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中国版“博物馆奇妙夜”槽点不少,但真的很适合跟孩子一起看!
Q:怎样才能每天收到优质的升学育儿文章呢?
A:点击上方蓝字“大手牵小手”关注即可!
在成长过程中
一起分享专业、实用、有趣的亲子新知与体验
大手牵小手,幸福向前走!
我们都知道,带孩子逛博物馆是件多么美妙的事,也都希望为孩子进行历史启蒙。
但是,藏品虽美,但孩子问起它有什么精妙之处时,我们往往会语塞。寥寥几行藏品信息,无法把背后的故事、历史、蕴含的道理,一一说透。
或许也正因此,央视大型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被誉为继《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之后的又一股综艺清流,目前豆瓣评分高达9.3分。
但说实话,在连续看了三期后,手手君觉得这档节目没有传说中那么好,商业广告多、娱乐味道重、整体节奏比较拖沓,恨不能有个精简版。
不过,这倒真的是一档适合家长带着孩子一起观看的好节目,能让孩子在故事、有趣的细节中涨知识,更以那些暖心、令人肃然起敬的信念,传递受用一生的价值观。
所以,在连看了三期后,还是决定把这档槽点不少(至少手手君这么认为),但又有值得一看之处的节目推荐给小朋友们。
01
开眼界
国宝自带气场
你可以把这档节目理解为一场大型的“国宝选秀”,同时也是一场关于9大博物馆、每个博物馆推荐3件镇馆之宝,总共27件国宝的恢弘“特展”。其中很多宝贝平时是不对外展示的,所以,这是一次让孩子在屏幕上近距离欣赏国宝的好机会。
不管综艺类节目的形式有多么娱乐或是商业化,但国宝一出场,确实有其穿越千年的动人魄力。
目前已经亮相的有故宫博物院的三件国宝: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中华第一古物”石鼓,以及有着“瓷母”之称的各种釉彩大瓶。
湖北省博物馆的三件国宝:劈开春秋与战国的越王勾践剑、记录秦朝一统天下时期重要历史的云梦睡虎地秦简,“千年绝响”曾侯乙编钟。
昨晚,是《国家宝藏》的第三辑,说的是来自河南省博物院的三件传世国宝——妇好鴞尊、云纹铜禁、贾湖骨笛。接下来还会到上海博物馆~
穿越在光彩夺目、价值连城的国宝中间,仿佛在千年的历史中穿行,一幅幅书画、一件件精美的瓷器,都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
记得看到过一个细节,节目中,王刚守护的是曾侯乙编钟,他第一眼看到曾侯乙编钟时大气都不敢喘,恭敬地鞠了个躬,然后脱了鞋,几乎是爬进去的。他说,我们每个人在国宝面前,都有着发自内心的尊敬。
这些平时不轻易示人的国之重器集体亮相,带给孩子的绝对是视觉上的饕餮盛宴。
02
听故事
舞台剧演历史
节目的形式,是给每一件参选的国宝找一位明星【国宝守护人】,用舞台剧的形式,讲述过国宝的前世今生,李晨、王凯、梁家辉、段奕宏等都在其列。
这个创意,其实也引发的争议也很大,因为明星毕竟不是专家,有些时候,你明显会觉得有些“不搭”,气场可能还不如那9位馆长强。
但通过“舞台剧”来演国宝的故事,倒真是很适合帮助孩子亲近历史。
我们都知道,对幼年的孩子来说,“讲故事”“视觉化”,是非常好的知识浸润形式。
这些舞台剧的剧本都是建立在史实基础上进行合理改编,生动地将国宝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借由前世今生的传神演示,每件文物都像会开口说话一样,孩子很容易就能接受。
整台节目的语言、背景、舞美设计也都颇具气势和美感。刹那间烽烟四起的舞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就像是在看儿童剧、听故事,兴致勃勃,意犹未尽。
03
价值观
润物细无声
除了讲述国宝在历史长河中的沉浮往事,让孩子涨知识,还有一些细节,传递的则是价值观。
比如,看了这三期,视觉效果上最让人震撼的,还是第一期里的《千里江山图》,堪称宋朝版的航拍中国。
据说前段时间它在故宫展出的时候,直到结束日的夜里11点,还有很多人排队等着入场。整幅画长11.915米,宽0.515米,被称为山水画的巅峰之作。
如此浩大繁复的作品,如何画就?
事实是,作者画了五遍。
第一遍的水墨底稿。
第二遍点染赭石色。
第三遍上石绿。
第四遍再叠加一层绿色。
到最后,才是画龙点睛的上青色。
第一遍▲
最终成品▲
画面上的颜色,是真正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主持人张国立开口,问了一个大概是很多观众也想问的问题,“画了这么多层,最初的墨稿都被盖住了,那为什么要从墨稿开始画起呢?”
台上,中央美院的冯海涛老师坦言,大约他也疑惑过,于是曾经尝试,直接勾墨线,上颜色,可是完全没有那种璀璨的效果。
“这个看起来有点笨。可是没有这层笨功夫,色彩的变化看起来不会那么丰富。”
很多时候,我们最容易缺也最不能缺的,就是这点笨功夫啊。
一千多年前,咱们的老祖宗就是这样,用一幅画,告诉了我们做事最朴实的道理:“踏踏实实,做好每一步。”
你说大道理,孩子未必肯听。但在这一层层画作中,这样的理念却直达他的心灵。
04
说人生
唯有热爱,方得始终
《国家宝藏》里有震撼的画面,也有令人动容的故事。
国宝之所以能历经沧桑变劫,从古老沉寂中向我们走来,离不开这些平凡人物的坚持与热爱。
第一期里的石鼓,是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被康有为誉为“中华第一古物”。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后,华北告急。山河仍在,故宫里的文物却面临悲剧的命运。
怎么办?南迁!
那十二枚石鼓,跟随着一万三千多箱国宝,就这样上路。要知道,这些石鼓,每一枚就重达一吨!无法想象这一路的颠沛流离战火纷飞,南迁人员是如何用命,在守护这些文物。
南迁人员中,有一位名叫梁廷炜。带着家人历时十余年辗转全中国的时候,他也许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子、甚至孙子,未来也会和故宫、和文物结缘。
抗战结束后,梁廷炜的儿子又将这些文物毫发无损地运送回了北京。再后来,他的孙子,梁金生也成了文物守护人。自1979年起,他已经在故宫工作了38年,负责150多万件故宫文物的征集、保管和抽查工作。
三代人,同一份责任,同一个信念。这份代代相传的使命感,令人动容。
梁金生今年已经69岁,原本已经退休,后来被故宫返聘,于是他又每天骑着自行车,开开心心地来上班了。
他花了七年时间,清点了故宫现存的186万余件文物。其中的繁杂、琐碎甚至枯燥,常人难以想象。
可他乐在其中,“我可以跟已经流失了的时间对话。”
其间的深刻默契和盎然趣味,怕是不足为外人道了。
第二期里,撒贝宁守护的是云梦睡虎地秦简。这些秦简,记录了秦朝统一中国时的律例,对后世的发展有着极高的借鉴价值和研究意义。
这1155枚竹简,由一位名叫“喜”的基层官吏写就。想象一下那个画面。两千多年前,一个基层官吏,每天晚上就着微弱的烛光,在不过筷子粗的竹简上,一笔一划地写下当天的工作记录。
这一写,就是几十年。
写下这些竹简的时候,他或许并不知道,他正身处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大时代,这些竹简,对后世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可是,正是因为他的这份对工作恒久的爱和坚持,我们才有机会在千年以后,仍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起云涌、帝国崛起。
还有来自故宫的年轻志愿者张甡,号称“瓷器问不倒”的他在故宫志愿服务了5年,说到各种釉彩大瓶,他滔滔不绝,依然充满热情与敬畏。
热爱,决定了一个人究竟能走多远。
他们,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国家宝藏。
相比于国宝的宏大叙事,这些切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人物故事,更触动人。
对孩子来说,这是再好不过的教育了。春风化雨间,不仅能触碰到历史的脉搏,更能于润物细无声里,感受到平凡人物的伟大力量。朴素温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就这样播种。
无怪乎有人说,这就是中国版的“博物馆奇妙夜”。
这档节目于每周日晚上7:30在央视三套播出,视频网站会在当天凌晨12:00更新,有兴趣的话,不妨和孩子一起看看,不过,整体节奏比较拖沓,建议网上视频回看,分成一小段一小段,直接跳过广告以及那些你觉得挺无聊的部分~嘿嘿~
另外,上次“大手牵小手”和大家分享过知名的《希利尔说世界史》的全套音频,用极其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有趣的故事情节,把不同国家地区在同一时间段的历史发展放在一个巨大的“时间阶梯”上,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从万物起源到二战结束的历史大事和著名人物,为孩子们提供了世界历史中个时代的连续图景。
很多家长反映没来得及下载,今天手手君又提供啦,下载方式在今天的第二篇推送文章里,需要的自取哦~
— THE END —
大手牵小手
大量独家优质教育资源
总有干货和惊喜
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