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门很远,离国门很近——在中缅边境,边防战士执勤完,后背竟趴上十几条蚂蟥!

2017-12-15 红德智库 红德智库

这些边防战士面容黝黑,不善言辞

更不会宣传自己

他们的故事也算不上惊心动魄

平凡的他们可能很多年都默默无闻

不为人所知

但正是这些在平凡岗位上的普通军人

忍受住了严寒、酷暑和寂寞

守护着我们的岁月静好


所以,请在闲暇娱乐之余

耐心看完这篇文章

了解一下我们的边防战士们,好吗?


那邦,一个紧邻中缅边境的国家级二类口岸,是我国西南边陲的一个贸易重镇,两国边民通过口岸友好往来,互通互市。并且,由于背靠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面临中缅界河拉咱河,使得那邦自然风光、边境异国风情十分迷人。


待到清晨,南疆的雾气渐渐弥漫开来,仿佛给万物披上了一层薄纱,一片白茫茫的,依偎在群山中的那邦,云雾缭绕,若隐若现,宛如人间仙境,总能让人有些诗文意绪。然而,遥远使得这番景色失去了浪漫的色彩……驻守在这里的边防官兵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守在这里,他们看起来个个都很平凡,只不过每当听他们讲起心中的故事,总会有一种青春的阳光照在心上。


汗水,铺洒迢迢巡逻路



那邦,当地人口中的“拉咱”,可巡逻官兵们更喜欢称它为“烈焰国门”。


据资料显示,那邦地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加之地势低洼,群山环绕等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那邦宛如一个蒸炉。


一进入雨季,那邦的气温便不断攀高,每天超过7小时气温在35℃以上,烈日当空时,温度最高达42℃。由于巡逻地段险峻的地形,巡逻车只能到达中途,便无法向前行驶了,剩下十几公里的巡逻路只能靠官兵们徒步走完。每次巡逻车门一打开,便会感觉到一股灼热的空气扑面而来。如此炙热的环境,即便是衣着短袖短裤,稍站几分钟也会汗流浃背,更别提携枪戴盔的战士们了。每次巡逻结束,战士们的衣服上都会结下一大片盐霜。


跟随巡逻官兵一起的军犬“宙斯”已经有几十次的巡逻经历了,对于所走过的巡逻路已经再熟悉不过了,可以说算得上是一个“老边防”。即便如此,每次在那邦地段的巡逻,对于宙斯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考验。由于持续的高温天气,宙斯每走一段都要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十分影响巡逻进程,以至于很多时候军犬引导员不得不生拉硬拽,才带它走完这段巡逻路。如此恶劣的环境,很难想象巡逻官兵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坚持过来的,只知道巡逻路上,官兵们的汗水都是像流水一样顺着帽檐往下淌;休息时,有的战士的靴子里竟然可以倒出水来。

巡逻分队走向国界线,在距离边境大约50米处,队长陈定下令立即做好观察潜伏的准备。战士施伦迅速隐蔽在香蕉林里,双眼紧盯着前方的动向。


高大茂盛的香蕉林内,空气不能够有效的流通,使得林子里的环境既潮湿又闷热。还没呆上几分钟,施伦的衣服里里外外便湿透了。不仅如此,在潮湿闷热的雨林中繁衍着各种各样的蚊虫,战士们为了不暴露,即便被叮咬了,也丝毫不敢动。


据施伦讲诉,曾经执行任务时,他在林子里足足趴了3个小时,动也不动,后面感觉身体有些不适,战友把他衣服撩开一看,后背上竟然趴着十几条蚂蝗。笔者问到施伦,如果在潜伏中感到累了怎么办?施伦顿了顿说:脑子里多想事就不会觉得累了。这平平淡淡的话一下撞击着笔者的心,是的,他们个人也有不顺心的事,牵肠挂肚的事,但他们却像歌里唱的那样,什么也不说,因为祖国还有更紧要的事需要他们去做。


界碑,战士心中的荣耀



在人们的印象中,边界线都是由高大明显的铁栅栏构筑而成的。但来到云南边防,情况却并非如此。云南边境一带,河川、峡谷众多,丛林茂密,山高而险峻,由于地形十分复杂,在很多地方根本无法设置铁栅栏。行走在云南的边境线上,要格外注意,因为有时即便是跨过一道田埂、一条河流都很有可能会越出国界。听起来有些夸张,但事实的确如此,在地广人稀的云南边防,河流、山脊乃至田埂构成了祖国延绵千里的边境线。而要想更加精确地判定国界线的走向,就只能依靠界碑了。


对于这里的边防军人而言,界碑的意义更加深远。巡逻路虽然充满艰险,可连队官兵们都将与界碑合影、为界碑描红视为一种荣耀。正因如此,巡逻在他们眼中变得极其神圣,能够前去巡逻的官兵内心也是尤为的自豪。新兵下连后第一次参加巡逻的名单,是通过选拔确定的,条件是各项素质都达到优秀;老兵退伍的仪式更是庄严而充满神圣——巡逻走向国界线,向界桩告别。


战士和桂军,今年9月刚刚从集团军移防过来,面对一窍不通的边防勤务,他彷徨了,好长时间都不能融入正常的训练生活。后来连长找到和桂军谈心,发现他是因为抱怨专业不对口,才对新岗位产生抵触情绪,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连长没有说太多,只是让他想两个问题:这地方这么苦,国家为什么花这么大的代价派我们来守卫?我们不来守卫让谁来守卫?


移防后的第一次巡逻,连长特意在巡逻人员的名单上添上了他的名字,想让他看看边防军人的使命与职责。巡逻分队跋山涉水行进十几公里,对于第一次巡逻的和桂军来说,还有点吃不消。休息时,和桂军小心翼翼地脱下鞋子,才看到脚上的血泡都已经磨破了。每次巡逻,官兵们手头都必备一把砍刀,一边行军一边砍去路上的枝藤叶蔓。往往时间不长,每名战士的身上、腿上都会被划破几道伤痕。


经过长途跋涉,巡逻分队终于来到了山顶一侧,见到界碑巍然而立,战士们一路上的劳顿全都随风飘散了。站在斑驳凝重的碑体旁,和桂军用手轻轻擦拭着上面的尘土,小心翼翼地为“中国”两个字描红,此时的他眼前心里只有一个词——肃然起敬。回想起连长的提问,和桂军苦思良久,逐渐地明了理。以前驾驶战车驰骋沙场,现在却用脚掌丈量着祖国的边境线,虽然岗位变了,但离国门更近了,肩上的担子也变得更沉了。


平凡,深山里崇高的坚守


如果说特殊的生活有着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那么平凡的日子总是相似的——和大多数边防一样,驻守在那邦的官兵,生活艰苦而寂寞。


在云南边境一带,不少边民由于法律意识淡薄,经常为了图方便,不通过正规口岸进出两国,而是行走于一些非法便道。为了遏制这种现象,官兵们经常在这些便道附近进行潜伏。潜伏在丛林中的官兵们,很多时候一趴就是几个小时。不仅如此,由于云南边境“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这里的边民以少数民族居多,并且他们使用的语言也多为景颇语和傣语。


据战士刘磊回忆,在他第一次巡逻执勤时,多次发现有边民非法通过便道,想上前进行劝阻,但由于语言不相通,导致执勤过程很是不顺。汲取了此次教训,每次执勤任务的结束后,刘磊都会挤出时间来学习景颇语、傣语,并且每次执勤中都随身携带笔和本,遇到不懂的就记下来。两个月下来,他的笔记本记满了,辖区内每个界标位置,边界线上每个山头,都做了详细记录,并研究绘制出直观易懂的巡逻要图,标注了防区多个易发生“三非五过”现象的地段,很快也就成了大家眼里的“边防通”。 仅一个月,刘磊和他的战友们就劝返了非法出入境车辆人员各26辆、39人,成功制止了4起临边施工作业。


几年前,缅甸国内发生军事冲突,有三发炮弹误击中缅边境的云南那邦镇,导致当地一家民居受损。硝烟打破了这里原有的宁静,让这本来就孤立在山林中的边陲小镇,变得更加人迹罕至了。当地居民担心炮弹会再次打来,都纷纷关掉了自家的商铺。一整条街只有零星几家店铺开业,多是日化用品、五金店以及小餐饮店。而很多快捷货运、水果火车皮专线办事处、物流公司、珠宝店都已经关门。曾今街市上人头攒动的景象,至今也不复存在了。


当时,刘磊的家人得知了这一情况,多次打电话劝刘磊,那个地方太危险了,还是尽早回到连队吧。一方面是家人的担心,另一方面是祖国的需要。面对两难的处境,他最终还是放不下身上的担子。他告诉家里人:祖国延绵千里的边境线,少了他,就少了双眼睛,也就让那些不法分子多了些可乘之机。连队考虑到那邦地区艰苦的自然条件,每隔几个月都会派一批官兵前去轮换。几周之后,又快到轮换的时间了,可刘磊却主动向连队请示,要求继续留在那邦执行任务。连队以为是听错了,两次向刘磊确认,而刘磊两次的回答都是继续留下。就这样,驻守那邦的官兵换了一批又一批,仅有刘磊一直没有被轮换。


官兵们第一次进驻那邦,周围全是一片荒芜,土壤十分贫瘠,就连野草也没有几棵,战士们要是想吃上新鲜蔬菜,都得跑到十几里远的那邦镇上。他们也曾尝试过在哨所周围种上菜,可都没有一株成活。刘磊来了之后,带着大伙儿又是捡粪,又是去引流山泉水,日积月累,土壤得到了有效的改良,上面终于能够长出作物了。到了现在,官兵们吃的大部分菜都是自己亲手种出来的。令笔者不解的是,官兵们现在仍旧喜欢跑到镇上去买菜,向其中一位战士问到缘由,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让人觉得有些心酸——其实为的也只是看看那并不繁华的小镇。艰苦也罢,寂寞也罢,可每次向刘磊谈及此,他总是引以为豪:虽然这里离家门很远,却是离国门最近的地方。


是的,虽然这些战士的故事算不上精彩,他们也不会因此成名。但他们至始至终,都在用行动向大家证明着:这里的寂寞是光荣;这里的平静是和平;这里的平凡是崇高!


来源:中国军视网


一周热文推荐

特朗普麻烦大了!美国在耶路撒冷打出一记“世纪巴掌” ,被联手反击了……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人数存疑?——历史学家告诉你,什么叫铁证如山,不容篡改!

80年时空对比,看到的都懂!

150000000瓦!光伏水上漂,全球我最大!

“基建狂魔”不是白叫的!解放军在洞朗新卫星照片曝光,真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