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渐渐淡忘的假日--忙假
阅读更多原创文章
请长按二维码加关注
2018年12月14日,农历十一月初八
星期五,天气:晴见多云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芒假
人们渐渐淡忘的假日
改革开放40年,时光弹指一挥间。
记得几十年前,当时的县城是农业化时代,大部分地区都是农村,只有老的环城路以内的人家,才算是市里人,走出环城路,放眼望去,是广阔的农田,绿油油的麦田、稻田,历史的农耕文化,仿佛展现在我们面前,城里的人不懂农作物,常常会说,怎么到处都是韭菜,还经常把葱和大蒜搞错。那时的农村,基本上每一个村都有小学,在乡镇上,一般有中心小学,例如常熟市兴隆中心小学,有100多年历史,若干年前,该校举办百年校庆,师生欢聚一堂,现在的兴隆中心小学,已经改名为新区小学,兴隆中学,也改名为实验中学分校了。“兴隆”二字有多年的历史,也是文化的象征、吉利的抬头。做生意到兴隆桥,把兴隆二字去掉,是值得商榷的。
20世纪80年代,70后们上小学时,记得高年级学生,五年级、六年级,每年在农村小学或中学,在乡间,农民收割农作物,比较忙的时候,老师们、学生们就会享受一个假日,叫做“忙假”、农忙假,我们叫“放忙假”。现在这个象征传统农村农业文化的假日,已经被人们淡忘了。
放忙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休息,而是劳动,农民的劳动。其实就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初中、高中生停课回家,帮助家长收割成熟的小麦、水稻、油菜等农作物,老师们也可以回家,完成生产任务。那时的农业劳动,还是原始的播种、成熟、收割、脱粒,纯手工劳动,现在则是机械化一体模式,只是在农村的道路上,还会看到有种田大户把稻谷放在路上晒。
民以食为天。
长江东南地区以大米为主食,大米就是收割的成熟水稻,先在太阳下晒,经过脱粒以后,就成了大米,放在窝里加入适量水,煮成米饭,这就是我们从小到大,每天一日三餐的伙食,特别是刚吃到香喷喷的新米饭,就能体会到劳动的收获感、幸福感。俗话说,学吃新米饭。古有诗云:绕厨香饭喷初成,吴下长腰旧有名;何事今年荒旱甚,贡余犹自饱新粳。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据《兴隆镇志》记载:常熟市兴隆乡是纯稻区,历史上形成全年为两熟制种植,即:夏熟以三麦、油菜为主,秋熟作物均为水稻。自1965年开始,推行三熟制,也称“双季稻”、“三熟粮”,1985年,全乡恢复一年两熟制,即:一熟种三麦或油菜,一熟为水稻。
蚕豆花香麦苗鲜。
稻穗和麦穗是我国农业的标志,小麦经过脱粒加工以后,就变成面粉,可以做包子、馒头、面疙瘩、面条、刀削面,和其他杂粮混合在一丐,也可以蒸糕,过年吃的糕。现在的年青人主食以海鲜、西点为主,和传统文化相差甚远。
农忙假是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个地区性不规律的假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不同,假期周期也不尽相同。
您的赞赏,是我进步的动力。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
粮仓、水缸、谷堆、柴堆、仓库场、农机库,成为当时具有农村特色的象征。学生们在学校学习知识,是脑力劳动;在忙假时,帮忙收割农作物,则是体力劳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是人们生活的自然规律。
下水田拔秧苗、插秧,下稻田、麦田拿起镰刀收割水稻、小麦,常常要下弯腰几个小时,甚至半天时间,一天下来,腰都直不起来。
在稻田里帮忙收割水稻、在脱粒机前帮忙收拾秸秆、在仓库场上帮忙围成谷堆,在家里烧好米饭,这是我们在孩童时代、在忙假里,能够稍微帮上大人们的一点小忙。劳动很辛苦,收获很喜悦,生机勃勃、繁荣热闹的乡村文化,已经逐渐在我们的脑海中渐行渐远,有时只能在回忆里,或者梦里才能感受到。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古代的诗词,常常代表现实生活,反映生活水平,体现人文风情。
随着农业发展的现代化,很多农业较发达地区已经取消了农忙假,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农忙假终归要取消。
本公众号推荐文章:
3、兴隆几十年之变迁
学习交流请关注微信
生命在于运动
生活在于交流
财富的一半来自于合同
另一半则来自于合作
艺术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