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我隐约闻到了“钱荒”的味道,钱都去哪儿了?

2017-11-30 私银圈

紧日子难挨。


 “不差钱”的时代真的过去了。

 

估计,要是让赵本山再上一次春晚,在全国观众面前,现在的他再也不能理直气壮地说出“咱不差钱!”

 

从小的方面看,北京房价终于松动,但刚需族却反而越来越买不起了,首付上升不说,连首套房贷利率上浮最高也达到四成,别说,就这利率你也不一定能贷到款。

 

看国家大势,中央对大基建态度生变,一连串叫停了地方大基建项目,其中包括了300亿的包头地铁项目、500亿的呼和浩特3、4号线地铁及呼鄂高速公路项目;西安、武汉新一轮地铁规划据悉也未获发改委批复……收紧的原因,除了部分地方城镇化水平不足,最根本的是,真没钱了。

 

从个人到国家,它们都共同指向一个信号:货币大环境正在发生转变。

 

注意,这不是你习惯的跨年钱紧,而是真的没钱。

 

房价跌了,买房门槛反而高了


半年前北京西二旗的程序员Null还在犹犹豫豫,心里总是有个声音告诉他:“再等等,再等等,调控这么严,房价肯定是要降的。”

 

如他所愿,海淀的房价从4月份的95008元/平果然跌到了10月份的88205元/平,好机会来了!

 

Null一边暗爽,一边着手看房,准备在海淀买下一套80平的房子。结果到银行申请首套房贷时,傻眼了:多数银行已经把利率提高了10%-20%,有一家银行甚至提到了40%。

 

这还不止,北京的首套房首付比例已经从半年前的3成,提高到现在6成,核算下来,他那套房的首付门槛从228万抬高了195万,到423万,这得敲上多少代码才能挣到这些钱。

 

合着房价跌是一回事,利好刚需是另一回事,究竟算是个什么事?

 

房贷的烦恼不止发生在一线。如今二线武汉首套房贷最高上浮25%,三线蚌埠二套房贷利率上浮了10%-20%……如果大家还有印象,这些热门城市都曾出现在我们以前的分析文章中。而且,多地房贷还迟迟未放款,首付比例一再往上提,明摆着是银行惜贷,借钱难了,交钱还要更多。

 

都说银行就是靠存贷款利差来挣钱,怎么现在又不放贷了呢?

 

连银行也没钱了


央行这两年不开动印钞机,连银行手头也变紧,喊妈都没用。

 

青睐银行理财产品的大妈们最近发现,银行理财产品的款式丰富好多,而且收益率明显比以前高了。

 

没办法呐,今年“央妈”从年头就板着个脸,银行业被动清理影子银行,收紧表外业务,另一边,负债陆续到期,银行又不愿抽出配置在长期债券的资金,导致了期限错配、资金链紧张。银行只能一边多卖几款理财产品,一边去找同行借钱。

 

问题就在于,这不是一家银行的情况,而是大量中小银行都在忙着找大行借钱挨过苦日子,拆借利率越来越高。

 



“今年与往年不同的是,中小银行普遍紧张,大家都在市场上抢钱,为了平头寸,只要能借到钱,价高也要借。”别人以为他们还在过好日子,却不知道他们借钱也不容易,华南一农商行交易员小吐苦水。

 

资金还在持续紧张,有人隐隐在担心,“钱紧”可能会变“钱荒”,因为他们发现了一个观察指标发生重大变动。

 

整个11月,十年期国债的收益率两度站上4%;而在早前6月份,一年期和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甚至出现“倒挂”,从历史数据来看,这个现象只在2013年“钱荒”期间出现过。

 

债市情绪悲观,就是市场资金紧张的体现。因为债券发行时利率是固定的,一旦市场无风险利率上升,债券的吸引力会下降,债券价格难免要下跌。

 

银行没钱,用提高房贷利率的套路,就能吓跑一堆像程序员Null这样的刚需族。据《证券日报》,那家将首套房贷利率上浮40%的银行,其实并没有内部明确发文,但是由于一直没有额度,所以对外宣称上浮40%,“这样就不会有人申请了。”

 

银行不放贷,苦的还不止是买房的人。

 

昔日首富也借不到钱


有时候,一夜之间,财富就已经发生惊心动魄的大变迁,就好比万达。

 

上面要万达缩小负债表,银行新贷款也不给批,旧债来了,万达只能轻资产了。今年王健林从首富的位置上走下,连傲娇的王思聪也要变得乖巧低调许多。

 

其他房企也陆续遭到融资渠道的“围剿”,银监会喊话银行业要严格执行房贷业务规则要求和调控政策,收紧开发贷,严查理财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房地产公司在境内发债也受到严控。真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有些房企只能去找融资成本更高的信托、资管。

 

其他行业的企业也会选择另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绕过监管审批的融资方式——股权质押。

 

一直上不了A股的万达旁观了一场大型的股权质押活动:据Wind统计显示,今年以来,A股市场共进行了9085次的质押行动,合计涉及1849家上市公司共2305.20亿股,质押参考市值高达2.84万亿。另外,有9%的股权质押已经达到了预警界线50%。

 

股权质押越活跃,越是证明上市公司们普遍缺钱。

 

“帮忙借钱”的新工种诞生


忙着找“资金爸爸”的,还有深陷“人血馒头”舆论旋涡的现金贷平台。

 

一个月前到纽约的风光上市的趣店现在是冰火两重天,监管这把利剑已经悬于头顶,却迟迟未落。投资者们开始变得谨慎,商业银行准备离场,信托机构也着手准备撤离,就连最大盟友P2P都打算抛弃现金贷。

 

据公众号“钛媒体”报道,大平台如今找钱难,小平台几近断流,已经到了“先找钱,价格都好说”的地步,全行业资金成本暴涨5%。

 

关于行业底线、门槛的监管细则一日未出,资金荒的问题就会继续延续,热衷于在现金贷平台上借钱的筒子们会慢慢感到,连小钱都难借。

 

而消费信贷行业的资金饥渴,还直接催生了一个新工种——“资金掮客”。

 

这些人大多从艰难的银行和传统金融机构中出走,利用手里头的人脉为现金贷和资金方撮合交易,轻轻松松在上亿资金的交易中抽成2%到3%,强势一点还能收4%。

 

他们踩准了资金与资本信息不对称的口子,成为最不差钱的“中间夹层”。

 

为什么会嗅到“钱荒”的味道?


去年还是资本的狂欢期,房地产、市场大繁荣,短短一年间风向就发生了转变,到底是发生了什么?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是流动性的收紧,央妈把全社会的钱给收回去一部分。

 

全球性宽松的货币环境已经结束,美联储不仅进入加息通道,而且还开始了缩表计划。美元的购买力显著提高,美元也将越来越紧缺。

 

中国不跟不行呐。如果人民币贬值压力过大,聪明的投资者用脚投票,更大可能会选择大量抛售国内资产,转而投入资本主义的怀抱。所以坚持不懈防资本外逃、打击地下钱庄,也是这么个原因。

 

虽然现在中国央行淡定不动基准利率,但是M2增速在今年5月份开始进入个位数时代,明年加息已成大概率事件。最近房贷利率的上浮,就是央行有意抬高市场利率,收紧流动性。

 

央行行长周小川今年在博鳌论坛上也提到,全球进入货币紧缩时代,人民币也将放弃宽松政策。

 

再看回国内的政策动向,重点已从“去库存”转向“去杠杆”。

 

可以想象政策的魔力吗,“去库存”的任务一执行下来,生生将2015年末创历史新高的商品房库存降到两年多来的新低,各地又开始紧张补库存。之前从人口流动、市场规律出发,看空三四线城市的判断,在政策面前不得不认错——通过央行提供贷款,地方进行棚户区改造,三四线楼市今年大热,库存的烦恼全没了。

 

现在,政策转向倒逼全社会“去杠杆”,说白了就是降低负债水平。过去政府部门和企业依赖举债发展经济的路径,雪球越滚越大,留下严重的债务危机;这两年激增的中产更是有贷款消费的冲动,居民部门的房贷规模过大。

 

随之“灰犀牛”、“明斯基时刻”等象征经济崩溃的悲观名词被频频用于分析当下中国经济,降杠杆,防止发生系统性的金融风险,成为重中之重。

 

中央开始全面收紧信贷规模,清理为房地产和融资平台提供贷款的影子银行,整治P2P理财等金融乱象,严查居民将短期的“消费贷”改头换面用来首付,叫停负债过重的地方政府发展大基建……全国上下,贷款越来越难,钱也越来越紧。

 

为了防止“钱荒”的恐慌情绪在全社会劣性传导,引发系统性风险,央行近来在公开市场上不断输血,想缓解趋紧的流动性,稳住市场情绪。但是杯水车薪,这点钱解不了资本市场的渴,可以肯定,钱紧的趋势还会不断强化,收缩性货币政策不会发生转向。

 

钱都去哪儿了?


1. “流动性黑洞”主因是实体经济尚未完全出清

在一个健康的金融体系中,资金会在企业中进行高效的分配,确保经营最有效率的企业得到有力的融资支持,同时享受最低的融资成本。金融机构因企业破产形成的坏账也会及时剥离,不会形成资金的无效占用,造成无谓损失。中央银行也会根据经济增长的需要不断向市场投放流动性。


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可能出现流动性黑洞。这些企业会通过银行贷款以及其他各种债务融资工具持续从市场上“吸血”,既无法创造价值,又会极大的降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中央银行投放的大量流动性不但不能有效的分配给经济主体,而且会造成企业资产负债率不断上升。这同时也意味着,即便是中央银行降低基础货币的投放增量,对市场来说就是一种“紧”,就会表现为资金的持续紧张。


当前中国的经济和金融系统可能就面临类似的问题。具备现金流吞噬特征的企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国有企业(尤其是地方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另一类是城投公司。

城投公司对货币吞噬更为明显。由于多数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并不高,账面利润大都是应收账款,投资回收期也非常长,只能不断通过融资来偿还债务的本息。因此,虽然央行投放的基础货币持续增加,央行大量的货币投放并没有产生相应的利润和现金流,因此对经济的刺激效果并不明显。

由于上述两类经营无效率的企业无法完成市场出清,致使其不断占用央行向市场投放的资金,于是市场就表现为持续“钱紧”,利率水平也不断上升。


2.金融杠杆率过高加重了“流动性黑洞”问题

由于当前金融杠杆率依然维持较高的水平,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型金融机构)为了追求高收益,此前配置了大量的长期债券,使得其必须不断从市场上融资来偿还到期的高额债务。

虽然当前金融杠杆率上升过快的势头已经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抑制,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负债增速依然不低,对现金流的需求依然很大。只要资金面出现略微紧张,商业银行马上就会感到压力。

 图2 2015年至今同业存单余额变化情况


3. 央行已悄然降低了货币投放力度

从央行基础货币余额的变化情况来看,央行于2015年年初就开始大幅收紧基础货币的供应。然而,由于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2016年初又重新加大了货币投放。为了控制金融风险和金融杠杆率的过快上升,同时也是为了缓解汇率的压力,央行于2017年初开始又收紧了基础货币的供应(见图3)。

 图3 近年来基础货币余额变化情况


由于非金融企业债务率和金融杠杆率不断上升,市场对资金的需求持续加大,在基础货币收紧的情况下,市场为了满足自身对资金的需要,货币乘数不断上升。因此,虽然央行收紧了基础货币的供应,但是M2并未出现明显的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货币乘数已达理论极限值。如果央行继续收紧基础货币的供应,则M2增速可能会出现快速的下降。

虽然基础货币增速放缓,但MLF余额一直在增加,这似乎给市场一种错觉,即央行似乎一直在维持一定的货币投放力度,其实不然。此前,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是外汇占款。然而,随着贸易顺差的持续收窄,传统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已无法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

2014年8月,外汇占款达到了历史最高值27.2万亿,而截至2017年10月末已下降至21.5万亿(见图4)。与之相对应的是,同期MLF净投放为4.4万亿。

MLF的投放有效的弥补了基础货币的流失。因此,“一增一减”使得基础货币总体增幅并不高,有效抑制了M2增速并迫使金融机构开始去杠杆。

图4 近年来中期借贷便利和外汇占款变化情况


4. 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破4”将成为“新常态”

在当前的外部经济和金融环境下,央行货币政策的被动性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会有所增强。

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已开始收缩,将持续给汇率和资本流出带来压力。尤其是美联储加息和缩表的持续推进,将给货币政策的实施带来较大压力。从稳经济增速的角度来说,要求“放货币”,而从防范金融风险和汇率风险的角度来说,要求“收货币”。如果观察中美10年期国债收益率曲线的走势,我们会发现,两者之间的同步性非常强(见图5)。

图5 中美10年期国债收益率走势


鉴于当前实体经济面临的上述问题在短期内难以解决,金融杠杆率在短期内也难以下降,而央行宽松货币又基本不可能,再加上外部金融条件的持续收紧,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破4将不再是罕见现象,而很可能将是“新常态”。


钱紧之后是好日子还是苦日子?


差钱效应加剧,至少对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是立竿见影的:

 

首当其冲的是房地产市场。

 

拿不出全款来买房的刚需族会受到误伤,甚至多地可能遇见南京这种情况:富人和投资客连夜全款抢房,利用限价政策、房贷利率上升、首付比例提高等条件进行套利,二手房的价格比一手房还贵,刚需只能吃哑巴亏。不过,“房住不炒”的基调是肯定的,刚需族该上车还是得上车。

 

在“五限”调控政策下,未来一二线楼市销售数据回落,房企也不可能再加大杠杆拼命拿地。一旦房地产行业进入调整期,楼市高位横盘,过去几年房企积累的风险会慢慢暴露出来,对于投资客而言,房子在整体上难见大机会。

 

另外,官方明确表态打破刚性兑付这一潜规则后,我们反复提及,“信用违约时代”即将到来。

 

像东北特钢、大连机床、丹东港集团巨额债务违约事件还会越来越多,老铁们还不上钱,银行、政府也不兜底。受其害的是还没接受足够投资教育的投资者,钱要收不回来了。其中就包括这几年买了银行表外理财产品的老百姓。

 

再加上严厉的监管环境,消费短贷成本上升,收不了手的居民消费升级如果再遇上收入增长乏力,“借钱不还”可能就成了社会风气。

 

但是,透支信用、透支消费能力真的是那么简单的事吗?

 

如果东北企业屡屡爆出实质性的信用违约事件,今年初大庆政府进入老赖名单的事件再重演,“投资不过山海关”则进入恶性循环,当地企业更是难以拿到融资。

 

如果官方坚定推动征信体系的建设,个人的信用就是身份证之外的第二名片,失信的污点被记录在案,将伴随你一生。

 

不过,最终会受益的依旧是整个经济体。

 

在十九大报告中,高层已经不再强调GDP的高速增长,转而更加重视经济结构的改善,引导资金脱虚向实。

 

在货币过多时,全社会进入追逐泡沫的投机时代,经济增速看不出好坏,但经济结构确实变差了,杠杆叠加,实体因为融资困难,走向凋敝。

 

现在货币规模收缩,政策堵住了热钱流入楼市的通道以及在金融系统内部空转的可能性,力引资金通过股市、债市等方式流向实体经济,

 

接下来要解决的难题是,如何将那些吞噬流动性又不产生现金流回报的企业清出市场。


来源:综合自智谷趋势(ID:zgtrend)、网络


分享私银君的一位朋友,是一位金融从业者,对基金尤其了解。挑选基金眼花缭乱,到底哪家基金好?如何挑好基金,关注爱财之家后,阿财告诉你秘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