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为“《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规划纲要》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成渝地区发展。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未来一段时期成渝地区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引。
《规划纲要》指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区域内生态禀赋优良、能源矿产丰富、城镇密布、风物多样,是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为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形成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编制本规划纲要。
《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作者:戴宾(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四川省区域经济研究会会长)
成渝地区一直是国家关心和建设的重点,国家基于战略层面的考量,谋划推动成渝地区的发展所进行的努力一直都没有中断过。由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由成渝城市群再到今天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了解国家谋划成渝地区的演变过程有助于更为全面地认识国家的战略部署和成渝地区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历史当担 。
成渝地区及其发展优势
成渝地区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早期的成渝地区主要指成都和重庆两个城市及其之间的地域。现在讲的成渝地区其范围已扩大到成都和重庆周边的地域,即成都和重庆两个城市以及它们之间和周边的地域。大体包括成都市和重庆主城区,以及重庆的渝西地区和渝东北地区,四川的成都平原地区、川南和川东北地区。成渝地区之所以一直成为国家关心和建设的重点,是因其独特的历史、地理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成渝地区是我国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区之一,其开发历史可上溯到3000-4000年以前。成渝地区是我国古代农业文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手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鸦片战争后,沿海和长江流域开辟商埠,外国资本溯江而上,成渝地区成为我国内陆地区近代工业发祥较早的地区。抗日战争时期,沿海地区的工商企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大规模向重庆及其周边地区内迁,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充分发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渝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大规模推进工业化的重要区域。“一五”“二五”、尤其是“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在成渝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现代工业、国防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使成渝地区建立起了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战略后方基地。在上世纪70年代末掀起的改革开放热潮中,四川和重庆扮演了农村、工业企业和城市等领域改革先行者的角色,为推动全国的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
从国内来看,成渝地区地处我国中深远内陆,周边与八个省区毗邻,北接陕甘、南连云贵、西通青藏、东临湘鄂,是引领、辐射乃至一定程度上扼控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南地区的中枢,也是联通中部地区的纽带。从国际来看,成渝地区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具有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地理优势。
成渝地区是我国少有的工业门类基本完备的地区。四川拥有工业行业全部41个大类,重庆和成都分别拥有39个和37个门类。目前,成渝地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现代金融等走在全国前列,基本形成了铁路、公路、内河、民航、管道运输等相互衔接、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科技条件良好,人力资源丰富,是西部地区经济基础最好、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GDP达到62368.58亿元。
成渝地区拥有重庆、成都两个10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以及6个百万人口大城市和20余个中小城市,是西部地区城镇和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区域 。2019年重庆、成都在全国城区人口排名中分第3位和第8位,同时也进入国家中心城市和全球二级城市行列,核心引领作用不断增强。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常住人口达到9460.24万人。
成渝经济区的提出与规划
成渝地区作为一个经济区域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朔到西部大开发实施之初的2000年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在新世纪实施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举世闻名的伟大战略。西部地区包括了十二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面积达68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约72%。一方面,在如此大的地域范围实施区域开发,不可能各个省区齐头并进,需要确定若干个区域实施重点开发。另一方面,西部大开发离不开国家的支持,但西部地区的发展也需要突出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形成能够带动西部发展的增长极,增强发展的内生性。就这需要明确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
为此,2002年3月,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委托中科院地理科学资源研究所开展了西部开发重点区域规划方案的前期研究。2003年11月,国家发改委委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和重庆市社会科学院共同开展《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的研究,形成了《共建繁荣:成渝经济区面向未来的七点策略与行动计划》的研究报告。研究报告首次明确界定了成渝经济区的地理空间范围,提出了成渝经济区在全国区域分工和空间布局中“五个基地、一个屏障”的战略定位,为国家谋划成渝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2007年6月,继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之后,国家发改委将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纳入国家区域规划编制的工作范畴,正式启动了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前期工作。2011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成渝经济区的规划范围包括重庆市的31个区县和四川省的15个市,区域面积20.6万平方公里。《规划》明确了成渝经济区“一心一地三区”的战略定位,即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规划》提出了成渝经济区“两核五带”的空间发展格局,并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深化改革开放六个方面对成渝经济区的未来发展进行了规划部署。
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的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出现了一批大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若干城市群的形态,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为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突出。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了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2016年4月12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成渝经济区也由此发展演化到成渝城市群。
成渝城市群规划的空间范围比成渝经济区略小一些,包括重庆市的27个区(县)以及开州、云阳的部分地区,四川省的15个市,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成渝城市群的总体定位是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国家级城市群,具体而言就是要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西部创新驱动先导区、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美丽中国的先行区。《规划》提出了成渝城市群“一轴两带、双核三区”的空间格局,并从促进产业分工与协作、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生态共建环境共治、深化对内对外开放合作、建立健全城市群协同发展机制五个方面对成渝城市群的未来发展进行了规划部署。
从成渝城市群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总体战略指向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尤其是跨区域、跨流域的协调发展。近年来,我国区域发展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区域发展水平分化态势明显;二是区域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经济和人口向大城市及城市群集聚的趋势比较明显。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此,国家提出要发挥优势、完善空间治理,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布局。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要承载更多产业和人口,发挥价值创造作用,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
就全国而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无疑是具有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能力的增长极。而偌大的西部地区最具有发展条件的优势地区就是成渝地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成渝地区的发展再次被纳入国家的视野,党中央做出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策部署,成渝城市群也由此演进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
国家赋予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重任,给予了具有全国影响的重要经济中心、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战略定位。这就要求成渝地区不仅要在西部地区发挥核心增长极作用、带动西部的高质量发展,而且还要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发挥价值创造的作用,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一起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这是中央赋予成渝地区的国家责任,也是成渝地区必须肩负的历史使命。
内容来源:四川新闻网
本期编辑:刘晴
头图尾签设计:姜日琪 蒋硕匀
优秀原创
交大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