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7日,由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双一流学科承建机构——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联合发起,中国计算社会科学联盟、清华大学数据治理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 “数字政府40人论坛”首次会议在北京市西郊宾馆拉开帷幕。本次论坛会议为响应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以“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培育数字治理生态”为主题,聚学界、政界和业界的专家代表于一堂,对中国数字政府理论研究与应用创新展开了全面研讨。
论坛现场照片
与会专家荟萃一堂展开思想碰撞、学术交流,论坛内容引人入胜、形式丰富多元、观点拔新领异,以下为专家精彩发言概要集锦:* 会务组将整理完整发言内容经嘉宾确认后陆续推送,以作分享学习。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首先进行开幕致辞。他从数字政府的顶层设计出发,肯定了数字政府建设的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他指出数字技术已经成为政府增强民意感知、强化风险监测、提升科学决策的核心驱动力,并分享了北京市接诉即办改革在数字治理领域的成功实践。彭刚校长最后总结了近年来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和公共管理学院围绕数字中国建设开展的一系列研究,鼓励来自更多领域的专家学者积极关注这一“社会实验”。最后,彭刚校长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陈晓红对本届论坛作了致辞,从数字政府作为数字中国战略重大议题的角度展开探讨。她指出数字政府在支撑中国式现代化、顶层设计、技术赋能、生态协同、安全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分享了当前中国和世界先进的科技创新手段和实践创新成果。陈晓红院士进一步强调,安全可靠的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政府未来建设的重点,也是维护国家数字主权的重要保障,并在最后表达了对我国未来数字政府、智慧社会建设的期待。
嘉宾致辞
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执行会长倪健中作了主题为“中国文化精神与数字政府建设的思考”的主题致辞,从中国文明这一视角对中国数字政府建设的方向和途径展开探讨。他指出中国是大河文明,不仅介绍了大河文明的内在精髓,也重点讨论了中国数字政府建设的核心思想是疏导和连接。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文科资深教授薛澜作了致辞,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数字化转型展开探讨。他指出数字政府是数字化转型的必然产物,不仅介绍了数字政府的基本使命和意义,也重点讨论了新的技术条件下政府治理面临的挑战。薛澜教授最后总结了技术与治理之间的关系,其独特的观察和深刻思考,引起全场关注和与会人员的热烈讨论。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计算社会科学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刘挺教授作了致辞,他不仅系统介绍了计算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的演变路径,也从技术变迁的视角重点讨论了政府治理面临的新型挑战。他强调了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性,并系统阐述了对于技术与治理之间关系的理解。中国联通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梁宝骏不仅介绍了我国数字政府建设发展的历程,也重点讨论了国资企业如何通过提升数字基础设施能力服务我国数字政府建设和国家发展大局。梁宝骏总经理最后对中国联通作为国资企业,在数字技术和基础设施领域的系统性优势,阐述了对于企业如何在数字时代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独特观察和深刻思考,引起全场关注和与会人员的热烈讨论。论坛期间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数据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孟天广教授重磅发布了《2022年中国数字政府发展指数》的测评结果。他依次介绍了该指数研究的政策背景、研究方法,并分维度介绍了各地数字政府发展的测评结果和相关学术转化效应。孟天广教授最后对我国数字政府发展的整体情况作了总结,指出了数字政府区域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并强调构建协同高效的数字化政府履职能力体系,是数字政府建设的最终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与数字政府建设”主题论坛
“中国式现代化与数字政府建设”主题论坛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家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孟庆国主持。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郁建兴教授作了“建构数字政府宏观理论”的主题报告,从技术与治理的关系、全球数字时代的来临、数字时代政府职能、数字政府的理论内涵与建设路径等方面展开探讨。郁建兴指出,全球已经进入数字时代,数字政府“不仅仅是运用新方法做事,而且需要做新事”。最后,郁建兴提出,数字技术革命是一场壮丽的日出,对于古老大型的政府组织产生巨大影响,我们应参与其中,去想象它,见证它,甚至去引领它。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政治学会常务副会长张树华教授作了“数智时代与中国之治:论数字政府建设需处理的若干关系”的主题报告,从数智时代与世界变局的关系、数智时代与中国之治的辩证关系、数字技术与治理实践的协和关系、技术与学科的发展关系四个方面展开讨论。张树华指出,在当今世界变局下,我们应该明确对新技术的态度,看长远立足大局;在新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可能比生物技术、材料技术对世界政治、人类生活可能发生的影响更大。最后,张树华提出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把学科做强,把数字中国发展好。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研究员鲍静作了“大变局与治理现代化”的主题报告。她从时代大变局出发,首先讨论了“大变局与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多对重要关系;接着指出在前述外部环境下构建数字政府的四个维度和四大原则;最后重点阐述了从公共管理学科视角出发,进行数字政府研究应“重”与“轻”并举,以人为本,促进城镇化和数字化双重转型。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褚松燕教授,则以“数字生态文明推进中的政府治理角色与功能”为题进行了专家发言,从战略规划、数字生态文明和数字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府治理等方面展开讨论。褚松燕认为,复杂系统的数字化面临着多主体、多目标、多机制、自身要素等各方面协同挑战,应实施智慧治理,以目标牵动多主体和多机制,将政府作为开放型有形序参数,并以数字资源体系的摸排解决数据、标准的碎片化。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计算社会科学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刘挺教授作了“大模型时代的数字政府”的主题报告,从大模型技术、大模型冲击波、大模型对数字政府的影响三个方面展开探讨。刘挺认为,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实现了人工智能的革命性跨越,大模型正在向千行百业拓展其应用。同时,大模型对数字政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更广泛的公众参与,大幅度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有利于对数据的分析、对趋势的预测以及辅助政策决策等方面。最后,刘挺教授指出,政府需要适应技术的变革,对组织结构、流程和人员配置进行调整和优化,同时也面临着对政务数据的隐私保护、保密安全带来新的挑战。
“数字政府引领驱动数字化发展”主题论坛
“数字政府引领驱动数字化发展”主题论坛由中山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肖滨教授主持。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公共治理研究所所长燕继荣教授作了“数字治理与治理现代化”的主题报告,从拥抱数字化时代、数字政府的建设路径、鄂尔多斯“多多评”以及北大政府管理学院工作等方面展开讨论。燕继荣指出,数字政府的动力来源信息技术的发展、平台经济的推动、网络管理的需求,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在于新能源驱动新产业和网络化驱动数字化,加快建设基于互联网+数字化+AI技术的数字政府+数字治理,是确立中国未来领先地位的机会。清华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数据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张小劲教授作了“作为可传授知识的数字政府研究”的主题报告。他认为,在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近几十年的学科发展中,第一次出现了由现实的政府转型和改革驱动而学界全程深度参与且生成学术提炼和理论创新的知识推进,而且几乎是同步出现了专门课程的设置、培训项目的创立和主题教材的写作。他指出,有关数字政府研究的这份学科报告,有证据有数据,有回溯有展望,令人信服地解说了一个新的知识领域和学科门类的生成。清华大学计算社会科学与国家治理实验室执行主任、国家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公共管理学院孟庆国教授作了“一体化推进政务数据体系建设的思考:基于数据权责的视角”的主题报告。他指出,构建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面临着四个基本难题,即一级政府部门间的数据共享问题、跨层级政府间的数据管理协调问题、垂管部门的垂直系统与地方平台间的数据共享交换问题,以及属地化部门的垂直系统的“数据回流”问题。破解这四个基本难题的思路在于,对政府各物业部门围绕数据进行确权定则,建立起清晰的业务部门数据责权体系,这也是数据治理、数字化建设所要关注的基础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孙柏瑛教授则作了“技治何以驱动城市基层治理改变?——北京接诉即办运行中的街道观察”的主题报告,并从动力机制、赋能机制和共治机制等方面展开探讨。孙教授以北京市接诉即办为例,分享了自己在街道中观察的接诉即办运行机制,并从街道回应方式观察基层治理发生的变化。孙教授重点指出,技术嵌入使得基层治理的组织运行、政社互动关系、技术治理方法、政府行动者思维等发生了变化。最后,孙教授总结道,我们应寻求基层治理协同方案,处理好条与块的关系,梳理好不同事务治理属性和相关关系,塑造整体性场景。四川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姜晓萍教授作了“迈向数智驱动的韧性社区”的主题报告,并从问题提出、认知韧性社区的理论内涵、数智驱动韧性社区建设的途径等方面展开探讨。姜教授指出,面对数智时代的到来,面对风险社会的不确定性,数智驱动、治理韧性已成为城市治理的必然和必须!如何在数智时代淬炼城市社会治理的韧性,既是现实世界的“棘手问题”,也是公共管理的“大问题”!在此基础上,她指出韧性治理包括冗余性、全周期、简约化等内涵特质,同时,虽然韧性治理被设置在不同的场景,但始终以社会风险防控为目标,其基础和基层场域重点在社区——韧性社区。最后,姜教授总结了数智驱动韧性社区建设的途径,包括增强数智驱动未来社区的结构韧性、系统韧性、机制韧性、情感韧性、技术韧性以及伦理韧性。
“数字政府建设与政府治理创新”主题论坛
“数字政府建设与政府治理创新”主题论坛由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研究员鲍静主持。《公共管理学报》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米加宁教授从“建设数字政府统一大平台的必要性”的视角作了主题报告。米加宁首先介绍了数字政府统一大平台的政策沿革,并以国家社会保险为例,分析了从碎片化到统一大平台的三个治理阶段。此外,他介绍了国家社会保险统一大平台的信息传递逻辑,认为国家社会保险统一大平台也是社会保险行业的“集中管控”途径。最后,他提出统一大平台的建设路径,其中,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主要从管控形式、平台形式、运维模式、格式标准、数据管理和信息交互形式等方面进行建设,三种模式包括“集中管控”模式、“通盘合一”模式和“汇而不限”模式。中山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政治学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肖滨教授作了“数字治理的研究与未来”的主题报告。他首先对当前数字治理研究进行了整体扫描,擘画了数字治理研究的基本图景;接着以中山大学的数字研究为“有机体”,细致、可感地展示了数字研究的进展和成果;最后,对数字治理研究的未来进行展望,提出数字治理领域“治谁、谁来治、为何治、如何治”的问题,并指出与研究相关的价值取向,包括效率、民权、法治和民主。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张毅教授做了“数字治理如何替代制度治理:以信用治理为例”的主题发言。他指出,数字治理是数字赋能和数字赋权的全面过程。数字治理的逻辑是,一方面通过数字技术增强治理主体的能力,提升治理效能,另一方面通过数字技术改变治理主体间的组织结构和权力关系,继而影响治理效能。可以说,数字治理通过数字赋能和数字赋权,达到与制度治理等同的效果,是对制度治理进行优化、迭代和嬗变的过程。他以信用治理治理为例,解释了数字化时代区块链技术使如何传统的信用治理机制发生途径变化,达到与制度治理等同的效果。上海交通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樊博教授作了“制度压力会提高政府的回应型透明吗”的主题报告。他从创新性地界定“回应型透明”概念展开,首先分享了对于以下两个问题的科学、严密研究过程。第一个问题是制度压力如何影响政府对信息公开申请的遵循程度;第二个问题是在制度压力作用下,政府如何策略性地回应信息公开申请。然后报告了对于上述问题的研究发现:一是总体上规制性压力显著提高;二是政府对信息公开的遵循程度、模仿性压力对信息公开的遵循程度影响不显著;三是政府在回应信息时,会使用选择提供、讨价还价、回避三种回应策略。最后指出了研究的贡献和未来可能扩展的方向。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主任郑磊在线上作了“数字政府建设中的‘填空’与‘留白’”的主题报告。他首先以凌空玻璃天桥、园林绿化等更为生活化的案例作为隐喻,形象生动地引出数字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和运用过程中,可能发生不足与过度并存的问题,并对问题的生成、过程及效应进行了阐释。而针对不足,他提出需要尽快完成“填空”,即做实某些数字政府项目;面对过度及其可能引致的浪费问题,需要懂得“留白”。接着强调,在数字政府建设过程中,需要坚持“四真”,即确证真需求,提出真问题,实施真创新,力求真效果。最后,郑磊教授总结道,以上讨论实质上反映的是数字技术边界问题,技治与人治相耦合,“填空”与“留白”相适应,是可能的问题解决之道。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吴晓林教授作了“数字政府建设的纵向职责关系”的主题报告。他首先指出纵向间政府职责配置对于数字政府建设至关重要,并提出“在数字时代,数字政府建设中的纵向职责配置有何特点,受什么因素影响”的问题。围绕该问题,他介绍了基于对广东省的案例追踪研究及重要发现。最后总结道,数字政府实践和研究为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带来新契机,但也存在一些现实困难和挑战。吴晓林教授的报告阐述了对数字政府建设背景下政府职责体系变化及其发生逻辑的独特观察和深刻思考,引起全场关注和与会人员的热烈讨论。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张海波教授做了“信息技术驱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转型——基于长三角实践探索的调研与思考”的主题发言。他关注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转型中,如何更好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并开展了一系列调研。他指出,一种新的公共安全治理模式正在形成,在东部沿海地区正在探索信息驱动的城市的安全风险综合检测预警。这代表着信息技术驱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从“危机响应模式”向“风险预警模式”转型。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高翔教授以“宏观视角下的政府组织变革”的主题为切口,并从数字政府组织变革的中观视角、数字政府组织变革的微观机制、数字政府组织变革的宏观视野等方面展开探讨。高教授指出,政府的数字化转型过程是技术与组织的双向互构过程,组织变革保障数字技术得以采纳,数字技术应用催生组织变革。另外,数据治理成为政府的核心职能,政府既是数据的提供者,也是数据的使用者和促成者。最后,高教授总结道,我们应该充分应用政府职能与机构设置的既有理论,并细致观察数字时代政府新兴机构与市场、社会互动的前沿实践。最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朱旭峰教授以“数字政府发展和科技治理问题”为主题分享了思考与研究,并从“数字政府”的基本概念、数字城市中的政商关系、数字城市治理的发展、数字城市中的科技治理问题等方面展开探讨。朱教授介绍了中国数字城市治理的发展历程,并重点指出数字城市建设中需要注意技术安全问题、数据安全问题、数字技术的伦理问题和法律问题等科技治理问题。最后,朱教授总结道,在城市数字化转型中使用数字技术是必要且必需的,但同样需要对不断涌现的潜在社会风险与伦理争议进行研究,推进政策工具和伦理研究的转型,积极开展城市数字化转型中科技治理的公私对话,并制定应对数字技术风险的应急方案。
“数字政府理论发展与范式变革”主题论坛
“数字政府理论发展与范式变革”主题论坛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褚松燕教授主持。厦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陈振明作了“学科交叉视野中的技术与政府”的主题报告,并从技术与政府、数字化驱动的政府治理变革、数字化催生的科研新范式等方面展开探讨。陈教授指出,技术与政府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既是一个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也是重要的跨学科领域。同时,他强调,当前最新的范式是第五范式,即Al for Science,这代表了机器学习和智能科学领域的前沿方向,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科学研究深度融合。最后,陈教授总结道,当前最重视的是科学研究范式从第四范式到第五范式的转变,希望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学科思维。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湖南农业大学特岗教授徐晓林作了“组织间业务协同——打开数字治理的金钥匙”的主题报告,并从电子政务(信息时代)向数字政府(数字时代)转型、数字时代如何做、数字治理生态系统的构建等方面展开探讨。徐教授指出,我们应该思考哪些业务是政府应该解决的、哪些业务是市场应该解决的、哪些业务属于基本公共服务、哪些业务属于准公共服务,从而面对和解决一些真问题。同时,他强调,构建数字治理生态系统的关键是组织间业务协同,而非共享。最后,陈教授总结了数字时代的新治理格局,包括数据可用不可见、供需双方不见面、虚拟空间享规制、实时服务永在线、数字政府掌好舵、数字经济大循环、数字社会百姓乐、数字中国赢安全等内容。中国人民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院长杨开峰教授作了“数字时代的公共部门领导力”的主题报告,并从数字情景与领导力、研究现状、过程与方法、研究内容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展开探讨。杨教授团队通过深度访谈,发现技术部门是一种T型数字领导力,业务部门是一种V型数字领导力,战略决策部门是一种A型数字领导力,并据此构建了公共部门数字领导力的关联路径。同时,杨教授对数字领导力进行概念界定,它是指领导者带领组织内外相关成员,通过整合数字技术和核心需求,促进组织的数字化转型并实现有效数字治理的能力。最后,杨教授总结道,数字领导力是一个复合性概念,是一个远超数字技术本身的现象和概念,未来可继续扩展和研究。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熊易寒教授作了“数字技术与组织变革双轮驱动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主题报告。他首先从习总书记的“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重要论断中,提出数字技术和组织变革双轮驱动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命题,接着用以“一网统管”为代表的上海城市治理创新实践案例,一方面展示了数字技术在城市治理中的具体应用,并阐释了上海实践内蕴的治理哲学;另一方面展现了实践过程中的组织创新及其城市治理效应。最后,他指出上海城市运行中心管理体制机制也存在着一些发展中的问题,需进一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同时提醒在数字政府这一线上治理路径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能遗落作为基础和根本的线下治理。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孙涛教授做了“开放政府数据的数据质量及其治理”的主题报告。他指出政府开放数据质量是未来数字政府建设和数字公共治理的全流程所要关注和聚焦的方面,由此对106个城市开放政府数据的数据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开放政府数据的数据质量得分均值为76.95,目前开放的数据集数据质量较高。整体来看,样本城市在完整性和可机读性方面表现较好,在可访问性方面表现一般,在可获得性方面表现较差。研究从政府注意力分配理论、分工理论以及风险社会理论出发,发现各城市开放政府数据的数据质量与数据管理条例、数据管理经验正相关,与数据安全风险负相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计算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成做了“数智治理纵贯线:宏观精准与微观关切”的主题报告。他认为,数智时代的核心之一是回归人本,从体力解放走到脑力解放。数智时代政府治理的一个目标是,将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通过数字化手段得以落实,回应微观主体的核心关切。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数据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孟天广教授作了题为《信息政治学:数字政府构建的理论探讨》的分享。他首先介绍了信息政治学兴起的时代背景,以及信息政治学主要回答哪些问题。他特别指出,国家构建的传统视角在本质上都具备信息要素这一内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除了传统的行政机制和社群机制,信息机制已经成为国家实现有效治理的新机制。结合信息对国家能力生产的作用以及新国家能力的生成机制,孟天广教授最后总结了数字时代国家信息能力的显化的要点。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主任黄萃教授分享了针对“数字政府底层技术结构优化与智能化治理研究”的成果。她回顾了从电子政务到数字政府的历程与标志性政策文件,并着重讨论《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的内容结构。她指出,科学技术引致社会变革和制度重塑的综合影响模式与内在作用机制是重要研究领域和前沿科学问题。新一代智能技术呈现出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耦合效应,会带来系统性的变革。为此,我们要利用新型技术建设一个有温度的智能社会,使其具有更加高效的生产力、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空间、更加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更加公平公正的制度保障,以及更加包容和谐的人文关怀。最后,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刘鲁宁教授以对“大数据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的精彩分享结束了本次论坛的专家演讲,引发全场关注和与会人员的热烈讨论。他从准确理解共建共治共享的内涵出发,结合自己多年的积淀和近几年承担的多个国家级重要课题,重点讨论了政府、市场和社区居民等多元主体参与“共治”的特点和规律。特别的,刘鲁宁教授分享了为探寻社会治理多元共治规律,对不同主体参与共治的现实所采取的差异化研究路径,例如,研究政府参与数字治理时,侧重自主开发数据收集和分析工具;研究市场主体的相关行为时,倾向采取合作方式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研究社区及居民时,认为社会试验是一种可行的研究策略。
闭幕演讲
在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朱旭峰教授主持的论坛闭幕式环节,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原国务院副秘书长江小涓以“数字政府建设与政府职能转变:在线、离场与到位”为主题进行发言。她指出,数字政府建设中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要在继续方便新企业“入场”的同时,突出增强“在场”企业的信心,二是要在继续提升便利性时效性的同时,突出改善营商环境的本质要求,三是要在不断建设新系统的同时,突出向在用系统长期堵点难点问题用力,四是要认真研究数字政府建设中的权责关系。她重点指出,数据政府建设中要不忘政府职能转变,既要推进政务服务数字化,还要赋能市场提供公共服务,政府积极发挥引导与监督市场的作用。此外,她认为,数据是中性的,数字政府建设要关心数据画像下的弱势群体和困难的企业,江小涓会长最后总结道,数字政府建设不能替代政府自身改革和职能转变,数字政府建设和政府职能转变要同向发力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更多赋能市场与社会。
嘉宾合影(部分)
* 本届论坛嘉宾发言内容将由会务组整理经专家确认后陆续分享,敬请关注。
* 后台发送关键词“2022数字政府”,获取《2022年中国数字政府发展指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