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印光大师文钞嘉言录白话有声书-21

2016-11-03 圆涛法师译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w0147ropqov&width=500&height=375&auto=0


  274.说“法有取舍”,此是约着“究竟实义”发难质疑,却不知究竟实义的“无取无舍”是成佛以后的境界。如果还未成佛,这中间需要断惑证真,自然离不开取舍。既然允许断惑证真,有取有舍,怎么不允许舍东方取西方,离垢土取净土呢?如果修参禅的法门,则取舍都不对;如果修念佛法门,则取舍都对。这是因为参禅一法专究自心;而念佛一法兼仗佛力。有些人不深究各个法门不同的特点,却胡乱地以参禅的法门破斥念佛的事修,就是错会各法门设立的用意。参禅要求无取无舍,本是醒蝴。而想要念佛的人也不取不舍,醒蝴就成了毒药。夏天穿轻纱,冬天穿皮衣,渴了饮水,饿了吃饭。如此常识不可错乱,也不必固执。只要采取适宜的作法,就有利无弊了。【书二】三一


  275.认为舍弃东方秽土而求取西方净土,是生灭法。却不知道执取东方而废除西方,也是断灭见啊。在没有证得究竟佛果之前,谁又能离得开取舍呢?佛陀精进修行三大阿僧祇劫,因地修行一百劫,用漫长的时间里,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断除痴惑、证得真常,哪一件事离得开取舍了呢?因此你必须知道,释迦如来想让一切众生迅速证得究竟法身及常寂光净土,所以才特别劝导众生执持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啊。【论】三


  276.参禅这件事谈何容易。古人如赵州从小跟谂禅师出家,到八十多岁,尚且要行脚参访。所以有偈颂说:“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长庆禅院的大安禅师坐破七个蒲团,后来才开悟。涌泉寺的神晏禅师四十年修行,尚且还有放逸的时候。雪峰义存禅师三次登上投子山参大同禅师,九次上洞山参良阶禅师。这些大祖师大彻大悟,如此艰难。而那些魔子之徒一听到魔说,就都开悟了。和前面所说的祖师相比,就是替他们提鞋也用不上啊!【书一】三三


  277.“不执着”这个话,从理上讲是如此,而在事相上,不是博地凡夫所能做到的。每天穿衣吃饭,奢侈地谈论不执着饥寒。每天饿着肚子,没有一杯水一粒米,快要饿死,而对人说:“我看那些珍奇美味,如同肮脏之物,想到就想呕吐,何况珍奇美味之下的东西呢?”这些同样是空谈罢了。现在不明白教理,就去参究禅宗的那些人,每每大多中了这种执空解脱的毛病。至于静坐澄思,空境现前。不过以静澄伏住妄念,偶尔发现的幻境罢了。如果错认消息,生大欢喜,就丧心病狂,佛也难以医治了。你有幸能够体察到这种偏差而不执着,舍弃幻妄,最终得于贯通诸法的净土法门。可说是久历荆棘险路,忽然到达康庄大道啊!末法之世的人根机陋劣,善知识希少。如果不仰仗阿弥陀佛的慈力,专修净业。只承自力,参究叩问禅宗心要。不但有能力明心见性,断惑证真的人很罕见。而以幻为真,以迷为悟,著魔发狂的人实在有很多啊!所以永明、莲池大师等祖师,观察时代根机,极力主张宏扬净土法门。【书一】三八


  278.所谓‘禅’就是指我们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禅宗所说的‘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禅宗言语不说破,让人参究而自己悟得,所以禅宗言语就是这样。实际上指无能无所,即寂即照的离念灵知,纯真心体。(离念灵知,就是完全没有分别思虑,而洞察明悉当前的境界。)所谓‘净土’,就是深信切愿,执持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并非是偏指理体的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所谓‘有禅’,指人们参究的功力到了极致,分别念虑寂静下来,情执消亡,彻底见到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即所谓的明心见性。‘有净土’的意思,是真实地发起菩提心,生起深信,发起誓愿,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谓的‘禅’与‘净土’,只是针对教典和理体而言;‘有禅’、‘有净土’,乃是针对众生根器和修行来说。教典和理体恒常如是,即使是佛陀也不能增加一点,凡夫也不能减少一点。不同根机的众生必须依教典来修行,修行到了极致,便可证得理体,使真理实际存在于自己心中。这里所讲的‘禅净’、和‘有禅有净’,二者文字虽然相似,实际上大不相同,必须仔细地参酌详审,不可笼统不清。假如参禅没有开悟,或着开悟了而尚未透彻,都不叫做‘有禅’。假使虽然在念佛,却偏执唯心净土而不信愿求生西方极乐,或者是有信愿而不真诚恳切,悠悠泛泛、散散漫漫,心中敷衍了事。或者修行虽然精进,可是心念贪恋于尘俗境界,或者求来世生于富贵人家,享受五欲快乐。或者求生天界,享受天人的福报安乐。或者求来生能够出家为僧人,一听闻佛法即能悟得千般道理,得到佛法的大总持,宏扬佛法正道,普遍利益一切众生。如此种种都不叫做‘有净土’。【论】五


  279.“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做佛祖” 这句偈中所指的人。彻悟禅宗心要,明心见性,又能深入经藏,明了如来的权实教法,而在各个法门之中,又能专门将信愿念佛这一法门,作为自利利他的通途正行。《观无量寿经》中记载,上品上生,读诵大乘,解第一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种人有大智慧,有大辩才。邪魔外道听闻他的名声不敢兴风作浪,犹如老虎还长着犄角,威猛无比。有来学习的人,他能随机说法,应该用禅净双修接引的人,就用禅净双修的法门接引他。应该以专修净土接引的人,就以专修净土的法门接引他。无论上等,中等,下等根基的人,没有一个不蒙受他的恩泽,这样的人难道不是人天导师吗!到他临命终的时候,蒙佛接引往生到上品,一弹指间就花开见佛,证得无生法忍。最差也能证得圆教初住的果位。也有顿超各个阶位,直接证得等觉菩萨的人。证得圆教初住果位的菩萨,就能现身到上百个世界示现成佛,何况再往上的品位,每一品位都成倍地超胜,直到第四十一位的等觉果位呢!所以说“来生做佛祖”。【论】六


  280.“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这句偈中所指的人。虽然没有明心见性,但却决志求生西方。阿弥陀佛在往昔曾发过大誓愿,摄受众生,如同母亲思念自己的孩子一样。众生如果能象孩子思念母亲那样,志诚念佛,就能感应道交,蒙受佛的摄受。努力修行戒定慧的人固然能够往生。即使是造作五逆十恶重罪的人,临终的时候被种种痛苦所逼迫,发大惭愧心,称念佛名或者十声,或者只一声,就即刻命终,也都能蒙受佛的化身来接引,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不是万人修万人去吗?然而这样的人虽然没念几声佛号,因为他的心极其猛烈,所以能获得这么大的利益。不能以泛泛悠悠地念佛人与他比较念佛数量的多少。往生西方后,见佛听闻佛法,虽然成就有快慢不同,然而都已经加入了圣人的行列,永远不会退转。随各自根性浅深不同,或者慢慢地,或者很快地证得各个果位。既然证得果位,开悟就更不用说了。这就是所谓“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的意思【论】六


  281.“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而随他去。” 这句偈中所指的人。因为此人虽然彻底了悟禅宗,明心见性,但见思烦恼不容易断除,还需要经历各种境缘来锻炼,才能将烦恼净尽无余。分段生死才能出离,烦恼习气一分毫都没有断的人姑且不论,即使断到最后差一毫没能断除干净的人,六道轮回依旧难逃。生死海深,菩提路远,还没回归涅槃之家,寿命就到了终点。大悟的人中十人有九人是这种境况。所以说:“十人九蹉路。”蹉是蹉跎的意思,就是通常所说耽搁的意思。阴境就是中阴身的境界。就是临命终时,现在生以及历劫所造的善恶业力所现的境界。这个境界一现前,眨眼之间,随着最猛烈的善恶业力,便到善恶道中去受生,一丝毫也不能由自我作主宰。如同人背负债务,势力强的业率先牵引,此时心绪变化多端,恶业重的地方偏向坠落。五祖戒再世做了苏东坡,草堂青又做鲁公,这还算好的呢。所以说“阴境若现前,瞥而随他去。”阴,读音和语义与萌一样,是覆盖的意思。就是说,被这业力覆盖住真性,不能显现了。瞥,音撇,眨眼的意思。有人把蹉当作是错,以为阴境是五阴魔的境界。总归是因为不了解“禅”以及“有”这两个字的义理,所以才会这样胡说八道。哪里会有大彻大悟的人,十个有九个错走了路头,随着五阴魔的境界去,而著魔发狂的呢!著魔发狂乃是不知道教理,不明白自己的心性,盲修瞎炼的增上慢人。怎么能把这样的不识好歹的事情,用来妄加在大彻大悟人的身上呢!这件事关系很大,不能不辨别清楚啊!【论】六


  282.“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这句偈中所指的人。有人认为其中的“无禅无净”,就是指那些埋头造业,不修善法的人,这是大错特错!法门无量,只有禅和净最适合众生的根机。这句偈所指的人是既没有大彻大悟,又不求生净土,悠悠泛泛地修其他各种法门,既不能达到定慧均等的功夫,及断惑证真的能力,又无法仰仗佛的慈力带业往生。以他一生修持的功德,感得来世生人天的福报。现生既然没有正确的知见,来生必然会随着福报退转,耽著五欲的快乐,广造恶业。既然造了恶业,就难逃恶报。一口气上不来便堕入地狱,在漫漫长劫之中,睡着洞燃的铁床,抱着滚烫的铜柱,以偿还他贪声好色,杀生害命等种种恶业。诸佛菩萨虽然慈悲怜悯他,但因为罪恶业障,他也没法得益。清截流禅师说:修行的人,如果没有正信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泛泛地修各种善事,被称作“第三世怨”的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今生修行,来世享福。倚仗福报造作恶业,就会堕落。快乐短暂地出现于来世,痛苦永远地缠绕在将来漫长的岁月中。纵使地狱的罪业消完了,又会转生到畜生道,恶鬼道。要想再得人身,难上加难。所以佛用手掐起一小撮土,问阿难:“手中的土多,还是大地的土多?”阿难回答说:“大地的土多。”佛说:“得到人身的众生,就象我手中的土那么少;失去人身的众生,就象大地的土那么多。”“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仍是局限于偈语的形式,所做的浅白说法。【论】六
  译文:一切修行法门,专门依仗自力修行;而净土法门,专门仰仗阿弥陀佛慈悲愿力的加持摄受。一切的修行法门,要烦恼惑业断尽,才能够了脱生死;而净土法门,只要带业往生极乐净土,就能够进入圣人之流。永明大师恐怕世人不知道其中的道理,所以特别作偈料简,以垂示后世人。可以说《四料简》是迷失渡口的救渡宝筏,是危险道路上的指导明师。只可惜全世界的人都含糊笼统地读过去,不加以研究透彻其内涵。这大概也是众生同分恶业所招感的果报吧!【论】七


  283.达摩大师从印度来到东土,弘传佛陀的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然而这种所见所成,乃指我们即心本具的天真佛性而言。让人们先认识到自己的根本佛性,那么一切修证等法门,自然可以依靠这个根本逐步进取,以达到修无可修、证无可证的地步才算终止。不是说一开悟后就成了福慧两足、圆满菩提的究竟佛陀啊。打个比方说,就如同画龙点睛,让它亲身得到受用。从此禅法在中国光辉闪耀,鲜明华丽,即心即佛之道,非心非佛之法,遍布整个天下。天姿根机深厚的人,于一机一境中,认识到其中的端倪。那么他的言谈话语自然离开老套子。入死入生没有一点挂碍。得到大的解脱,得到大自在的境界。假如根机稍微低劣的人,纵然大彻大悟,而烦恼习气未能消除尽净,仍然还是被困在生死中的人。出胎就有了隔阴的迷惑,多半导致迷失本性。大悟的人尚且都会这样,更何况没开悟的人呢?应该坚定地专心致志于仰仗佛慈力的净土法门,方才是千稳万当的大计啊。【序】二七


  284.律宗、教下、禅宗一开始都需要深明教理,然后依教修行。修行功夫深入,直到断尽惑业,证得真常,方可以了生脱死。如果教理不明,导致盲修瞎炼。轻者得少为足,重者便着魔发狂。纵然是理明功深的人,也需要尽力断除惑业。假如有丝毫惑业没有断除干净,依旧不能出离生死苦轮。一直等到惑业净尽,才可以出离生死,尚且离成佛的位次相去甚远。更须历劫进修,才可以圆满佛果。好比一位平民,生来聪慧,读书学文辛苦多年。学问成就后才可以金榜题名,入朝为官。由于他有大才能,所以从小官慢慢升职,一直做到宰相的位置。官居极品,再不能迁升了。他在大臣们中地位第一。假如和太子比起来,地位的贵贱可是天渊之别,更何况和皇帝相比呢。一生为良臣,奉行君命。鞠躬尽瘁,辅治国家。然而这样的相位也相当不容易。凭着半生的勤劳,通身的能耐。最终结果也不过如此。如果学问才能稍微不充足,那么还不能达到这个相位的人有百千万亿啊。这是指自力修行的人。世间的学问才能,在修行中比喻为深明教理,依教修行。位至宰相比喻为修行功深,断惑证真。只可称臣,不敢作君(臣决定不敢作君,臣欲作君,除非托生皇宫,为皇太子。修余法门,亦可成佛,但与净土法门比较,何止是一日与一劫的相倍。读者应该善于体会其中的意理,不要拘泥于表面的文字。然而依据《华严经》最后一着的等觉菩萨,尚且要以十大愿王的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正是为了托生到皇宫,成为皇太子的意义是一样的。净土法门得《华严经》这样的经王所印证,如同大海横吞万川,又如太虚总摄万象,多么宏伟壮观啊),譬喻有人虽然出离了生死,却尚未能成佛。而那么学问不充足,连宰相都当不上的人很多,譬喻烦恼惑业没断除干净,不能出离生死苦海的人很多啊!【杂著】三七


  285.修学念佛法门,纵然不明教理,未断烦恼惑业,只要能信愿持名求生西方净土,在临命终时,决定蒙阿弥陀佛及诸圣众亲自前来接引,瞬间往生西方净土。往生极乐后,见阿弥陀佛闻法,即刻悟无生法忍,在这一生就必定侯补佛位,这是佛力,又兼自力。信愿持名是自力能感通于佛,誓愿摄受垂慈接引,是佛力能应于我,感应道交,所以能够得如此成就。如果念佛人又能深刻明明教理,断除惑业,证得真常,那么往生的品位更高,圆成佛道更迅速。所以文殊、普贤、华藏四十一阶位海众的法身大士,马鸣、龙树、诸宗的祖师,全都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比如降生皇宫,一出母胎,贵为皇子,地位压倒群臣,是仗着皇帝的权势。等皇子长大,学问才能一一具备后,便能继承皇位,平治天下政事,一切群臣宰官都要听他的诏令。这时皇帝与皇子的力量都起作用了。念佛法门也是如此。众生没有断除惑业,仰仗阿弥陀佛慈力加披,带业往生西方净土,便出离了生死轮回苦海。犹如太子一出生,高贵的地位就压倒群臣。往生净土熏习无量法门,惑业自然断尽,必定侯补佛位。犹如太子长大,继承皇位,平治天下。那些已经断除惑业的菩萨,如马鸣、龙树、诸宗祖师,以及已经登上侯补佛位的菩萨,如文殊、普贤、华藏海众等菩萨,都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好比昔日镇守边疆,还不能承担绍隆天下大业的太子,现居东宫,不久便君临天下。【杂著】三八


  286.我们众生的真心本性,和佛是一样的,只是因为我们迷惑背离本性,才使轮回不息。如来慈悲怜悯我们,随顺众生的根机宣说不同的法门,使一切众生就路回家。这些法门虽然很多,主要只有二种,禅宗和净土,最易了脱生死。禅宗靠自力修行,净土则兼靠佛力,两种方法比较起来,净土最为契合根机。好像有人要渡过大海,必须要靠舟船的力量,很快到达彼岸,使身心坦然。末世众生只有这个法门可以承受,否则就是违背众生的根机,修行辛劳而难以成就。我们要发大菩提心,生真信切愿的心,一生坚持念佛,念念唯有佛名。渐渐地念到极处淡忘情执,达到念而无念的境界,禅宗和教下的无量妙义,就可以彻底显现。等到临终时,定会蒙佛接引直登上品莲,证得无生法忍。我有一个念佛秘诀,现在恳切地告诉你:竭诚尽敬,妙妙妙妙。【书二】二九



  ●274.言取舍者,此约究竟实义为难(难者,反诘问也)。不知究竟无取无舍,乃成佛已后事。若未成佛,其间断惑证真,皆属取舍边事。既许断惑证真之取舍,何不许舍东取西、离垢取净之取舍?若参禅一法,则取舍皆非。念佛一法,则取舍皆是。以一属专究自心,一属兼仗佛力。彼不究法门之所以然,而妄以参禅之法破念佛,则是误用其意。彼无取舍,原是醍醐。而欲念佛者,亦不取舍,则便成毒药矣。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不可相非,亦不可固执。唯取各适其宜,则有利无弊矣。【书二】三一

  ●275.以舍东取西,为生灭者。不知执东废西,乃断灭也。夫未证妙觉,谁离取舍?三祇炼行,百劫修因,上求下化,断惑证真,何一非取舍之事乎。须知如来欲令一切众生速证法身,及与寂光,所以特劝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论】三

  ●276.参禅一事,谈何容易。古人如赵州谂禅师,从小出家,至八十余岁,尚且行脚。故有颂之者曰:“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长庆坐破七个蒲团,后方开悟。涌泉四十年尚有走作。雪峰三登投子,九上洞山。此等大祖师,大彻大悟,如是之难。彼魔子之徒,一闻魔说,遂皆开悟。如前所说祖师,直是替他提鞋也无用处矣。【书一】三三

  ●277.不执著等语,理则是,而事非博地凡夫之所能为也。终日穿衣吃饭,侈谈不执饥寒。与终日枵虚,不得杯水粒米,饿且将死,而谓人曰:“吾视龙肝凤髓,直同秽物,思之即呕,况其下者乎。”同一空谈耳。今时不明教理,即参禅宗者,每多中此空解脱病。至于静坐澄思,空境现前。不过以静澄伏妄,偶尔发现之幻境耳。若错认消息,生大欢喜,则丧心病狂,佛亦难医矣。幸能体察而不执著,弃舍幻妄,卒得贯通诸法法门。可谓久历荆棘,忽达康庄矣。末世人根陋劣,知识希少。若不仗佛慈力,专修净业。但承自力,参叩禅宗。不第明心见性,断惑证真者,罕有其人。而以幻为真,以迷为悟,着魔发狂者,实繁有徒矣。所以永明、莲池等,观时之机,极力主张净土法门也。【书一】三八

  ●278.“禅”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门所谓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宗门语不说破,令人参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实即无能无所,即寂即照之离念灵知、纯真心体也(离念灵知者,了无念虑,而洞悉前境也)。“净土”者,即信愿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也。“有禅”者,即参究力极,念寂情亡,彻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明心见性也。“有净土”者,即真实发菩提心,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禅与净土,唯约教约理。有禅有净土,乃约机约修。教理则恒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能减。机修须依教起行,行极证理,使其实有诸己也。二者文虽相似,实大不同。须细参详,不可笼统。倘参禅未悟,或悟而未彻,皆不得名为有禅。倘念佛偏执唯心,而无信愿,或有信愿,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虽精进,心恋尘境。或求来生生富贵家,享五欲乐。或求生天,受天福乐。或求来生,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宏扬法道,普利众生者,皆不得名为有净土矣。【论】五

  ●279.“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者。其人彻悟禅宗,明心见性。又复深入经藏,备知如来权实法门。而于诸法之中,又复唯以信愿念佛一法,以为自利利他通途正行。《观经》上品上生,读诵大乘,解第一义者,即此是也。其人有大智慧,有大辩才。邪魔外道,闻名丧胆。如虎之戴角,威猛无俦。有来学者,随机说法。应以禅净双修接者,则以禅净双修接之。应以专修净土接者,则以专修净土接之。无论上中下根,无一不被其泽,岂非人天导师乎。至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弹指顷,华开见佛,证无生忍。最下即证圆教初住。亦有顿超诸位,至等觉者。圆教初住,即能现身百界作佛。何况此后,位位倍胜,直至第四十一等觉位乎。故曰“来生作佛祖”也。【论】六

  ●280.“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者。其人虽未明心见性,却复决志求生西方。以佛于往劫,发大誓愿,摄受众生,如母忆子。众生果能如子忆母,志诚念佛,则感应道交,即蒙摄受。力修定慧者,固得往生。即五逆十恶,临终苦逼,发大惭愧,称念佛名,或至十声,或止一声,直下命终,亦皆蒙佛化身,接引往生。非万修万人去乎?然此虽念佛无几,以极其猛烈,故能获此巨益。不得以泛泛悠悠者,较量其多少也。既生西方,见佛闻法,虽有迟速不同。然已高预圣流,永不退转。随其根性浅深,或渐或顿,证诸果位。既得证果,则开悟不待言矣。所谓“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也。【论】六

  ●281.“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者。其人虽彻悟禅宗,明心见性。而见思烦恼,不易断除。直须历缘煅炼,令其净尽无余,则分段生死,方可出离。一毫未断者,姑勿论。即断至一毫未能净尽,六道轮回依旧难逃。生死海深,菩提路远。尚未归家,即便命终。大悟之人,十人之中,九人如是。故曰:“十人九蹉路。”蹉者,蹉跎,即俗所谓担阁也。阴境者,中阴身境。即临命终时,现生及历劫善恶业力所现之境。此境一现,眨眼之间,随其最猛烈之善恶业力,便去受生于善恶道中,一毫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五祖戒再为东坡,草堂清复作鲁公,此犹其上焉者。故曰“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也。阴,音义与荫同,盖覆也。谓由此业力,盖覆真性,不能显现也。瞥,音撇,眨眼也。有以蹉为错,以阴境为五阴魔境者,总因不识“禅”及“有”字,故致有此胡说巴道也。岂有大彻大悟者,十有九人,错走路头,即随五阴魔境而去,着魔发狂也?夫着魔发狂,乃不知教理,不明自心,盲修瞎炼之增上慢种耳。何不识好歹,以加于大彻大悟之人乎?所关甚大,不可不辩。【论】六

  ●282.“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者。有谓无禅无净,即埋头造业,不修善法者,大错大错。夫法门无量,唯禅与净,最为当机。其人既未彻悟,又不求生。悠悠泛泛,修余法门。既不能定慧均等,断惑证真。又无从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以毕生修持功德,感来生人天福报。现生既无正智,来生即随福转,耽著五欲,广造恶业。既造恶业,难逃恶报。一气不来,即堕地狱。以洞然之铁床铜柱,久经长劫,寝卧抱持,以偿彼贪声色、杀生命等种种恶业。诸佛菩萨,虽垂慈愍,恶业障故,不能得益。昔人谓修行之人,若无正信求生西方,泛修诸善,名为第三世怨者,此之谓也。盖以今生修行,来生享福,倚福作恶,即获堕落。乐暂得于来生,苦永贻于长劫。纵令地狱业消,又复转生鬼畜。欲复人身,难之难矣。所以佛以手拈土,问阿难曰:“我手土多?大地土多?”阿难对佛:“大地土多。”佛言:“得人身者,如手中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犹局于偈语,而浅近言之也。夫一切法门,专仗自力。净土法门,专仗佛力。一切法门,惑业净尽,方了生死。净土法门,带业往生,即预圣流。永明大师,恐世不知,故特料简,以示将来。可谓迷津宝筏,险道导师。惜举世之人,颟顸读过,不加研穷。其众生同分恶业之所感者欤!【论】七

  ●283.达摩西来,传佛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然此所见所成,乃指吾人即心本具之天真佛性而言。令人先识其本,则一切修证等法,自可依之进趣,以至于修无可修、证无可证而后已。非谓一悟即成福慧两足、圆满菩提之究竟佛道也。喻如画龙点睛,令其亲得受用耳。由是腾辉震旦,炳焕赫奕。即心即佛之道,非心非佛之法,遍布寰区。天机深者,于一机一境,识其端倪。则出词吐语,自离窠臼。入死入生,了无挂碍。得大解脱,得大自在矣。倘根机稍劣,纵得大悟,而烦恼习气未能净尽,依然还是生死中人。出胎隔阴,多致迷失。大悟者尚如是,况未悟乎?固宜专心致志于仗佛慈力之净土法门,方为千稳万当之计也。【序】二七

  ●284.律教禅宗,最初须深明教理,依教修行。修行功深,断惑证真,方出生死。若教理不明,则盲修瞎炼。若非得少为足,便是着魔发狂。纵使理明功深,亦颇断惑。倘有丝毫未尽,依旧不出苦轮。直待惑业净尽,方可出离生死,尚去佛地甚大悬远。更须历劫进修,始可圆满佛果。譬如庶民,生而聪慧,读书学文,多年辛苦。学问既成,登科入仕。由其有大才能,所以从小渐升,直至宰相。官居极品,再无可升。于群臣中,位居第一。若比太子,贵贱天渊,何况皇帝。毕世为臣,奉行君命。鞠躬尽瘁,辅治国家。然此相位,大不容易。半生勤劳,通身能耐。到下场头,不过如是。若学问才能,稍不充足,则不能如是者有百千万亿也。此是自力。学问才能,譬深明教理,依教修行。位至宰相,譬修行功深,断惑证真。只可称臣,不敢作君(臣决定不敢作君,臣欲作君,除非托生皇宫,为皇太子。修余法门,亦可成佛,但与净土较,奚啻日劫相倍。读者须善会其意,勿泥其词。然依《华严》末后一着,等觉菩萨,尚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正与托质皇宫,为皇太子,意义相齐。净土法门,得《华严》一经,遂得如大海之横吞万川,如太虚之总摄万象耳,猗欤大哉),譬虽出生死,尚未成佛。学问不充,不能如是者甚众,譬惑未断尽,不出生死苦海者甚众也。【杂著】三七

  ●285.念佛法门,纵不明教理,未断惑业。但能信愿持名,求生净土。临命终时,决定蒙佛亲垂接引,往生西方。既生西方,见佛闻法,悟无生忍。即此一生,定补佛位。此是佛力,又兼自力。谓信愿持名,是自力能感于佛。誓愿摄受,垂慈接引,是佛力能应于我。感应道交,故得如是。又若深明教理,断惑证真,则往生品位更高,圆成佛道更速。所以文殊、普贤、华藏海众,马鸣、龙树、诸宗祖师,皆愿往生也。譬如托生皇宫,一出母胎,贵压群臣,此是王力。迨其长大,学问才能,一一充足,便能承绍大统,平治天下。一切臣宰,皆听诏谕。此则王力、自力,兼而有之。念佛法门,亦复如是。未断惑业,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便出生死。犹如太子初生,贵压群臣。既往生已,惑业自断,定补佛位。犹如太子长大,承绍大统,平治天下也。又已断惑业,如马鸣、龙树、诸宗祖师,已登补处,如文殊、普贤、华藏海众,皆愿往生者。犹如昔镇边鄙,不堪承绍。今居东宫,不久登极也。【杂著】三八

  ●286.吾人心性,与佛同俦。只因迷背,轮回不休。如来慈悯,随机说法。普令含识,就路还家。法门虽多,其要唯二。曰禅与净,了脱最易。禅唯自力,净兼佛力。二法相较,净最契机。如人度海,须仗舟船。速得到岸,身心坦然。末世众生,唯此堪行。否则违机,劳而难成。发大菩提,生真信愿。毕生坚持,唯佛是念。念极情忘,即念无念。禅教妙义,彻底显现。待至临终,蒙佛接引。直登上品,证无生忍。有一秘诀,剀切相告。竭诚尽敬,妙妙妙妙。【书二】二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