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窥破“时间之谜”,在星空中自由驰骋的这位中国女性,真的好酷!

手手君 大手牵小手
2024-09-08


在成长过程中

一起分享专业、实用、有趣的亲子新知与体验

大手牵小手,幸福向前走!

前天,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这标志着我国首次独立火星探测大幕正式开启!



这枚火箭飞过的浩淼苍穹,或许会经过一颗小行星,它以一位中国女性的名字命名,叫作“叶叔华星”。


那是一位穿越混沌,窥破了时间之谜的女性;也是一位心怀寰宇,在星空中自由驰骋的女性。



当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带着千年的宿梦奔向月球,也是她倡导的VLBI系统,为“嫦娥”测算出了精确的轨道,插上了奔向月宫的翅膀。


作为一名科学家,叶叔华不但能埋头苦干,也善于抬头看路,更敢于在未知的领域里劈山修路,冒别人不敢冒的风险,担别人担不起的责任,一次次开辟出全新的领域。


南国女子的智慧、果敢和勇毅,将我国天文学研究水平推高到国际领先地位,也让女性的光辉长久闪耀在天文科学的浩瀚星空。

大手牵小手 正在为孩子们写一系列的卓越女性传奇,希望这些故事中蕴含的智慧和力量,能为孩子们的成长,点亮一束光。


01

生于清贫

长于颠沛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广东,商贸往来频繁,民风开化较早。1927年,叶叔华就出生在东西方文明交汇,旧传统与新思想并存的广州城。


1920年代的广州


父亲叶润生是一位思想开明的牧师,他按着“伯仲叔季”的顺序,给排行第三的女儿起名“叔华”。


这是个子女众多的大家庭,清贫但却温暖,嘈杂而又和睦。


小叔华虽一路穿着哥哥姐姐的旧衣服长大,但不曾挨饿受冻,而且她和所有兄弟姐妹一样都能读书求学,家中丰富的中外书籍则为她早早打开了心胸和眼界。


叶叔华9岁那年,全家迁居香港九龙。


由于家庭的原因,她从小就读的几乎都是教会学校,这段经历并没有使她成为虔诚的教徒,倒是为她打下了良好的外语基础。当求学之路越走越远,这个有独立思想的女孩子越来越坚定地成为了科学的信徒。



读完初一,叶叔华申请跳级到初三。结果毕业的时候,她的成绩是全班第一。


但随之而来的战火毁掉了书桌前的宁静。随着香港沦陷,叶叔华的整个高中生活只能在动荡和颠沛中度过,早早地体味了世道之艰和家国之痛。



从香港到广东几次迁移转学,困难的时候学校没有像样的教室,只能在竹子搭的房子里上课,在简陋的大棚宿舍里睡觉。


叶叔华就读过的中学


学习的热情却丝毫未减。不仅是文化课,叶叔华还在老师的影响下进入了瑰丽多彩的音乐世界,爱上了唱歌和古典音乐。对音乐的爱好自此延续终生。在多年后的国际交往中,音乐更成为了她拉近与各国友人关系的秘密武器。

02

理想与现实

1945年抗战胜利,叶叔华也艰难地完成了高中学业。在填报大学志愿时,她和父亲之间第一次发生了重大的分歧。


站在乱世求存的角度,父亲希望女儿能学一门自然科学类的专业,有个一技之长好方便将来就业,自立。


可是叶叔华骨子里是个追求浪漫的女子,心里有一个藏了多年的文学梦,她想读文学,而且学古文专业。她太年轻了,还顾不上什么求职什么饭碗,聪明的人心气高,她就是要读别人不读的专业。


志愿书几经涂改,父亲几番苦口婆心,好不容易才说动女儿,报考了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虽属自然科学,可倔强的女孩到底藏了一分小心思:天文学多少该有几分浪漫吧。



成绩揭晓,她以理学院全区第一的成绩考上了。


中山大学的学术实力很强。渊博的先生和活跃的学术氛围激发了叶叔华对天文学的兴趣,将她引领上这个领域的研究道路。



也是在大学期间,共同的志趣则将一位优秀的年轻人带到她的身边,成为生命里最重要的那个人。


程极泰,曾经的流亡学生,抗战胜利后因热爱天文学从武汉大学降级转学至中山大学,成为了叶叔华同一级的同学。两个人都有对天文学的一颗痴心,又极巧合地同样爱好古典音乐。程极泰还有一副天生的男高音式好嗓子。


那真是一段金子般的日子,最好的年纪遇见最合适的人,浓情蜜意里尽是知识的养分和旋律的萦绕。所谓琴瑟和鸣大抵也不过如此。


1949年大学毕业后,二人很快结为连理。正是人逢喜事意气风发之时,他们却遭遇了生活最初的磋磨。


内战烽烟里的广州城,根本没有从事天文研究的机构。求职一再受挫之后,小夫妻回到香港,谋了一份中学教职。


叶叔华在香港


那显然不是两个高材生理想的职业,他们的梦想之地,是遥远的紫金山天文台。


一待内战止戈新中国建立,北上的愿望变得不可遏制。


今天的人们也许很难理解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报国热情。他们目睹过国破家亡,亲历过流离失所,所有的苦难堆积在心里,只等着硝烟散尽国土清宁的那天,能用平生所学报国强国。


大学毕业证书


好容易等来这一天,虽然香港和内地相距千里,生活条件相差甚远,都拦不住两个年轻人意气风发的脚步。


1950年,他们第一次前往紫金山天文台就碰了壁。那时的天文台经过多年战乱已是墙倒屋斜设备零乱,亟需恢复调整,正式的研究工作尚未展开。



一年后,他们彻底结束在香港的一切再次北上。


在上海,程极泰进了复旦大学数学系任教。叶叔华几经周折,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紫金山天文台管理下的徐家汇观象台,成为了这里首位女性天文工作者。

03

时间是什么


生活中人们所依据的标准时间从哪儿来?又是如何测算出来的?


这其实与日月星辰的运转密切相关。通过天文测算来获得准确的时间,是天文学家的重要工作之一。


上海天文台前身,1872年成立的徐家汇观象台


叶叔华初入行时的第一份工作便是观测恒星,计算恒星时。这是一项精度要求极高的工作,需要观测者心手一致全神贯注地投入。


夜晚观测时必须打开观测室的活动屋顶进行,保证室内外温度一致才能减少热辐射对观测精度的影响。


夏天蚊子叮在脸上腾不出手去拍,冬天手指冻得麻木也不能戴手套。


1959 年叶叔华在丹容等高仪上观测


最惨的是南国长大的姑娘从没穿过棉鞋,在江南寒冷的冬夜里,她深刻体会到了棉鞋较之于旗袍的重要性。


时间是一种自然法度与标准。而捕捉到精准的时间却需要人的聪明智慧。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的测绘、航海、航空、工矿等行业基本都要依赖日本、美国或是苏联的时号。当时的新中国受到国际社会的排挤和限制,这样的依赖性就意味着很多情况下都要受制于人。


提高本国的授时精度,实现实践服务的独立自主,不仅事关国家的脸面,更是经济和国防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国家越来越重视授时工作,相关的仪器设备也不断得到改进。做了多年的报国梦,是拿出真本事的时候了。


作为台里的技术骨干之一,叶叔华和同事们拼着命干,2年工夫就把时间信号提高到了基本能满足国内测绘、航海航空、工矿企业等需要的精度。


1959年,上海天文台一批老的工作人员调到北京和陕西充实新建天文台的力量。上海这边建立独立的世界时系统的任务,就落到了32岁的助理研究员叶叔华肩头,但很快又遇上三年困难期,越发连饭都吃不饱。



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下,叶叔华带领的小组丝毫没有放松工作。


她带着大家不间断地试算了一年多,成绩并不理想。之后,他们勇敢地突破惯用的国际时间局的计算原则,提出了更符合中国实情计算路径,果然提高了计算的精确度。


1965年经国家鉴定,上海天文台(1962年由徐家汇天文台和佘山天文台合并成立)的授时准确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后由国家科委发布文件,规定自1966年起全国各应用部门一律采用上海天文台刊布的综合时号改正数。而这个综合时号改正数正是建立我国世界时系统的核心课题。



为祖国建立独立的世界时系统,成为叶叔华职业生涯里最初的辉煌,她也因此被称为“北京时间之母”。

04

在黑夜仰望黎明


进入非常时期,天文台的研究工作全面停滞。叶叔华也因为出身的原因被定为“不被信任的人”。她被关进“牛棚”,每天打扫卫生,写检查,受批判,还干过一段油漆工。


好像一场长跑刚刚跑顺了节奏就被叫停,心里的憋闷和委屈可以想见。更难的是,谁也不知道这样的日子到哪里是个头。



带她学油漆的师傅曾劝她好好干活,将来当个合格的油漆工。但她不信国家会一直这样下去,心里比别人更多一分着急。


熬到1972年政治环境稍稍宽松。叶叔华在参加劳动之余可以去图书馆翻看已经落满了灰的国外天文学杂志。


翻阅结果让她咋舌。国外天文技术的发展早已超出了预料。


之前她们用于观测的望远镜口径最多十厘米。几年过去,国外射电望远镜的口径已经达到了几十米,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了。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技术(VLBI)更使它如虎添翼。把努力了二十年的中国天文学研究一下子甩到了太平洋。



叶叔华敏锐地意识到,如果继续走原来的老路,中国天文学界很快会连国际同行的脚后跟都摸不到。


1973年中科院去各研究单位询问发展事宜,叶叔华大胆而又坚定地提出了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技术。因为这种技术既可用于授时工作,又能在天体物理研究领域发挥作用。

05

抖擞精神再出发


当时国民经济极其困难,天文学又是不当吃不当喝的基础性学科,巨大的投入看不到明显的受益。要说服有关部门投资建设几米甚至几十米口径的射电望远镜谈何容易。


叶叔华管不了这么多,只想着再不追就追不上了。


她跑去当时的电子工业部跟人磨嘴皮子,从处长磨到副部长,说服对方同意制造25米口径的抛物面天线。


叶叔华提议在中国建立三个VLBI站


在事情胶着的当口,她也曾心灰意冷。但是转念想到做这件事确实是有益国家的,她就一定要把所有的能想的办法都试过,能走的路都走尽才罢休。辗转反侧一夜之后,第二天起来继续去碰钉子,直到达成目的。


VLBI网络需要多个点进行联合同步观测。1981年,上海台先建成了6米射电望远镜,1987年又建成了25米射电望远镜。


1999年,随着乌鲁木齐建成25米射电望远镜的建成,叶叔华主导的中国VLBI网的面貌逐渐显露。


二排右七为叶叔华


可是第三个点昆明站的建设却因为资金短缺长期搁置。


1990年叶叔华在美国新墨西哥州考察最大的射电望远镜阵列


直到21世纪初国家绕月探测工程(“嫦娥工程”)正式立项,测轨工作的需要使VLBI系统有了新的用武之地。作为VLBI网最后一个站点的昆明站于2006年建成投运。


2007年,VLBI系统圆满完成了“嫦娥一号”卫星的测轨任务。当年国家抢先一步在天文领域布局下子,至此被证明是正确的。



凭着这一成绩,叶叔华又向上海市提出了新建上海VLBI天线的要求,促成了中科院与上海市合作的65米口径射电望远镜项目。


2012年,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建成,总体性能位居世界第三。


陈求发副部长视察上海天文台65米望远镜


建设过程中,叶叔华多次前往现场,建成后,她还兴致勃勃地为前来参观的市民担任义务讲解员。


讲的人知道而听的人不知道,为了眼前的这一切,讲解者已经苦苦跋涉了四十多年。

06

从天上到地上


天文地球动力学,是用天文手段研究地球各种运动状态及其力学机制的一门新生学科。



叶叔华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相关的思考和研究,并发表了多篇文章,是这门学科开天辟地的人物。


即便是十年特殊期间,她还与同事们合作发表了相关论文。1978年接任上海天文台台长之后,她更是大力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台里组建了专门的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心。


在叶叔华的极力争取下,国家重大研究攀登项目“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于1991年立项,历时十载结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此期间,她还主动走出国门,谋求国际合作。


在叶叔华的主导下,中国开始参与美国和欧洲的国际联测。中国天文学界终于赶上了国际天文领域从经典观测转向空间观测这股潮流的末班车。


叶叔华及射电组部分科技人员与美国VLBI专家Cohen教授的合影


为了联合亚洲国家争取在国际合作中的话语权,1994年,叶叔华提出了亚太空间地球动力学计划(APSG计划)。她利用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游说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联合起来,不能总让美国占便宜。她的提议获得了大家的支持。


在次年于美国举行的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联合会第二十一届大会上,叶叔华顶住重重质疑和压力,舌战群儒,使APSG计划最终获得了多数国家的支持。


APSG设在上海天文台的铭牌


很少有人知道,此时风光无限的她,为了这场胜利经历过怎样艰难的选择。


就在她出发赴美之前,老伴程极泰不幸摔伤,需要更换股骨颈。一边是亲人性命攸关的手术,一边是四年一次为国发声的机会,叶叔华左右为难。


最后,老伴上海交大的同事答应代为照顾他,叶叔华这才咬咬牙狠狠心踏上了去美国的飞机。


那是扬眉吐气的一天,中国天文学界第一成功地倡议并主办大型国际合作项目。而带头打了胜仗的叶叔华,此时心里却尽是对老伴的牵挂与歉疚。

07

不想当市长的科学家


凭着在天文学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荣誉和头衔接踵而来。


1981年,叶叔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时称学部委员);1978年至199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长,也是中国首位天文台女台长;1985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外籍会员;1988年至1994年连任两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副主席,这是中国天文界担任该职务的第一个人;1996年当选为“亚太空间地球动力学”国际合作计划主席。


1981年,叶叔华(左一)与新当选的全部14名女学部委员合影


专业领域之外,叶叔华还热情地投身社会事务,积极参政议政。


1978到1983年,她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以大胆敢言著称。对待提案,只要她心中有疑惑,哪怕现场有大领导在,哪怕没有一个人说话,她都会站起来说出自己的想法。



1988到2003年,她连续三届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同时任上海市人大副主任。在当选这个副主任之前,她其实是婉拒了上海市副市长的位置。


当时市里领导班子认为以她的组织领导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完全可以担得起副市长的重任。


然而叶叔华舍不得放弃自己的专业去从政,她谢绝了。



在担任人大副主任期间,她认真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从重视科技工作到禁止盗版,从倡议不吃野生动物到提议改善人才待遇。期间她还参与推动上海市人大审议通过了《上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




多年来,作为女性中的佼佼者,首届“中国十大杰出女性”之一,她始终关注女性地位和权益问题,也一直在用行动证明女性的力量。


1978年刚当上上海天文台台长的叶叔华率团访问法国,法方接待人员在车站上怎么都找不到他们。后来她才知道,法国人想当然地以为台长应该是位男士,因此把她忽略了。送行的时候,法方代表提议为这位女台长干杯,叶叔华很硬气地答道:“希望50年之后,女台长和男台长一样多。”



1995年,她还参加了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并在大会组织的活动上发表了演讲。


她认为:“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对女性存有偏见,女性的人生负担依然沉重……在女性成才问题上,教育是最根本的,女性应该从小就认识到男女虽有差别,但只是在生理上、体力上,这些差别并不意味着女性比男性差。事实证明,通过努力,女性可以做得比男性更好。”


对这段话最好的注解,应该就是她本人了。


08

家是永远的港湾

叶叔华是幸运的,无论在外面的工作遇到多么大的困难或阻力,回到家里,等待她的永远是和风细雨。


她和程极泰两个人事业心都很重,都不会把太多的精力放在日常生活上。也是基于此,他们都对对方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谅。



他们将日常生活尽量简化,衣食住行从不讲究。甚至为了双方的事业,他们早早就决定只要一个孩子。


可是这个家里不多的活总是两个人抢着干,不多的闲暇时间里总是充满了音乐和交流,一个人工作太忙时,也总是另一个默默地撑着这个家。



随着叶叔华在事业上越走越高,也担任了更多的社会职务。程极泰毫无怨言地为妻子减轻负担,帮她分拣信件,收拾出差的行李,成了她的“私人助理”。


儿子程以琮从小受父母影响热爱学习,恢复高考后考上了大学,后来去美国读了博士。


事业成功的女性未必都是女强人。回到家里,叶叔华要的不过是夫妻恩爱,儿女自立,家庭和睦,和天下的女人都一样。


1997年,紫金山天文台将他们新发现的小行星3241号命名为“叶叔华星”。


1997年,“叶叔华星”命名典礼在上海举行


然而叶叔华本人却从来不曾刻意观察过这颗和自己同名的星星。


一辈子研究天文让她学会谦卑,也变得胸襟开阔。她常说:“宇宙如此浩瀚,人只是沧海一粟”。


放眼星空,最初入行时所期待的浪漫,已经化作了手中的海量数据和祖国的雄厚底气,


走过一生,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一手推动新中国的天文事业从婴儿走向成熟,或许这才是叶叔华在社会的星空里找寻到的真正的浪漫。



其实,无论东西方,都有一大批出色的女性,
聪慧、坚毅、善良、果敢、大气,
活出了无比精彩的人生。
让小女孩儿多听听这样的故事,
或许能为她们的成长,注入不一样的动力。

也正因此,大手牵小手 正陆续写一系列的女性,她们可能很卓越,举世瞩目,也可能很平凡,但同样活得认真;
希望这些发着光的女人,给予小女孩们成长的力量,也希望那些飒爽优雅的身影里,藏着她们未来的样子。

推荐阅读

关于 大手牵小手 的女性系列文章,您可以点击以下蓝字标题阅读:

她的一张照片再度刷屏!这个女人,让世界看到了最硬核的中国!

穷困潦倒、被渣男家暴、单亲带娃险些自杀…“哈利波特之母”的逆袭比小说还励志!

这才是真女神啊!家世惨烈却自立自强、惊艳联合国,被宋美龄一生敬仰!

中国竟有一位这么美的女科学家,与诺奖失之交臂,却赢得了世界的敬意!

这个家族三代女人的鸡血史,终于换来第四代的温和成长~“人生的格局大了,困难就小了”,这个出身难民、相貌平平的女子,竟然可以活得如此硬气!
十一连胜!郎平笑了又哭了:“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明知不会赢,也竭尽全力!”

不用带娃陪读的单身女性,到了中年是不是也认怂了呢~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好,
欢迎转发给朋友圈里的小女孩儿们~你的支持和鼓励,也会鼓舞手手君将这一系列文章继续下去哒!


更多好文章、好资源密集推出
进入“大手牵小手”微信公众号
选择“设为星标”
就能一键找到,不会错过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大手牵小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