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面对“新型肺炎”的纷繁信息,如何保持冷静和理性判断?

记者论坛 2020-01-31

The following article comes from OnHERWAY Author HE Wei


(“记者论坛”公众号:reporterbbs,猛击关注)


新型肺炎的消息一夜之间成为传播热点。而在过去的48小时,信息发酵也变成了滋生不必要恐慌的土壤。因此,这里速速写下作为一个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的几点看法。


第一,为什么负面消息有更大的传播力?


不少人将这一点归因于社交网络的兴起,实则不然。还记得我刚入行的时候,前辈就对我讲过“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司空见惯”和“非常态的事件”,哪个更有传播力想必一目了然,而大部分负面事件属于“非常态”事件;加之类似于传染病疫情这样关乎重大民生的公共事件,自然会引爆关注点。


不过,社交网络的兴起的确极大加速了这种传播,一方面这有助于倒逼信息透明,另一方面也会让一部分以偏概全的论述吸引眼球,某种程度引发恐慌。


比如“只有武汉人不知道自己被隔离”这样的论述,一些在地铁上拍摄的乘客未佩戴口罩的照片等等,经过多次传播已经很难了解出处,不知道时间地点和上下文。并不是说所有这类消息本身都是有问题的,但有一点几乎可以肯定,那就是似乎都没有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态的发展。



第二,如何鉴别信息真伪,或判断有效性的程度?


接受过正统新闻训练的人都知道,一篇稿件最重要的是看消息源:一方面是权威性;另一方面是多元性。


编辑会严格把关一篇稿件里的sources, 比如必须大于等于三个源头,而且互相属性不同(最好还有制衡关系);同时,除了有官方的内容,最好还要多个当事方以及相对中立第三方的观点。


最重要的是,引用尽量具体到到人,而不是某个机构,更不是“据悉”、“据报道”、“据测算”、“某消息人士”等模棱两可的词藻如果实在涉密或者出于消息源保护的目的,媒体内部还有机制,需明确消息具体源头并且留存一定的证据,在这个基础上再匿名刊发。


所以窃以为,对于不明来路、号称某某专家的建议、全篇充满了主观色彩的价值判断的渲染、以“警方”“卫生部门”“外国报道”等模糊不清的用词开头的论述、朋友圈截屏或者对话框的内容(有些已经被转发到精度大跌了),不妨提高一下警惕,仔细斟酌一下可信度。


第三,依然需要机构媒体的专业报道


本轮事件的传播加速后,机构媒体的表现总体优异:除了及时准确地通报之外,有一些报道视角独特新颖,试图还原一些真相,甚至做出一些可能性的推断,但是基本都用客观的第三方口吻去说话,尽量不带情绪煽动。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篇是北京青年报的深度报道《一个武汉肺炎康复患者的样本观察:我与新型冠状病毒搏斗的22天》,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以小见大”和“以偏概全”的区别:前者是不带粉饰的还原,通过一手采访可以窥探出整个流程的不少问题,但鉴于每个患者的情况其实都不同,因此文章的目的是把主动权留给读者,请他们自己去做判断而后者总是试图要泛化一些个例,并且急于替读者下某些结论。


另外一篇是21世纪经济报道对于一位德国大学教授的采访,文章主要介绍了该教授团队提出的预测模型,提供了一些病情的走势判断,最后教授指出:“感染人数总量取决于政府干预力度。现在政府已经严格限制人员流动,我认为感染人数和发生规模一定会得到有效控制。”这篇文章的思路清楚,文风亲民,还挺推荐阅读的。


此外,这一轮的报道当中,外国媒体总体还是保持比较中立客观的论述,Foreign Policy的一篇文章标题是“China Deserves Some Credit for Its Handling of the Wuhan Pneumonia”。所以,尽量避免轻易下结论或轻易泛化任何一个群体(比如对外媒的判断),也努力摆脱信息茧房的惯性。



第四,可靠公共信息的矩阵传播


这一轮传播当中,一些非官方但有一定公信力的机构的公众号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最典型的大概就是丁香医生公推出的病例报告实时更新图,会根据官方数据进行统一同步的汇总,这和官方媒体平台比如人民日报的微信更新互为支持。另外还有一些小众的、私营部门做出的预测,试图通过大数据的力量帮助更好判断和预测疫情走势。


个人以为,官方如果能够在仔细甄别的基础上,与部分机构进行合作,从传播效果上也可以提升权威、准确、及时信息的多维度触达;而这一点不仅有利于本次新型肺炎的情况及时传递,对于未来的信息通报可能也会有更长远的益处。


第五,企业在这一轮势态下如何发声?


这两天也有好几位企业伙伴跟我探讨过这个问题。个人觉得需要把握的原则如下:

第一,不主动制造恐慌。一些设备生产商和平台曾跟我透露,不想主动公布销售数据,也是不想营造一种焦虑氛围。

第二,必要时发声,也要尽力避免“上帝视角”,或借机过度渲染所谓企业社会责任;减少形容词的堆砌使用,摆事实为主,讲道理能少则少,反而会赢得更多尊敬。

第三,message house要充分齐备。在重大事件发生时,不是准备一段通稿就能完事儿的——既然对外发声了,就要做好媒体来进一步刨根问底追寻的准备:要说什么,说到什么程度,尤其是涉及到科学、医药等专业领域问题时,怎样平衡内容的准确性和传播的易读性的关系,是企业内部必须想透彻的问题。


今早在朋友圈看到朋友贴的一句话,后来查了一下来源,是美国确认第一起新型肺炎输入病例后,华盛顿州州长Jay Inslee在接受NBC采访时的表态,愿意跟大家分享:

“This is certainly not a moment for panic or high anxiety. It’s a moment for vigilance.”


最后,祝大家都保重身体、做好防护,健康平安地过个年!


作者介绍:Wei HE,英文媒体资深记者,中国新闻奖获得者,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硕士业界导师,10年媒体+企业经验,关注跨文化交流。感谢授权发布。


- END -

// 推荐文章 //

故宫女主的美国豪宅。

2020年,这些纸媒你见不到了!

史上最严“封禁令”:微信的“1984”时刻

4000亿美金的抄袭:腾讯抄,腾讯抄完,阿里抄

空巢老人调查:在孤独中,人的尊严也会丧失干净

二十年后,清华附小的这些学生会和我们和谐相处吗?

腾讯内部公关手册曝光——史上最实用公关攻略!

盘点:2019年,这些纸媒你见不到了

十年了,我们都在一条船上



记者论坛,20万+媒体人社群,传播创造价值;

已受邀入驻今日头条、腾讯快报、百度百家、网易新闻、新浪财经、阿里UC、一点资讯、界面、脉脉等媒体平台。

①有情怀的社群,有深度的阅读,有角度的观察,有态度的互动;②部分文章转载,标注来源作者,只为分享价值,无关商业利益;③如有异议、投稿和建议,请联系:reporterbbs@163.com

📌看完了?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