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9年5月19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一流风采 学科名片丨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科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了“双一流”的任务要求,学科发展水平是衡量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绩效指标,事关学校长远发展。日前,针对“双一流”建设,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双一流”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它的定性就是八个字“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标准是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的有机融合,它不是“985”“211”的翻版,也不是升级版,更不是山寨版。


西南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顺洪强调:“这是中国大学冲刺世界一流吹响了冲锋号,更是像西南交大这样一所谋求复兴的学校吹响了冲锋号。我们要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基础,推动西南交通大学整体迈入一流。”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号角已然吹响,新闻中心统一策划,《西南交大报》开设“学科风采录”栏目,交大新媒体推出“一流风采 学科名片”展示,回顾学科建设情况,总结学科发展成就,为学科建设呐喊、鼓劲。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西南交通大学 机械工程学科~

学科概况


机械工程学科是我国高等教育历史上最为悠久的学科之一,前身为唐山路矿学堂机械科,始建于1919年,2007年成为国务院学位办批复建立的首批国家重点一级学科。近百年来,学科孕育了以两院院士沈志云教授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及管理人才,为我国科学技术进步、国民经济建设特别是现代铁路装备设计与制造作出了重大贡献。


学科面向基础前沿交叉,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立足轨道交通优势领域,辐射其它高端装备制造,努力建设一个特色鲜明,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若干研究方向保持国际领先水平的一流机械工程学科。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轨道交通装备与技术(高铁、重载、城轨)、摩擦学及防护(微动磨损与疲劳、生物摩擦学、微观摩擦学、铁路摩擦学等)、起重运输与工程机械(智能优化与动态仿真、强度与可靠性)、先进制造(复杂机电产品虚拟样机和数字制造、数控机床及加工技术等)、新能源汽车与创新设计、机器人及机构学、工业工程等。学科建有先进驱动节能技术、摩擦学及表面工程等8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省级重点实验室,是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先进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重要支撑部分。


学科拥有一支勇于创新、结构合理、实力雄厚、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15人(其中教授45人,副教授36人)。其中,长江学者6人、国家杰青4人、中组部“千人计划”3人、青年千人计划1名、国家优青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全国优博获得者3名(未包括机械工程领域、与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共享的沈志云、翟婉明等2位院士),从国外引进和自主培养的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逐步成长为学术带头人。学术团队优势明显,建有机械工程和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全国高校第一个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建有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和2个四川省创新团队,建有首批国家级机械基础教学团队。

主要成绩

学科近5年共承担了国家和省部级项目500余项,科研总经费近3亿元。学科人员先后主持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科研成果为国家科技进步、国民经济建设,特别是轨道交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从政策制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标准制定到人才培训,学科全方位支撑了中国高速、重载铁路发展。在高速动车组技术引进工作中,全国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芾等协作原铁道部的引进谈判工作,全面负责安全制动系统消化吸收以及高速动车组转向架关键承载部件等的国产化研究。


学科深入参与轨道交通领域的创新设计与制造:建立了高速列车整车性能参数闭环设计理论模型,提出整车性能优化设计方法,成功应用于 CRH380A 等高速列车的创新研制中;发现 U71Mn 热轧钢轨材料具有最佳的滚动疲劳磨损性能,为我国高速铁路钢轨的选材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建立了完整的车轮对材质的概率疲劳断裂性能数据库,掌握了运输轮轨接触脱轨安全与倾覆安全参数,提出了保障服役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的轮对维修管理规则;与中国中车集团合作,开发出我国第一列胶轮导轨有轨电车、RS系列公铁两用车辆,出口英国等发达国家;开发出我国第一列摆式客车;设计出高速铁路钢轨打磨廓形,成功解决晃车问题;开发出我国第一台货车径向转向架,在大秦重载铁路上得到成功应用。


为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蒸汽发生器 690 进口合金管的替代提供了重要设计依据,为推进我国核电关键部件国产化作出了贡献。学科主持和参与起草制订铁道行业标准近10项:主编《起重机设计手册》,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目前该手册已成为全面贯彻国际和国内起重机设计规范、反映国内外起重机行业最高技术水平和最新研究成果的重要巨著;提出了适用于不同轨距线路的转向架变轨距技术,为“一带一路”和“高铁走出去”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奠定了技术基础;提出高速货车理念及其设计规范,主持制定了160km/h 货车技术标准。


在生物摩擦学与生物制造研究领域,针对国际上鲜有涉足、极具挑战性的难题,以周仲荣教授为首的科研团队,工医结合,通过近20年持续研究,取得突破性、系统的研究成果。相关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引领牙齿生物摩擦学的发展。


学科抓住汽车产业转型重大历史机遇,主导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服务四川省地方经济。


依托机械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建立了汽车研究院,以新能源汽车与智能汽车核心技术为主攻方向。在电动客车领域,开发出四川省首个公交客车整车控制器产业化自主开发试验支持平台,并已经在成都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调试并广泛安装运行;在乘用车方面,研发出纯电动乘用车并在四川汽车工业股份公司投产;在电动化附件领域,开发了新能源汽车专用电动空调和自动变速器,在苏州聚冷、浙江吉利等公司进行了成果转化;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化领域,研发了面向车辆状态跟踪和舒适度的车内网,以全面主动安全驾驶和智能交通诱导的车载移动互联网。


学科教育教学质量名列前茅,课程教材专业建设已形成国字号系列品牌。拥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国家精品教材1部,国家规划教材10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MOOCs 课程 8门;所有机械类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科基地)和教学团队等均为全国首批获得,主持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本学科所属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均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根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中心的评价结果,本学科教育质量近5年排名稳居全国前3位。


学科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为目标,努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复合型人才。近年来,本学科培养出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7人、国家杰青5人;培养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1名、提名获得者3名。培养出一大批贡献卓越的优秀毕业生,尤其是在全国铁路机车车辆制造领域,研究单位中大部分总师或总经理级骨干科技人才均为本学科毕业生,为我国的高铁、重载、新型城轨交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此外,学科还建立了全国唯一的高速动车司机理论培训基地,培养了近万名高速动车组司机,为高铁的安全运行作出了重大贡献。

近年来,学科在国内外学术的影响力和行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研究成果在美国科学院院刊 PNAS等一批知名综合性和专业性学术期刊发表,并得到同行的高度评价和广泛正面引用;与国外知名出版集团合作,创建《Biosurface and Biotribology》英文期刊并担任主编,数十位教师百余次应邀担任众多国内外学术期刊的编委;多次组织召开包括千人以上规模的国内外学术会议;国际合作交流频繁,与美国阿肯色大学、英国利兹大学等20余所世界知名大学开展实质性的合作交流;与 Elsevier 出版集团合作,主导创建英文期刊;作为大会主席单位,承办第十二届全国摩擦学大会;参加教育部主导的机械工程10000 个科学难题编写工作;参与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主持的《物流工程技术路线图》的编写出版,并承办全国性路线图总结暨首次宣贯会议等。

文字:蔡京君  

制图:交大新媒体 陈琳娜

来源:《西南交大报》第701期

编辑:交大新媒体中心  朱莹燕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阅读  一流风采 学科名片丨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