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永远不要忽略报纸的重要性!

2017-05-17 记者论坛


(“记者论坛”微信公众号:reporterbbs,猛击关注)


你不杀了自己的“孩子”,就会被别人所杀!别人是谁?是那些从没办过报纸,但已经到处挖人,开始组建自己的新闻团队的人!

——BBC《媒体大观》节目主持人史蒂文·休利特


在英国同行的描述中,一位全媒体记者的典型工作场景是这样的:记者到达新闻现场后首先要在推特上发一条消息,然后在网站上发一段文字,随后再发一段短视频,最后才写文字稿给纸质媒体。



作者|程为民,来源|传媒评论(微信号cmpl0571)原标题《“永远不要忽略报纸的重要性”——英国报业之旅见闻》, 载于传媒评论2105年第12期


“你不杀了自己的孩子,就会被别人所杀!”讲台上,BBC《媒体大观》节目主持人史蒂文·休利特说。“别人是谁?当然是脸书、推特,还有那些拿到大把风投的互联网公司——他们从没办过报纸,但已经到处挖人,开始组建自己的新闻团队了。”

听到这里,很容易想起国人常说的“壮士断腕”,不由得感慨“全球同此凉热”!

英国伦敦,威斯敏斯特大学。这是我们浙报集团24位学员“对话英国报业”之旅的最后一天,教室里答问依然不断,但对于“传统报业究竟如何与新媒体融合”这个终极之问,答案依然没有。

18天的学习考察,留给我们一个强烈的印象:英国报人捏着一根两头燃烧的绳子,一头是曾经创造传奇的报纸,一头是如今飞速发展的技术。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他们和我们一样在摸索、在改变,而绳子已经越烧越短。

新闻编辑室3.1版

每日电讯报的采编平台,大得要以足球场作为计量单位。我们站在相当于跃层二楼的位置望下去,最显眼的就是那块硕大的显示屏,同步滚动着每日电讯报网站的首页、全站流量、点击量排名;中间两个半圆组成的环岛内,坐着值班的总编辑和各版主编;上百个工位排得密密匝匝,按照职级高低由中心向外辐射。

创建于1855年的每日电讯报一直是英国保守派人士的喉舌,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会创新。

在这里,所有的记者已经打破了按照报纸、网站或客户端的横向组织格局,完全以财经、体育、娱乐等垂直领域进行纵向细分,而编辑大都按照发布终端进行分工,一个明显的变化是:为网站、客户端、社交媒体账号工作的编辑岗位还在不断增加,应付着早上、中午、下午和晚上4个移动端阅读高峰;而专为纸质版服务的编辑已经一减再减,通常从下午两点钟开始考虑报纸的版面安排。

这种“中央厨房”式新闻采编模式,势必增加不少需要协调的事务。为此,每日电讯报一天先后要开三次会,值班总编辑定夺当天重要报道的相关事宜,会后由专门的编辑跟进整个流程。当然,这些会议往往是范围不大时间不长的。这也不用奇怪,因为能拿主意的人都和采编人员在一个大平台工作,一抬头就能看到。

每日电讯报可谓“中央厨房”的集大成者,体现了当下英国报业加快向新媒体融合转型的主流趋势。在英国报业联合会,培训部主任托尼将这种新闻编辑室称为3.1版本,“1.0版就是只为出版报纸服务,2.0版以报为主、以网站为辅,3.0版则是网站优先,3.1版就是这种全打通的新闻编辑室。”

在1.0版的时代,记者编辑被一张张版面指挥,关心自己采编的稿件安排在头版还是内页,放在头条还是边条;而现在,你的报道被推送出去后,有多少人阅读了、分享了、评论了,一个个数据时时刻刻撩拨着你的神经。

这种变化在三一镜报集团体现得更加明显。该集团拥有每日镜报、星期日镜报、镜报人以及上百家地方报纸。以前,各家报纸各自为政,内部的新闻竞争甚至比外部的还激烈。集团财务部门有一次发现,在上海的一场体育赛事中,居然同时出现了28名镜报集团旗下的记者!

现在,在“一个镜报”的口号下,原先“隔断式”的新闻生产已经被“链接式”新闻生产所代替。比如体育报道,各报与网站的体育记者已经坐到了相邻的办公桌边上,建立“体育报道区”。集团层面设立相应的版块主编,团队还属于各家子媒,但报道指挥已经统一。

“开始的时候,记者都很抵触,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改变。我们花了很多时间说服大家。”体育版主编大卫说,现在把大家的资源放在一个“池子”里,不再各干各的事,最优质的资源——比如镜报对足球明星的专访,就可以让集团所有的媒体共享。“当然,在这种模式下,对我的信任是至关重要的。”

也有逆潮流而动者。英国发行量最大的小报、默多克新闻集团旗下的太阳报新任总编辑托尼·加拉赫认为,新媒体和旧媒体都重要,但是让一个记者既给报纸写稿,又给网站写稿,只会让报纸质量下降。所以,太阳报在网站“付费墙”计划搁浅之后,准备把原来打通的采编团队各自独立运行。

基于同样的理由,拥有英语世界最大访问量的报纸网站——邮报在线的每日邮报,也是将纸媒团队与网络团队分开运作的。

谁都知道人力成本是一笔很大的负担,是否采用“中央厨房”,确实有财务成本方面的考虑,英国各家报社选择也有所不同。但是,新媒体就是未来已是共识,持续加大投入成为不二之选。

避不开的KPI

“你们是怎么考核记者和编辑的?”我不知道翻译是怎么转述这个问题的,也不知道英文语境中有没有“工分”这个词。但英国同行的回答显然不能让提问者满意——他们大都表示,管理者充分信任记者和编辑的专业精神和职业素质,更不会每个月都计算记者、编辑采编了多少稿件、多少字数。

“避不开的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关键绩效指标法)。”担任翻译的威斯敏斯特大学的常怡如女士原来供职于央视,近年来接待过不少国内来的媒体同行,类似的问题几乎每次都会碰到,“在英国报社工作,仍然是一份体面的职业,薪水也不低。当然也要考核,主要由各级主编根据工作情况作出一个综合评估。要不然,每年那么多裁员不会是抓阄确定的吧。”

三一镜报集团是英国为数不多的对记者有一套评估体系的报业公司。集团统一制作专门的考评表格,内容包括自我总结、成绩及不足、下一步努力方向等,也有个人评级,分成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考评时,部门主编挨个与员工谈话,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工作,怎样设定目标以及未来要如何做。

8年前,我随团访问美国新泽西州的一家报社时,一位国内同行也曾提出这样的问题,那位美国总编辑的回答更加直率:“我不会每个月调整一次收入,如果他真的干不好,就直接辞了他!”

相比于欧美同行,国内媒体的绩效考核显得“月计有余、岁计不足”,会不会因此被短期目标捆绑而忽略长期发展?

在英国同行的描述中,一位全媒体记者的典型工作场景是这样的:记者到达新闻现场后首先要在推特上发一条消息,然后在网站上发一段文字,随后再发一段短视频,最后才写文字稿给纸质媒体。

那么,这样的工作场景背后,是谁在指挥呢?答案是——编辑,日常报道全部由编辑决定“谁,以及用怎样的方式报道新闻”。资深的英国媒体研究专家说,日常报道经过一线记者和编辑两个人就直接发表了,以此来保证新闻发布的时效。据称这是BBC首创的“两眼原则”。确实,如果事事都要层层上报才能行动,再怎么全副武装,记者也不过是一架接受指令的完美机器。

非常态的新闻报道怎么报?查阅BBC的《编辑手册》,专门有一个章节列出需要“商议和请示”的情况,详尽而明确,大都涉及宗教、民族、国家安全、个人隐私,以及运用隐蔽采访手段等等,而且要求“越早请示越主动”。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世界新闻报“窃听门”事件,最后牵涉那么多高层,也就是因为按照规则,这样的非常规采访不可能由记者自作主张。

调查报道是英国各家报纸的独门武器,一般每周至少刊发一篇。调查记者薪水高、采访成本高,往往只有为数不多的记者才会被选中成为调查记者。太阳报旗下有50名调查记者,堪称豪华。

“这个世界上总有人想瞒住什么,也总有人想知道这些被瞒住的事。”总编辑托尼·加拉赫说,“真正的新闻不用担心有没有人看的问题,重点是我们要有勇气和技巧。”该报首席调查记者布莱恩·弗林今年两飞布达佩斯,完成了一篇纳粹战犯的追踪报道,如今正在着手调查一起针对印度小额贷款人的金融犯罪案例。他说,不论是薪水还是采访,从未为钱犯过愁。

调查报道、权威专栏、名人专访,基本构成了欧美报业竞争的三大利器。进入当下的全媒体时代,这三大利器依然功力不小,像百度、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也在搭建这些领域的内容平台。国内媒体面对互联网的冲击,既需要学人所长,在技术、渠道方面积极跟进;更需要扬己所长,在培养采编团队、提高内容生产力上多花本钱、多下功夫。

改变的和不变的

“永远不要忽略报纸的重要性!”这是此次“对话英国报业之旅”课程主任尼尔·沃利斯的忠告。他曾经担任过世界新闻报执行主编和太阳报副总编。

各种数据显示,英国报纸的发行、广告收入持续下降,新媒体营收不断上升。英国报人普遍认为,今后人们会越来越多地通过移动端来阅读新闻,但是互联网不可能完全替代报纸,就像曾经的电视和广播没有消灭报纸一样。

与广播、电视、互联网相比,报纸已经失去了“快”的优势,还能在哪些方面满足读者、保持竞争优势呢?按照英国同行的说法,一是深度的分析,二是独到的观点。

在巴黎暴恐袭击发生之后的那个周一,英国专家以此为例解释:因为截稿时间太紧、信源混乱,次日(周六)出版的报纸有关死伤人数的报道几乎全是错的。但是到了周日,报纸的优势就显露出来了,它们采访了不少专家,提供了丰富的新闻背景,不但告诉读者暴恐事件从哪儿来,也告诉读者会往哪儿去。而这些内容,读者在网络上还找不到(需要说明的是,英国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其他网站未经授权是不能随意转发的),这就是报纸的优势。

说到观点,先引用一段英国情景喜剧《是,首相》中的对话,“读镜报的人自以为在治理国家;读卫报的人自以为应该治理国家;读泰晤士报的人真的在治理国家;读每日邮报的人的丈夫在治理国家;读金融时报的人掌握着国家;读晨星报的人认为国家应该由外国人来治理;读每日电讯的人认为国家已经被外国人治理了;而读太阳报的人才不关心谁来治理国家,只要她前凸后翘即可。”这段对话虽然有调侃的成份,但对英国报纸的不同定位描述得可谓入木三分。

经过一两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英国各报因为立场观点、报道领域、写作风格的不同,为自己贴上了鲜明的标签。从政治立场看,有左、中、右之别;从报道领域看,有财经、体育、政治的偏好;从写作风格看,又有大报和通俗小报的天壤之别。据说,在伦敦街头,人们大致可以通过行人腋下夹着的报纸判断他的身份。

在向新媒体融合转型的进程中,英国各报作出了很多改变:发稿时间变成全天候,篇幅变得更短了,标题也更讨好年轻人了。但是,在“数字优先”的今天,有些报社直接以点击量多少来决定报纸上登什么的时候,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争议。传统的报人开始担心,这样会导致明星八卦占据报纸版面。

“我们仍然会保持那些受到全世界尊敬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这是一向严肃的泰晤士报,改成瘦长报型时的宣言。同样的,英国报社都坚持以自身价值观为标准来选择相应的作者,他们认为,在众声喧哗的互联网时代,权威的、有深度的、能给人启发的文章反而稀缺。当然,这种“不愿意改变”的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英国大报基本由大财团或大老板控制,他们除了赚钱,更重要的是为了谋取在特定群体中的影响力。

给我们授课的史蒂文·休利特是卫报的专栏作家,他说,在议题设置方面,英国的报纸比广播、电视更有影响力,你想引起重视,必须在报纸上发表观点。这也使得报纸成为英国精英人士的首选,“在报纸上发表你的文章,当然和你在社交媒体上发表意义不一样!”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总是看到那些自己愿意看到的东西,媒体的个性天然地会吸引或排斥不同的群体,互联网技术正在加速这种社群化趋势。英国同行的变与不变,也提醒我们认真研究“我们要吸引什么人,他们需要什么”?在此基础上,打造自己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点赞是一种鼓励 | 转发传递友谊


有情怀的新媒体,有深度的阅读,有角度的观察,有态度的互动。部分文章来源网络,标注来源作者,只为分享价值,与商业利益无关。如有异议,请联系:reporterbbs@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