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以实干实绩推进教育脱贫攻坚
为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教育系统结合实际,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六个一批”的扶贫攻坚战略部署,坚持以“民生至上”为目标,以贫困学生资助为重点,着力改善办学条件,抓实“校农结合”,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发挥教育造血式扶贫功能,扎实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斩断贫困代际传递。
一、层层落实责任
坚决贯彻落实“发展教育脱贫一批”责任,建立市级教育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层层立下军令状,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包保县区,县区教育部门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安排教师进村入户开展“一对一”帮扶,全面形成教育系统“同心协力、齐抓共管”的攻坚态势。贯彻执行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夏季大比武和秋季攻势行动令,组织深入县区、学校和同步小康帮扶村蹲点调研,着力提升深度贫困地区人口受教育水平和就业创业、脱贫致富能力。
二、加强政策宣传
组织动员全市教育系统加强教育扶贫舆论宣传攻势,广泛利用报刊、电视、网站及微博微信等媒体,深入宣传解读教育惠民政策。印制学生资助宣传资料60万份发放至全市每一名学生,各县(区)、学校通过家长会、家访、家校通、《告家长书》、印制发放扉页上有教育扶贫资助政策知识的作业本等方式加大宣传,确保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
三、抓实学生资助工作
2016年全市投入教育精准扶贫资金3208.6万元,对8个县(区)24所学校10862名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精准资助;2017年春季开始,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资助从先收后退改为免收费,全市投入教育精准扶贫资金3907.07万元,对8个县(区)24所学校14648名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精准资助,秋季学期提前下达教育精准扶贫资金2067万元,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失学、因学致贫。
四、融合推进产业扶贫
依托学校食堂供餐市场,成立校农结合工作专班,发挥食材配送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作用,精准扶持有劳动力和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人口实现增收致富。通过召开全市营养改善计划校农结合工作现场会,推广“学校+公司+合作社+农户”扶贫新模式,在遵循市场价值规律前提下,将有效的市场需求定向引导由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生产供应。目前,各县区、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创新农产品产销对接机制提高产业扶贫精准度和实效性的意见》(黔府办发〔2017〕21号),与242家合作社(农户)签约,采购当地农产品,带动10218名建档立卡贫困农户脱贫。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各县区组织公立学校在同质同价前提下逐步执行定向采购当地农产品,争取到2018年5月底前,正常开办食堂的学校常用农产品食材全部由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生产供给。
五、助力易地扶贫搬迁
积极配合移民、扶贫等部门,统计核实易地搬迁户子女入学需求,整合学前教育、全面改薄、城镇义务教育等项目,优先建设安置点中小学(幼儿园),配备师资队伍,确保每个安置点、每个迁出村寨、每个农户随迁子女按时就近入学,享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目前,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均就近安排到当地中小学幼儿园就读。2016年保障1686名搬迁户子女入学,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38人;2017保障3085名搬迁户子女入学,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293人。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贯彻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切实保障农村教师待遇,开展2017年度省、市级乡村名师申报评选工作。继续推进“特岗计划”、“国培计划”向深度贫困地区乡村学校倾斜,优先满足紧缺师资配置需要,优先支持乡村教师校长培训,优先加强民族地区师资培训。用好山东教师远程研修网络平台,积极争取山东省教育厅师训干训中心支持,首次在我市举办“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工作坊坊主研修班,共180人参训,进一步推进全员远程研修工作。与贵州师范大学合作举办2017年中学校长能力提升研修班,共116名校长参训。
七、提升职教服务能力
促进优质职教资源向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倾斜,通过多种途径吸纳贫困家庭适龄学生进入职业院校学习。督促指导全市各职业院校积极配合人社、扶贫、农委、妇联等部门深入推进“1户1人计划”、“雨露计划”等各类培训任务。截止目前,全市各职业院校组织完成了养殖培训、护工、乡村旅游、工艺品、畜牧兽医、果树种植、家庭养殖、蔬菜加工等领域共4000余人(次)的技能培训,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产业急需的技能人才,增强了“造血”能力,实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户”的目标。
八、做好扫盲教育及控辍保学
通过市级指导、县级统筹、乡镇组织、中心校具体实施,对贫困地区开展扫盲和扫盲后继续教育。大力开展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从业人员技术培训等,切实帮助广大农民提高生产技术。狠抓“控辍保学”工作,按照双线目标管理的要求,层层签订“控辍保学”责任书,落实“七长”负责制和三项工作制度,开展精准统计,对排查出的辍学学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劝返。着力实施六大关爱工程,精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加强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实行动态监测。
编辑:电教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