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05-31

点击“上海海外联谊会”关注我们


两年一度、为期一天半的“中华学人与21世纪上海发展”研讨会于5月25日落下帷幕。上海海外联谊会执行副会长赵福禧致闭幕辞。他表示本次研讨会主题鲜明、重点突出、紧扣上海发展需求,深入研讨、气氛热烈,取得了丰硕成果;他代表组委会向与会的各位嘉宾表示衷心感谢,并希望海内外的专家学者、企业家朋友,继续关注和参与“中华学人与21世纪上海发展”研讨会,关心和支持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

此次会议的规格之高,不用多说。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徐匡迪作主旨报告,上海市委副书记尹弘出席,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春雷作主旨报告。市欧美同学会常务副会长盛焕烨、张伟江、陆建非和左学金分别主持论坛和闭幕式。


上海已经明确到2035年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到2050年,上海要全面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这是上海今后一段时间内发展的“大局”。此次研讨会围绕“创新”“人文”“生态”“区域”四个议题,探讨上海对标国际一流,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的标准体系和发展策略,为上海建成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和区域一体化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出真知灼见。

来看看海内外大咖们最前沿的思想分享。

(按大会发言先后顺序)

经济学中提取逻辑的兴起

萨斯基娅·萨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全球城市概念首倡者

城市化在不同发展的阶段并不都是尽善尽美。所有全球城市都有非常复杂的系统,它们是全球经济的核心,既有一些正面的影响,又会有一些极端的威胁,需要去抵抗。我们要准确了解这些全球城市走向成功的过程中如何创造全球经济,同时也要了解它给我们带来的威胁是什么,因为它们是确实存在的。“提取”概念的提出,就是想了解究竟谁是城市的推动者?在全球城市的范畴中,有哪些机制在运行,哪些是好的机制,哪些又是具有破坏性的机制。

对标纽约、伦敦:展望卓越全球城市之路

谭强:海银集团CEO、美国大都会集团原全球高级副总裁和中国区首席执行官

从生活便利度、生活成本、人口结构、职业划分、人才吸引、外资企业落户、金融市场等方面,对比上海与纽约、伦敦的情况可以看出,上海要成为一个全球城市,不仅地标的建筑要适应全球城市,外来人口和外籍人士在生活方便程度还有很多细微处需要改进,更要吸引非常好的人才到上海这座城市来,要有良性的企业竞争,要有好的市场。上海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未来亚洲的金融中心,以及要发展到全球的金融中心,这个路还很艰难。在长三角区域发展中,上海如何引领,相信上海到2020年,会是一个更开放、更包容的城市。

迈向“卓越”,必须走向区域一体化之路

吴志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副会长

一个全球城市,必须是一个城市群。如果说1990年代还是“全球城市”控制着世界城市网络的话,那么21世纪单打独斗的城市没有未来。真正的全球城市,一定是集聚全球范围的人才、科技、创新、市场等流动资源。全球城市达到巅峰状态的时候,要把周围都纳入,将全世界的资源和最本土的基因相互融合组成一个新型的生命体。我们团队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张、全球最全城市样本地图——智能识别全样本城市建设图,这张图精度达到30x30m,覆盖全球13810个城市,继而可以得出城市可以归类为萌芽型、佝偻型、成长型、膨胀型、成熟型、区域型和衰退型等7种类型,通过对城市群发展经验得失进行分析、借鉴,可以对城市未来15年发展得出动画推演,科学支撑上海与长三角城镇群一起共筑卓越的“全球区域 Global Region”的发展战略。

循证:一个城市状态的测量体系

奥坦·赫尔佐格:德国工程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长三角城市群智能规划协同创新中心特聘教授

创建评估一个城市当前状态的测量体系,并与其他城市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比较,这一点尤为重要。这些测量体系为实现卓越的全球城市地位奠定了基础。

循证项目得到了欧盟委员会的支持,同时中国政府也有参与。我们对现有的38个城市来进行了评估,用了220个基本的指数来衡量全球城市化系统。这220个基本的指标,都是和城市规划息息相关的。我们通过三种数据渠道来采集信息,从中可以了解到城市发展的动态趋势,从而区分各个城市的发展进度。我们希望把中国和欧洲的城市进行更好地对比,了解他们在未来发展潜力当中相关的差异何在。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上海需要做更多的事情,总体上上海的发展路径还是比较好的,但是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特别是在创新这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键技术的超越在于创新

武平:武岳峰资本创始合伙人,展讯通信创始人、原董事长兼CEO,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副会长

2015年中国成立了国家大基金,花了170多亿美元在境外收购半导体企业,占全世界花费的12%。但是,Intel收购Altera就花了167亿美金,安华高370亿美元收购博通。相比而言,中国的资本投入还远远不够,还需要继续加大力度。

急国家所急,在芯片领域我们要奋起直追,但我们今天不是简单的弯道超车问题,因为弯道超车,基本条件是你要快追上对方了,我们现在的差距还很大。我觉得不能简单地认为,举全国之力做半导体是错误的,我们应该好好研究一下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半导体成功模式是什么。

5G时代即将到来。5G时代就是人工智能、智能驾驶崛起的时代,5G时代很多的核心技术已经是中国人提出的,我们要制定自己的标准来参与其中,然后和全世界合作。

上海卓越全球城市的文化特质:

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

王战: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上海社会科学院原院长

上海的文化特征是什么呢?从历史的演进来看,它应该是江南文化,然后是海派文化,然后是红色文化。海派文化的根基不是西方文化,而是来自江南文化。其实,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比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早,比如伏尔泰等,他们都是研究中国问题的,早期思想启蒙运动对中国文化是非常崇尚的,包括科举制度也对西方宏观制度产生了影响等。这样看,我们对海派文化应该有文化自信。

上海应成为文化发展的大源头

颜海平:清华大学外文系主任,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院院长

在今天,以跨文化的知识生产和交流的能力为主的人文教育有了更清晰和重要的历史功能,但也存在三个方面的局限或挑战。第一是命题设置,如何在没有主题设置的优先权的环境里面进行。第二是现代知识体系,它的创造都带有覆盖全球性的内涵。第三是机制,在美国,欧美研究是主流,中国属于东亚区域研究,这个机制性的建制影响非常深远,中国的优秀学者进不了主流的文化交流。上海不仅要成为文化的大码头,而且要成为文化发展的大源头,就是要创新、创造,要做对的事,要把手里的事在有限的历史条件下做对。

全球城市应该如何提高吸引力

竹中平藏:日本原经济财政大臣,庆应义塾大学荣誉教授

第四次工业革命对所有的国家、所有的地区都带来了新的挑战,关键词就是要不断地“创新”。当今的世界,创新的技术不断地发展,把城市和城市之间的距离逐渐拉大。这个过程中,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未来城市的发展,取决于劳动力到底有多丰富。两点非常重要,一是社会活动的自由度,人应该是来自不同的地方,在这个地方可以去享受自由的文化,自由的艺术,能够有各种自由的行动,自由的言论。二是文化和艺术对于城市的重要性,无论贫富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资源。

打造长三角大交通联动发展格局

俞光耀: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副会长

今后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长三角的联动规划设计非常重要。首先要讲规划设计的科学前瞻。上海现在提出了一网多模的三个一千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就是一千公里中心城区的地铁,一千公里城际轨道快线,还有一个一千公里有轨电车。这个规划到2035年应该会实现。第二要建立综合交通枢纽,形成一个大的轨道交通网络。第三要打造区域内长三角互联网平台,创新乘客出行服务新体验。上海申通地铁两年前和长三角地铁联动,设立了长三角地铁领导圆桌会议,地铁先联动,公交也要纳入进来,让城市在交通信息、交通移动支付、乘客需求都互联互通。

理顺城市发展目标和终点开放性的关系

陈建军:浙江大学区域和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

杭州成为一个创新城市实际上是靠三方面互动:自身的城市文化和历史沿革;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互动;政策开放性和目标确定性。这是我们讨论杭州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杭州地域文化的特征有三个:一是天人合一的自然社会气质,杭州本来就是宜居之城,一到杭州就感觉到这个城市独特的文化底蕴。二是开放城市的历史渊源。长三角最开放的城市不是上海,而是杭州。杭州是一个地方文化比较弱势和低姿态的城市,这是开放最重要的前提。三是传统文化的路径依赖,杭州具有内在动力的地域创新精神,其发展目标始终保持“终点开放性”,并不断迁移。

深圳创造的借鉴意义

唐杰:深圳市原副市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管学院教授

深圳在创新方面有很多做法,最主要的在于有为政府。有为政府的核心在于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为企业创新保证一个公开竞争的条件,同时能够有效降低企业创新的风险。企业创新面临的风险是巨大的,深圳政府过去20年建立的规则,一是支持非共识创新和站在巨人肩上,二是湿地效应与政府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深圳一直在学习上海、北京,正在加快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基础研究,快速建立若干新型大学和新型的研发机构。


来源:上海市欧美同学会


持续关注更多精彩内容,赶快戳我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