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腾讯权利内幕:他们都比张小龙牛,个个身价百亿

2016-11-09 韦物主义 手游江湖

作为市值2万亿港元的互联网帝国(中国互联网公司估值第二),腾讯创始人马化腾与阿里巴巴的马云一样可谓家喻户晓,而腾讯首席产品经理张小龙也因为创造出了“微信”这款拥有9亿用户的跨“神级互联网产品”,其传奇的故事和有趣的性格也为大家熟知。

马化腾,张小龙如今已经成为了腾讯最知名的“名片”。一位朋友开玩笑说:“互联网定期3大高潮:马云的公开信,罗永浩的新相声,马化腾、张小龙的内部演讲外泄”。


然而,熟知互联网商业史的都知道,腾讯不止有马化腾和张小龙。


这个成立了18年(1998年11月成立),服务近10亿互联网用户,旗下坐拥社交产品QQ、微信,运营中国营收最多的两款款游戏CF(穿越火线)、LOL(英雄联盟),估值超过2500亿美金的商业帝国,其从创建到守业,真的宛如一个帝国一般。而在“帝国”权利的中心,有打天下的元老,也有功成身退的老臣,更有激流勇进的新一代权力核心。笔者就给大家翻一翻腾讯的历史。


元老离去权利更迭,五虎走三人


最早,腾讯是由五位创始股东一起建立,互联网江湖称之为“腾讯五虎将”:CEO马化腾,CIO许晨晔,CTO张志东,COO曾李青,CAO陈一丹。如今,按他们在腾讯所占的股票,他们的身价都在百亿人民币以上。而张小龙仅是2005年其创业做的Foxmail(邮箱系统)被腾讯收购才加入腾讯的,虽然是腾讯新贵,但身价和威望远没有五虎高。

(腾讯五位创始人从左至右:CAO陈一丹,CIO许晨晔,CEO马化腾,CTO张志东,COO曾李青)

但腾讯也一直在自我更新着,从产品到内部权力。2014年3月19日,腾讯5个联合创始人之一的张志东正式宣布离职并宣布不再担任执行董事,转而以公司终身荣誉顾问、腾讯学院荣誉院长和专职讲师的身份出现。


随着张志东的离职,腾讯的五虎将中已经有三位先后宣布离开了腾讯。


马化腾的“老板”,曾李青


最早离开的是现在正在专注于投资的德迅资本创始人曾李青。马化腾和张志东创办公司后的一个月后,腾讯的第三个创始人曾李青加入。他是深圳互联网的开拓人物之一。曾李青是深圳乃至全国第一个宽带小区的推动者。


根据多名老腾讯员工描述,曾李青是腾讯5个创始人中最好玩、最开放,同时具激情和感召力的一个,有人说他就是腾讯的史蒂夫·鲍尔默(微软联合创始人,有激情善于市场、销售)。


曾是一个市场和运营的干将,他为当年腾讯市场的开拓给力,创造了大量的营收和利润,是腾讯最终能够在2004年上市港股核心因素。


2007年,曾李青辞去腾讯COO一职,成为“终身荣誉顾问”。曾李青是当时腾讯仅次于马化腾的二号人物,曾看起来比马化腾更像CEO。据说当时曾李青和马化腾外出谈生意或融资时,大多数人都会误认为身形壮硕,气场强大的曾李青是老板,而文秀内敛的马化腾是秘书。


或许,重于市场销售、性格强势是曾李青最早离开腾讯的原因。大公司上市后,资本战略运作比市场销售处于更重要的地位,公司进入规范化运作阶段,一个公司只能维护一个领导人的权威,要引入更职业的经理人,这个时候往往最强势的联合创始人会首先离开。


曾是2007年离开的,而之后主导腾讯战略投资刘炽平是在2006年被任命为总裁,毕业于斯坦福,曾在投资银行高盛工作过的刘炽平长于战略、资本操作和集团化管理,刘炽平之后主导了腾讯对京东、搜狗、大众点评等公司的投资,一举奠定腾讯作为互联网水电煤的地位,也让腾讯的社交、支付出现了倍速爆发的现象,对比逐渐隐去的四虎(马化腾除外)刘炽平也成为了腾讯的新贵。


笔者认识的一位互联网老炮调侃到:“四虎之后淡去之后,腾讯现在是,内事不决问小龙,外事不决问炽平”。腾讯因为公司的发展,还算顺利的完成了权利交接,马化腾对人才的培养和驾驭也越来越纯熟。


(刘炽平与张小龙,一个擅长资本战略,一个擅长产品生态,是马化腾新的左膀右臂)


马化腾的同窗老友,“腾讯大内主管”陈一丹


腾讯的另一位创始人陈一丹在2013年3月,也是发完财报后,宣布离开腾讯,成为第二位离开的腾讯五虎将成员。


陈一丹在腾讯扮演的是首席行政官的角色。广东潮阳人,先后毕业于深圳大学、南京大学。陈一丹自1999年起全面负责公司腾讯的行政、法律、政策发展、人力资源以及公益慈善基金事宜,同时还负责管理机制、知识产权及政府关系。


“打天下”要靠同窗,似乎是自古不变的道理。陈一丹原名陈惠龙,是马化腾在深圳中学的同学,陈惠龙也是在深圳大学读的大学,专业是化学系。陈惠龙后来改名陈一舟,因与另一位互联网名人,创办ChinaRen、现千橡公司CEO陈一舟重名,因此,又改了一次名字,叫陈一丹。陈一丹有律师执照,非常严谨,同时又是一个非常张扬的人,他能在不同的时候激起大家激情的状态。


对于更多人而言,腾讯的首席代表是马化腾,其他的人都站在马化腾背后。陈一丹更是低调中的低调,任职腾讯15年,几乎没有一次接受过媒体对他的个人专访。


陈一丹是法律出身,持有律师资格证。一位曾在腾讯任职11年的资深员工提及陈一丹时评价,在腾讯从小到大,从小公司到大公司的规范发展、规范化管理方面,陈一丹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陈的管理特点是既能兼顾效率,又能兼顾人性化的管理,使公司内外符合相关的规定和政策,在一个稳定的道路上发展。

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汪涌是腾讯的法律顾问,和陈一丹有过接触。汪涌称:“陈一丹给我感觉他是一位温和和低调的智者,有和他年龄不相称的长者之风和远见卓识。他一手打造的法务团队是我见到的国内最强团队。”


在腾讯内部,陈一丹和马化腾被认为都是性格很稳的人,考虑事情非常清楚、长远。此外,陈和马也非常互补——马化腾是产品和技术的佼佼者,会有很多新的点子、新的策略,而陈一丹很快就领会,并从专业角度提醒实践中应该注意到哪些问题,会涉及哪些法律。


陈一丹还被认为是顾家的、有责任心的人。在腾讯的创始人中,陈是较早结婚生子的人。他从家人关怀的角度上,建立了腾讯公司对于家属的各种福利制度。


腾讯的慈善公益线,是他主导去推行的。腾讯是国内较早建立慈善部门的互联网公司,然后每年都有专人转款去处理慈善的事情。


在陈一丹的个人慈善方面,他曾出资1000万元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设立奖学金,用来奖励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和品学兼优的学生。


在查看资料时发现,他在卸任时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的采访聊到,自己2011年已经决定交棒,而倒计时的这近两年里他已经为最终离开腾讯做了很多铺垫。


从离职的历程,也体现了陈一丹的“稳”。他在离职邮件中透露,两年前已经有了离职的想法,并且与其他创始人进行了沟通,在征得其他创始成员的同意后,才着手安排自己卸任的步骤。经过两年的安排,业务稳定,团队成型后,陈才达成离职。


在陈离开后,腾讯并没有再设立首席行政官(CAO)一职。原来陈的工作全面由腾讯集团高级副总裁郭凯天接了过去。郭2002年加入腾讯,自2007年9月起负责公司行政、法务、政府关系、公共关系、基金会、采购等职能系统工作以及北京、上海及成都等各分公司的职能管理工作。持重的郭凯天也算是正式接替了陈一丹“腾讯大内主管”的重任。


(腾讯五虎时期公司构架图)


技术大牛张志东的壮年退位


张志东此前一直相对低调,很少见之公众场合。据公开资料,张志东是一个绝对的技术天才,在深圳大学,张志东和马化腾都属于计算机技术拔尖的一拨,但张志东是其中最拔尖的;即便放大到深圳整个计算机发烧友的圈子里,张志东都是其中的翘楚性人物。


张志东是个工作狂人,基本没什么业务爱好,唯一的兴趣是喜欢下象棋,工作空隙会抽空上网杀上一盘。张志东个子不高,比马化腾和曾李青要矮上一个头,圆脸,说话总带微笑,但讨论技术问题时会有些偏执,有时也会激动的脸红脖子粗。熟悉张志东的人都把张志东叫冬瓜,取张志东的东字的谐音,也与其身材有一定的暗合。但随着腾讯的长大,张志东也逐渐位高权重,旁人逐渐把称呼改成瓜哥或喊他的英文名 Tony,以示尊敬。


张志东也很值得尊敬,一是其技术上的炉火纯青,即便是他的对手,都对这点佩服的五体投地。QQ的架构设计源于1998年,十年过去了,用户数从之前设计的百万级到现在的数以亿计,整个架构还在适用,可见其技术能力的超绝。

据腾讯内部人员介绍,tony除了在即时通讯基础构架上做了巨大贡献外,在微信,以及其他产品层面同样贡献巨大。张志东值得尊敬的另一个原因是其对物质上的追求极低,在腾讯创始人们纷纷在澳洲买别墅,开游艇,高管集体团购宝马的态势下,张志东一直开着20多万的中档车。


对此,一位张志东的多年密友解释说,瓜哥不靠这些来证明自己。张志东的确不需要靠这些来证明自己。张志东是腾讯第二大个人股东,他上市之初持有的股份超过6%,显然张作为腾讯主要的创始人和第二大个人股东,又有过去10年把QQ做成全球最大的的IM的骄傲,让他正值壮年——40多岁的时候退休,其实说不过去。


但从腾讯实际情况看,微信的用户活跃度已超过QQ,整个腾讯现在疯狂地以微信为基础,整合大众点评、京东等平台来抢夺O2O的机会,试图颠覆阿里。“基础即时通信平台”的重任被从QQ迁移到了微信。


而张志东主管的另外一块——大型网上应用系统的开发,也有得力干将可以HOLD住。199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卢山,2000年加入腾讯,历任即时通信产品部总经理、平台研发系统副总裁、运营平台系统高级副总裁,现在是腾讯公司技术工程事业群总裁,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负责公司技术及运营平台的搭建等管理工作。


张小龙负责产品,卢山抗下技术的大旗,让张志东卸下重任,作为身价百亿的他想多休息一下,“去环游世界”,理所当然。


但无疑,马化腾与张志东的信任关系极其深厚,张志东仍然任腾讯的顾问,在外围给马化腾出谋划策。


“好好先生”许晨晔还能留多久?


现在还留在腾讯的腾讯5个联合创始人之一是腾讯首席信息官,许晨晔。他和马化腾、张志东同为深圳大学计算机系的同学,与张志东一样,许晨晔在深圳大学毕业后进修了南京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则进入深圳电信数据分局工作,与曾李青是同事。许晨晔是一个非常随和而有自己的观点,但不轻易表达的人,是有名的“好好先生”。他最大的爱好是与人聊天,兴趣则多种多样。


在许晨晔及少的发言之中留有一段珍贵的讲话,许谈起了他们是如何走到一起许晨晔在谈起创业时候,脸上带着习惯性的微笑,笃定地说:“虽然我们毕业之后接触并不太多,但是我们知道各自的风格,我虽然不知道要做的事情能到怎样的程度,但是我知道大家肯定是认认真真地去做,不会说是打打闹闹玩一会儿,做来做去没有下文的那种人,所以这个事情我就值得参与。当时并没有其它特别的想法,就是觉得这个事情做了不会浪费时间。所以当时大家都很爽快地答应了。”


现在腾讯官方对许晨晔的描述是:腾讯公司主要创办人之一,首席信息官,全面负责网站财产和社区、客户关系及公共关系的策略规划和发展工作。韦物主义注意到,许晨晔作为腾讯主要创办人但不是公司的执行董事(张志东是)。许晨晔和陈一丹一样,是腾讯5个创始人中股份最少的两个,其负责的事情也多偏内部和后台。其他三个创始人都离开了,作为早已财务自由的许晨晔会想歇一歇吗?还是会一直陪着小马哥呢?


来源:韦物主义(ID:weiwuzy)


【延伸】“KPI演讲”刷屏:张小龙这样回应那些反驳他的声音


近日,第一时间编发了「张小龙最新内部演讲:警惕KPI和流程」,但也许是因为文中观点牵扯到每个人熟知的KPI和流程,所以即使江湖地位在那摆着,看官们依然众说纷纭。


不过张小龙显然早有准备,当“不同的声音”出现之后,他又不知疲倦地一一作了回应。以下为对话实录(略删减):



问:KPI和流程并不是原罪,但分岗位和制定是否合理,举个荒缪点的例子,给派出所长制定绩效考核,每个月必须破50个案子,完不成KPI就撤职,然而该地区一向太平,平常案件都没几个,那你们说最后事情导向会如何?


张小龙:一个大公司需要有KPI,公司高层需要有这样一个商业目标,但是,如果我们很多同事直接采取了高管的工作方式来工作,特别是把很多目标数字化,这个是不太合理的。因为当我们提出一个目标方向,我们努力方向一定会随着这个目标改变,当提出一个纯数据目标,努力方向可能会围绕这个去做。大家在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上有一些驱动力,不是来自是不是在做有价值的事情,而是来自于我们能做到一个多高的数据,那我会觉得有一点危险。


星辰大海:标题党,敏捷开发难道不是方法论,不是一种流程?


张小龙:这里所谓的敏捷是什么意思呢?是真的非常快。当我头一天晚上发现我们这里有一个东西要改一下,我发一个邮件出去,有的第二天上班的时候就发现这个东西改过来了,已经上线了,大多数一个星期上线是不夸张的,无疑这是一种很爽的感觉。


为什么我老是说特别怀念150人的小团队,因为当我们人数增多的时候,我们自己会制造出很多流程出来。我们自己会习惯自己这种效率,而对一个非常小的团队来说,他不需要开会、也不需要干嘛,大家坐在一起,扭头就可以说有一个问题我们解决它吧。


唐颖婴:敏捷还是有适用性的,在一个不合适的团队强推敏捷只会带来灾难,敏捷的本质是快乐开发,但相当多的产品经理在学习了一套所谓的敏捷项目管理以后,把痛苦的伪敏捷当作敏捷灌输给公司管理层,导致项目沦为产品经理笼络行政权的手段。


张小龙:2005年当我们接手QQ邮箱的时候,其实大家也很投入,有非常科学的整个研发设计一套方法论。我现在回想起来那一年我们做的所有事情,用一句话来概括是“一个非常平庸的团队用了一些非常平庸的方法去做出来一个非常平庸的产品”,而且是不知不觉的。


在06年的时候因为糟糕到了极点,邮箱团队开始思考这个危机,成立了一个很小的团队,有2、3个web的开发,2、3个产品,1、2个UI,还有1、2个测试,他们组成了我们定义为敏捷团队。就这么小的一个团队在后面几年里面做的事情远远超过之前几十人的努力。


大乌龟:感觉有点天真,规模一旦上去,量变引起质变,就完全是两回事。举个例子,微软做一个Path,开发也许只是一两天就搞定,但是跟发布版本的适配,更新计划,漏洞审查,甚至法务,这些通通都得过一遍,要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还得打回去重来。能说它不敏捷吗?不是,只不过出差错的代价太大了。想象一下微信用敏捷的方式,一旦哪个环节因为激进而出问题,停个半天,这样的损失有多大?而如果短期内停个两三次,这对品牌的伤害是致命的。孰轻孰重?


张小龙:有一天晚上我发了一个微信说:有一些用户反馈说,公众号回复里面只能看到读者评论的次数有多少次,但是看不到作者再评论的有多少人赞,这个事情存在很久了,为什么没有加上?应该早一点把它加上。但是同时我多了一个念头,我说这个需求可能大家会做一个计划,排一个流程出来,可能要等到两个月以后才会加上去。于是,我就多加了一句话,必须一个星期以后上线,结果过了两天大家告诉我这个东西已经上去了。


如果按照日常的习惯,我们加一个东西真的要两个月了,但是其实非要两个月吗?其实并不是这样子的。而是说大家习惯了改一个东西是很大的事情,那么它真的需要两个月。可是,在当时QQ邮箱起来的时候真的不是这样一个速度。如果这样的话,它可能也就起不来了。


meteorshower:谁说不反对广告的,很多人都对广告有意见,只不过只能被迫接受而已。


张小龙:从微信广告上线到现在,没有一个平台广告产品能够像微信朋友圈广告这样做到几乎没有什么用户的抵触。(潜台词:我说的是“几乎没有”。)


后记


如你所见,张小龙并未现身,但这番对话并非杜撰,每个字均出自张小龙之口。而重点仅在于,你是否熟读并背诵了「张小龙最新内部演讲:警惕KPI和流程」全文,而不是断章取义。


另外,以上均为典型的“不同的声音”,至于那些非典型的冷嘲热讽,我想张小龙看到后可能会回应:“我所说的,都是错的。”


值得一看

点击图片直接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