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一张照片再度刷屏!这个女人,让世界看到了最硬核的中国!
在成长过程中
一起分享专业、实用、有趣的亲子新知与体验
大手牵小手,幸福向前走!
今天,是3月8日,女生的节日。
如果你有一个女儿,你希望把她引导、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家有小女,手手君也是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自从上次给女儿讲了民国女神吴贻芳的故事,戳蓝字标题可以复习《这才是真女神啊!家世惨烈却自立自强、惊艳联合国!》,女儿倒是很感兴趣,没事就闹着要听“女神”的故事,讲完一个再来一个。
手手君这才发现,对于价值观萌芽中的小女孩,榜样的力量真的是无穷的!!
也正因此,大手牵小手 正陆续写一系列的女性,她们可能很卓越,举世瞩目,也可能很平凡,但同样活得认真;希望这些发着光的女人,给予小女孩们成长的力量,也希望那些飒爽优雅的身影里,藏着她们未来的样子。
今天要讲的这一位,你一定不会陌生。
一场战役,让我们知道了这位73岁的传染病专家——李兰娟。
最近,一则关于她的新闻,又刷爆了网络。
2月20日,7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走进了重症隔离病房。
这位73岁的专家,本可以待在更安全的地方。但她坚持要深入一线,探视8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病情,一来是给他们信心,二来是能直接了解情况,推动研究治疗方案▼
李兰娟一间间进行查房,为患者做检查,给他们鼓劲。有病患注意到李院士前来查房,都向她表示由衷感谢。
结束后,脱掉防护装备,李兰娟面部的压痕清晰可见。这张被压出印痕的脸,再一次感动了国人。
在这场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的全国性防疫阻击战中,李兰娟那些站在一线与病毒搏斗的专家和医护人员,成为了亿万人民心中的定海神针,整个国家的中流砥柱。
此时,读李兰娟的故事,不仅希望让大家对战胜疫情多出一分信心,我们更有理由相信,有越来越多这样的人站着,这个国家就不会被击倒!
01
从院士到高官
她始终是一个医生
清爽利落的短发,圆润的脸盘,两道弯弯的眉衬得一双眼睛星亮,李兰娟浓重的绍兴口音透着与乡亲父老的血脉连系。
她向大家解释为什么必须封城,疫苗面市还需要多久。双黄连被疯抢的时候,她劝大家“没病不要乱吃药”……
人们第一次觉得,这满腹学识的老太太,比任何流量明星都要美。听到她说的话,大家的心定了,也暖了。
李兰娟是传染病学专家,疫情初起,她就主动站到了最前线,奔武汉、跑北京,主动请缨带医疗队赴武汉一线支援。
不过三五天工夫,她的研究团队就在武汉发布重大抗病毒研究成果:阿比朵尔、达芦那韦能有效抑制新型冠状病毒。
不仅如此,他们还在最短时间里成功分离到了五株新型冠状病毒毒株,其中有两株非常适合研发疫苗……
当人们在温暖的家中吃着年夜饭看春晚,李兰娟却刚参加完有关疫情的会议往回赶,机场的一碗饺子就是她的年夜饭。
当人们在漫长的假期里一天天地吃懒睡瘫,李兰娟却日以继夜地和传染病做着斗争,每天只能睡3小时。
她73岁了,在医学界早已是泰山北斗级的人物,做研究做成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当官当过了浙江省卫生厅厅长。
可是疫情一来,她依然是全副武装的战士,去最危险的地方,下最艰难的判断,担最沉重的责任。
不管有多少成就多少头衔,她都没有放下过一个医生的职责。此次赴鄂,不是坐镇,不是指挥,她说,“这次我主要是来当一个医生。“
02
差点失学的农家娃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人工肝系统开拓者、感染微生态学领域开辟者、传染病学领军人物……
从失学女童到工程院院士,从赤脚医生到卫生厅厅长,无数的善人善举托起女孩的成才之路。
1947年秋,李兰娟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户农家。战祸连年,父亲又因病无法劳作,全家就靠母亲一个人卖山货的微薄收入勉强维生。
熬到解放,穷人家的女孩也可以上学了。小兰娟好像天生跟书本有缘,成绩一路拔尖,小学毕业被保送进了绍兴第一初级中学(现绍兴第三中学)。
读初二时,正值全国性的困难时期。13岁的李兰娟,有一天被母亲告知家里实在供不起她念书了,眼下一家子最要紧的是活下去。
懂事的李兰娟不忍叫母亲为难,她含着眼泪默默地回到学校收拾东西,准备回家帮母亲干活。
如果没有意外,她将在洗衣砍柴中消耗掉自己的青春,然后早早结婚生子,泯然众人。
但班主任舍不得这聪明的女孩子,建议她先回家自学,一个月后来学校参加期末考试,看考试结果决定去留。
一个月后,李兰娟依然考出了很好的成绩,她是真的想要念书啊!
被一双渴求的眼睛深深打动的班主任,横下心来向学校申请,为她争取到了助学金。
尝过了失学滋味的李兰娟,重新坐回教室已如同置身天堂,她学得更加用心了。
初中毕业,她以全市名列前茅的成绩考进了省重点高中——杭州第一中学(现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
靠着家中仅有的5块钱,李兰娟从绍兴农村来到了省城杭州。升学的欣喜很快被眼前的窘迫冲散——钱已几乎用完,学费、书本费、生活费一无着落。
又一次,好心的老师向她伸出了温暖的手,让她先领了课本,又帮她申请了减免学费和领取助学金。
身无分文的李兰娟,就这样靠着微薄的助学金和省吃俭用,再次艰难地完成了高中学业,成绩依然出类拔萃。
高中毕业,在当时已经是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了,但求学之路也只能到此为止。她只能回到乡间当了一名代课老师。
这份工作在当时的农村也是个很不错的出路了,只是读了这么多年书,李兰娟心里所想的远比养家糊口要更多。
从小生活在农村,目睹乡民所受的病痛之苦,她越来越强烈地感到,作为一个具备了一定文化知识的年轻人,最能直接造福乡里的事就是行医。
既然没人做这件事,她就去做。在众人的善心帮助下成长的孩子,迫切地想要回报社会。
没有人教,她自己买来针灸方面的书,又到省中医院学习针灸技术。短短几个月就啃熟了复杂的人体经络结构。
那时正赶上村里组建农村合作医疗,她毅然放弃收入更高的代课老师职位加入,成了一名赤脚医生。
没钱没药,李兰娟和乡亲一起上山采草药。半年时间就认识了许多常用药的样子和功效,常见的伤寒、水肿、跌打损伤都能对症施药。
没有专门的医疗场所,全靠两条腿走家串户。全村400多户人家,不管刮风下雨还是深更半夜,她都会上门诊治。跑得多了,家家户户的看门狗都把她当成了自家人,“进门狗不叫”。
一把草药,几根细针,她为治好乡亲们的病而高兴,也为治不好的疑难重症而着急。行医越久,她越多地感受到人在面对疾病时的无力。
渐渐地李大夫名声在外,1970年,她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读书,开始正式接受系统的医学教育。
这天上掉下来的机会,让她更如饥似渴地读书,为那些眼睁睁看着被疾病带走的人,也为了将来更多向她求助的人。
先行医再学医,李兰娟的从医之路从一开始就和别人不同,却让她的学习更加地切合实际,更好地学以致用。
毕业后她被分配到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职业生涯从这里起步。
03
在空白世界里奔跑
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肝炎是最危险的传染病,全国重型肝炎病死率高达80%,中国也因此成为“肝炎大国”。甲肝、乙肝在上海和江浙一带闹得人心惶惶,大家不敢去外面吃饭,不敢和陌生人接触,不敢接近已确诊的亲人。许多人因为这个病而失学失业。
真的没有办法吗?没有办法就不能想办法?
一次,在抢救一位重症肝衰竭的病人时,医院采用的血液过滤透析手段,意外地救活了患者。李兰娟受到启发——“血液净化技术会不会对治疗重型肝炎有帮助?”
她是想到了就去做的人,和同事们一头就扎进了科研当中。
有人笑她“异想天开”,有人劝她别白费劲,有人看不到希望悄悄离开研究团队。就连一些经验丰富的老专家都劝她,肝脏这么复杂的脏器,人工是不可能替代的……
李兰娟不为所动。她就是要在荒漠里开出路来,从无望中找到希望,只有做到底,才知道行不行。
整整十多年,李兰娟和她的团队在空白领域里孤独地奔跑,受尽了质疑和冷眼,终于开创出一套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统。
那是无中生有、异想天开的杰作:人工肝系统具备完整的技术规范和治疗方法,使急性、亚急性重症肝炎治愈好转率从过去的11.9%一举提高到78.9%,慢性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从15.4%提高到43.4%,堪称医学奇迹!
1998年起,人工肝项目让李兰娟4次站上国家科技奖的领奖台。(2018年她捧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那时的李兰娟,就像得胜班师的将军,什么样的奖赏回报都不为过。但她压根没往那里想,一心只想让新技术更多更快地应用于临床,救病患于水火。
她放弃申报人工肝专利的机会,制定相关指南和操作规范,免费传授给前来学习的医护人员。从2001年开始,每年举办培训班,在她的人工肝治疗病房里,常年有从全国赶来学习的医生和护士。
如今,“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已经成为全世界医治人数最多、治疗技术最为成熟的人工肝系统。
初心即是终点,以护生之心做事,是李兰娟毕生的为医之道。
在推广人工肝系统的同时,她带着团队马不停蹄地又踏上了新的跑道。
在人工肝项目研究过程中,她和团队发现肝病的发生和肠道内的微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正常人肠道内的有益菌数量超过有害菌,而重症肝炎病人则相反。
搞清楚这些肠道细菌的奥秘,或许就能找到重症肝病的发病机理,从源头上着手预防。
这一想法,开启了中国感染微生态学研究的先河。
还是没有人看好她,还是要背负质疑而行。研究的初始阶段,仅厌氧菌的培养就难倒了大家。困难多得难以想象,像是翻不过去的山。就连跟着她做研究的博士生,都不得不担心毕业的时候写不出论文。
记不清经过了多少次失败,整整20年,李兰娟带着学生们一点点地琢磨,小心翼翼地尝试,终于摸出了门道。
2014年,国际顶尖期刊《自然》杂志(Nature)在线发表了以李兰娟为通讯作者的论著《肝硬化中肠道菌群的改变》,其中揭示了肠道菌群与肝硬化的秘密,给全球的医学科技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2013年治疗H7N9禽流感时,李兰娟将人工肝技术和微生态平衡原理用于对病人的治疗,创建的“四抗二平衡”治疗方法,挽救了许多危重病人的生命。她还通过机理研究,快速研发出H7N9的诊断试剂和疫苗,结束了我国禽流感疫苗依靠国外进口的历史。
不仅如此,由于发现活禽市场的病毒和患者确诊的病毒基因同源性高达99.4%,李兰娟迅速向上级部门建议关闭活禽市场。
延续了几千年的活禽买卖,至此在这个古老的国家画上了句号。禽流感也很快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以科学为武器,以生命为宗旨,李兰娟以一己之力扭转了国人的生活习惯和饮食惯性。
04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李兰娟在业界的声誉引起了高层的重视,中国太需要这样专家学者型的官员了。
1998年,51岁的李兰娟被任命为浙江省卫生厅厅长。
这一任命,在5年后的“非典”期间拯救了无数浙江人,也让世人见识了一颗仁心之上的雷霆手段。
2003年4月的一天,李兰娟接到汇报,浙江省出现首个非典确诊病例。
此时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执行的力度多大,影响多大的范围,都需要管理者好好拿捏。做得不够或者稍有过火,都很难交待。
李兰娟心中打定了主意,她清楚这种传染病的厉害,也知道传染病法有规定,达到甲类传染病程度的病种是可以隔离的。
她连夜向各级领导打电话说明情况,获得了支持。
没等到天亮,几道指令已经发出。
一,向民众公开信息,提醒大家做好防护。硬核的浙江省卫生厅在早上五点多发出了公告。
二,立刻将病人转移到专业的传染病医院隔离治疗;
三,调查并找到所有与患者密切接触的人并予以隔离。短短一夜,1000多名密切接触者全部被找到。整个过程用了不到24小时。随后,浙江省内的被隔离者共达到了11万人,其中“在水一方”公寓成为国内首个大范围隔离区。
风声鹤唳中,很多人不理解,觉得她小官弄大权,处置太任性。接触过不一定百分百被感染,让这么多人呆着什么也不干,是不是有点反应过激?
李兰娟顶着压力坚守不退。因为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是阻止病毒扩散最好的方法,而一旦措施不力或不及时,病毒扩散开来后果难以想象。
赌上乌纱,只为保一方平安。
时间很快证明她是对的。由于措施有力,“非典”期间整个浙江省的确诊病例只有个位数,没有出现二次传染。
也正是因为有此先例,这次李兰娟在看过武汉疫情之后提出的封城建议,显得更具权威性。
不仅如此,由于李兰娟当年力主对“非典”病人的治疗不能过量使用激素和抗生素,浙江的病患不仅治愈率高,而且几乎没有股骨头坏死之类的严重后遗症。
他们将和所有浙江人民一起,终生感激这位医生官员!
1998年起,李兰娟在浙江省卫生厅长的位子上一坐10年。权力在手,官声日隆,她却从不把做官当成自己的主业,她没有间断过临床门诊和医学科研,从不放弃治病救人的医者本分。
平常的日子里,已经70多岁的李兰娟还是和过去、一样,每天6点多起床,8点开始门诊。她早已习惯根据病患的需要调整自己的作息,一天除了睡觉都围着病人和实验室转,连节假日也常常要处理一些突发情况。
05
院士伉俪小家大爱
李兰娟的丈夫郑树森,是我国著名的器官移植、多器官联合移植及肝胆胰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
这对院士夫妻的婚姻生活,和普通人有何不同呢?
首先是一个比一个忙,家里常常见不到他们,儿子几乎是外婆一手带大的。
郑树森四十岁时去华西医科大学读博,毕业后又前往香港继续攻读博士后。李兰娟一路支持他,独自扛起养家的重任。公公在老家生了病,她不愿打扰丈夫学习,拖着两个孩子赶去为公公治病,直到治好都没告诉丈夫。
难得两人都在的时候,家更像是个学习小组。他们一起听磁带学英语,各据一隅看论文,几乎没有娱乐的时间。
网络普及之后,李兰娟的时间更加被占满,在家里也经常要拿着手机在线为人看病。
偶尔丈夫累了看会电视,也会被妻子赶去看论文,堂堂郑院士会像个偷懒被抓的小学生一样,乖乖听话。
督促是最动听的情话,相伴是最动人的爱情。
作为医者,一身一心都是病人的。医学日新月异,多看一点,多吸收一点,在将来的某一天就会是病人更大的治愈或生存希望。
他们不仅用毕生精力治病救人,而且希望精湛的医术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得以传承。
2012年,夫妇二人发起设立并率先捐赠的“树森·兰娟院士人才基金”在浙江大学启动,每年奖励在医学科研与临床领域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的杰出科技人才。
当这场疫情爆发,人们一夜之间体会到了国家医疗体系对于社会稳定和国民生活的重要性。国家的繁华升平背后,真正的中流砥柱是医生、科学家、建筑师……
李兰娟也利用这一时机,说出了平日里少有人愿意听的话:这次疫情结束以后,希望国家加强对娱乐明星的收入管控,把高薪高福利高地位留给德才兼备的科研、技术人员。要逐步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从看出身体之病,到看出社会之病;从给病人开药方,到给国家开药方,这才是大医精诚的胸怀与担当!
李兰娟临出发去武汉前,丈夫郑院士不声不响走进厨房,用拿手术刀的手为妻子做了一顿丰盛的饭。
千言万语,都在一菜一蔬中娓娓道尽。
06
大医精诚
大灾当前,总有人挺身而出,总有人为众抱薪。
2月4日,央视的一段现场采访视频里,记者关切地询问73岁的李兰娟的身体情况,她很轻松地回答说:“没问题,我的身体蛮好的。”
身边的同事纷纷劝她多睡一会别太逞强,老太太干脆不接话茬。她忙得早已顾不上自己吃多少睡多少,一心只想怎么尽快控制住疫情。
就像当年研究出人工肝时顾不上考虑收益,决定实施“非典”隔离时顾不上考虑仕途,建议封城时顾不上考虑悠悠众口……
这个从寒门走出的女子,一生都在报答她的老师,她的乡土,她的国家。
大医精诚,以身许国,她让人们看到了最硬核的中国。
这次疫情期间,有千千万万位女性,来自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岗位,逆风而行,冲在一线,用自己的坚强、果敢,智慧与专业,展现了女性的力量。
也正因此,大手牵小手 正陆续写一系列的女性,她们可能很卓越,举世瞩目,也可能很平凡,但同样活得认真;希望这些发着光的女人,给予小女孩们成长的力量,也希望那些飒爽优雅的身影里,藏着她们未来的样子。
关于 大手牵小手 的女性系列文章,您可以点击以下蓝字标题阅读:
《这才是真女神啊!家世惨烈却自立自强、惊艳联合国,被宋美龄一生敬仰!》
《中国竟有一位这么美的女科学家,与诺奖失之交臂,却赢得了世界的敬意!》
《这个家族三代女人的鸡血史,终于换来第四代的温和成长~》《“人生的格局大了,困难就小了”,这个出身难民、相貌平平的女子,竟然可以活得如此硬气!》《十一连胜!郎平笑了又哭了:“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明知不会赢,也竭尽全力!”》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好,欢迎转发给朋友圈里的小女孩儿们~你的支持和鼓励,也会鼓舞手手君将这一系列文章继续下去哒!
祝大家女神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