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致敬!长漂第一人!


在探索自然和挑战自我的路上

人类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

就像奔流不停的长江之水


上世纪八十年代

全中国最激动人心的大事之一

长江漂流


是一场跨越 6300 余公里

感染全国的长江漂流故事


在付出生命的代价之后

历经千辛万苦

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

首次完成了长江全程漂流


而长漂第一人,尧茂书

来自西南交通大学


人物名片


1985年,35岁的尧茂书是西南交大电教室的摄影员,喜欢读《鲁滨逊漂流记》《格南特船长的儿女》,上世纪70年代就一直想通过漂流运动,考察山川风貌、野生动物和自然资源。


同时代有一位美国冒险家肯·沃伦刚完成印度恒河漂流,他在接受采访时宣称:“下一个就是长江”。消息传回国内,点燃了尧茂书的内心,他决定赶在美国人抢到“首漂权”。


1985年6月,尧茂书来到长江发源地格拉丹冬雪山脚下,把五星红旗插在冰川上,乘“龙的传人”号橡皮艇,开始漂流之旅。


△ 长漂第一人尧茂书 (曾国强摄)  


1985 年 6 月

尧茂书乘着“龙的传人”号橡皮船只身漂流长江

在金沙江通伽峡落水牺牲


△ 尧茂书纪念碑


“这块碑比你的年龄都大,以前在玉树直门达通天河边,现在被搬过来了,背后还有戴善奎老师和我的名字。”7月2日上午,安仁建川博物馆内的长漂纪念馆“镇馆之宝”尧茂书纪念碑前,66岁的长漂报道记者赵坚说起纪念碑背后的故事:


6月,尧茂书开始漂流之旅消息很快传开,四川日报资深记者戴善奎听说后:“我觉得这件事非常精彩,但要追到同步的独家新闻,我就必须在巴塘拦截他,和他一起漂,而不能像其他记者一样等在岸边等他来。”


戴善奎边跟进消息边自己学习漂流,他只身从新津试漂岷江到宜宾,全程600多公里。此后正式长漂中,他也是唯一随漂上千公里的中国记者。


△ 戴善奎(图左)和赵坚(图右)在虎跳峡合影


正因为这种对尧茂书的惺惺相惜和准备长漂的切身体验,1985年7月,戴善奎听闻尧茂书遇难的消息,一时间难以接受:“非常悲壮非常可惜,多么好的青年,千辛万苦做了多少准备,壮志未酬!”


随后他接到了尧茂书家人送来的日记,读罢悲壮的气息更涌上心头,不吐不快,一气呵成写下了全国好新闻一等奖作品《长歌祭壮士》:“改革开放需要这样的时代空气和大无畏的精神。”


△ 尧茂书到长江源头姜古迪如冰川前留下的西南交通大学的旗帜


报道被刊发在1985年9月5日的四川日报头版,随后被全国数十家主流媒体转载,全国万千青年纷纷传阅,准备接力“尧茂书”长漂。


“长漂是一种从闭塞到开放的精神启蒙,尧茂书像时代空气里的一颗火星,而戴善奎是捕捉到这颗微弱火种上时代品格的人。”赵坚说。


《长歌祭壮士》节选


七月二十四日午后两点多,在直门达下游几十公里的相果村,藏民发现有一红色橡皮船倒扣于江中一块石头上。他们将船拉上岸来,猎枪、相机、笔记、证件等一齐表明,这些全是尧茂书的!


急风骤雨一般,我们的蜀中壮士便走完了人生道路。犹如闪电破空,寂然而逝。然而,真的猛士,是没有悲剧的!倒是这“一闪”,使我们感到了一种民族锐气。中国古来不乏壮士,不乏敢涉险敢开拓的强悍者。近年来,一种敢作敢为的势头正在华夏新人中拔起:走长江,涉黄河,行环球……尧茂书便是他们中间涌出的一个浪尖人物。为理想千金一掷,终至献身,这是何等可贵的“当代人品格”!


尧茂书在长江的浪头上“前仆”了。然而,他的浩气永存斯世。


——摘自1985年9月5日《四川日报》头版通讯《长歌祭壮士》


1985 年 10 月

四川省地理学会与四川日报等单位

联名发起长江漂流探险活动

成立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


“我就是看了这篇文章,义无反顾的踏上了长漂之路的。”


7月11日,65 岁的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队长王茂军告诉记者,他还记得是在洛阳的本地报纸上看到《长歌祭壮士》这篇文章,“整篇文章用词激烈,营造出一种悲壮的氛围,更重要的是,文章还还号召有血性的中国人站出来,以完成尧茂书的未尽之志。”


王茂军认为,30多年过去了,长漂客观上成就了当年的爱国主义大潮,但更是个人磨砺与勇敢追求理想的结果,那个时代需要克服恐惧,漂流冲滩的勇气,改变人生轨迹的勇气。


△ 左起依次为:郎保洛、杨红林、王茂军(洛阳队队长)、雷建生、张军

多人捧薪接力


那一年

装备简陋、缺乏专业训练的几支漂流队

秉承着一个朴素的信念:

中国人的长江,只能由中国人完成首漂!


△ 金沙江漂流 


1986 年 6 月至 11 月

在付出生命的代价之后

历经千辛万苦

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与中国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中美联合长江上游漂流探险队共同漂流长江

人类首次全程漂完6300余公里的长江

并对长江沿线的水文、地质、动植物等

进行了科学而详尽的考察


△ 中国长江科漂队成员在大渡河训练回来途中,途径二郎山合影。(从左至右依次是冯春、李大放、孔志毅、杨勇、兰为可)


1986 年 12 月

庆祝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首漂长江全程胜利大会召开

盛赞长漂勇士开拓奋进、科学求实、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



如今

从1986年长漂幸存下来的队员,目前有的致力于环保,净化高原环境,有的专注漂流,当上奥运火炬手。冒险漂流也向着科考漂流、休闲漂流等方向发展……


33年过去,长漂活动早已封存进历史,长漂精神则将永远激励下一代不断奋进。



长漂精神“燃”到北京奥运


长漂结束前后,国人为国争光、科学考察热情高涨,如黄河漂流、攀登珠穆朗玛峰等。


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队员冯春回忆,除长漂外1986年还发生两件大事。当时吕玲珑等一批摄影家组成考察队,驶国产摩托车穿越中国25个省、市、自治区,“纵横祖国五万里”。


而在遥远的捷克斯洛伐克,中国女排实现世界杯、世锦赛、奥运会上的五连冠。女排队员孙晋芳非常感动地说:“长漂队员不怕苦,不怕累,我们非常感动,要向他们学习!”


△ 长漂队员在大渡河的训练照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长漂精神和这些事件一起,为国人注入了一管民族自信的强心针,“它代表着一种开拓奋进、敢为人先、科学求实、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曾跟踪采访长漂的四川日报记者之一奉友湘说道。


这种热情在90年代的漂流中趋于成熟。1998年,长漂主力队员杨勇、冯春分别担任正副队长带队进行在雅鲁藏布江进行漂流,同阶段还有“珠漂”“长江源女子漂流”等活动,漂流冒险活动逐渐从被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驱使,转向以人为本的成熟阶段。


△ 1998年,冯春(左二)在雅鲁藏布江漂流


2004年,曾参与长江漂流的队员冯春,与团队前往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进行漂流探险,中国漂流开始打开“世界之窗”。2008年,冯春成为北京奥运会第80号火炬手,接力的是奥运圣火,绵延的是“长漂精神”。


△ 2008年,冯春担任奥运火炬接力手


漂流走向大众,长漂精神激励科考热情


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上的涓涓细流,一路蜿蜒一路奔腾,成长为磅礴大江,四川人见证着长江最波澜壮阔的一段,进而孕育出长漂精神。


如今可以告慰尧茂书们的是,现代人们,如今已经把漂流作为一项暑期消夏的旅游运动,以休闲的形式走向百姓大众。


在长漂精神的引领下,漂流也向各个垂直领域发展。一方面,竞技漂流向赛事化发展,2016年4月,漂流世界杯赛在青海玉树举行,2017年在广西举行。另一方面,漂流走进高校,2019年4月,四川旅游学院率先在国内高校开设了漂流课程,并筹建了国内高校罕见的漂流队伍。


△ 2019年4月,四川旅游学院漂流队正式成立


1986年的长漂还开启了以漂流为载体,国内科学考察的先河,对地质、冰川、水样等领域进行了研究,撰写了大批论文。因此到现在,长漂精神也多了一层科学和环保的时代意义。


长漂队员杨欣如今已经是国内江河环境维护促进会创始人,在可可西里、沱沱河等地树立维护站,展开环保宣扬和生态调查活动,长漂成员杨勇成为独立地质学专家国和荒野探险家。


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也因为漂流考察,发现云南绿孔雀栖息地险被电站淹没的情况,提起“绿孔雀栖息地保护案”,国家有关部门发出紧急建议函,建议暂停红河流域水电项目,才挽救濒危物种绿孔雀最后完整栖息地。


△ 2019年5月29日,颜柯、冯春、李大放等队员重聚,与年轻一代的队员们一起漂流金沙江(铁丐 摄)



2019级新生官方群已上线

我们在交大等你们来


内容来源:川报观察

记者:李婷

头图尾签设计:蒋硕匀

本期编辑:交大新媒体中心 程慧仪


往期聚“交”:

2019交大暑期生活说明书,请查收!

教育部任命杨丹为西南交通大学校长

AI智创美好未来丨2019全国高校人工智能创新大赛决赛在西南交大精彩呈现 

是三种美色,合成一种绝色 

赞!西南交大学子入选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

西南交通大学成立交通运输工程学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