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祖国不会忘记!屡次“改命”,初心不变!


今年

一部国漫《哪吒之魔年童降世》爆红

黑眼圈不认命的哪吒

收获千万粉丝

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

更是点燃了无数人的斗志



哪吒毕竟是神话人物

而在现实中

有一位“改命”元勋的故事

更加跌宕曲折


他肩上扛着大国航天梦

心中藏着深沉的航天情

为祖国航天航空事业

注入了无限力量


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

他的故事

......



1922年9月6日

在江苏无锡一个叫黄土塘的小镇

一个男婴呱呱坠地

这个小男孩儿

命运坎坷

但最后

却成为了一位彪炳史册的人物


他凭着一股子韧劲儿

不仅屡次给自己改命

还改变了很多顶级科学家的命运

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中国的命运

堪称现实版的“改命”元勋

他就是——姚桐斌


01  第一次改命


12岁,无锡,摆摊还是上学?


1934年,姚桐斌12岁

他爱学习

始终保持着班级第一的名次


这一年,他小学毕业

憧憬着继续读中学乃至大学

但父亲认为二儿子

只要粗通文墨、能写能算

像大儿子一样能做自己生意上的帮手就行

用不着再上学


姚桐斌坚决不干

近乎吼叫着

一遍一遍地说

我要上学 我要上学 我要上学

!!!


小学校长也数次到姚家劝说:

我做过这么多年的校长

像姚桐斌这等品学兼优的学生

实在难得

不上中学未免太可惜了


姚桐斌的大哥也同样支持弟弟:

爸爸,就让弟弟上中学吧!



最终,父亲点了头

姚桐斌如愿以偿考入无锡县中学

他的命运

第一次被自己改变

靠的是小小心灵的坚持

以及校长的爱才、惜才

和家人的支持


但好景不长

初三时,家里拿不出学费

加上姚桐斌生了一场病

最终还是辍学

姚桐斌只得在老家摆摊儿

叫卖着

香烟、火柴、洋袜

......


可是

做一个小小商贩

岂是姚桐斌的志向

他要上学!


父亲再一次点了头

姚桐斌才得以在当地一所新办的中学

读完初中


可是,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

无锡已经停办高中

到哪儿上高中呢


读书心切的姚桐斌四处打听消息

当得知上海租界区仍有一些民办高中在办学时

他别提有多高兴了


1938年

他带着当了两年小商贩赚来的钱

只身到了上海



可当时的上海属于沦陷区

日军强迫学生学日文

还命令见到日本国旗要鞠躬敬礼

姚桐斌等热血青年受不了这种侮辱

便一起偷偷越过日军封锁线

逃出上海

一同前往四川求学


可是,一场严重的伤寒

让姚桐斌不得不停留在江西吉安县

幸运的是

他被当地一户热心的农民收留

病情好转后

他听到了江西成立国立十三中的好消息

姚桐斌便告别恩人

直奔考场


1939年

姚桐斌考进入江西国立十三中高中部

他极为珍惜这难得的读书机会

学习十分刻苦

用一年半的时间读完高中

成为校长和老师们心中最喜欢的学生


▲1941年6月国立十三中学毕业留念

第三排左起十二位为姚桐斌


1941年

他在江西全省会考中取得总分第一的成绩

报考了7所大学——

武汉大学、湖南大学、中正大学、湘雅医科大学、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

均发通知录取他


出于对矿冶专业的浓厚兴趣

他最终选择被江西省保送到

鼎鼎大名的

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

(世人常简称唐山交大,今西南交通大学)


▲唐山交大1942年更名为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

图为姚桐斌的学员证


那时的唐山交大

因为抗战内迁到贵州平越办学

交大校园大师云集

罗忠忱、王绍瀛、罗河、茅以升、王钧豪等名师

对姚桐斌产生了巨大影响


特别是时任交大矿冶系主任的王钧豪

是中国第一位冶金学留洋博士

他对姚桐斌青睐有加

视其为得意门生

在授课遇到一些可议之处时

经常停下来问姚桐斌:

Mr.Yao,你的意见如何?


姚桐斌的刻苦用功、秉性顽强

人尽皆知

大二时

在中国工程力学第一人罗忠忱教授的应用力学课上

罗教授在演算力学例题时

首先会假设受力体为

Rigid Body(不带丝毫弹性的刚体)

同学们便开始把姚桐斌戏称为Rigid Yao



功夫不负有心人

1945年

姚桐斌再次以全班第一的优异成绩毕业

在贵州山沟沟中的四年

为姚桐斌日后留学深造和开创事业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交大校训

也成为姚桐斌一生的信条



02  第二次改命


24岁,重庆,工作还是出国?


毕业后

姚桐斌被分配到位于重庆的

国民政府经济部矿冶研究所

从事白云石砖的制造及钴的提炼等相关研究工作

但姚桐斌的志向

却远不是做一名研究员



影响他立志的

有两个人

一位是他的高中校长

北大物理系毕业的陈颖春

陈颖春在北大读书时深受“五四”运动影响

后又留学德国

回国后在江西吉安国立十三中

倡导“德、智、体、乐、群”的办学理念

(乐指乐观奋发,群指团结自治)


另一位则是

唐山交大的老校长

中外闻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


▲点击上图,查阅更多茅以升相关信息


茅以升是唐山交大的毕业生

毕业后考取清华庚款公费留学生

取得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

和卡耐基-梅隆大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主持设计和建造了

第一座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现代化大桥

钱塘江大桥


姚桐斌一直期盼自己

能像陈颖春、茅以升一样出国深造

再报效祖国

因此

他一边认真工作 一边努力学习

为出国留学做准备



1946年

他参加了抗战胜利后的公费留学考试

竞争异常激烈,名额也不多

最后矿冶专业只录取了三名考生

分别是姚桐斌、徐采栋、杨纪珂

巧的是

他们三人全是唐山交大矿冶系毕业生

后两人分别去了法国和美国

而姚桐斌选择了工业革命的故乡——英国


命运又一次被姚桐斌改变

而这一次是凭借他的优异成绩和远大志向



在英国伯明翰大学

姚桐斌师从国际铸造学会副主席

弗.康德西(V.Kondic)

从事液态金属粘性与流动性研究

于1951年获得工业冶金学博士学位


紧接着

他又转到伦敦帝国理工学院

师从矿冶系主任费舍尔(M.S.Fisher)

和冶金系主任丹纳特(C.W.Dannatt)

从事铝-硅合金热裂性能研究

仅用一年的时间

获得了D.I.C学位



在英国期间

姚桐斌不仅刻苦学习先进知识

同时也时刻关注国内局势的进展

并担任

中国留英学生总会总务干事、秘书、主席等职务

带领大家阅读进步书报

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到英伦三岛公开宣讲新中国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

人们亲切称他为

“红色信使”


▲姚桐斌在英国伦敦庆祝中国国庆节会上


当时英国和台湾保持着外交关系

高调活动的姚桐斌

就成为了台湾特务和英国保守势力的眼中钉



一天

他突然接到了伦敦警察厅的通知

约他去“谈话”

实际上是宣布他为“不受欢迎的人”

要求他限期离开英国


听闻这个消息

很多人为姚桐斌鸣不平

而对于另外一个人来说则是好消息


世界最负盛名的铸造学教授

依·皮沃斯基(E.Pivowarski)

力邀姚桐斌到联邦德国参与他的研究


1953年

姚桐斌来到以严谨著称的德国

在亚琛工业大学

从事金属及合金粘性现象研究

并取得突破性进展

引起了西方学术界的称赞


▲姚桐斌与德国小朋友在一起


从留存下来的照片中

我们可以看到

他有着迷人而灿烂的笑容

是一个富有感染力的人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

他爱好广泛 能唱能演

依·皮沃斯基教授曾这样评价姚桐斌:


他有着阳光般的魅力

研究所的所有同事都喜欢他

钦佩他


在此期间

姚桐斌继续进行着爱国活动

并于1956年

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7年

姚桐斌向组织递交了一个报告

他决定

放弃在国外优越的科研条件和生活待遇

回到他朝思暮想的祖国


▲姚桐斌1957年回国前在德国留影


不想

德国政府知道了他共产党员的身份

强力阻挠他回国

最后

在周恩来总理的交涉下

姚桐斌终于回到了阔别11年之久的祖国


正如所有放弃国外优渥生活条件

回到祖国的科学家一样

姚桐斌乐观甚至是心安理得地接受了

国内艰苦的环境


面对别人的询问

他这样说道:

我回来不是为了名誉和地位

而是为了将学到的知识贡献给国家建设

我愿意在基层做一些具体事情

和大家一起为我国火箭上天贡献力量



03  第三次改命


35岁,北京,教书还是转行?


1957年10月

刚回国的姚桐斌就感受到了祖国的求贤若渴

最先邀请姚桐斌去工作单位的是

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

拟安排他到铸造专业任教


第二个单位是国内金属研究方面最厉害的

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研究所

所长李熏博士早在英国时就认识姚桐斌

所以他以老大哥的身份动员姚桐斌北上



第三个单位是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副校长张维也是唐山交大毕业的

也曾留学德国

早就听说过姚桐斌在国外的事迹

并阅读过他的论文

热情邀请他去任教


正当姚桐斌在三个单位中举棋未定时

主管科技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元帅

向专家局要人

建议姚桐斌到1956年10月才成立的

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火箭研究院前身)工作


到高校工作环境舒适

教书育人使命崇高

家人也好安排


到金属所工作

专业对口

院长也非常器重


到五院工作

虽然使命重大

但专业不对口

而且人生地不熟



命运的按键又一次出现在姚桐斌面前

这一次

姚桐斌与其说是选择

不如说是服从


因为他是一名共产党员

无条件接受了聂帅的安排

负责筹建航天材料研究所


1958年1月

姚桐斌到五院向钱学森院长报到

正巧两人都身穿同样的蓝布棉服

头戴蓝布棉帽

两人相视一笑


姚桐斌来到材料研究组

(即后来的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

那时只有12名刚毕业的大学生

一人一张三屉桌

除了一台外显微镜外什么都没有



与此相对应的是

我国工业材料发展极其落后

当时别说研发航天材料了

连低合金钢都生产不出来


可是,没有航天材料的保证

一切关于尖端武器的构想

都是空谈、空想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面对一穷二白的现状

姚桐斌心里非常清楚

白手起家

就必须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


之后的事实证明了

周总理、聂帅没有选错人

姚桐斌给了大家

一个又一个大大的惊喜



有一种高温钎焊合金材料

是研制火箭发动机的必备材料

1960年8月

苏联单方面毁约撤走了援助专家

所有图纸资料也一并带走了


如果这种材料研制不出

整个发动机的研制任务将无法按期完成

刚担任材料组负责人不久的姚桐斌

亲自部署了这场艰难的战役


在没有任何资料可参考的情况下

硬是凭着百折不挠的精神

反复分析研究

不分昼夜工作

经过无数试验

终于在1960年

研制成功了高温钎焊合金及其相应的钎焊工艺

填补了耻辱的空白

为祖国争了一口气



火箭发动机中的燃料在燃烧过程中

会产出3000℃以上的高温

容易烧坏零部件

引起事故


1965年

姚桐斌和同事们成功研制了

一种降低火箭结构温度的材料

因它与人体发汗可使体温降低机理相似

因此被称为“发汗材料”


当我国一枚新型火箭上天时

这种“发汗材料”使火箭发动机燃烧室

头部上千摄氏度的温度降到100℃左右

同时还提高了比推力

增加了射程



除上所述

姚桐斌和所内科技人员

还在高强度钢、新型不锈钢

高强铝合金、难熔金属

密封材料、复合材料

和烧蚀式材料的研究方面

以及焊接新工艺、化学铣切工艺

金属软管工艺和蜂窝结构工艺等方面

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姚桐斌很有远见地

提出了材料先行的思路

为将来新型号火箭做准备


从1961年至1964年

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

前前后后开展了500多个研究课题

80%都应用在了

如今的火箭发射、卫星上天的事业上

几乎每一个课题

都填补了我国的空白


他们的科研成果

不胜枚举

成就了航天材料的传奇

令人惊叹,令人钦佩


04  第四次改命


45岁,北京,躲一躲还是继续上班?


1966年

文化大革命爆发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领域是重灾区

许多高级知识分子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

无辜遭受各种残酷的迫害

所里的专家们也被波及

所长姚桐斌自然成为造反派的“眼中钉”



其实

在这个时候

命运仍然给了姚桐斌多次选择的机会


1966年6月

七机部两个对立的群众组织

“无产阶级革命派”和“革命造反兵团”

不断发生冲突

许多人都不上班了

多次被贴大字报的姚桐斌

却仍然按时到办公室工作


他给妻子说:

光拿工资不做事,于心不安


图为姚桐斌与妻子彭洁清


每年五六月份

姚桐斌总是要患花粉过敏症

眼发红、流泪,有时还发烧


这年6月

医生给姚桐斌开了假条

让姚桐斌在家休息几天

如果他按照医嘱

可能就不会发生后面的事情


图为姚桐斌一家


6月7日早上

一位领导悄悄对姚桐斌说:

你住的地方不太安全

我看应该找个地方躲一躲


姚桐斌说

谢谢你

但我认为不会有事的


说完

转身就忙工作去了



6月8日

姚桐斌仍然照常上班

几位职工告诉他远处开始武斗了


姚桐斌说

不要管他们

我们上我们的班

越是环境差

越要坚守工作岗位

努力工作

搞好科研生产


中午下班

又有两位技术员提醒他

姚所长

外面都有人武斗了

您还是等一等

先别回家


姚桐斌说

谢谢你们的好意

上午我只批完了一个技术报告

吃完饭还得回来接着干


▲姚桐斌生前和女儿


他回到了家中

几个暴徒突然闯进家来

拳打脚踢将他推出门外

抡起钢管

猛击他的头部

鲜血立刻冒出

......

由于头部几处受重伤

这位为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立下汗马功劳的

功勋科学家

于下午3时许停止了呼吸


这一次

因为对事业的热爱

因为对工作的坚守

姚桐斌没有改变自己的命运

......



▲姚桐斌去世前最后修改的手稿



姚桐斌的死

震惊了研究所

震惊了国防部

也震惊了党中央


当秘书将这一消息告诉

正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会议的周恩来总理时

总理手中的茶杯掉在了地上

……


他责令公安部长立即查明此案

并指示有关部门开列一张有贡献的科学家名单

加以保护



后来

周恩来主持召开国防工办

国防科委和二机部负责人参加的会议

批准几百人应保护的名单

并提出必要时“可以用武力保护”


他在会上宣布:

部里由钱学森同志挂帅,杨国宇同志为政委

你们两个负责

杨国宇同志是政治保证

学森和其他专家要是被人抓走了

不能正常工作

我拿你是问


周恩来对杨国宇说:

这些同志都是搞国防科研的尖子

如果有人要武斗、抓人

可以用武力保护


总之

你的任务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

使他们不受干扰

不被冲击



在政府的关怀和保护下

在当时“文革”冲击的险恶情势下

钱学森率领广大国防科研专家和科技人员

全力以赴攻关

仍然取得“两弹一星”研制的丰硕成果



后来

钱学森在《周总理让我搞导弹》

回忆文章中写道:

文革中我们都是受保护的

没有周总理的保护

恐怕我这个人早就不在人世了


钱学森还专门为姚桐斌题词:

鞠躬尽瘁为航天

德昭日月感后人


名单中的火箭专家,两院院士梁守槃说:

在“文化大革命”中比起别人来

我算是幸运的了

我只蹲过两天“牛棚”

上台被批斗过一次


之所以能这样

是以我的一位同事的生命为代价

是因为我得到了

我尊敬的一位伟人的保护

......


不言而喻

他所说的同事就是姚桐斌

伟人是周恩来


上世纪70年代

我国某型火箭因发动机材料不过关

试验屡屡失败

文革后

科研人员终于根据国外期刊的一篇法语论文

解决了发动机材料问题

而让他们感慨和落泪的是

论文作者赫然写着

姚桐斌

!!!



1978年3月18日

在我国科学史上的空前盛会

全国科学大会开幕的当天

七机部为姚桐斌

在北京八宝山烈士公墓举行追悼会


1979年4月

两位行凶暴徒被绳之以法


1983年6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为姚桐斌

颁发京烈第080040号《革命烈士证明书》



1999年9月18日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

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

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

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


授予

于敏、王大珩、王希季

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

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

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

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追授

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

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以上排名按姓氏笔画为序)


这23位科技专家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功臣

是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

是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光辉榜样



1983年6月1日

姚桐斌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1985年

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1999年9月18日

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姚桐斌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让我们再一次铭记他

他就是姚桐斌 

世界顶级冶金学家

中国航天材料与工艺技术奠基人




今天

当中华民族越来越挺直了腰杆

越来越有底气不畏强权的时候

我们更应该铭记和感谢姚桐斌

以及为中华民族做出巨大贡献的

科学家、国之脊梁


正是因为他们超乎寻常的奉献和牺牲

今天的中国

今天的中国人

才昂首挺胸地站在世界的舞台上


让我们向这位“改命”元勋致敬

向无数为新中国建设

发展献出生命的人们致敬

!!!




监制:高平平 姚炳华 严明 宋刚 许金砖

制作:孔祥彬 陈曦轶 邓秀芸 万金 张容华 朱莹燕

采访:邵健帅 汤雅雯 王加林 房庆云 徐丹 安鸿儒 李铖 漆宇骋 张子怡 毛美琳 李建为 杨惠捷 刘鑫 胡怡嫣 段政宇 向星宇 赵梦凡 李诗琳 蒋粤洋

本期编辑:交大新媒体中心 朱莹燕 毛家兴

视频:陈雨 屈霖 奚顺康 单骏鹏

内容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立德树人教育发展中心)

西南交通大学力学与工程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人物研究第三专业委员会

姚桐斌故居

北洋之家 扬华微语 微信公众号 等


往期聚“交”:

西南交大宁维卫教授出席首届四川省专家智力服务基层论坛并作典型发言!

入夜的交大,又是一种人间绝色

重阳登高 | 更上一层楼的西南交大

萌新看这里!你的大学应该这样启程

今年,我在交大过中秋

西南交大李天瑞教授担任人工智能领域国际权威期刊副编辑

赞!胡天然、刘凤凡校友负责项目荣获全球优秀工程奖

来了!《我和我的建筑梦》正式发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