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 透视蔡英文的“文化台独2.0”系统工程——“去中国化”走入“最后一里路”

2017-09-23 红德智库 红德智库

“汉语”,作为两岸文化联结的载体,在台湾岛内的地位被降低。图为2016 年1 月8 日,两岸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成果发布会在南京艺术学院举行。


蔡英文不敢明火执仗地搞“法理台独”,但以“去中国化”为表、服务“法理台独”为里的“文化台独”却愈演愈烈、花招百出。蔡“超越”李扁,更为系统地从战略高度和法制层面入手,试图固化“文化台独”的政治收益,并在分裂国家的同时,寻求分裂中华民族。其既“破”且“立”的“国族分裂”超越了单纯的“反中”和“去中”,更强调建构具有本体属性的“台湾国族性”和“台湾主体性”。这种愈发体系化的思维与做法可被称为“文化台独2.0”,是蔡当局“柔性台独”的进行时和“去中国化”的升级版。

 

“国族分裂”是“文化台独2.0”的新阶段

 

“文化台独2.0”是在“国家分裂”“基本教义”之外,试图人为创造台湾在人种、语言和历史上的“主体性”与“特殊性”,强行制造两岸“我者”“他者”的认同分野,建构具有本体属性的“台湾民族”,在分裂国家之外,谋求世界上罕见的“国族分裂”,是两岸和平与融合需要持续面对的新型威胁。

 

蔡氏“文化台独2.0”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彻底斩断两岸历史联系。“灭国先灭史”,蔡当局试图通过对史实的歪曲和编织,潜移默化地修改台湾人历史记忆和重塑其“国族认同”。


首先,抛新课纲深化“去中国化”。在废除马英九“微调课纲”一年后,蔡当局抛出了“独”意更浓的“12年国教课纲”。其历史部分,要把“汉人史观改为台湾近代史观”,将中国史置于东亚史脉络下,强行以政治力切割原本纵深连贯的中国史架构,再按“台独”意识分解加工,图谋让未来世代丧失与“中国”和中华民族的记忆连结,完全确立“台独史纲”和“台独认同”。

 

其次,合法化“台湾地位未定论”。除在新课纲删除《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日本降伏文书》等国际法历史文件外,台“外交部”还撤下了马英九设置的“台湾的国际法地位说帖”,否认规范台湾主权归属中国的上述历史文献,试图以“官史”授予“台湾地位未定论”以“合法性”。

 

再次,全面铺开“去中国化”。除大规模“去孙”“去蒋”,蔡还撤除“故宫南院”捐赠的十二兽首复制品,为郑南榕、史明等“独派”人士歌功颂德、树碑立传,禁止台“国史馆”对陆学者开放和修“正史”,穷尽其极地将“中国”概念持续“妖魔化、他者化、陌生化、虚体化”。

 

最后,以“媚日史观”服务“脱中入日”。值得留意的是,蔡当局新课纲“中国史东亚史”的思想源于日本学者西岛定生,在民进党的语境中,“东亚史”即是日本史的代称。新课纲本质上是要服务于“脱中入日”的政治算计,也是民进党彻底确立“台独”史观的标志。在这样的心态下,蔡英文曾多次借题发挥宣扬“日治贡献”,还为侵华台籍日本兵拜祭招魂,在“七七事变”80周年取消纪念惯例而发推特慰问日本水灾,在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为日本天皇祝寿,其为虎作伥、数典忘祖之面目令人惊心。近日,一台湾民众持日军“百人斩”军刀闯入蔡英文办公室,欲“以死明志”表达统一诉求,即是民间对“媚日政府”敌视情绪的一次爆发。


二是深入改造台湾“文化认同”。主要表现为:

 

其一,重新定义“国语”和“国文”。语言是文明的起源与载体和对身份认同与互动模式的纽带。语言学家费雪指出:“语言标示了我们的背景、信念、归属,表达了自我内涵、性别与民族认同”,是政治同化的必然选择。一方面,蔡当局通过“立法”,将“国语(汉语)”贬为“华语”,与闽南话、客家话、少数民族语言等并列为平行通用的“官方语言”;另一方面,设立“闽南语公共电视台”等,在媒体、学校推广“弱势母语”,还把日语混入“客语认证词汇资料库”。此举可谓荒谬至极。蔡当局是逆世界各国尊重多元、突出中心、渐进融合的语言保存经验,激进瓦解“国家语言”使命,宽容“禁止华语”诉求,忽略占12%人口的“外省”方言,透露了其“皇民化”“去中国化”本性。蔡当局借“语言平权”压抑汉语,恐怕是《圣经》“巴别塔寓言”中人类社会被不同语言撕裂的悲剧的当代版。

 

同时,在蔡版新课纲的语文部分,蔡当局与萧竹均等“独派”和“课审学生代表”沆瀣一气,欲大幅降低文言文在教学中的比例,不再以“四书”作为价值基础,去除“唐宋八大家”的经典文章,甚至为迎合“台湾主体意识”,通过暗箱“票选”,将《大甲妇》等一些冷僻古怪、品质粗劣的“台湾古诗文”和“湾生”日本人写作的文言文列为备选,大开历史倒车。

 

其二,钳制和“改造”中华宗教与信仰。中华传统宗教和信仰在台湾根深叶茂,蔡当局忌惮于其政治动员和认同建构能量,着手对其加强控制。先是弱化“中华特质”鲜明的汉族和儒家信仰。民进党“恨孔”已久,台中市长林佳龙扬言要拆除“外来统治象征”的孔庙,而替之以日本神社。此外,蔡当局还取消惯例的遥祭轩辕黄帝和祭祀郑成功典礼。接着是要争夺“中华宗教文化主导权”。对于已深度“本土化”的妈祖民间传统信仰,蔡当局试图将其异化为“台湾宗教”。蔡麾下的“中华文化总会”举办“中国大陆来的妈祖”展,宣称妈祖文化是“各国共享的华人文化,不能被一个国家垄断”,“台湾是该文化圈的核心,中华文化是台湾文化的一部分”,并借“宗教外交”连结被中华文化、妈祖文化覆盖的“新南向”国家。最后是筹谋“立法”以钳制华人宗教信仰。针对各地佛道教宫庙,蔡当局先是要求其“灭香、减香”,欲“灭中国主神香火”;后又抛出“宗教团体法草案”,欲以政治和经济手段要求大型宫庙为政治服务,而对小型寺院“赶尽杀绝”。

 

其三,人为制造“台湾民族”。在历史、语言、信仰等各文化要素齐备之后,蔡当局就开始玩“制造台湾民族”的把戏。蔡当局通过炒作、拔高台湾的南岛语系、少数民族、新住民和殖民元素,以冲淡汉民族主体性;通过激化省籍、族群矛盾胁迫“外省人”皈依“本土认同”;夸大、扭曲两岸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差异,利用西方价值观攻击大陆并谋求挤进“美日民主价值同盟”,型塑台湾民众与社会“黄皮白心”的“优越感”和差异性,最终虚构出与中华民族在人种血缘、文化亲缘、信仰观念和生活方式上“殊源异归”的“台湾民族”。

 

应当说,蔡当局此举并非无的放矢。近年来台湾的东南亚外籍配偶、外籍劳工数量猛增至50万,早已超过少数民族人口,高雄等南部地区甚至还出现了东南亚语言的竞选广告,显示出台湾族群问题与岛内社会脉动的快速变动,对岛内政治社会和两岸关系产生了微妙的蝴蝶效应。蔡当局是图谋在时空流转中,悄然改变台湾人的“民族成分”,塑造台湾如美国、新加坡一样,是“多语社会”的“多元民族国家”,将台湾改造成全面脱离“原生母国”的“新民族”

“新国家”。

 

“文化台独2.0”将走完“柔性台独最后一里路”?

 

相比较陈水扁明火执仗、粗糙暴冲的“法理台独作秀”,蔡英文低调务实的“文化台独”更像是“真台独”。其目标明确、路线清晰、手段阴柔、节奏紧凑、覆盖面广、耐心充足,深刻而消极地影响着两岸关系和岛内政治。若不加限制、管控,或会让“柔性台独”从进行时变为完成时,走完“最后一里路”。


在蔡当局“文化台独2.0”系统工程中,具有“中华特质”的孔庙也成为被攻击的对象。图为2017 年1 月14 日,台北孔庙举办挥毫赠春联活动。


具体而言,“文化台独2.0”的特殊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以战略高度遂行“文化台独”。蔡以为未来奠基、“成功不必在我”之姿态,欲通过“文化台独”的长期过程“生产天然独”,表现出“战略耐性、韧性”。她曾称,“认同台湾、坚持独立自主的价值是年轻世代的天然成分”。尽管“文化台独2.0”的立意、用人和做法比李扁更深远,但蔡吸取了扁时期“同心圆史观”成为众矢之的的教训,改为坚持“不挑衅、不冒进、做多于说”,手法隐蔽、低调,减少了争议和阻力。此外,蔡当局还重启停办15年之久的“全国文化会议”,围绕“21世纪台湾文化总体营造”的主轴,通过粗糙的议事程序,以“凝聚共识”之名通过会议推动制定“文化基本法”和“文化政策白皮书”。被视为“文化宪法”的“文化基本法”将具有广泛的约束力,可授权台当局文化部门通过文化预算和对政策进行“文化审查”,主导台湾文化话语权,改造民众的文化生活和观念认同,有如开启一场“文化革命”。

 

二是以“文化台独”为“政治引擎”。“文化台独2.0”居于蔡当局政治架构中心,兼有手段和目的双重属性。换言之,它在“去中”之后,更重视“建构”,即创造基于各“原生与外来文化”的“台湾文明”,并消化“中华民国宪政体制”。因此,“文化台独2.0”得以超越粗糙的“急独”路线,成为更具有欺骗性和隐蔽性的“柔性台独”之魂魄,与现实面的“绿色执政”互为因果、相互激励。其对两岸关系的危害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以“转型正义”为名“去中打蓝”,既为落实竞选口号,扩大绿营基本盘,也是执政失能的障眼法;其次,以“文化台独”缓解“独派”压力,同时迎合美国放任民进党制衡大陆的隐秘心理,获得其对“缓独”的纵容;再次,让“去中国化”和“台湾认同”在岛内成为野蛮生长的“政治正确”,磔伤两岸和平发展的基石,若这两类毒流加速积累,将让两岸心灵契合失去血缘文化依托,最终将两岸推向烽火边缘。

 

三是继承并深化李扁的“文化台独”。蔡版“文化台独2.0”脱胎于李扁时期,此前的“文化台独”带着初次掌权的“本能冲动”,受限于“朝小野大”的时空环境,更像是区块性的基础建设和“法理台独”的辅助工作,尚不能贯通勾连、为所欲为,但其为蔡当局深化“台独史观”提供了信心和动能,再加上民进党“全面执政”和台湾社会“深度绿化”,在野党制衡力道羸弱,蔡当局得以更肆无忌惮地升级“文化台独”。

 

四是将“文化台独”打造为系统工程。相比于还有些欲盖弥彰、简单粗暴的李扁,在多年理论储备和“全面执政”后,蔡氏“文化台独2.0”享有更大的政治赋权,也表现出更强烈的战略性和系统性。其一,蔡氏从战略高度让“文化台独”成为其各项政策的“背后灵”,并与两岸“冷对抗”“台独外交”“经济台独”和“法理台独”互为表里、相互促进。蔡当局在处理“陆生共谍案”、长荣航空“天灾假罢工”和“反灭香抗议”等议题时,均将责任归咎于大陆“渗透、统战和策反”,转嫁危机、倒打一耙,欲一箭多雕。其二,通过绵密相扣的法律政策,为“文化台独”赋予“合法性”并固化其收益,持续荼毒下一代。例如,制订“文化基本法”“国家语言发展法”和“原住民语言发展法”,为“可持续的文化台独”搭积木。可见,蔡有清晰的“文化台独”路线图,有的放矢地组合多个“台独模块”,以产生功能性的外溢和协同效用,建筑分进合击、相互支撑的“文化台独系统”空中楼阁。

 

尽管“文化台独2.0”是当前两岸关系风险管控的焦点、难点,但其荒谬、狭隘的本质和道义上的欺骗性、虚伪性,决定了其在现实政治中的局限性。其立论和演绎基础有三:一是以捏造、扭曲两岸历史为逻辑起点和立论前提,二是以对大陆现实的隔离、污蔑和仇恨作为自我循环论证的依据与载体,三是以假设和虚构“必然台独”所应允的“美好未来”幻想作为催化剂和麻醉剂。然而,这些假象与两岸数千年来血亲不绝的历史现实,与当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观进程,以及与两岸必然重归一统的终极未来是相悖的。“文化台独”得以孳生的土壤是岛内被人为制造的谎言隔绝,但它难以阻挡台湾青年一代未来必经的再教育、再认知、再反思,两岸民间交流对两岸经济社会文化的持续连结,以及由此外溢的两岸民众的事业家庭、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深度融合的大趋势。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本文刊登在《世界知识》2017年第18期,更多精彩内容请见《世界知识》杂志


来源:世界知识期刊



后语:大量粉丝还没有养成阅读后点赞和分享、转发的习惯,

希望大家在阅读后顺便点赞、分享和转发,坚持需要信仰,专注更显执着,

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是我们坚持的动力!

合作洽谈、投资赞助事宜,请联系

微信:lars8888

邮箱:hongdezhiku@163.com

红德智库投稿邮箱:

hongdezhiku01@163.com

一周热文推荐

【复兴路上】 高铁350公里时速的失而复得

【国际视野】 这次,美国怂恿日欧打击中国,然而……

【中国力量】 世界最大!个头不输航母……这一“国之重器”什么来头?

【南亚观察】 李显龙超级OUT的表态,这是欠了多少课!

重磅!全面揭秘“世界第五大王牌情报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