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北大学生的思考:二十年后,清华附小的这些学生会和我们和谐相处吗?

2017-10-14 记者论坛

(“记者论坛”微信公众号:reporterbbs,猛击关注)


导读摘要:

清华附小的学生们能力超群,并非偶然。

我们这样的人,此生,可能再也没有机会缩小与清华附小的孩子之间的差距。

“这些人不如我。”他们无法理解,社会不公和资本体系化深入到何种程度。

他们会掌握比别人更多的权力。


文/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熊成帅

本文经作者授权“记者论坛”发布


一   差距

 

最近,清华附小的学生研究苏轼成为了热门话题。清华附小的六年级某班的学生,通过搜集资料、问卷调查、对诗歌做文本分析等方法,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了《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等好几份报告,以《当小学生遇见苏轼》(参见今日二条推送)为题发布,得到了上百万阅读。


他们的研究过程有模有样,研究思路和研究结果让一些大学生也自叹不如。

 

看了这些研究结果,内心悄悄评估了一下,已经要大学毕业的自己,会不会还不如这群小学生?


接着又评估了一下,一个正常的中国学生,要学习到什么阶段,才能够掌握这些小学生已经掌握的信息搜集、文本分析、团队合作和文案撰写能力?

 

答案让人恐慌

 

对我来说,直到进入了大学之后,才开始学习这些能力,建立起类似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如果让我高三做这样的课题,我一定会做得比他们差。在上大学前,无非是,教材上写了什么,记下来,经过自己的演绎之后搬到试卷上,周而复始。


但清华附小的孩子们,很小就已经在学习如何搜集足够的信息,如何去除信息糟粕, 如何对复杂的信息进行分析。

 

现代教育所希望培养的人才,特别是面向大企业培养的技术人才,确实需要自我学习、信息搜集与筛选、团队合作、文字表达、信息分析这些能力。市场化环境下,学校的培养机制实质上被用人单位、大公司所塑造,所以在种种招生选拔和面试中,也会特别在意这些能力。

 

这就意味着,这些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已经逐渐成为这个时代所希望培养的理想模型。无论是升学还是找工作,他们的优势从小学时期就奠定了。如果让一个留守在贵州的孩子和这些孩子竞争,由于贵州的孩子没有机会得到类似的训练,他几乎毫无胜算。

 

像我这样的学生,在北大一般会被成为“小镇青年”,在一个小镇上学,通过正常招考而非竞赛、报送等方式进入北大,此前没有在大城市生活的经历,我们并不符合这样的理想模型。我们更习惯于做题,考试,在接收有限信息的情况下反复记忆这些信息。当然,我们并非是理想的优秀者。

 

出生在大都市中产阶级以上的孩子,携带了在信息时代占据优势地位的先天基因。他们大多可以顺风顺水,在自己都没有搞清楚情况的时候,就继承了父母的中产地位。他们生活在合作、研究、信息沟通的世界里,他们熟悉并且擅长这一切。

 

而那些未能出生在大城市的人,或者出生在了大城市工人家庭里的人,则费劲全力,饱经坎坷,也依旧可能在阶级跃迁的道路上重重摔下,最后潦草完成自己人生。

 

让我恐慌的是,像我这样的人很多,远远超过了大城市的孩子。农村人口占到总数的一半,留守儿童就有6102万之多。而中产阶级与社会上层的数量在一亿左右,只占到全国人数的十三分之一。很多中产也仅仅是陪衬,他们过着艰难的生活,没有机会把孩子送到清华附小这样的学校。能够像清华附小的孩子这样,如此方便的适应信息社会的孩子,太少了。


但谁都不会忘记,我们这个国家曾经许诺,要消灭阶级,后来又许诺,要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清华附小的学生们能力超群,并非偶然。《2015年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就陈述了这一事实:2013年北京地区基础教育阶段生均经费平均28668万元,而河南仅为5458元、贵州为6872元,差距达到5倍左右。

 

除了教育经费以及随之带来的教师水平外,在留守儿童正在家里喂猪做饭砍柴的时候,清华附小这些孩子的父母,正在手把手教他们如何分析数据,如何撰写研究报告。而再过六年,决定谁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标准,并非是喂猪、做饭或砍柴的技术与耐力,而是分析问题的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能力。在自主招生的面试里,甚至还有个人气质和应变能力。

 

我们这样的人,此生,可能再也没有机会缩小与清华附小的孩子之间的差距。

 



二   隔膜

 

差距会带来隔膜,带来冷漠,最后带来分裂。


作为一个小学六年级就能检索苏轼所有诗词中某一个关键词的学生,长大以后,他很难理解为什么有的人捕捉不到一个文章里的核心主题。


他很难去考虑这个人受到了什么样的教育,得到了多少政府教育资金投入,花费了多少时间考虑生活费和助学贷款,他会觉得:“这个人不如我。”


别的他都不太在意,但这个结论他会牢牢记住。

 

2013年中央教育电视台有一档叫做《天才知道》的智力问答节目,北大数学系的严堃在节目里出尽风头。


我当时还在上高中,对他印象极为深刻。因为每当别人回答不出问题,他就摆出不屑和无法理解的表情。在别人失败后,他反复重复一个句式,“这道题不是高中/初中/小学课本上讲过的吗?”


当时我觉得,北大学生怎么能这样,怎么能在舞台上表现得这样锋芒毕露,让对手都没有台阶可下呢?


到了北大我才理解,他们从小就受到极为优质的教育,他们真的从内心觉得无法理解:“为什么我这么轻易就学会的事情,你们却学不会?”

 

严堃的鄙夷只是对对方小小的打击,但这个逻辑一旦运用到思考社会时,就会显得很可怕。同样的问题会置换成:“为什么我这么容易就能拿到每月上万的收入,你们却只能生活在贫困线上?”


他们无法理解,社会不公和资本体系化剥削深入到何种程度,但他们的直观生活经验却告诉他,“这些人不如我。”

 

再极端一点点,就会变成,“他们的工作没有我重要”。一旦涉及到政治议题,这个观念就会转化为制度安排,“他们是不太重要的人,他们应该接受不太好的安排与命运。”


什么是不太好的安排与命运呢?就是:接受被剥削的命运,接受颠沛流离的生活,接受在技术革新和社会危机时首先被抛弃。


 

在北大三年,我已经听到太多的人用各种方式表达了类似的观念。“社会不可能不分层的,难道人与人不是有着无法弥补的天生差距吗?“”工人和农民挣的少,那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好好学习接受大学教育的缘故吗?“

 

这种仿佛不该如此小题大做的差距,造成了这个貌似微小的隔膜,却会在一些重要制度安排中,把原本受到不公平对待的人再一次抛出去。



三  权力

 

以前学《雷雨》,老师会介绍老子的那句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并以此来批判周公馆里资本家的罪恶行径。

 

但在巨大差距下长大的清华附小的孩子们,长大后,大多人恐怕都不会觉得这种批判有道理。


我六年级就能做,九年级就轻车熟路的事情,你却大四了还做不好,我和你个人能力有这么大的差距,为什么我要跟你共同富裕呢?


既然你与我差距这么大,我为何要损我的有余,来增加你的不足?

 

这些孩子们,除非天灾人祸,不然都会稳稳当当地进入高中,进入985或211,出国留学。最终,他们大多都会掌握知识,掌握一些资本,掌握一些话语权。


一句话,他们会掌握比别人更多的权力

 

而掌握更多权力的这些人,他们很难觉得农民、工人以及其他还没有达到共同富裕的人,应该达到共同富裕。


对于我们这个国家曾经许下的诺言而言,对于我们的政治追求而言,对于社会中已经饱受不公正对待的人而言,这是一种巨大的风险和隐患。


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它已经快要证明,我们难以到达应许之地。

 

二十年后,清华附小的这些孩子们,站在各个领域的入口,他们打算和我们这些不那么有能力的人和谐相处吗?会愿意将他们所得到的权力和资源,与我们共享吗?

 

讨论到这里,清华附小和六年级学生,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符号和一种指称而已。让我们的目光离开这些被卷入舆论漩涡的孩子吧。他们所代表的那些人,实际上早已进入大学,进入投资公司,进入政府和研究机构。


实际上,清华附小这些孩子虽然优秀,但并非是头一回这么优秀。早在十年二十年前,北京的国际幼儿园和国际小学,就已经在培养这样的一些人。


就在今天,清华大学 100位本科生里,就有68人来自国家重点中学和省重点中学,有82人来自于市及市以上的重点中学。他们沉迷reading和搬砖,发誓要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却很少去想,是否要给予那些没有工作机会的人同样的沉迷reading、搬砖和为祖国健康工作的权利。(参见:《假如清华只有100人》)

 

我难以认同这些出身优越的同学从自己的生命历程得出的经验之谈。我有自己的生命经验,此外,我还有数据和理论支持。但问题在于,虽然很多人知道不公平在代代延续,公平值得追求,但解决方法何在?难道建议清华附小的同学不要去研究苏轼,而是回家打王者荣耀吗?

 

当然不是这样。


根源于社会分化产生的社会隔膜,以及再生产出的社会分化,需要回到根本性的产生社会分化的原因层面来解决。


而究竟是什么使得社会产生了如此大的差距,是什么使得富人可以穷奢极欲,全世界挥霍,是什么使得穷人节衣缩食,寸步难行?


不是天赋、能力、机遇或者血统,这些都只不过是分化所产生的结果而非原因。

 

省去漫长繁琐而老生常谈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一句话,是不合理的所有制关系和所有制结构。


我们要提高留守儿童的家庭收入,增加底层的社会福利待遇,将朝向少数人集聚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和发展机会,适度转移给绝大部分人。


我们应该让清华附小的孩子去和北京的农民工子弟交朋友,让他们用大数据、文本分析、信息筛选来试着理解,为什么同样是六年级戴红领巾的共青团员,有的人可以去图书馆搜集数据,有的人却正在被赶出北京。


至于说到底该怎么做,我想等大会开完,我们还可以接着谈。



- END -

{ 近期推荐文章 }

空巢老人调查:在孤独中,人的尊严也会丧失干净

十九大前记者编辑必须掌握的100个名词!

腾讯内部公关手册曝光——史上最实用公关攻略!(福利)

新华社新增一批禁用词:装逼、草泥马、特么的、撕逼……

挖走了300个知乎大V,今日头条就能做好问答吗?

4000亿美金的抄袭:腾讯抄,腾讯抄完,阿里抄。

如果百度收购了今日头条,会怎样?

今日停更,以示抗议……


长按扫码关注小号,以防失联。

👇


记者论坛(reporterbbs),20万+媒体人社群;已受邀入驻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网易新闻、新浪财经、阿里UC、腾讯快报、百度、界面、脉脉等。

①有情怀的社群,有深度的阅读,有角度的观察,有态度的互动。②部分文章转载网络,标注来源作者,只为分享价值,无关商业利益。③如有异议,请联系:reporterbbs@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