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局势不明朗的时候,普娃的求学之路如何规划?深度好文!

米老鼠 大手牵小手
2024-09-08


在成长过程中

一起分享专业、实用、有趣的亲子新知与体验

大手牵小手,幸福向前走!


从今年开始全国推行的民办摇号,到越来越扑朔迷离的国际形势变化,你有没有发现——


很多原本一心坚定要走体制外国际教育路线的家长,开始有些犹豫了;

不少已经在双语学校就读的老母亲,正在纠结小升初是不是要转回到体制内;

但也有不少体制内的家长,依然打算往体制外转。


升学路线是整个家庭未来10-15年的规划和抉择,真的比买几本书、报几个班,要重要得多,也困难得多。


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孩子的程度不同,对未来国际形势变化的预判也不同,很难有放之于四海皆准的规划路线,但多听、多分析,总是有帮助的。


总有干货和惊喜的 大手牵小手,今天就邀请了一位对国际教育有多年经验的业内人士,笔名“米老鼠”,分享一下她的观点。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也欢迎你留言分享观点。




文 / 米老鼠


作者介绍


毕业于天主教鲁汶大学,留学欧洲多年,财务、金融双硕士,曾在全球500强企业任职近10年,后回国从事国际教育传媒工作,目前是魔都教育机构合伙人,统筹长期学业规划管理工作。


现在这个国际形势,真是变化太快,连小说都不敢这么写。


在这场大国博弈下,身为平头百姓的小留学生成了夹心馅饼。


那些美高/美本/美初在读的孩子,先是因为航线等问题,有家难回;后来是签证一会给一会不给,搞得有书难读。


已经走在国际化教育路线上的家庭,进退两难,前边因为疫情,夏校全凉,后边托福、SAT标化考试迟迟没有考位。我看到最夸张的例子,是有学生已经被美本录取了,但是家人琢磨着要让他留在国内自考……


而对于那些处于幼升小、小升初阶段,在体制内外纠结的家庭来说,一方面渴望全新的教育样式,但另一方面又深深感到前途未卜。


那么,在这个大时代下,我们这些小人物,到底要如何规划孩子的求学之路呢?


对于这个问题,各家众说纷纭,没有标准答案。我只从自己这十几年在国际教育领域的经验,说说个人的一些判断


  • 已经在体制外国际化教育赛道上的家庭,从双语幼儿园到高中的学生,如果还比较认可学校,也相信自己的教育理念,请坚定脚步再走一程。

  • 走体制外的家长,从升学角度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第一抓牢校内课程GPA,第二标化,第三活动。注意排序。

  • 体制内,关注基础学科,关注综合素质。

  • 如果是孩子年龄尚小、游移不定的犹豫派,可以从体制内开始,根据转轨意愿高低,决定转轨时间节点。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高中再转。

01

选择路线的

先决条件是什么


未来10年,国际风云和留学形势会怎么变幻,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依然有不少家长,还是希望在有可能的情况下,未来转轨到体制外,让孩子出去开开眼界。


几年前,低幼年级的家长对自己要选的教育路线还是比较明确的,有些坚定体制外,有些坚定体制内。


但从今年的形势看,许多家长更倾向于先从体制内开始我身边有不少二宝家庭,老大在双语学校,老二今年幼升小就打算摇号民办或者对口公办,总之走体制内。


不排除经济因素,但更多的是家长对未来国际形势的预判。


对于低幼家庭,其实首先要明确有哪些教育路线可以选。一般来说,可以分成三条:


第一条,国际化教育路线,也就是俗称的体制外,明确海外升学;

第二条,身在体制内,但是期望两条腿走路,正手北清复交,反手哈耶普斯麻;

第三条:坚定地在体制内,参加高考。


很现实地说一句,选择哪条路线,先决条件不是家庭的教育理想,甚至不是孩子的智商,而是资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升学择校千万条,有钱没钱第一条。没有任何歧视的含义,就事论事。


我们举一条从价格上算中档的择校路径为例,所谓跳跳脚中产能够得着的路线:


如果是从幼儿园开始,小学、初中、高中都在双语学校里度过,学费和七七八八的兴趣爱好费用、游学夏校费用,一年差不多要20万,可能还不止;等考大学的时候,如果是在欧美上一个私立大学,基本上这15年,都是20*15=300,第一个300万就这么没了,还没算这里面学费的年级变化、不同学校的差异、高年级的活动级别的不同等等,总之,300W是一个比较保守的价格了。


这还没完,刚才只说了私立大学一年学费6、7万美元,生活费基本应该对等,往少里说一年10万美元也跑不了吧,7的汇率,一年70万人民币差不多吧,4年280万,那就是相当于第二个300万。


嗯,大家可以想想财务规划怎么做。


即使是半路转轨国际学校,大学上公立,起码家里上海还是要有套房可卖吧。


所以,在给孩子制定教育路线之前,先衡量家里的财务状况,还是很重要的。也别卖了家里仅有的房子给小孩换取留学费用,现在的留学回报率和多年前没法比。


当然,确实有个别非常优秀的小孩,能够一路靠奖学金过关斩将,但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还是把小孩暂时先当做普娃,基于现实做好规划。


02

选择国际教育

孩子就不辛苦了?


既然体制外那么烧钱,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家长心动呢?


更呵护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开眼界、接受更丰富的课程滋养,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但是,我们也经常会听到一种说法,“之所以选择国际化教育路线,是不想孩子太辛苦。”


其实未必。


单一路线,不管是选体制内还是体制外,执行难度其实差不多,主要看孩子是否合适,以及家庭的意愿。


至于说学习苦不苦,其实也一样的,别觉得体制外就不需要刷题了。现在不是叫海外升学洋高考么。很多人觉得这是扭曲了国际化教育,我倒觉得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回归,大学毕竟是搞学术的地方,尽管有party校,但你总是奔着学习去的吧。所以,比学习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大家往往觉得国际化教育里的小学生特别阳光自信、作业少、有更多机会表达自己,但这不代表国际化教育里的小学生就真的轻松。


第一,  我们不是英语母语环境,汉语又是一种非常强势的语言,而国际化教育里又是英语为主导的课程,想用第二外语把知识点学通,是非常大的挑战


第二,  在高度重视英文的环境里,如何维护母语,也是许多家长面临的难题


曾经有妈妈跟我讲,“我真的觉得语文作文就是杀手啊,孩子坐在那里一下午写不出来,是不是我坚持国际化教育,就要放弃语文啊?”


这其实不是一个家庭的困难,而是众多家庭的困难。中国不仅仅是孩子的根之所在,而且作为一个上升的经济体,很多家长孩子也认为自己的未来在中国,所以,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来讲,对母语的学习依然有需求,但这样也就增加了学习上的压力。


第三,  国际化教育的宽松,是有条件的,给出的自由时间是要让孩子用在更多方面的拓展上的。比如说,坚持一项运动或者特长,如果想让这些部分能对升学有帮助,需要达到半职业的水准,要花非常多的时间和金钱参加比赛。


所有这些,都对家庭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在“闲”的时候,如果没有把握好,后边容易满盘皆输。


此外,随着年级的升高,对孩子的学术要求也开始越来越高。


许多选择体制外路线的家长,可能只看到了小学时期的阳光快乐,但是对后面的升学压力不是特别了解。


到了高中的最后2年,孩子要进入到IB、A-level的课程的学习,而这个阶段的课程,基本都是等同于大学的基础课程的。换言之,是对一个高中生提出了大学生的要求,包括学习方法,学习速度,都是非常大的跨越。


再比如,经济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这些非常偏应用、偏社会的科目,是对一个高中生提出了一个成人理解社会、科学的高度。而AP课程翻译过来就是大学先修课程,所以国际教育高中阶段的3大课程体系,都是要求学生在高中阶段完成质的飞跃。


国际化课程的课业压力有多大,过来人说,“A-level想拿到A,一个科目20套题打底,我们学校的考题复印室总是大排长龙。”“IB学生根本睡不了觉,大论文小论文真的弄到头秃。”


这还只是课内的部分,还有课外呢。


我认识一个打机器人比赛的孩子,他进入高中后,每年从9月到次年3月,每周六早上有四个小时、周三下午有两三个小时需要投入到社团活动中去;寒假是每天早八晚十的工作强度;寒假后基本每天放学之后做到第二天两点。


到了11年级申请,更是到了挑战时间管理能力的巅峰,课不能停、活动不能停,还要多出来最后冲刺标化、写文书、探校选校、填申请表等工作。这里轻描淡写几个字,都是孩子多少日日夜夜,飞美国、飞欧洲、飞香港换回来的。


顺便跟大家分享一下海外升学规划的重点:


  • 小学阶段:抓紧英语,拓展阅读,广泛接触体育、音乐、艺术等内容;

  • 初中阶段:加强学科学习,关注GPA,开始收窄兴趣领域;

  • 高中阶段:根据学生的情况,在IB、A level、AP课程中进行选择

    简单来说,全能学霸选通用性最强的IB,明确英国方向选A level,偏科明显选AP;明确大学的学习方向。

  • 在相对明确的方向上打造背景;安排好标化、课程大考、文书等的时间线。


另外,也别觉得体制内就是埋头题海战。我认识的许多公立学校老师,也讲思辨、历史文学大融合;也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PBL项目制课程,这些年体制内向国际化课程借鉴完善的地方很多。

03

如果想转轨

建议在什么时段


其实,和上面“纯体制内”或者“纯体制外”相比,“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才是最困难的一条路线。


如果是想哈耶普斯麻北清复交通杀,这些年,我听说过的、能做到的,也就四校里最top的,每年有1、2个而已。


换言之,想在高中升大学那一时刻具备双向选择的权利,请务必确保你家的是个绝对天才,也就是人群的1%。如果不是,最晚不能晚于初升高,就要决定到底是要海外升学、还是在国内升学。


可能很多家长之前有个想法,转轨最晚不能晚于小升初,不然就跟不上了。


其实,从整体来看,如果体制内考虑往体制外转轨,以往我们会建议越早越好,孩子容易适应,但现在可能会建议适当延后,可以到初升高再考虑。


原因如下:


第一,从一线经验来看,从体制内往体制外转,还是比较行得通的。


体制内的基础教育还是挺扎实的,一般来说,如果在体制内能保持不错的水平,初升高转体制外也是比较能适应的。


体制内的孩子虽然英语可能相对稍弱(和体制外相比),但是在学科学习上还是有优势,尤其在标化出分培训的时候,明显坐得住。


今年,我接触了一批外地申请上海双语高中的孩子,有的是之前就在双语,有的是在公立。他们都报考了同一所比较中等的上海双语学校,这所学校只对其中两个公立学校的孩子青眼有加,特别跟顾问讲想争取这两个孩子来,而这俩孩子在其原来学校其实排名挺靠后的。


但从操作经验看,从体制外转轨体制内的可能性则相对小得多。我遇到过一些这样的孩子,本身其实也都是很聪明的,但在转轨过程中,非常难融入相对枯燥、机械性更高的体制内课程的学习氛围,所以兜兜转转还是又回到了国际化课程。


从体制外向体制内转轨,要适应都要花很大精力,更不要说冒尖了。


我从3年级看着长大的几个孩子,都是在初升高阶段转轨的,一个拿了星河湾的offer,一个拿了平和的offer,还有一个拿了平和、星河湾的大满贯。这些孩子在体制内基本能上市重点的水平,所以,对于成绩不错的孩子来说,初升高转轨还是比较行得通的。


但如果孩子在体制内成绩一般,比如在二梯队公办也处于中游的,那倒是可以早点转,英语一定要从小就抓紧。


第二,这样是最省钱的,对于资金不是那么富裕的家庭来说,这是必须要考虑的一个因素。


第三,最关键的原因,是跟当下的形式有关,现在双语学校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要摇号,头部双语学校是大家最想去的,但是有摇不进的风险,但许多二梯队的双语则基本不用摇也能进。如果你觉得二梯队双语不如一梯队公办(甚至二梯队公办),那不如先留在体制内,坐等国际局势明朗。


顺便再说说美高的问题。


有一句话,“美高是藤校的金字招牌”。这话确实不假,但是美高升学好,并不能都归功于美高学校教得好,而是选拔发生在申请美高的那个阶段。


活动什么的不讲,就讲英语这一条,申请前三十的美高,孩子的托福成绩要冲到110+,很多孩子能飚到115。这个成绩是吊打美本的,美本前30,托福成绩105就能过关。


而相比上海的一流双语学校,高中的托福成绩,90分就可以过关,这个要求比美高还是低不少的。而升学结果来看,也还是不错的,平和、世外、星河湾、协和古北,都还是有藤校选手出现的。


所以,从学术角度来讲,国内的双语高中还是有竞争力的,不耽误大家去申请一个好的美本。唯一比较欠缺的是文科教育,国内国际双语学校能开出来很多优质文科课程的确实不多。


从性价比的角度来说,国内的国际学校也是非常可取的。美高一年学费6、7万美金打底,还不算食宿、往返飞机票什么的,国内高中的学费也就美高的一半。

04

在哪里读书

影响思考方式

和孩子的人脉圈


虽然说了那么多关于转轨的事,但很实事求是地说一句,如果你看好未来的中国,不妨留在国内读书。因为在哪里读书不但影响教育模式的选择,也影响孩子未来的思考方式和人脉圈。


未来的人才,不只是熟稔西方职场规则的精英,更应该是能融会贯通中西人情世故、接地气的中国人。国际化教育里称之为,走得出去、回得来,中国心、世界眼。


基于此,把在国内受教育的时间线放长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另外,我也想说说朋友圈。


我整个大学生涯都在海外,毕业后回国工作,带着一个箱子600欧元就来上海入职了,一个朋友都没有。


而我先生是在上海的大学读的书,他有很多同学在上海,毕业这么多年,大家看着彼此成家立室、一次一次换工作,这种感觉是非常不同的。


毕竟,他们这些同学都是上下铺兄弟的情谊,我记得结婚领证的时候,先生跟我是和他同学两口子一起去的民政局,我们共享结婚纪念日,大家戏称原来是他们哥俩扯的证。


所以,在什么地方学习在什么地方生活,一定会有相应的人脉,这个对未来的工作意义重大。

05

如果要选一条

保守的升学路线


总的来说,比较保守的升学路线,就像上文说的,我个人建议,幼儿园到初中在体制内,高中再到体制外的国际化课程中去。


这个跟民办摇号政策也有关,如果你碰巧已经有了一套学区房的话,就先读体制内,进可攻退可守,牌在自己手上,慢慢寻找合适的转轨时机。如果真打算体制外了,学区房还能作为留学的资金储备。


而对于坚定走体制内路线的家庭,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要转变思维。


以前是得奥数者得升学,这个情况会逐渐转变,拓展自己擅长的领域、让自己长板更长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不是说数学不重要,而是不要过度偏科。


另外就是务必关注基础学科,在经过几十年的长足发展,制约我们国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是基础学科,不仅仅是计算机和经济了,强基计划就是这个国家教育战略转移的体现,抓紧时代脉搏。

06

犹豫派的英语学习

对于身处体制内、想着体制外的“犹豫派”而言,最大的挑战可能是英语学习。


国家课程和海外升学的英语要求差别还是巨大的。托福80、90分,在国内大学英语都可以免修了,可是海外升学美本前30,没有100就啥也别说了。总之,想要得到更多,一定是要付出更多。


初升高的孩子,头部双语学校的入学门槛是托福90分,像深圳国际交流学院甚至能飚到100分,一般点的要80分;体制内的孩子,初中毕业时,中等略偏上的孩子大概在60、70分的样子。


小学阶段,两种轨道的孩子,倒不一定要用分数来区分英语的水平,主要还是使用英语的自信程度。体制外的孩子使用英语听说读写、去国外参加个夏令营不怵,体制内的孩子可能在英语的运用上没那么灵活。


如果用一个分数来说明的话,以往小托福800会是一个分水岭,好的初中大概要这个分数。但是现在,双语初中摇号了,这个分数也不是那么明确了。

07

国内选拔模式

并轨海外升学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国家课程的考核方式正在变得非常国际化,国家课程和国际化课程的教育核心和考察方式正在趋同。这让两者的兼容性变大。


海外升学三大板块,GPA,标化,活动,考试成绩重要但是比重有限,现在整个高考政策也在倾向这种综合选拔方式。单凭裸考分数进北清复交已经越来越难了。


早前施行的招生政策是,高考裸分、自主招生和综评。目前,自主招生正退出历史舞台,综评是进入名校的最多的渠道。而从综评的模式,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高招形式跟海外升学已经非常相近了。


首先是背景提升板块的要求,传统应试教育一考定终身,学生没有机会用分数以外的能力给自己背书,但现在不同了,国家课程的学生也有机会通过科研项目这样的背景提升活动来给自己加分,博得名校教授的喜爱。


其次,就是分数和活动的之间的关系,也与海外升学的评估方式一致,即分数在前,而活动是锦上添花。



总结:


感谢 大手牵小手  的朋友们听我唠叨了那么多。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其实,所谓的“转轨”,转是一回事,但转过来过得好不好那又是一回事;用学科成绩选拔是一个路数,用社团、活动选拔则是另外的路数,即便从体制内转到了体制外,要想孩子发展得好,还是需要些准备的。


尤其这个时代,不少家长希望两条腿走路,先从体制内进,未来再看情况决定要不要转体制外,这就特别考验家长的胆识和眼界。


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多学习,多思考,能托底


与  大手牵小手  的朋友们共勉。


推荐阅读

欢迎你关注  大手牵小手 这个宝藏级的公众号!很多名师、名校长以及鸡娃有道的家长,都源源不断地提供者各种好的方法和资源!记得把  大手牵小手 公众号设为星标,这样就不会错过啦!


不管你的孩子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手手君推荐一个英语笔试能力的免费线上测试,能让你知道孩子的英语笔试能力相对于美国同龄学生大概在什么位置,这个测试是手手君向赛帆教育薅来的福利。


许多上海的学霸家长应该都听说过赛帆的名字,他们很低调,但实力强劲,老师都毕业于哈佛、耶鲁等藤校,这项测试就是赛帆教育免费为我们提供的,另外还会提供许多干货讲座的资源,比如在精读英文文章时遇到生词该如何应对”、“如何通过阅读来提高写作”等,还是很实用的。


想做免费线上测试的话,可以戳客服二维码,如果想多了解赛帆一点,可以看今天的第二条推送。


领取测试及更多思辨阅读写作

辩论演讲、小说精读等咨询 

👇可扫描下方赛帆团队微信二维码👇


再预告一个语文讲座。此前我们已经邀请上海名校名师做了一年级、二年级的语文学习讲座,本周五将会是四年级语文学习讲座,大手牵小手 小学交流群内直播,想听的可以按二维码进群,群满即止。



关于入学后的习惯培养,可以看这几篇:《朗读、写字、计算!这三件事拉开了入学后的差距!》《孩子一做作业就畏难、焦躁、拖拉?有个老母亲破解了孩子的心理关!》《自从把作业细分后,陪读的思路一下子豁然开朗了!干货!》《四件看上去不相干的小事,却决定了孩子学数学的高度!
这两天,无数家长都怒赞的几篇文章很有用:差距是在放学后拉开的!资深班主任传授的陪读经验很有用,收藏!一定要抓住开学前两周的“黄金期”,这位教研组长的经验太实用!“手执戒尺、眼中有光”,这位名师的普娃育儿经值得一看!》,都是上海名校名师为 大手牵小手 专门写来的文章,手手君强烈推荐你复习一下。

接下来还有两篇干货,近期会在 大手牵小手 刊登:

一篇是三四五中高年级的陪读和陪伴,不仅有学习上的实操方法,还会说到前青春期的亲子沟通心理问题;

另一篇是以体制内重头戏语文学科为例,说说怎么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分享很多非常细节的方法。


更多好文章源源不断推出,记得关注 大手牵小手 后设为星标,这样就不会错过啦!




【好物开团处】


人气口碑《写字课》

匹配语文教材,孩子写得又好又快!


统编语文教材“快乐读书吧”配套书目

小学语文学习必备



开学必备的新版语文教辅
既应试、又素质,预复习超赞!



人群密集处,病毒、过敏高发季

这款全五星好评的专业喷雾洗鼻器

让孩子保护呼吸道健康 



更多好资源密集推出
进入“大手牵小手”微信公众号
选择“设为星标”
就能一键找到,不会错过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大手牵小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