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余秉楠字体设计研讨,您想要的干货都在这里!

方正字库 2021-04-20
11月23日的北京,大雪过后寒气逼人,但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301报告厅里的场面却让人感觉无比的温暖:300多名字体及设计爱好者们,不畏道路湿滑出行艰难,从北京各个方向赶来,聚集一堂,只为近距离感受他们心中尊敬的师者——余秉楠教授的风采。
300人的报告厅座无虚席

下午3点,“余秉楠字体设计研讨会暨方正秉楠圆宋、方正秉楠辞书体发布会”在学术主持赵健教授轻松诙谐的开场词中正式拉开了帷幕。

主持:赵健
清华美院视觉传达设计系主任
清华美院教授余秉楠先生是大家非常尊敬的老先生,也是一名设计师,现年已经82岁了,仍然做字体设计这样一个严谨的工作,像他这样的人不会多。余老师是中国年龄最大的、仍奋斗在一线的字体设计师!今天最老的设计师和最年轻的设计师在这里汇聚一堂,非常棒。
王剑
方正电子副总裁
和余老的这几次合作,对方正电子来说都是一个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余老对艺术的追求和执着的精神令人动容,我们的字体设计师有特别深的感受。从友谊体到今天发布的辞书体和圆宋体,每一笔和每一画都倾注了余老的心血,精益求精,力求完美。友谊体前后修改了21次,并且余老师还要求我们为他装上字体的设计软件,他要亲自修改。余老师的这种精神,这种专注,这种执着,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坚持,才能创造出这样的作品。在合作过程中,余老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从余老的设计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致力于将其发扬光大的期盼,这也正是方正电子在字体设计领域的愿望和使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中文字体厂商,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在字体设计这个领域尽己所能,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下去。 感谢余老对方正电子的鼓励,我们希望和更多的前辈携手合作,让经典可以永传。也希望更多的年轻设计师、书法家加入到字体设计行业中来,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点燃新的火种。

张敢
清华美院副院长/教授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我们每天都很少去书写,当我们在敲电脑的时候,我们面对的字体它里面包含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字,更是一种中华文化。一种字体设计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在电脑时代里的一个体现。在这个字体里面同样也是一种艺术创新的体现。另外,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过程中,美育也可以通过字体设计这种方式得以普及和传承。
余先生是国际上第一套由中国人设计完成的拉丁字母印刷体——“友谊体”的创建者,也是中国第一批印刷字体的设计者,也是今天要发布的两款非常重要的字体——“圆宋体”和“辞书体”的设计师。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这样一个有着非常丰厚历史的学院,召开这样一个研讨会和发布会,对于加强我们的字体设计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广大学子创新设计、在字体设计上倾注自己的心血也有很大的示范作用。
字体的设计事关我们中国的文化形象。希望在未来的学科发展里面有更多年轻人投身到中国的字体设计中去。

当82岁的余秉楠教授在主持人的搀扶下走上讲台时,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些掌声里夹裹着崇拜、激动、兴奋、感动、感恩……一向少言寡语的余老师,今天的话语仍不多,但却字字珠玑。

余秉楠
清华美院教授
“首先我深深的感谢清华美院对字体创作的支持,感谢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对印刷字体数字化做出的巨大努力,还要感谢公司的设计师何媛、熊龙龙以及其他设计师的杰出的工作,保证了字体的原貌和完美的质量。因为你们的关心和努力,这些字体得到了重生。
我谈一点体会:设计是创造,字体设计也要创新,创新是字体设计健康发展的基础,只有创新才能与不断变化的世界保持同步。其次,我们的目标是寻找中国当代视觉设计的道路和方法,用中国现代的国际化的视觉语言来表现我们独特的传统文化。
我们对于西方和日本的印刷字体,不能盲目的临摹,要融合国内国外最优秀的传统,创造现代国际化的有中国风格的印刷字体。真正的艺术创造产生于认真、勤奋的探索,前提是要有敏锐的思考和灵巧的手。
最后,国家和社会都要重视印刷字体创作。我们都要看书、看报,每天离不开字。印刷字体的面貌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也是造福后代的事业。此外,我们学界都离不开字体的设计,它是设计的基础,包含了丰富的艺术规律,充满了追求、愉悦、奉献、充实,使我们的生活完美并且有意义。

主持:赵健清华美院视觉传达设计系主任介绍余秉楠先生字体设计
今天我发现余老师的一个看家本领,这么多年今天才发现的,字体写这么好需要灵巧的手,还要有一双美丽的眼睛。大家看,其他设计师都戴眼镜,只有他不戴眼镜,80多岁念稿子连老花镜都不戴,所以他能把字写好。余老师有保护眼睛的家传一绝,如果有人想学可以请教。
接下来的介绍余先生字体设计的演讲,原本应该是余先生自己来讲的,但考虑到余先生80多岁的高龄、并且刚刚经历过一场大手术,身体尚在恢复中。赵健教授体恤恩师,代替余老师做了《秉楠与字缘》的演讲。
赵健教授用大量的设计实例向大家阐释了余老师在设计实践及教学中坚守的重要理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他图文并茂、用心细致地为大家讲述了余老师设计或参与制作的每一款字体背后的故事。从国际上第一套由中国人设计完成的拉丁字母印刷体——“友谊体”,到新中国第一批印刷字体——“宋一”、“黑一”、“宋二”、“黑二”,从新中国第一套拉丁字母印刷活字——为《辞海》专门设计的西文字体,到圆体风格的全新宋体——“圆宋体”,以及关于美术字的著作。透过赵老师的演讲,相信在场的每一位听众都会被余秉楠老师醉心于字体设计并且求精、求完美的精神所打动、感染。
福利:在方正字库微信公众号首页回复“讲义”,即可获取赵健教授演讲PPT的下载方式(图为ppt截图分享)

赵老师精彩的演讲过后,方正电子字体设计师郭毓海代表方正字体设计团队向余老师赠送了书法作品,向余老师表达敬意,清华美院的学生代表乌兰代表清华美院师生向余老师送上了鲜花。

方正电子字体设计师代表向余老师赠送书法作品


仇寅
方正电子-字库业务部开发部副部长介绍方正秉楠圆宋、秉楠辞书体的开发过程
这两款字体是由方正字库字体设计师组成的设计小组(秉楠圆宋设计小组成员:熊龙龙、乌新丽、王军芳、杨颖、卢帅、何媛,秉楠辞书体设计小组成员:何媛)在余秉楠教授指导下完成的。这期间,余秉楠教授始终强调书写的精神、设计的和谐,并以精雕细琢的设计匠心以及追求极致的设计态度来要求自己和方正字库设计团队。从基础设计到开发制作再到成库修改,在耗时2年零3个月后,这两款字体终于正式问世。我们的设计师们在一位非常和蔼的长者的指导下,完成了充满人文关怀和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秉楠圆宋和秉楠辞书体。
福利:在方正字库微信公众号首页回复“讲义”,即可获取仇寅老师演讲PPT的下载方式。(图为ppt截图分享)

接下来到了本次会议最激动人心的一个环节,余秉楠教授、方正电子副总裁王剑先生、清华美院副院长张敢教授、赵健教授以及6位特邀嘉宾共同揭开了方正秉楠圆宋、方正秉楠辞书体的神秘面纱。
与会嘉宾共同为方正秉楠圆宋、方正秉楠辞书体发布揭幕

之后进行的是6位特邀嘉宾与余秉楠教授的座谈交流。每一位嘉宾都给大家讲到了和余秉楠老师相处过程中的一些不为人知的、感人的、有营养的细节;对字体以及字体设计行业,嘉宾们也都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从左至右分别为:朱志伟、方晓风、何洁、
余秉楠、岳昕、仇寅、张建国、赵健


何洁清华美院视觉传达设计系博士生导师/教授字体课我觉得不是一门简单的基础课,它所蕴含的是中国书写的历史,实际上将近五千年左右的时间,里面有非常深厚的中国文化,中国的基因,也是中国文化的久远符号。所以,我们现在在字库的设计当中,完全可以体现出来中国五千年来所积累的文化价值和意义以及水平。余老师通过自己一生的耕耘所取得的成绩给我们做的典范,这绝对不止是余老师的字体上市和应用了,而是他一直坚守着中国的文化,坚守着我们字体设计的标准,坚守着我们字体设计的真正价值在那里。今天大家学基础的字体课,很多同学不愿意学,觉得没有用。我个人的体会是只有掌握了字体设计才能掌握设计,尤其是平面设计和图形设计的核心。
朱志伟字体设计专家我在今天的海报上看到这样一句话“余老师年过八旬,对设计和字体依然有一颗赤子之心”。我觉得今天这件事情,余老师的三款字体做成产品推向社会,在中国字体的发展史上怎么评价都不过分。我和余老师从90年代初开始接触,这也是我对余老师的一种感觉,特别认真,特别执着,态度特别朴实。所以,这些年熟悉我的同事也会听我这么说,我们在字体面前,在用户面前一定要有一颗赤子之心,这也是我的追求,余老师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要好好的向余老师学习这种精神。目前,我们中国字体发展和字库的产品依然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大家的需要,但是学者、艺术院校参与到字库的开发和字体设计工作当中,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学校、学者的资源可以和企业结合起来一起开发字库,满足市场的需要,这是今天活动的另外一个意义。
方晓风清华美院环境艺术设计系教授兼《装饰》杂志主编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最高的价值实际上是生动,正体字要显得生动是非常难的。我为什么觉得圆宋体特别好呢?因为圆宋体在正体字里面,表现了书写性,写的味道。但是光靠写的味道还不够,实际上余老师设计的这套圆宋,是在正体字里能够有细微的变化,包括他圈点的、很多小的批注的东西,我们一般是看不出来的。这个完全是建立在一个非常深厚的审美修养当中,不仅是专业技能的问题。年轻设计师在这一块很难把握到,这是有传统文化的修养,有书写的审美。而这种生动实际上是中国文化最宝贵的东西,实际上字体设计可以不夸张的讲是设计资源,我们知道乔布斯的苹果美感的来源就是从字体课里面学明白了很多设计的道理。
岳昕北京元隆雅图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艺术总监我是余老师的学生,到现在为止余老师教了我35年。从开始设计的启蒙就是余老师带我学习的,他对设计要求很高。第一次去余老师家,他给我讲一些设计的东西,特别是书籍和艺术,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接触到了专业的老师。当时我仅仅知道我遇到一个好老师,但是我并不知道真正的价值。临走的时候余老师给我留了一个作业,32开的书的封面,说你要临摹这个,当时没有电脑,就是水粉,只有一个要求,只有四个字:一模一样。从那一天开始,我就走向了余老师给我指引的精细设计的道路。今天特别高兴看到余老师的字体发布出来,其实对我是一个很大的鞭策,也是一辈子的鞭策,我跟余老师学到很多东西,字体、编排以及所有的设计。但是我恰恰没有学到余老师对于一生要做好设计的伟大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很惭愧,我没有学到,但是我会努力的。
仇寅方正电子-字库业务部开发部副部长通过跟着余老师做新字体的开发,我有三点重要的感受。第一,态度是我们做好事情的一个根本。余老师在指导过程中,既体现出非常精微的洞察力,又以极其严谨的作业态度来影响我们。粗枝大叶,不负责任是做不出合格字体的。第二,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方法。我们所看到的圆宋体是用马克笔写出来的,辞海体是用钢笔字写出来的,友谊体是用自制的竹笔写出来的,书写工具的不同带来了设计的新意,同样,其他方面的变化也是可以带来新意的。余老师的方法启发我们如何打开思路,更好地寻找创意之源。第三,我们感受到做任何一个事情都要有一个理念上的支撑。开发一款字体是做什么用的?是用于正文阅读用的还是平面展示用的?思路决定了出路,对我们今后的字体开发,都具有非常好的指导意义。
张建国方正电子字库业务部总经理早在1995年、1998年国家语委、新闻出版总署、全国印刷字体工作委员会组织对方正字库进行国家级鉴定的时候,余老师就是其中的专家评委. 从2001年第一届到2009年的第五届,余老师一直是我们方正奖字体大赛的评委。在方正字体的开发过程当中,我们非常荣幸能够得到余老师指导,在2003年、2004年做正文字体博雅宋和兰亭宋的时候请余老师做了非常详细的两款字体的评述,给了很多建议。后来我们做雅宋和兰亭黑的字体,他也给了我们很多建议。所以说在字体设计方面。余老师不光是亲历亲为的做,也在指导我们行业做具体的事情,我代表方正对余老师表示感谢。作为中国的一个原生的字库厂商,我们字体这一块也是面临了很多的压力,环境的压力,版权的压力,包括国外竞争厂商的压力。但是作为我们在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我们的设计师,方正字库的同事一直有这样的责任感和情结,希望在中文字体方面,中国人有更多的贡献。我们有一个口号是“中国人,方块字”,这是我们的追求,也希望我们在座的设计师,如果有兴趣,投入到我们行业中来,哪怕只是一个创意和一个方案,大家可以优势互补,把这个事业往前推动。

Q
A
&
问:我想问余老师一个问题,您在对这些字体进行细微和精致修改的时候,一直秉承着的理念和标准是什么?
余秉楠:其实当时没有考虑太多,首先我在原稿上面就觉得尽善尽美了。第一个希望数字化的字能够反映出原来的面貌,还要反映出它的风格,也就是字体的精神不能丢了。其实在修改的时候,有很多我们搞平面设计都懂的艺术规律在字体里面。比如说一个圆,刚才的PPT里面四个圆,以前字体是倾斜的,两个是垂直的,两个是斜的,这样就不行。需要懂得字体的产生年代,现在写的辞海字体是现代字体,不是文艺复兴的字体,不能模糊了字体本身的面貌和模糊了它的时代性。

问:字体是应该从设计出发还是美术出发?因为各种的互联网平台和论坛,出现了非常虚假的美术字繁荣,这种我觉得意义不大,字体设计是否应该从字库出发?按自己的方式尝试一个中文的字库,甚至是几十个字的字样,或者是英文字库的尝试。还有一个问题是西文和拉丁文的字体设计,对于中文有哪些帮助?
余秉楠:这个问题很多人都问过,上一次2012年的研讨会也问过,我一开始也不清楚。因为我在写的时候,没有意识到要把中国的传统融进去,没有这个想法,写完了以后,我的德国老师拿了我的字体给他的同行看。看了以后都说像是一个中国人写的,我的老师很惊讶,我当时也很惊讶。刚才也介绍了,友谊体是用中国特制的旧毛笔杆,削成一个有弹性的竹笔写的,就这样“把中国的特点完全表现出来了”,这个评语是外国人说的,不是我自己说的。后来我就想这个问题,我觉得我当时没有这个意识,就是学完了以后让我写一套字体将来给中国人,而且适合更多的书籍用。根据这样的要求,我就慢慢练习。竹笔是为友谊体选择的,因为德国人写字都是用钢笔写,我选择的竹笔是有意识的让它有一点弹性。但是风格怎么结合的呢?后来我想明白了,首先我是在中国长大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无形当中对中国的书法以及中国的文化的积淀,自然而然脑子里就有这个印象流露出来。对于在德国学的字体,老师教导是非常严格的。入学以后第一年并不是画素描,而是写字,它是一个基础。写的时间相当的长,大概写了有两年的时间,中间还有别的课程,不是专门写字。两年以后就开始自己写了,两年都是摹写,最早写的是罗马体,两千年以前的字体,按照发生的历史一步一步写过来的,写到今天的字体。这过程中对拉丁文的发展是怎么演变的,全都了解了。而且对于当时发生的艺术史和流派也非常清楚了,这个事情就自然而然的形成在脑子里。但是我在写字的时候看重了两套字体,大写字母是罗马大写体;小写字母是选择的后面一点的,法国的卡罗琳(音)王朝的小写体,这个时候是发展的黄金时代,最成熟的。把这两个字体的优点吸收过来,通过竹笔来表现,按照美国一个字体公司说法,是融合了最优秀的德国传统和中国风格,就这么出来了。所以这些事情必须有比较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一定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些东西,想中西结合,发扬传统文化是做不出来的。所以,我们还是基础要扎实,即使不想去融合,也会自然而然的融合起来了。
何洁:我们知道中国字体是要写的。要想写好印刷字体,首先得写好字,这是一个最本质的基础。中国字形成今天的印刷字体样式,经过了至少五千年,从甲骨文到大篆、小篆到印刷字体等等。这个过程,我们的前辈和先人就是打小从书写走过来的。我们今天可能不太一样,工具也变了,对我们书写字体的要求也没有了,不是说你汉字写得多好才能毕业。过去我们以字选人是一个倾向,因为我们一直认为字如其人。但我们今天不是,尤其是这几年信息时代到来以后,学生写字的水平在下降,因为写字没有得法。之所以形成现在的字形和结构以及味道、布局等等,都是需要在长期实践当中积累的,刚才余老师讲到了。否则这些东西你抄,或者看一本书是形不成的。所以余老师的意思是我们要把重视结果的状态转化到重视过程的道路上来,这样自然而然的你才会发现字体设计的真谛。我们搞专业的人,即使我们没有这样的市场和需求,但是真正的文化和价值意义靠我们去坚守。清华学堂无数人做基础研究,即便要受穷,你也要做最基础的东西。为什么呢?这是一帮人的探索,一帮人的坚守。我希望我们的同学们还是要坚守,从写字开始,从写字的过程当中建立自己的认识,掌握自己的规律。刚才余老师讲了,如果他不写,不临摹,不去看里面的结构问题,怎么能悟出道理呢?差一点点也不行。真正写字的人,我举个例子,你画一条线你认为是直的,他能看出来不直,不信你量一量,就是不直的。这是从日常积累得来的,过程的积累得来的。所以你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说明你有担当,我们需要这样有担当的学生。

问:余老师是我们爷爷辈儿的人,请问文化大革命对字体设计有什么深远的影响呢?
余秉楠: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一切都受到了影响。文化、经济都受到了影响,我也受到影响。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的字体室解散了,文革以后慢慢的开始恢复。字体设计今天看来发展的不错,但是我还是感觉真正能写好字的人不是没有,只是数量还是太少。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印刷字体每年会产生少则二三十,多则四五十。但是我们没有这么多,所以我们需要让字体现代化,就需要有更多新的、好的字体出来。
会后,亲切的余老师耐心的给大家签名

关于本次“余秉楠字体设计研讨会暨方正秉楠圆宋、方正秉楠辞海体发布会”的报道到此收官。其中的发言根据录音整理,因篇幅限制有删减。希望余秉楠老师以及各位字体、设计界大咖们语重心长的话语,能对各位字体及设计爱好者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有所收益。
祝余秉楠老师身体健康、艺术之树常青!


福利继续送!
1、在方正字库微信公众号首页回复“讲义”,即可获取赵健、仇寅两位老师演讲PPT的下载方式。2、在方正字库微信公众号首页回复“余秉楠”,即可获取“方正秉楠圆宋体”和“方正秉楠辞书体”、“方正秉楠友谊体”家庭版(个人非商业用途)的免费下载方式。大家继续奔走相告吧!

美丽字体 魅力生活
字体设计字体推荐设计分享设计交流
Tel:400651676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