号。

韩利萍:

我个人感觉赶上了一个非常好的时代,国家也是快速发展的时代,所以我们的机械制造能力不断提升,我们也有这些机会。


通过多年的锤炼,韩利萍已成长为航天企业里为数不多精通操作、编程和工艺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她也是加工精密航空部件的首席人选。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活动发射平台面积相当于两个篮球场那么大,是一个集纳了多套系统的大型精密设备,其中,四通均流阀体是长七发射平台液压装置的控制关键件,它的加工就出自韩利萍之手。您也许不知道,不足200毫米见方的工件上大大小小分布着各种规格的70多个阀孔,这些阀孔的加工质量又直接影响到发射平台支撑装置起降的精度和平衡度,稍有误差甚至会导致火箭发射无法精确入轨。

韩利萍:

它外面看见很普通,但是它很多结构都是在内部。我们加工的零件(公差)都是在丝的范围,两丝只有人头发的三分之一。


在声音嘈杂的车间里,韩利萍通过聆听机床运转、刀具切削和加工振动的声音,观察铁屑颜色、形状变化、工件表面刀痕,就能够准确判断出刀具的磨损程度和零件切削过程中的微变形量,及时进行修正补偿,确保产品质量百分之百一次成功。凭着这些“绝活”,韩利萍带领的团队圆满完成了多项重大宇航产品地面发射设备的生产制造,相继用在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平台上。

韩利萍:

很辛苦,但是我很快乐,这一生也很值得,航天人干的工作非常有意义。


独木难成林,一花不是春。2012年,以韩利萍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她利用这个平台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近3年来,这个工作室在航天装备制造领域实现50多项技术革新,成功申报并获得6项国家专利。

来源:山西综合广播新闻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