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 !交大青年 !
曾经
枪声惊断笙歌,铁骑踏破山河
青年人奋发觉醒,救亡图存
如今
万里繁花盛景,千里江山安宁
青年人又该是什么模样?
五四精神绵延至今
又演奏出了什么样的乐章?
下面就和小微一起认识这些独具色彩的交大青年!
在交大,有这样一只队伍。在清凉熹微里,他们升旗奏乐;在月光静谧中,他们正步铿锵。在汶川地震当天,他们作为交大的第一批学生救援队前往都江堰灾区。而在三年后,他们在北川新县城升旗了灾区重建后的第一面国旗。这只队伍就是交大国旗班。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他们,那就是坚守。五分钟的升旗,国旗班坚持了17年。从每日例行的升旗降旗,到大小节日的出旗仪式,他们用无悔的青春在自己的天地里守护着鲜艳的五星红旗。
十七年以来,国旗班升旗“零”失误。而在“零”失误的背后,则是七千次的练习。夏不穿单,冬不穿棉,军姿一站就是一个小时;头顶书本,领别大头针,无论冬夏衣服总是被汗水打湿。各项专项动作训练,齐步、正步一练就是一整晚。
一名班员就是一个标杆;一支队伍就是一面旗帜。疫情爆发以来,国旗班成员冲锋在前,五次组织协助开展学校万人核酸检测。2020年12月10日晚至11日晨,仅用一分钟,国旗班60人集结完毕,和医护人员不眠不休连续工作12小时。2021年又连续三次次参加到学校紧急的万人核酸检测工作当中去。2022年3月又参与到学校返校的全员核酸检测任务中。
西南交通大学国旗班成员如水滴般一个接一个、一批接一批地守护着国旗,用坚定的信仰和过硬的素质投身志愿服务事业,用汗水诠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用热忱书写“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青春故事,用行动兑现着“护卫国旗·重于生命”的庄严承诺,用无悔的奋斗让青春在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熠熠发光!
凌晨三点,风裹挟着寒冷与倦意,路灯有些昏暗地亮着,聚集的人群一批一批地散去。而对于青志联的同学来说,连续的工作才终于告一段落。晚上突然接到要连夜核酸检测的通知,青志联的部长们马上响应号召,志愿参与此次核酸检测活动。在现场,他们与国旗班的同学一起热心协助医护人员并且维持现场秩序,在寒冬中协助核酸检测有秩序地进行。不间断的善意提醒,队伍旁的热心指示,在这个忙碌又充实的夜里,他们都看到了海棠花未眠。
“坚持实践育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青志联秉持奉献精神,传递善意,将工作落到实处,从各个方面为交大增添温情,彰显人文情怀。他们依托“志愿四川”等平台,统筹开展各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考核工作;常态化开展“青春志愿·爱在社区”系列活动;他们搭建“交通·公益”志愿服务季,结合专业特色提升志愿服务品质;组织“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助力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成长成才。志愿工作的规律进行,高价值活动的创意开展,青志联在努力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蔚然成风。同时,青志联争取为久怀慕蔺的志愿者提供平台,比如选拔“大运会”等大型国际赛事志愿者,选送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参加省级、国家级大赛。
志愿服务是无私奉献的过程,在传递热情实现价值之余,心酸与压力却也难以避免,青志联的同学坦言,在志愿活动工作量较大的时候产生负面情绪是很正常的事,这时候需要做的就是给自己几分钟休息一下平复一下心情,看看自己因付出取得的收获,想想自己做志愿活动的初衷,就可以继续坚持下去,重新把精力投入志愿工作了。幸运的是,他们的真心相待总能换来惊喜与收获。志愿活动让他们接触到更多人和事,随之而来的一些压力会化作前行路上的动力,长久坚持下来,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就会更清醒冷静地去面对处理,也在间提升了自身的工作和社交能力,在参加志愿活动的时候对事情的处理就会更加周到。
大到世界级大型赛事、疫情防控,小到关爱孤寡老人、社区专项行动,志愿者们的身影无处不在。青志联或许是很多交大志愿者奉献的起点,但永远不会成为终点,一代代的志愿者传承奉献精神,在不断为青志联注入活力的激情的同时,也带着热情与竢实扬华的交大精神,为社会、国家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心怀热忱,素履以往。正如青志联所倡导期望的那样,愿广大青年趁年轻,多行志愿,传播志愿精神,奉献自我,构建一个温暖环绕美好伴行的世界。
一切都开始于那本宣传册子。
被问起加入交大新媒体中心的理由时,刘晴回忆起最初了解到新媒体中心时的情景。“是一本塞到寝室的宣传册子最早让我知道了交大新媒体的存在。在此之前,我也看过学校官方新媒体账号发布的内容,但并不知道它完全是由学生团队在运营。”考虑到她所在的传播专业跟新媒体中心的工作比较相关,被宣传册子的内容所吸引的她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参加面试、笔试,通过实习期后,便正式成为了交大新媒体中心的一员。
刚开始时虽有些许懵懂,但刘晴对工作上手和熟练得很快。交大新媒体中心的工作主要是运营交大所有官方新媒体账号,打造学校全媒体矩阵,主要分为5个部门,分工明确。刘晴所在的微信团则主要负责运营交大官方微信公众号——西南交通大学,基本上保持着日更一篇的节奏,实时发布学校有关新闻,同时穿插一些优秀人物专访与趣味原创。
刘晴认为在新媒体中心的工作是很重要而且很有意义的,当问起她对新媒体中心工作的理解时,她说,“在我看来,交大新媒体中心是外界了解交大的一个重要窗口,我们需要用我们的内容来全方位展现交大。”在新媒体时代,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手机移动端,通过各种软件渠道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每一个拥有较大用户量的新媒体平台上运营好交大官方账号,实时输出与交大相关的优质内容,打造全媒体矩阵,让了解交大的人实时获取交大信息,让不了解交大的人能够慢慢了解到交大。”
在平时工作中,很多时候都会让刘晴很有成就感。“特别是当统筹的原创推终于发出去后,看着推送上自己的名字,看蹭蹭上涨的阅读量,看着不断弹出的留言,心里真的会很开心。有时可以参与到一些重要活动的推送,比如125校庆主推送——《125岁的交大正值青春》,真的会很有成就感。”她享受着在工作中提升自己的过程,想去创造无限的可能,当获得他人对自己工作正向的反馈时也会充满喜悦。“其实让我感触最深的是2021年秋季,我们官微与电子科大官微联动发出的银杏推送,这篇当时反响很好,看着朋友圈大家都在转发,看着一些老师留下肯定的话语,看着后台不断涌现出幸福的留言,我那时候觉得自己也算真的做了一件蛮有意义的事情。”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她初心如磐,坚定向前。而对于将来对新媒体中心发展方向的期许,刘晴说,“在未来,我希望交大新媒体中心能够继续推出更多优质内容,可以多多部门内部联动策划,也可以多走出去与其他新媒体中心进行联动。”她想不断尝试新的东西,立足交大,拓宽内容覆盖面,不断尝试创新出新的形式,给读者提供更有价值,更有趣,更吸睛的内容。未来也许还任重道远,但她会坚持创新,创造出属于交大新媒体中心的无限可能。
“班级有比较好的良性竞争氛围,看到旁人学习,自己也会自觉跟上,你追我赶,最后形成了比较好的班级成绩。”这是班长常铭宇对班风的描述。正是这样“不甘落后”的良性竞争氛围带动了这个班集体的进步,使22班取得了“忠忱班集体”的荣誉称号。然而,建设班级体的这条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遇到了困难,“班级的两级分化比较严重,成绩上的差距比较大,大家在其他方面也没有太多的共同话题。”常铭宇谈到。但他们并没有被困难限制住向前的脚步,经过权衡分析,班级采取了互帮互助的方案,成绩比较优秀的同学和成绩排名比较靠后的同学一对一搭档,互相帮助,这样既能促进学习,同时也能促进同学之间的感情。
说起班级特色,常铭宇提到:“大家会在学习之外举行各种活动,也会参加各种比赛,从土木科技月到数学建模,以及后面很多比赛,在此过程中班级同学互相帮助,共同努力。”团结一致,大概是这个优秀的班级体最好的代名词。“除此之外,班上很多同学都办了健身卡,大家经常相约一起运动,像打打羽毛球之类的。总之,班级同学的感情非常要好。”常铭宇补充到。
作为忠忱班集体的班长,常铭宇谦虚地表示在成绩上自己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是大家给了他很多帮助。他认为自己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他能够跟班级每个同学都搞好关系,“我的脾气比较好,性格也相对温和,跟班级每个同学的关系都很好,能够把大家凝聚到一起,有什么活动的话,举办得会比较顺利。”常铭宇说到。
成功来之不易,于他们而言,忠忱班集体的评选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在大一的时候,22班就被年级推荐去参加忠忱班集体的评选,“大一大二每年都被推荐,但从来没有真正去参加过评比,都是在学院内部就落选。一次两次地落选后,大家逐渐觉得一定要拿到这个称号,这对大家来说是一个追逐的目标,每个人都为此做出更多的努力。”常铭宇回忆到。来之不易,自然更加珍惜。因此,忠忱班集体这个荣誉称号对22班全体同学来说有特别的意义。
好的环境会催生进步,常铭宇认为在班上能感受到一种督促作用——觉得其余的同学都很强,自己肯定也要更努力地去学习以及做其他事情,让自己不拖大家的后腿。这样“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氛围也是常铭宇所认为的班级最宝贵的一点,从大一到大四,22班的同学们一直保持努力学习,没有中途放弃。坚持的奥义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说起这一路走来的感想和经验,常铭宇提到:“在学习方面,大家进入大学,所学的专业可能不是自己所选的。我当初也是调剂到土木,我刚开始对土木并没有太多的兴趣,觉得自己以后可能要去工地,这导致大一成绩相对比较不好,也不是学不会,就是不太想去学。后来多方面的了解改变了我的心态。我对编程很感兴趣,跟班导师和其他一些老师了解到,可以学习计算机之类的课程和土木相结合,由此,我找到了自己比较喜欢的一个方向,大二开始努力学习,之后成绩还不错,也会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找到合适自己的路,这是常铭宇想要跟大家分享的。“我觉得在不知道做什么的情况下,要多了解多学习,学习可以让人立于不败之地,其余的就是多尝试,不要害怕失败,这个过程里也没有什么很丢人的事情。”他最后说到。
的确,“学习可以让人立于不败之地”,多学习,多尝试,我们一定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天空。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在被问及参与支教的初心时,西南交通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刘亚磊多次提到这句话。这不仅是研支团所有团员出征的口号,也是对交大人“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精神的呼应。
2011年到2022年十余年,研支团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口号。70余名西南交大人用自己的青春接力奉献,为西部地区10余所中小学的数万余名学生照亮了求学之路。2020年5月,研究生支教团荣获“最美交大人”集体荣誉称号,2021年5月,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临时团支部被共青团中央授予“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学校也连续四年荣获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等次项目办”荣誉称号。研支团成员也积极担任学校组织职务,其中成员刘亚磊荣获国家级“2021年度全国铁路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称号。
谈及支教的经历,刘亚磊说自己因为偶然的机遇与支教结缘,受到研支团前辈的鼓舞而选择投身参与支教活动。作为秦安县桥南中学的一名支教教师,刘亚磊一周要负责十六节七年级编程课程的讲授。备课授课的日常平淡稍显枯燥,但是当他展示自己收藏的学生赠送的漫画书和亲手制作的教师节礼物时,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奉献就在平凡又普通的每一周,每一天,每一节课程里。但是平凡不等于平庸,即便是普通的课程也被幸福和忙碌充实着。”
支教的过程不总是一帆风顺,方言的理解有时也会成为授课的难题,如何与当地的师生进行交流和融入陌生的环境是除了教学身份转换的另一大挑战。好在成员总能克服困难,使各类教学活动有序地开展。“这正是支教活动相较其他志愿活动的不同之处,”刘亚磊补充到,“许多研支团成员在校时候参加过短期支教活动,他们的支教总时长其实已经远超一年的时间,但在研究生支教团这一整年的时间跨度里你的成长和感触是其他经历难以替代的。”
在日常的教学之外,研支团成员协助支教学校政教处,团委开展相关工作,将家国情怀的培养融入课外活动。同时以梦想课程为原点,指导开展机器人、演讲与口才、电脑绘画与编程、国旗班等社团活动,将科学和美育知识以充满趣味的方式带进课堂,协同高校对口帮扶补足当地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上的不足。研支团不仅课程内容上创新创优,在服务地创新开展“五点半课堂”“暖冬行动”“筑梦困境学生一帮一”“爱心清洁包”“直播带货”“共读一本书”爱心伴读“游学成都·放飞梦想”成都游学活动和“跨越山海·逐梦同行”暑期夏令营活动等特色项目活动。更是在学校教育基金会的支持下,设立“对口帮扶常态化服务项目专项基金”,积极整合社会资源,紧密联系社会公益力量,将更多的爱心与援助送到志愿地。
对于特色志愿活动的开展,刘亚磊感触尤其深刻,这也是他志愿经历中最有成就感的部分。随着近年“暖冬行动”规模的扩大和筹款金额的增加,刘亚磊意识到自己有能力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物资上的援助,这也意味着在采购环节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在购置保暖衣物时,无论是学生身高和鞋码的测量统计还是针对不同学生进行物资品类的选择都需要更细致耐心的计划。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时期,想要把物资及时地送到每个学生的手中总是困难重重。好在最终通过大家的努力,一袋袋分类装好的暖冬物资成功分发到学生的手中。看到孩子们整齐穿戴着新衣新鞋时的笑脸和收到学生送来的感谢信时,“你会觉得总是值得的”,他说。
十年爱心接力,不忘支教初心。交大学子的支教故事仍在继续,愿广大青年秉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用热忱与奋斗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故事。
如水般奉献
如日般灿烂
如火般热烈
这是他们的青春
也是我们的青春
青春没有对的形状
我们上下求索
在广袤天地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归属
学作弓弩,才作箭镞
理想作靶,弯弓箭发
绘出青春的独特弧线
每一个青年都是一朵浪花
汇成时代发展的巨浪
我们有着共同理想
却闪耀着不同光芒
你的身边还有哪些优秀的青年
快来评论区一同分享见证
统筹策划:交大新媒体中心 秦彦钦
视频来源:央视频
图片设计:裴哲
文案:丁沭希 朱星烨 胡佳琪 苏然 关雨晴 吕晴
本期编辑: 刘登进
头图尾签设计:姜日琪 蒋硕匀 毛佳斐
《西南交通大学2022年共青团工作表彰》
《几何的交大,你还认识吗?》
《致敬,你的手中,有光!》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版权归西南交通大学所有
如需转载或使用
请联系获取授权
欢迎关注西南交通大学新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