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抗战中的交大丨科技大师与平越时光

唐院在平越时期的教学楼


走进西南交大九里校区土木馆,大厅内悬挂着著名校友的巨幅照片,他们中间有茅以升老校长、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家林秉南院士、建筑大师佘畯南院士、土木工程和结构力学专家龙驭球院士……这几位大师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在校期间正值抗战时期。学校被迫南迁,颠沛流离,那是一段灾难深重、存亡续绝的岁月,但是这一时期却是学校有史以来教学成果最丰硕的时期之一,许多著名的校友都是在抗日烽火的洗礼中成长出来的。

艰苦岁月中的“世外桃源”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件”,进一步侵占华北,妄图鲸吞神州。北平、天津、唐山等地相继沦陷。为了保存学校,继续为国家培养人才,学校从河北唐山辗转南迁,谋求救国复校,同年12月15日在湖南湘潭复课。次年3月,北平铁道管理学院迁来合并,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校舍不敷应用,5月,又从湘潭迁到湘乡杨家滩。11月,日寇侵占武汉,湖南形势告急,学校继续内迁,师生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团结互助,经广西桂林,柳州,徒步两千余里,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终于1939年2月中旬胜利到达贵州平越(今福泉县)。


在学校到达平越之前,由于茅以升院长的奔走,贵州省政府命令平越县对学校内迁平越立即做出安排。在平越人民的热情接待和大力支持下,茅以升、罗忠忱、伍镜湖、黄寿恒、顾宜孙、李斐英、朱泰信等教授和讲师助教们陆续到达,何杰等几位教授后续延聘。学校在秀丽的藜峨山下,清澈的犀牛滩畔,因陋就简,艰苦办学,弦歌再续,直至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8月回到唐山,学校南迁的时间竟然长达近十年。


平越犀牛滩


因为正值抗战进入艰苦阶段,生活物资十分紧缺,加之国民党政府横征暴敛,物价如脱缰之马,一日数变,通货恶性膨胀,法币一再贬值。教职员工生活艰难不言而喻。子女多的教工,只有变卖衣物,才能勉强维持生活。绝大多数学生,由于失去家庭接济,生活困苦更不待言。师生们尽管备尝颠沛流离生活熬煎之苦,流亡到边远闭塞的山城,从宽敞明亮的大厦迁居破旧简陋的庙堂,但是他们身居山沟,胸怀祖国,以苦为荣,以苦为乐。


当时条件艰苦,伙食只能维持生命,最好的水果是凉薯和西红柿,最好的点心是蒸红薯。菜只有一种,可以吃饱,饭被大家称为“八宝饭”,发霉的米杂以泥巴、沙砾、虫子……学生戏称为“翡翠、宝石、金刚钻”,这些都无人计较。学校没有浴室,只有在城边的小河中洗冷水澡,很多同学在这天然的游泳池里学会了游泳,这也符合他们学习桥梁专业的要求。不光学生穷、教授也穷。土木系林炳贤教授曾久居国外,一天同学见他脚上皮鞋里的一只花袜子,称赞说:“林教授的袜子很漂亮。”他说:“你既然问了,我只好告诉你了。”他就脱下鞋给学生看,原来花袜子是没有底的。


在平越的几年,虽然读书很辛苦,生活很艰苦,却没有人愁眉苦脸,都是高高兴兴地过日子。福泉山巍屹,四道古城门向东西南北洞开,自然风景非常漂亮,而许多景点还是同学们发现的,其中有三江口、仙人洞等深山峡谷里的好风景。若是不去郊外,在城里可以坐茶馆,打桥牌。没有牌怎么办?买来明信片,一分为二,26张就够做一副牌。当时,桥牌之风很盛。还有下围棋的,棋盘容易,都会画,棋子怎么办?白子用老玉米,黑子用松子,不仅可以下,还可以吃,边下边吃。物质条件并没有把青年人的热与火压下去,反而促使大家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在金钱上互相调剂,在友谊上问寒问暖。


平越山好、水好、人更好。刚到这里,一无教室,二无宿舍。热情好客的平越人民,特地腾出平越初中所在地的孔庙,给学校作教室、办公室;让出城厢小学所在地的考棚,给学校作学生宿舍,分别命名为“天佑斋”“鸿哲斋”和“木兰斋”;老百姓挤出一些住房供教授、职工住宿。当地人积极协助学院修建了一座简易的图书馆,开辟了大小两个操场,千方百计帮助解决办学中的困难。那时候,绝大多数学生来自沦陷区,他们离乡背井,流亡后方,经济来源断绝,全靠学校发给的微薄贷金维持生活。乡亲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只要同学们提出寄食搭伙或者其他要求,大家都十分热情地接待他们,为他们排忧解难,嘘寒问暖,亲如家人。此情此景,虽然事隔四十多年,校友们每一聚首,话及当年,仍然倍感亲切,念念不忘。


当有人问起在平越生活过的师生:“你一生最怀念的是什么地方?”“在什么地方你生活最苦,回想起来又最甜?”很多人的回答必定是“平越!”

弦歌不辍培育栋梁之才

虽然在平越的时期是抗战最艰苦的阶段,但是学校在漫天烽火中,克服重重困难,自强不息,坚持办学,弦歌不辍。教师认真教书,学生刻苦学习,无怨无悔。


学校安定下来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上课要打钟,钟哪里来呢?黔桂铁路局长侯家源校友送来半根铁轨,挂在大礼堂前面,敲起来很好听,跟钟声也差不多。黎明晨光熹微,钢轨声敲响的时候,同学们一天紧张而又愉快的学习生活便开始了。学校1943届校友王德丰在所做的诗词《浣溪沙》(两首)中,有一首《平顶山》,这样写道:

平顶山头清脆声,校园内外转时轮,音波荡漾遍全城。

时计全凭罗氏表,校卫队长扮鸡人,断根钢轨报晨昏。


其中的缘由是罗忠忱教授把一块欧米伽怀表交给校卫队长,让他按时执锤到平顶山旁,敲击悬挂于木架上的一段钢轨报时。平越很多居民、学生均据此计时。


随着钟声的敲响,寂静的山城顿时沸腾起来:大小操场上,爱好体育运动的小伙子们,龙腾虎跃,一片喧闹,福泉山下,古城墙上,同学们三三两两,读外语、背公式,一片琅琅书声。太阳渐渐升高了,大家夹着书本,拿着学习用品,争先恐后地涌进教室、实验室、图书馆,有的聚精会神地听教授讲课;有的认真细致地搞试验、做作业;有的全神贯注地阅读资料,摘录笔记。傍晚时分,大家三五成群,漫步在藜峨山麓,犀牛滩旁,纵情高歌,指点江山,尽兴地倾诉着共同的心声。

夜幕降临以后,在一间间简陋的校舍里,同学们在一盏盏枯黄的桐油灯下读书画图,一般一盏灯点三根灯草,灯光再亮,对画图总是微弱的,免不了要凑得很近,弯着身子画。如果桐油不小心滴在图纸上,必须重画。交大的严谨治学之风,没有因为条件艰苦而有半点松懈。

陶制小油灯

唐院学生在平越时期使用

校友李士珍曾这样追忆:“在那烽火连天,生活艰难的岁月里,那种严谨的学风,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至今记忆犹新。”“当时考试是紧张的,也是严肃的。当时没有人监考,而考场秩序井井有条。期末考试考了59分(60分及格),还有一次补考的机会。补考不及格,这门课程还可重修。如得分不超过40分,连补考的机会都没有了。作弊开除,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如上午考试作弊,下午出布告开除,第二天就得离校。”


为了开阔学生视野,了解我国铁路建设的形势和学科前沿的动态,茅以升院长十分重视开展学术活动,平时经常举办学术讲座,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茅以升更是身先垂范,多次给师生作学术报告,受到热烈欢迎。竺可桢、金士宣、李书田、杜镇远等都到学校作过学术报告,使学生的眼界大开。学校坚持每年都由老教师作校史报告,教育学生铭记唐院精神,坚持和发扬唐院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严师出高徒。学校毕业生口碑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毕业时,往往有十几个单位来函邀请。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平越老师的严谨赢得了同学们的尊敬和爱戴。1939 年6月21日是旧历端午节,正是伍镜湖教授的55岁寿辰。在平越偏僻的山区,土木系同学为了对恩师表示崇敬之情,特开会祝贺。毕业班的戴根法、朱定一等想向恩师送副对联,拟出上联是“五月五日端午节伍教授五十五岁大庆”,下联虽未对上,却表现出患难与共,亲密无间的师生情谊。1940年11月16日是罗忠忱教授60岁寿辰,茅以升为恩师的生日批准全校放假一天。


1941年5月,土木系1941届毕业班同学宴请本系全体教授。会上茅以升在黑板上默写π=3.1415926535……至小数点后300位。黄寿恒教授紧随其后,也默写至295位。一时被传为佳话。茅以升在会上宣布:他介绍1941届全体同学加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为学生会员。

战火中走出来的大师们


平越,是交大百年办学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驻点。它既充当了交大人在山河摇曳、战火纷飞时局下奋发图强的港湾,还成就了学校自创办以来规模最大、教学成果最丰硕的时期。当时,学校有三个学科——土木工程系、矿冶工程系和铁道管理系,在校学生人数保持在600人以上,是此前在校人数的两倍多。

1939届学生在平越的合影

就是在这灾难深重、颠沛流离之间,唐山交通大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国家急需的高级工程技术专门人才。据不完全统计,仅平越时期培养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院士、知名专家就有28位之多,他们实现了读书时候的誓言——学有所成、报效国家。


从抗战烽火中走出来的大师,他们中有中国建筑设计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佘畯南(1941届),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胡惠泉(1941届),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林秉南(1942届),社会活动家杨纪珂(1944届),物理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庄育智(1946届),水电施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谭靖夷(1946届),土木工程和结构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龙驭球(1943级)等。


值得一提的是,矿冶系1943届的毕业生中,一个班又出了三位院士(金属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肖纪美,冶金物理学家、有色冶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徐采栋,有色金属冶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邱竹贤),与1933届土木系一个班的四位院士(水利和海洋工程专家严恺、力学专家张维、航空工程专家林同骅、结构工程专家刘恢先)堪称校史中的“双璧”,相互生辉,光彩夺目。


1999年,在国务院授予的23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3位校友,其中两位就是平越时期的毕业生——航天材料及工艺技术专家姚桐斌(1945届)和金属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能宽(1946届),还有一位曾任教于冶金系的吴自良教授。


这些大师以及那个时期的大批优秀学生成为了日后在中国航天航空、勘测设计、土木桥梁、矿冶、水利等领域的中坚力量。平越这段时期也作为延续母校历史和文化、传承交大精神的重要篇章而载入史册。

那些珍贵的记忆

矿冶龚叔乔毕业纪念册照片

1941届

1940年春何杰教授、交大学生与煤矿工人合影。

女生在葛镜桥合影(1942)


- 时期 -

平越

教授为1943届同学毕业签名


1943年论文比赛奖奖状


1943届校友平越寻梦(1989年)

本期编辑:朱莹燕

内容来源:漫游中国大学丛书-西南交通大学卷

爱交大,请到下方点个

交大新媒体联盟有效联动 聚合传播 融合发展xmt.swjtu.edu.cn


官方微博 @西南交通大学

团队微博 @交大新媒体官方微信订阅号:swjtumedia交大小微个人微信:weswjtu欢迎提供文字/摄影/视频/创意作品投稿邮箱:swjtumedia@163.com回复[合作]了解小微合作推广细则交大新媒体为你提供最具影响力传播平台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阅读 跨越三个世纪丨交大最古老和最年轻的毕业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