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易思蓉:“ 做学生终生的老师 ” !

新媒体中心 西南交通大学 2024-06-21



她幼时结缘铁路

在岁月里续写着与铁路的故事

她在三尺讲台播种灌溉

桃李芬芳 花开满园


她在科研领域不懈攀登

学术之树硕果累累


三十余年来

她为铁路选线创新技术路径

始终坚持教书育人相结合、教学科研相融合

为中国铁路建设培养高级科技人才

为教育强国、交通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她就是第二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入选者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学院易思蓉教授







“我一出生就和铁路结下了缘”


易思蓉说:“我就是为铁路而生,为铁路而长的”。


父亲是川黔铁路的建设者,幼时,易思蓉便跟随父辈从成都迁至贵阳。父辈用汗水和智慧铺就了这条连接四川与贵州的重要交通线,她从小便深知铁路工作的艰苦与不易,也对铁路萌生了向往之情。


离开故乡以后,对于成都的印象,以长辈们的交谈镌刻在易思蓉的心中。或许是名字中“思蓉”二字,易老师一直挂念着故乡,在第一次有了人生选择权——报考大学时,她决心要回到成都读书。


1978年2月,怀揣着对铁路的热情,易思蓉捧着西南交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沿着父辈修建的川黔铁路回到成都,来到西南交大,正式开始了她的铁路之旅,从此和铁路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易思蓉本科毕业班级合影


▲易思蓉硕士研究生毕业班级留影

“靠当学生的100分,当不了老师”


“我三十岁才第一次上讲台。”1984年,完成本科、研究生六年的学习后,易思蓉正式留校,成为铁道工程专业的一名教师,但三年之后,她才第一次正式登上讲台。


当时,学院的教研室主任邓域才教授正好是易思蓉研究生时期的导师,邓教授对她提出要求:在主讲《铁路选线设计》这门课之前,要以助教的身份听课,并记下听课笔记,把前辈老师们的课全部学习一遍后,再考虑上讲台的事情。


第一学期听课结束后,邓教授看着易思蓉的听课笔记说:“你的笔记不对。”她很疑惑,学生时代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经过旁听学习,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听课笔记哪里错了呢?邓教授告诉她:“你现在听课是要学教学方法,而不只是单纯听懂这门课。”


▲易思蓉博士论文答辩与邓域才教授合影


▲易思蓉获得博士学位时留影


“后来我才明白,以老师的身份听课,与学生时代的听课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当易老师转变身份,再次旁听选线设计课程时,不再局限于知识点本身,而是关注前辈老师如何讲清知识点的来龙去脉:是否板书、是否画示意图、举了什么例子......


经过反复学习,她的备课教案最终经过两轮修改完善才过关。“在备课过程中,我发现曾经作为学生的100分是无法当老师的,靠学生的100分当不了老师。”
三年助教时光,易思蓉受到了前辈老师们严格的训练和培养,“我完全就是在老一辈老师们的指导下一步步走过来的。”当初的听课笔记被她珍藏至今,这种“严谨治学”的精神也深深烙印在她今后的教学和研究中。


▲易思蓉留校后在老师带领下到铁路工地实践(左二)

“教学也是学术研究”


“要是学生问我这个问题我能回答上来吗?”走上教学岗位后,在备课的过程中,她总是反复这样问自己。


易老师认为,教师如果真的敬畏讲台,应该是要敬畏学生。备课的时候要时常问自己,能否做到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都能回答出来。如果不能,就得深入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而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对待知识最重要的是“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对老师来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并非易事。老师不仅要具备强大的知识储备和娴熟的讲课技巧,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学术研究,保持自我的知识更新。


▲2018年,易思蓉为青年教师作报告


为了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她要求自己必须把每一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弄清楚,把书本上的每一个概念从深度上进行挖掘。刚开始独立上课时,为了弄懂选线设计的一个概念,扫清知识盲点,她阅读了大量书籍,从一本选线设计的书到铁路设计的书,她把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的相关书籍资料翻了个遍。


如果查阅资料也无法解决问题,那就得通过课题寻找答案。几十年来,易思蓉在教学中不断发现研究点,研究得出结果后,再利用研究成果反哺教学。“科研和教学一点都不冲突,研究、课程、教材,它们本身就是一体的。”轨道交通技术发展迅速,围绕选线设计,她不断创新,不断提出新的研究课题,“我这辈子的科研就没跳出这门课,做的全是选线的课题。”

▲易思蓉指导博士研究生铁路数字化选线技术


一生磨一剑,一生专一事。易思蓉在铁路选线相关的课题中深耕,她主持的《选线设计》等5门课程建设成为国家级精品类课程,《高速铁路工程》等3门课程建设成为国家级本科一流课程。
2018年,易思蓉主编的《铁路选线设计》教材的英文版《Principles of Railway Location and Design》由爱思唯尔科技图书公司出版并向全球发行,这意味着全世界的铁路事业技术人员都在学习中国的铁路选线技术。



▲易思蓉主持课程获国家级证书

“做学生终生的老师”


几十年来,轨道交通行业发展迅速,她也不断在教学科研中进行知识创新。“当老师,传授知识是基本的,只有能够创新知识才是高度。”
易思蓉始终认为,作为专业课教师,老师必须要带给学生最新的知识,教给学生出身社会后真正能用的本领。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掌握前沿技术,确保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的脉搏同步。


▲2003年春季学期,易思蓉援藏期间带领学生在青藏铁路拉萨特大桥工地实习


某天,一位已经是研究员的学生给易思蓉打电话,针对某铁路提速改造项目的问题向易老师咨询意见。她说:“我给你提个建议,你去试一试能不能解决,如果不能解决你再给我打电话。”两个星期过去了,学生没再给她打电话。“我估计问题肯定解决了。”易老师欣慰地说。


“当学生毕业以后成为你的同行,哪怕他已经到了很高的位置,只要他在从事技术工作,在工作中遇到问题解决不了时,就想起给你打电话请教,这样,你在他心目中才是真正的终生的老师。”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为了做学生心目中永远的老师,她退休后也坚持每天浏览学界和行业的最新消息,“虽然退休了,但我还是老师的身份,就算不做研究了也要了解行业的发展。”


▲易思蓉指导研究生实验

“‘名师’不是光环,而是自我约束”


2006年,她入选了第二届“国家级教学名师”。“我觉得这对我来说是个约束,我不会觉得它是个光环。”获得该项荣誉后,易思蓉并没有放松,她始终保持脚踏实地、严谨细致的态度,立足国家需要、铁路建设发展需要,在教书育人岗位上深耕细作。


▲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表彰大会现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她在线路勘测设计现代技术领域积极倡导铁路勘测设计一体化、智能化,率先提出了基于虚拟环境的数字铁路选线设计的理念,在铁路数字化选线设计理论和方法方面的研究居国内领先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此外,她还参与了广深准高速铁路、中国六次大提速、秦沈客运专线、京沪高速铁路、上海磁悬浮交通示范运营线、首都机场快线、长沙磁浮线、莫喀高铁、川藏铁路等众多重大工程的科研和工程咨询。


▲易思蓉参加上海磁悬浮工程开工典礼


初入教坛时,易思蓉受到许多前辈老师的教导和帮助,即将退休之际,她也在思考能够给年轻人留下点什么。一次,在教室上课时,易思蓉萌生了把自己上课的内容全程录制下来的想法。


要把课堂全程录制下来并非易事,“这个过程一直持续了两年,效果仍然不理想,我当时几乎失去了信心。”为了达到理想效果,易思蓉事事躬亲,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要插入一个PPT,我就给他们指出每一分、每一秒该怎么做,以及插入的顺序,甚至还要画示意图。”


经过多个环节的努力,她终于完成了全程授课的录像,该课程也在2022年被评为四川省精品在线课。


▲2021年9月,易思蓉获首届

全国教材建设奖“先进个人奖”


目前,易思蓉共开设了5门精品类国家级课程和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先后主编了20余本技术类教材和专著,其中,《铁路选线设计》、《铁道工程》以及《线路工程信息技术》被列为国家级规划教材;主持完成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重要科研项目30余项;主编出版“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5本,出版专著5部。此外,她牵头的铁道工程课程组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铁道工程课群组国家级教学团队(后排右五)


“做科研也好、教学也好,它本身就是老师的本分,都是应该做的。”谈及在教学领域取得的成绩,易思蓉这样说道。


诲人不倦,倾囊相授,她以“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的严格要求,悉心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铁路建设人才;深耕细作,创新突破,她以“严谨治学”的执着理念,在铁路技术领域不断开拓创新;不忘初心,矢志不渝,她用百分百的专业与热情,为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铁路高质量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视频统筹策划:许金砖 

文字整理:刘珂宇

视频制作协调:陈丝丝 刘珂宇

推广宣发:朱莹燕 马晓悦 罗颖

本期编辑:交大新媒体中心 黄家辉

头图尾签:侯孟廷 卢颖 刘玢



《“奇妙建造” 亮相交大 !


《今天,一起(●'◡'●) !


《西南交通大学,夺冠 !




星标交大,关注交大每一天~


©版权归西南交通大学所有

如需转载或使用

请联系获取授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