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回趟中国 读朋友圈有不少感慨

2016-04-13 汉加 汉加风


01.加拿大的各种糟糕


作为一名加拿大的时政、财经记者,在历年写的各类稿件中,骂加拿大各级政府、各大政党;虚伪的资本主义民主;加拿大西人骗子、许多专骗华裔新移民的欺诈案、拖沓的医疗体制、查入室抢劫案效率低下的皇家骑警(RCMP)、黑帮街头枪战及火并、被无良商人炒作的高房价、开车时的路怒、偷社区菜园的大妈-----等等的文章,篇幅均占据不少


02.美国也没啥太好

温哥华离美国边境就半小时的车程,加币比美金高的那几年,去美国买菜、加油,踩下油门,一溜烟就到了。身边也有不少朋友住在美国;或加美两头跑。

在加拿大和美国,老百姓除了要还房贷、车贷、学贷,还要面对各种的苛捐杂税:

  • 每月出粮的钱里,先去掉收入税(报税时根据每人的年收入应缴税率,多退少补)。

  • 然后买东西、去餐馆时,再拿纯收入,按购物百分比缴GST或加PST(联邦货品税,还有省税)。有些老移民,每月想下一两次馆子,真的都要精打细算,手抖。餐馆或酒店服务要付10%-15%的小费。这又是税的另一种隐形变种。

  • 接下来还有没完没了的各种募款。笔者在西人报社工作时,各种名目的人情支出从月头到月尾,就从不消停:搬新家,暖房party;同事家里某个亲人病了或过身、有新生baby;甚至到家里宠物出了状况,都有可能收到凑份子的电邮。而且在年头的工资单报表上,就列出了给几大慈善机构的募款(防癌协会、儿童医院等),供选择后每月自动扣款。

写《纽约人在北京》曹桂林说:”美国的“nice”是压抑出来的。曾有一个白人单亲妈妈,为保住工作,请我向她的老板求情,她说“因为一旦失去工作,汽车贷款、房屋贷款就都没有着落,只能去乞讨”。这个亲身经历让我感到,美国人有了稳定工作,就跟孙子似的,老实着呢,哪有那么多怨言。不像中国人,总爱抱怨。回国后我老劝身边的人,“偷着乐吧”。

我在美国开工厂,美国员工反而更好管理。我觉得中国人在自我表现方面已经比美国要宽松。中国的宽松,还体现在创业、赚钱等方面。


有的加拿大人手里拿着几张信用卡,表面上看起来蛮潇洒,可全透支着。一到加拿大联邦大选,某些政党把降低信用卡的还款费率作为执政政纲,真不奇怪。

所以,加拿大人回中国探亲时,穿着土气、花钱小气。从宽里说,是为人低调;从实质看,加拿大就是个大农村,巴一点很正常。



03.挺不容易的中国人

尽管笔者时不时回趟国,但对国内吃方面的物价上涨速度还是留下印象。有些水果价、带点洋字味的东西,比加拿大还贵。比如葡萄35元/斤;樱桃100元/斤。

至于房价,上海、北京这些超一线城市,地段好一点的公寓,上千万元一套,不稀奇。

小孩子教育的压力也很大。“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中国式教育的著名口号,挺让人恶心------从小要忙着认字、背诗、读英语、上各种才艺班,快乐童年的温暖让负荷挤掉。(北美华裔的孩童的学习清单里还多了项学中文,好不到哪里去)。

前几年回国,大家都用QQ;现在大都转移阵地到微信。读下朋友圈,有不少对笔者笔下不断抨击的“万恶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向往----比如“为什么我一定要送孩子出国;在每个毛孔的富裕中享受从容”之如此类的梦想与甜蜜。



人生苦短,我们总需要时不时饮一些安慰心灵的鸡汤,希望在日常的压力和苦闷中看见未来的希冀。所以国内民众舆论对敢于鞭挞现实的“公知”有些狂热地追随,而我写的一些“抹黑虚伪的西方资本主义”的文章,在朋友圈就不受欢迎。不能100%地武断:公知们那些批判性的言论和对西方社会的赞美不够成熟、看问题有些理想化、还不够全面。就如人出了国后,才突然发觉自己对祖国的思念,变得更浓烈。

不管如何说,无任在哪个国家,群体内部开始有了自我反思、刮骨自治伤口,是件好事。


最后一点要提及的,一个缺乏竞争实力和不断学习能力的人,无论移民到哪里、哪个国家,都还是社会底层,都难以迅速翻身。

不过,平平淡淡才是真,乐观点、想看点,随遇而安,这也是人生的一种幸福。

延伸阅读(可阅读以下蓝字)



关于我们

汉加风平台聚焦于加国政治、财经资讯、社区动态、草根创业。致力揭示事件背后的深度、温度;传递正义、担当社会责任。旗下品牌栏目:《加拿大骗子曝光台》揭露各类大小骗子、骗术;《汉加体现风系列》为时事评论;《闲闲聊时事》为一周新闻综述;《加国职场》关注留学生就业;《汉加财经》为北美和中国每日财经简讯及《温哥华创业故事》系列、《加国养老》专题。

新闻线索:vanwestca@gmail.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