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港澳地区政协委员在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专题会议上发言

2018-01-24 海联会 上海海外联谊会

点击“上海海外联谊会”关注我们


        1月24日上午,根据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日程安排,举行专题会议。共有3位港澳地区委员作了发言,提出意见和建议。



屠海鸣委员


市侨联副主席、香港豪都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



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已经到了破题关键节点。这里有三个重要的因素:第一个因素,十九大提出创新引领率先发展东部地区,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第二个因素,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定位,明确上海要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第三个因素,市委对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决心。四方面建议:


1

上海要以“五个中心”建设为载体打造长三角产业竞争力。

        现在国际间的科技竞争、产业竞争、贸易竞争日益激烈,发达国家都瞄准中国,我们是市场大、产业大,但是科技力量暂时不够,核心技术少,中低端的企业还比较多。中国要赢得未来的竞争,长三角责无旁贷,长三角不可回避。

        李强书记提出要有一个创新活跃的生态。长三角可以城市群的身份参与全球竞争,上海正在建设“五个中心”,是我们服务长三角、巩固提升长三角产业优势的重要抓手,我认为特别是怎么样深度融合,将成为我们在新时代的新课题。


2

在政府改革上互相学习。

        目前长三角各地政府都提出要营造中国最好的营商环境,这是释放企业创造力的关键举措,上海的营商环境非常好,如何进一步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企业都非常关心。


3

在生态环境上联手出击打造长三角的环境竞争力。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按照总书记的治国方略,长三角应该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相得益彰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这是重要的竞争力。上海在打造山清水秀自然生态的健康环境,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方面,除跟江苏、浙江互动互联以外,还要在综合治理方面为长三角提供样板。


4

努力实现人才供给质量、人才自治能力的两提升,打造长三角的人才竞争力。

        从经济全球化流动中的企业主体和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来看,长三角要在这一竞争中取得国际竞争优势,关键是人才。上海应该借鉴发达国家人力资源、人力资本先进理念,培养一支能够参与国际人才市场竞争的人才开发队伍,并将人才开发的国内市场转向国际市场,加强对这方面变化和发展趋势的研究、跟踪和分析,如果在构建产业竞争力、制度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和人才竞争力等方面,长三角能够迈向新征程、有所新作为,我认为一定会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级城市群。



卢津源委员


香港美坚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探索和建立自由贸易港。上海的港口建设提到了重要的高度。对标伦敦、新加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应该大力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水平,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能级。

1

        当前亚洲地区的国际航运中转集运业务主要集中在新加坡、釜山等地,上海港是新的港口,稳定出口量十分有限,而且受海关通关的监管限制,上海国际中转集运成本高、口岸效率低,而且上海港企业倾向于将大量的中转箱和高附加值的项目转移到新加坡境外港口。因此自上海自贸区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进国际中转集运业务,将分流的市场回笼至上海,但是效果不明显。

        传统的货贷模式严重影响了上海港的发展,建议启动两头在外的中转货物,形成规模效应,依托自由贸易港的建设,赋予上海港国际中转集拼新内涵,打通国际中转的新通道,建设上海港升级版、海陆空铁多种联运,集疏运枢纽体系,促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桥头堡的作用。

2

        水路进、铁路出,通过长三角经济带大力推动上海港中转的集拼业务,将东亚的进出口货物,以内河运出等等在自贸区进行拼装,在对接中欧班列建议铁路运输,弥补上海港海铁联运的短板,打通上海港国际中转业务、集拼业务。

3

        依托自由贸易港建设开展进出口贸易的拼装和加工。以浦东机场为核心,切实推动长三角一体化港口群、机场群的建设,全方位构建上海海陆公铁集疏运的枢纽体系,进一步提高上海港国际运输的服务功能,促进长三角一体化构建上海国际中转集拼公共服务平台。以新加坡的成功经验,结合上海港的实际情况,建立洋山港联运的中心,从而化解综合配套服务,同时由政府主导、协会推广、市场参与,操作统一的方面,系统大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中转集拼的平台,将功能设计的业务流、信息流、资金流统一到一个平台上最大限度地统筹长三角各区国际中转集拼业务,提供公共服务,形成长三角集拼和封装功能的核心。



姚珩委员


香港捷丰集团董事总经理



        在全国相继成立自贸区和上海自贸区扩区后,原自贸区核心区的政策包括服务业开放、投资便利、金融创新,已经成功复制到上海各区和全国各大自贸区。另外涉及海关特殊监管区的业务也已经成功复制到全国各大自贸区和各非自贸区的保税区,从可复制、可推广的角度来看,成绩斐然。

        自贸区扩区后,我们也发现三个片区都保持了符合自己优势的产业,产业的优势更加明显。金桥有出口加工的政策优势,陆家嘴有金融服务业的优势等等,反观外高桥,弱势明显,形成了对外高桥自身产业发展的压力。归纳两方面问题:


1

       急需加快对外高桥产业优势、核心产业的发展定位,积极研究与核心产业相关的政策。


2

涉及特殊监管区的发展面临挑战。在通关便利的政策辐射出去之后,针对特殊监管区内的政策没有出台,区域内的产业注入跨境电商等,因为缺少针对性的产业扶持政策,也缺少相关标杆性企业落户带来的产业集群效应,发展的速度已经落后于长三角的周边地区。


基于上述的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建议相关部门将自贸区保税区针对自身的发展和建设进行一次详细的产业专题调研,深入分析外高桥区域内核心产业的发展和升级的新增量数据。还有新增实体,特别是创新行业的增量数据。同时也横向比对深圳浅海,以及长三角同类产业地区的发展情况,来拟定区域未来产业发展情况。



持续关注更多精彩内容,赶快戳我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