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京被骂去死、《流浪地球》遭抵制:中国人难道就不能拯救地球?

综合自精英说 汉加风 2019-04-28

 


建议配合👇下面BGM一同阅读


本文授权转载自:《精英说》

ID:elitestalk

要说近期最火的电影,当属《流浪地球》


炫目的特效,瑰丽的想象,讲述了一个人类“推”着地球逃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途中,也遇见了太多生死存亡的关头。


图片来源于《流浪地球》预告片


有科技的奇幻,有人性的抉择,更有如史诗般恢弘的场景,有人说,这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中国的科幻片,终于起步了。


图片来源于《流浪地球》预告片


人们对它的偏爱是显而易见的,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月10日,2019年春节档的票房已经累计达到58亿,其中,有超过20亿的票房都属于《流浪地球》。


在豆瓣上,有超过60万的观众给出了接近8分的评分,已然是近期电影中的口碑第一。


图片截取自豆瓣电影

电影最后,特别鸣谢了剧中一个配角刘培强的扮演者——吴京先生

 

很多人都很好奇,为什么要特别感谢他?是因为他比较出名吗?

 

其实不然。

 


吴京和拯救地球

熟悉电影圈的人都知道,拍科幻片往往费力不讨好,受众少、成本高、技术难、风险又大,远不如找流量明星拍爱情片赚钱。

 

所以,《流浪地球》的诞生,颇为坎坷。

 

首先,找不到适合演刘培强的对象。

 

制片人龚格尔说,刘培强的扮演者“要求有很高的知名度,戏份不是男一,要愿意为青年演员开路,同时还要少收钱,因为资金预算不足”。

 

但有很高知名度的男明星,谁愿意为一部前途未卜的科幻片,砸上名气、时间,还少收钱呢?谁这么傻?

 

这个傻子,就是刚拍完《战狼2》的吴京。


看完剧本,他觉得故事很好,而且是中国人的科幻片,所以答应客串这个小角色。

 

但谁都没想到的是,拍了几天后,原本的投资方,因为利益的考虑,突然撤资。

 

剧组没钱拍了,眼看着这颗球,还没出生就流产了。

 

吴京不忍心,追投了6000万

 

然后拍着拍着又没钱了,吴京也在剧组泡了31天了。

 

一天,导演郭帆不好意思的问吴京,能不能不给片酬,将经费用在特效上。

 

吴京二话没说,又同意了。

 


终于,《流浪地球》如期上映。

 

该片斩获春节档票房冠军不说,还被誉为中国科幻片的里程碑,受到一众好评。

 

很多人激动的表示:中国终于拍出了现象级的优质科幻片了,这一天,我们等了十年。

 

以后,提起科幻片,不止是好莱坞,中国也可以。

 

吴孟达更是赞叹:我有点不相信是我们自己中国(拯救世界),剧本是中国人写的。

 


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归于吴京的仗义出手。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大过年的,却被骂成了筛子

 

有观众因为吴京参演,所以拒绝去看《流浪地球》;

 


因为吴京,给电影一分;

 

 

为什么?


因为吴京拍摄的电影大都是宣扬爱国的。

 

比如说《战狼2》中,居然是中国人打败了欧美人,而且怎么也打不死,太假了。

 

比如说《流浪地球》中,在各个国家都撤退的情况下,居然是中国人一直在坚持,而且拯救了世界,而不是美国,这个牛皮吹得太大了!

 

甚至,网友们还发明一个词——“含京量”来判断一部片子是好还是坏。

 

 

所谓“含京量”,就是一部片子若宣扬爱国,宣扬中国人厉害,就等于里面有吴京。


爱国程度越高,里面吴京越多,含京量越高。

 

这个让我感到愕然,什么时候爱国成了一件如此可耻的事情?

 

有些人,只要看到是国产的,只要看到吴京,直接一星,拉低分数,更说不跳水就直播主角吃翔。

 

 

而看到国外的科幻片,就一个字,非常棒!

 

 

还有人说,中国科幻不好,就是因为没有说英语,因为英语比较有科技感,换成中文就像是村口的大喇叭。

 


这些人,建立表情包,蜂拥而上,像疯狗一样四处咬人……

 


更有人直接表示,中国人拯救地球,很尴尬,是强行吹牛皮,应该请外国人来拯救地球才对……

 

 

说真的,看到这些,我感到有些害怕。

 

在他们眼里,一直以来拯救世界的,都是美国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根本不相信中国人也可以成为世界舞台的主角。

 

真是跪久了再也站不起来了!

 


中国元素


这部片子的细节的丰富程度远超之前任何一部国产科幻片,甚至超过了大部分好莱坞科幻片。


而且,里面有浓浓的中国人的文化在里面。

多人说,《流浪地球》写的是,终于轮到中国人拯救世界了。


其实这部片子更应该说:终于轮到全世界看一看中国社会风味了。


里面有无数个细节,充满了浓浓的“中国式社会主义社会文化”


这是一部中国人拍的科幻片,当然所有的梗都按照中国人的想法来咯。


比如最后的春节十二响……




从一些装饰的细节,就很有现实意义。


办证…… 出游……装备……


不管地球流浪到哪里,电线杆小广告都会在。


还有贴的福字,这是中国人文化的内核。


日本人员的运输车里挂着风铃,韩子昂的运输车里挂着佛珠和弥勒佛像,俄罗斯人挂念着自己的伏特加,在远离家园的地方,他们用这种方法回家



而另一些细思恐极的细节,则解释了很多你没看懂的地方,比如这个:



警务站的告示上写着:立法为公,执法为民


但是下面有一句话:反抗议组织事件


这句话说明了《流浪地球》里救援队为何配备了全副武装的军人,甚至带着加特林机枪。


因为当时地球上出现了一些抗议联合政府的组织,想组织流浪地球计划。


这也预示着《流浪地球》会有续集。在续集里,反抗流浪地球计划的人们发动了叛乱,反抗联合政府,流浪地球计划危在旦夕……


当然这是后话了。

 


在导演郭帆写下的《给流浪地球的一封信》中,他感谢了一个人,是这个人,赋予了影片故事硬核,奠定了中国科幻时代的诞生。


作者---刘慈欣

他就是《流浪地球》的小说作者,刘慈欣。


2015年8月23日,

世界科幻文学领域至高荣誉“雨果奖”公布:

中国作家刘慈欣撰写的《三体》,

斩获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

这也是亚洲人第一次获此殊荣。

刘慈欣获得雨果奖后,

很多中国人这才发现:

“没想到我们中国也有  

世界级科幻文学作品。”

电影人就此盯上了刘慈欣。



刘慈欣获得雨果奖后没多久,

郭帆就接到了一个电话,

电话是中影制片公司总经理凌红打来的。

“见了面,她摆出刘慈欣三部科幻小说:

《流浪地球》《微纪元》《超新星纪元》。

然后说,你对哪一部有兴趣?”

郭帆毫不犹豫:“流浪地球。”

凌红说:“那你先弄弄看。”

其实在找郭帆之前,

中影已找过卡梅隆、阿方索,

还找过吕克·贝松,

“希望这些名导来执导刘慈欣作品。”

但都被一口拒绝了。

于是中影又找到几个国内大导演,

但也被一口否决了:

“中国目前还不具备拍出好科幻片的能力。”

迫不得已,中影这才找了郭帆。

但郭帆只拍过两部小片,

要名气没名气,要经验没经验,

所以中影并没立马决定让郭帆执导,

而是让他“先试着弄一弄”。


在没有合同没有承诺的情况下,

郭帆和龚格尔自掏100多万,

就这样一干就是半年,

他们从来没有想过一件事情:

“如果中影不满意,最后换人怎么办?”

他们就一个念头:

“拼了老命也要抓住这次机会,

拿出的成果越多,就越能打动资方。

即便最后做不成,我也不会遗憾。”


刘慈欣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就这样,导演郭帆和作者结下了缘。


2019年,对于刘慈欣来说是值得铭记的,因为他不仅有着票房口碑双第一的《流浪地球》,收获14.5亿票房、稳居第二的《疯狂的外星人》,也同样改编自他的小说。


而真正奠定他“中国科幻小说教父”地位的,还是火遍整个互联网的《三体》系列。也正是因为《三体》,奥巴马、扎克伯格、马化腾、雷军……都成了他的忠实读者。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从外表和履历上来看,刘慈欣并不出众,连他自己都说自己是个“没有故事”的普通人。可如此“普通”的他,却真真切切地凭借着一己之力,让中国科幻故事赢得了世界喝彩。


在他的人生上,,写下了许多第一:首位拿下雨果奖的亚洲人;他,是第一个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的科幻作家;他,还是宣传中国火星探测工程的“大使”……


刘慈欣的“骨架”与“血肉”


1963年,刘慈欣出生于北京。


他的父亲在煤炭设计院工作,条件尚可,他并非家里唯一的孩子,还有一个妹妹。


如果起始于1966年的那场运动没有到来,刘慈欣一家或许会以平凡而温馨的姿态,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只是,历史没有如果。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就在刘慈欣3岁那年,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痛的一页发生了,虽然他曾经反复强调,自己的家庭变故与那个年代的旁人并无不同,但从回忆的语调中,依稀还是能感到伤痛——


刘慈欣的父亲被无情地流放到山西阳泉,成为煤炭三矿的一名矿工。沉重的体力劳动与下矿的风险倒是其次,最恐怖的,是阳泉当地无比盛行的“武斗”之风。


在前途未卜的情况下,父母最先想到的是保护好两个孩子。刘慈欣被安排送往了河南老家,妹妹则留在北京,由亲戚照料。


分别、变动、流离,就此构成了童年时期的刘慈欣,对于这个世界最初的记忆。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在后来有关刘慈欣的报道中,一个童年的夜晚值得回味,那是他7岁的时候,在河南农村,常年不在父母身边的小男孩抬头望天,看见漆黑的天幕中一颗“小星星”缓缓飞过,不可名状的惊奇与震撼攥住了他的心,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腹中的饥饿”。


刘慈欣看到的“小星星”,其实是于1970年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头顶天空的广袤,与脚下大地的贫瘠,形成了某种苍凉的对比,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刘慈欣的作品中,既有浪漫的科幻想象,也充斥着俯视众生悲辛的写实与冷酷。


 万众仰望“东方红一号”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因为,这些都是他的亲身经历。


在河南老家的那些年,刘慈欣还亲眼见证了一场可怕的洪涝。在超过当时世界纪录的一天1005毫米的暴雨中,驻马店崩塌了58座水坝,24万人丧生,“犹如末日降临”。


也正是在同一年,刘慈欣第一次知道了“光年”,他想象着光线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穿越冷寂的太空,那是一种巨大的敬畏与恐惧,力量强大到足以让人窒息。


卫星与光年、贫穷与饥饿、流放与“批斗”、洪水与难民……这些懂或不懂的元素纠结混杂,就这样为他作品的世界观奠定了基础。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当然,作品的世界观只是“骨架”,对于成长中的刘慈欣来说,他还需要“血肉”。


而这份“血肉”的滋养,其实来源于青少年时期“大胆”的阅读,以及父亲的宽容。


随着刘慈欣年岁渐长,父母把他从河南又接回了身边,在山西阳泉,刘慈欣因为“政治成分不好”而时常受到学校的冷待,然而他很快就找到了新的排解方式——阅读。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托尔斯泰文集》,麦尔维尔的《白鲸》,凡尔纳的《地心游记》,阿卡赞采夫的《太空神曲》,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


这些所谓的“毒书”,却极大地给予了刘慈欣甜美的文学滋养。在后来他自己的小说中,也多多少少能感受到这些作品的写法、主旨与人物原型,是阅读,让他有了进一步成长。


在所有的文学作品中,刘慈欣最喜欢的还是那本《地心游记》,他翻来覆去地阅读,直到某天被父亲发现,面色凝重地将书抽走。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这是毒草,你不能读!”


在父亲急切的喝止中,刘慈欣想起“武斗”的血腥景象,不由得心里发紧,但他仍小声地问了句:“这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


好在父亲看到儿子的痴迷,态度也有所缓和,父亲告诉刘慈欣,这是科幻小说,其实是有科学根据的文学创作。说罢,他将书还给了刘慈欣,只是再三叮嘱,别被发现。


现在想想,如果不是父亲的宽容与跳出时代桎梏的认知,刘慈欣对科幻小说热情的苗头,或许早被掐灭。幸而这一切未曾发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也正是被裹挟进时代巨变的早年生活与孜孜不倦的阅读习惯,成就了后来的刘慈欣。


一个他循规蹈矩

一个他天马行空


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


政治运动结束了,高考恢复了,少年刘慈欣,也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看科幻小说了。


1981年,刘慈欣考上了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也就是在这一年,他翻完了世界科幻大师克拉克的著作《2001:太空漫游》。


世界科幻大师阿瑟·克拉克

他奠定了全球卫星通信系统的基础

美国通信卫星轨道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刘慈欣犹记得读完这本书的那个夜晚,他走出家门仰望星空,那时的夜空,还没有太多污染,纯粹干净得一如科幻小说中的描绘。


宇宙的宏大与神秘,仿佛宗教一般在他心底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将用尽一生追寻这份信仰——尽管刘慈欣一开始并没意识到。


回顾他的前半生,还是在被岁月推着走。


刘慈欣毕业后工作的地方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1985年,大学毕业的刘慈欣被分配到了山西娘子关发电厂。他接受了安排,打包行囊到工作地点报到,一呆,就是几十个年头。


在发电厂里,他就任工程师,因为工作表现出色,很得领导的赏识。在若干年后,他早已是享受着不错的薪资及福利待遇的高级工程师,娶妻生女,生活过得循规蹈矩。


真正让他决心做出一些改变的,是一个很小的偶然——他出去打麻将,一晚上就输掉了一整个月的工资。这就是他的“那个时刻”,他是在“那个时刻”决定去写点东西的:好歹填满晚上的时间,就算不挣钱,起码别赔。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但在封闭落后的小地方,刘慈欣对科幻的激情并不能得到理解。他一方面开始动笔投身于写作,另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维护自己在体制内的形象——沉默寡言,做事靠谱。


他曾经说过,如果他自己是领导,知道手下有个每天神神叨叨写科幻小说的人,也会觉得这个人“幼稚、矫情、不值得重用”。


可看到他小说的人才明白,刘慈欣自己创造的那片领域,是多么让人惊叹与神往。


刘慈欣部分作品的创作时间表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他可以将满腔想象化作笔尖的诗,只为释放对科幻的爱——《诗云》里的李白让中文的矩阵在星际中扩散;《梦之海》里,地球上的水被掏空,凝结成太空中的绝美冰雕。


用刘慈欣的话来说,那是一个在艺术和美的世界里恣意游戏的阶段,一切现实的束缚都被抛弃了,只剩下宇宙尺度上的狂欢。


但很快他又做了新的尝试,因为他意识到,“科幻的风筝飞得再高,也要拴在坚实的大地上”,也正是在尝试中,以人类社会为背景、研究人性的《流浪地球》与《乡村教师》诞生。它们,也最终成为近期大热的影片——《流浪地球》与《疯狂的外星人》。


《流浪地球》剧照


《疯狂的外星人》剧照


但刘慈欣仍不愿在攀登之路上止步。


他心里有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劲,这股劲起源于他的早年生活,亲身经历与目睹的一切。他羡慕科幻大师克拉克的每部作品都能叫座又叫好,也慢慢察觉出克拉克成功的关键:


克拉克本来就在美国空军工作,他会用自己的经历,来完成小说的艺术升华。


起源于现实的科幻,才有着最动人的力量。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每每想到这一切,“政治运动”、“武斗”、难民、饥饿、星空、光年等碎片开始在刘慈欣脑海里交织;老家河南与下放地阳泉,又何尝不是科幻作品中的两个星球?


2006年,他整理思绪,笃定地在键盘上敲出四个字——“地球往事”,将“文革”作为引子,外星世界及神秘文明的塑造成了重点,托尔斯泰的大气苍凉在故事里弥漫,奥维尔的残酷寓言在情节中渗透,而克拉克式的末日情怀,则成为《地球往事》的核心主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他的过往,他的阅读,他的思考,他的反省,最终共同构成了《三体》的三部曲。


据说,早在《三体》火遍整个网络以前,有科幻杂志出版社的编辑看到了书稿,几乎是在刹那就被密集的科幻创想所击倒,他们哀叹道,刘慈欣的作品一出,“决定了中国科幻小说目前所能达到的最高高度”。


编辑们所言非虚,当《三体》火遍了网络,连从未关心过科幻的普通人也不得不为那奇妙的概念所折服——宇宙社会学、黑暗森林、思想钢印、猜疑链、降维攻击……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三体》,不仅仅是科幻文学的圭臬,更多地也成为了互联网大佬们的口头禅、心头好,在公司生存之道、克敌制胜方面,《三体》的概念有着同样奇妙的商业用处。


刘慈欣曾回忆起一个让他感到尴尬的场景——他与众多互联网大佬坐在同一个舞台上,听着人家演绎着他书中的词汇,讲述着如何在商业世界中取胜,他却完全听不懂。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这种“难堪”的情况发生过不止一次,却也从侧面说明了刘慈欣和他的《三体》火到何种程度,尽管被互联网大佬们视作座上宾,国内外拿奖也拿到手软,靠着出书身价早已过千万,但在山西娘子关,他依然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原有的生活,兢兢业业,规行矩步。


只有在单位老同事疑惑地询问,有个畅销书作家怎么和你同名时,才会微笑着点头。


80岁,漫游太空


2019,是中国科幻电影腾飞的元年,也是刘慈欣名声大噪的一年。《三体》之后,他仍坚持着创作,但他也透露过,自己还有一个梦想,希望在有生之年去完成。


这个梦想,叫做“漫游太空”。


这其实很好理解,一个真正对科幻创作投入全部的人,如果有一天能亲身接触到小说中提及的现实原型,或是有机会体验自己小说中的真实场景,那该是多么让人激动的事。


2016年7月3日

刘慈欣参观贵州FAST工程的射电望远镜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在刘慈欣53岁这年,他有机会去参观了一下贵州FAST工程的射电望远镜。那是一个极其符合科幻想象的工程——那里不能用手机,不能用电,周围方圆50公里的村民都迁走了,只留下一个孤零零的“天眼”。


而它的重要功能,就是寻找外星文明。


贵州FAST工程全景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那天,年过半百的刘慈欣却像个闲不住的小伙子,兴奋地围着工作人员问这问那,或许在他心目中,这就是无限接近自己科幻世界的瞬间。在参观结束后的照片留念中,他也露出了少有的孩子气的笑容。


与之相比,漫游太空不仅是一件让刘慈欣想想都觉得惊喜到战栗的事,更是他从现在开始就已经在着手准备的行程。


每天早晨,他都会绕着家附近的一座露天操场慢跑一小时,一周两次的游泳也坚持得规律,当然,和那些用长跑抵御中年危机、求得精神平静的都市灵魂比起来,刘慈欣的锻炼有着更实际——但似乎又更狂热的诉求:他需要保持体魄,以便在30年后登上太空。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30年后,也正是刘慈欣80岁的时候,对于这个梦想实现的时间,他甚至进行过“精密”的计算,他预估,能从“上几分钟太空” 突破到如他所愿的“上几天太空”、同时又有大于80%的安全系数,大概需要15年。


但那时候费用一定很高,他认为会超过2000万美元,“目标客户是富豪阶层”。


所以他还得等,等这类项目彻底成熟,变成大众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消费。在多方衡量之后,最后的计算结果是——30年。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为了这个有生之年无限渴望去实现的梦想,亲身看一眼那遥不可及的宇宙,这样心怀浪漫又精进勇猛的刘慈欣,让人难以嘲弄。


或许,在这个平凡男人的双眼中,看到的是宇宙的广漠,人生的短暂,每一层维度中的生命被牢牢制约在严格的形态中,我们引以为傲的文明只是时空大漠中的一粒微尘。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但在他心中,一直有一束光,人生并不是面向成功的狂奔,而是走向心中那条光芒的漫漫长路。那光芒太远,有时令人无可避免地绝望忧伤,有时又令人充满吸毒般的快感。


可他惟愿继续走下去。


王尔德的名言,为刘慈欣的创作和梦想写下了批注——“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而他,就是始终仰望的那个。



大家都在看

作者: 克里斯,精英说90后小编,香港传媒小硕,一个脱离高级趣味涉猎广泛的嗷星人。精英说是全球精英、留学生的聚集地。每日发布海内外前沿资讯,这里有留学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国街头访问,全方位为你展现真实的海外生活。欢迎大家关注精英说(ID: elitestalk)。


  • 关于我们

    加拿大之声是汉加风平台之子品牌,聚焦于加国政治、财经资讯、社区动态。致力揭示事件背后的深度、温度;传递正义、担当;体现社会责任。旗下品牌栏目:《加拿大骗子曝光台》揭露各类大小骗子、骗术;《汉加风系列》为时事评论;传递百姓之声,为华裔融入加国社会而奔走努力。

    新闻线索:vanwestca@gmail.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