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所往,“芯”之所向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扬华研究生 Author 扬华研究生
“你们是初学者吗?”
尽管已经准备好被竞赛评委提问,但刘家明也从未想过,学了三年芯片的他,会被认为是初学者。这种感觉,像是电梯快速下降的失重坠落,找不到一点支撑。
成为研究生之后,每想起这次比赛,刘家明都有些不服气,明明学了三年芯片,却被说是初学者。但也是这次契机,他喜欢上了做比赛的感觉,开始着眼未来干一些实在的事情。
刘家明,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电路与系统专业2019级硕士研究生,2021年“竢实扬华奖章”获得者,曾获国家奖学金,英特尔奖学金,学业一等奖学金、“优秀研究生标兵”称号等荣誉,硕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篇,先后以第一参与者获得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紫光展锐企业特奖、全国一等奖,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TOP10、全国一等奖,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芯华章企业一等奖、全国二等奖。
这个时候的刘家明,正闷头在实验室,为全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的演练赛做准备。“刚看到新闻的时候,还以为地震发生在同一个地方。”直到第二天,他才知道地震灾区是两个地方,而且八竿子都打不着,“后来我就在想,那这种情况下,比如说第一天晚上这个地方地震,我们举全国之力跑到那个地方救灾,但紧接着另一个地方有地震,怎么办?”
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细究起来却是很复杂的,调度人手和物资的困难是最首要的。要是灾区地理偏僻,派人过去就需要更多的时间,而时间,就是生命。尽管不是地震亲历者,但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报道、记忆中触目惊心的画面,让刘家明忍不住想做点什么。“我在想,自己有没有办法能解决这种情况,或者能提供一点点帮助。”
实验室里,队员们正在专心做自己手头的事,刘家明却拿着手机陷入了沉思,亮度不高的屏幕上能清晰地看见“云南、青海、地震、紧急”等字。他们演练赛原本的选题是通信系统,这给了刘家明启发——是否可以做出一个不依赖于4G网络的通信系统呢?如果能够有一个“灾后自救应急通信系统”,不同于4G网络在地震发生的时候就会断掉,它直接用到地震上,成为一种搜索工具,在短时间内搭建一个临时网络,让很多人可以通信。
刘家明的想法并非空穴来风,通信在救灾行动中一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震发生后,可能会有很多人被埋在地下,拿着平时“万能”的手机却毫无用处。但如果有一个很小的设备,在第一时间用无人机投放,投放后能搭建起一个临时网络,帮助手机通信,那么只要幸存者还有意识,就可以通过手机求救。“想做这样一个事情,其实需要构思很多,包括我需要通过这个设备去建一个基站,即便是手被压着,没办法通信,也可以通过手机和基站之间的交互,自动完成幸存者搜索。”
但刘家明刚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大家都觉得有些不现实,在快要交作品的时候,临时去换一个题目,这会导致之前的成果不能使用,甚至要做很多整个团队从未接触过的新任务。网络交互、能在地图上显示用户信息的APP、设备的外壳……这几乎等于重新来过。面对这样的“极限挑战”,敢想和敢做,都需要很大的决心。说到这里,刘家明语气带了点沉重,临时换题这件事带来的压力,至今余悸未消。
“我们都有家国情怀,我是从地震得到的灵感,是真的想要为救灾做出努力,可能这样的初心打动了他们。”几经商讨,尽管难度极大,团队里的大家还是全票通过了刘家明的想法,只因为,这个题目本身是很有意义的。
抱着这样的心态,换题后的那段时间他们基本晚上两点多才回宿舍,早上八九点就到实验室开始做事,再做到晚上两点多,每天都这样重复着。深夜的交大,除了电脑运转的噪声,还多了一群少年衣袖拂过实验室桌椅、探讨专业知识的耳语音响。
“那段时间压力非常大,因为马上就要交作品了,而我要重新学习一门编程语言,还要做一个APP,就不停在熬夜,感觉头都要秃了,”刘家明笑道,“但后来还是赶着时间做完了,其实初赛的时候我们那个东西做的不是很好,没有做外壳,看着就小小一块,别人都是搬一大箱子去了。”
最后,他们建立的“灾后自救应急通信系统”能够克服断电断网,在灾后第一时间自动搭建起专用的系统,在比赛中 获得了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TOP10的认可。作为中国少年,他们用自己所长,借助芯片的力量,在那些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机里,预先留下了一线生机。
正如刘家明所说,微电子的酷在表面是看不到的。做好的电路板用黑壳子盖住,大家都不会知道里面是什么。设计的电路在测试之前,谁也不会知道它究竟能完成到多少指令。如果想要电影里那样炫目的科技感,或许做一些高中物理所涉及的“发光二极管”实验会更容易看见。相较而言,微电子是科技世界里的夜航人,也像是现实世界里的刘家明,有着出色的成绩,却总是温和谦逊又坚定地前行。
他清楚地记得,自己大一时同专业的同学有68人,而到大四就只有56名同学了。在交大学习微电子的期间,刘家明也有过做出不同选择的机会,听了不少动摇他的声音。大一时,学校有一次转专业的机会,知道这件事后,家长和以前的同学就问过他,为什么不去其他更热门的专业,为什么要在交大做芯片。
理由很简单,他不愿意否定当初选择微电子的自己。刘家明不止一次地用“有点儿轴”形容自己,像算法一样。在数字世界,二进制里只有0和1,在刘家明的世界也是如此,有想法的事情就一股脑地去做,没有想法的事情他碰都不碰。一旦开始冒险,哪怕天光渺茫,四下再无来者,也不会轻易放弃折返。这样敢想、敢梦、敢做的少年意气,或许就是刘家明对“酷”的定义。
来源:扬华研究生新闻中心
记者:胡坤琰
图片来源:陈杭玲
编辑:吴奇
校核:胡广翰
本期编辑:交大新媒体中心 卓俊生
头图尾签设计:姜日琪 蒋硕匀 毛佳斐
《交大“概帮帮主”炼成记》
《海拔4500米上的初心!》
《成绩打破纪录!专业第一背后的汗水与努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版权归西南交通大学所有
如需转载或使用
请联系获取授权
欢迎关注西南交通大学新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