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市更新学术研讨会丨张文忠:城市更新中创新产业发展与区位选择

张文忠 中国城市规划 2021-01-22
点标题下“中国城市规划网”关注我们,精彩不再错过
编者按

4月9日-10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和东南大学主办、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承办的“2016城市更新学术研讨会——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更新”在南京召开。4月9日下午,中国地理学会城市与区域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文忠做“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主题报告《城市更新中创新产业发展与区位选择》。


张文忠
中国地理学会城市与区域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1
创新产业与城市更新

为什么要创新产业
日本建筑大师黑川纪章在《城市革命》一书中,关于城市再生需要关注四个产业:创意产业、IT产业、生物产业和物流产业。

城市的产业结构、街区的业态结构调整是城市更新的核心,而创新是动力。

工业社会,城市作为生产中心,利用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充足的劳动力吸引制造业在城市集中,较低的生产成本是城市发展的动力。

后工业社会,现代服务业以及高科技产业成为城市竞争力的核心,传统制造业逐步从城市中心迁出,创新成为城市发展新的驱动力。

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的服务业超过了80%。北京1995年服务业首次超过50%,2015年超过了80%;2015年上海67.8%、广州66.7%、深圳58.8%、杭州57.8%、南京57.3%、成都52.8%、天津52%、青岛51.2%。

什么是创新产业

创新产业即是那些具备颠覆现有产品、业态、商业模式潜力,能够引领未来经济增长的产业,主要包括高技术产业(High-tech industry)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两大类。

创新产业四大特点
特征1:融合化发展

创新产业趋向于不同产业之间融合发展,产业间的跨界联合更容易产生新的想法,而大都市拥有多元化的产业体系以及多样化的人才,为创新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特征2:专业化发展

专业化与分工紧密联系在一起,任何产业均有创新,围绕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向高精尖方向发展,走差异化发展的模式就会提升行业和企业竞争力。

特征3:集群化发展

创新产业趋向与集群发展,创新产业空间集聚的特征十分明显,该类产业通常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内集中分布,由于产业发展所需的空间较小,因此集聚程度很高。产业在地理空间中的集聚不仅能够共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更重要的是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产生新的灵感;高效生产率、规模经济、知识外溢效应。

特征4:共享化发展

互联网效应、创新平台共享、融资平台共享、经验和想法共享

产业(业态)与城市(街区)的互动关系
创意文化、创意产业形成创新经济
创新经济促进创新城市发展
创新城市又激发新的创意文化、产业产生

街区更新——多元化、多样性
吸引文化创意和高科技人才与机构,通过创新意产业的兴起赋予城市街区新鲜持续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创新产业——新活力、新业态
使城市从主要依赖自然客体资源的发展转向着重开发人类主体资源,形成具有“城市名片”效应的创意产业和高技术集群,重塑城市形象

创新经济——新模式、新动力
强调消费引导经济、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等综合驱动力

城市再生——创新中心、财富中心
引领发展的新引擎、新的成长中心,进一步吸纳创新人才和产业

2
文化创意产业与街区更新
伯明翰市的珠宝街区(Birmingham Jewellery Quarter )
19世纪80年代:
珠宝交易和生产中心,建有珠宝协会和学校等,一战后开始衰退

20世纪60年代:规划建设了一个贸易中心,强制收购土地,建设了一个现代化和专业化的珠宝生产、贸易新综合体,由一家私人公司管理。这个计划最终失败,对于一些珠宝加工和交易公司而言,小作坊更加适合,新的综合体成本太高

20世纪80年代:把临街的房屋改为陈列室,引进大的珠宝进口商开设零售店铺,街区逐渐转为旅游街区。在核心区段大量设计公司、酒吧、餐馆进入,成为“时尚区”,因此,其功能转变为珠宝零售业、时尚区和历史保护区
意大利陶尔米纳(Taormina)
依托四月九日广场(Piazza IX Aprile)而形成休闲广场和商业街。业态类型多样化,既有高档时装设计商店,豪华旅馆和一流餐厅,又有中低档旅游商品和休闲酒吧

开展众多艺术与音乐节等庆祝活动
日本清水寺
旅游景点和商业街结合

注重发展传统商业业态及各种传统活动
案例的启示

(1)特色商业街普遍依托历史文化纪念景观,以聚集游客和提升知名度;

(2)只注重物质空间的保护,难以维系街区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3)过分地强调街区的传统和文化,如果没有大量资金如入,历史街区保护难以持续下去;

(4)商业开发要与街区的文化紧密结合,不可过分追求国际化;

(5)政府统一成片开发要与街区自由发展相结合,形成层次性、兼容性相结合的开发路径。

烟袋斜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总体商业规模不断扩大

工艺品零售发展最为迅速
服装服饰店铺数量增加,比重减小
餐饮业依然是重要的业态类型

反映传统文化特色的商业逐渐增加

业态逐渐向大小石碑胡同渗透

【主要问题】

业态结构不尽合理

趋同现象严重:工艺品、服装服饰等业态经营内容的同质化,未形成差异化经营

异业互补效应一般:67%的商户表示不同业态之间互补效应一般或较差

传统文化特色不突出

存在不符合本区域文化内涵的商铺

缺乏参与、体验型商铺

部分具有传统特色的店铺迫于成本原因难以发展

小结
业态档次具有较大提升空间

· 每位游客平均消费113.2元
· 国际消费群体占40%,在老字号湖景源裁缝店占到90%· 消费者看重传统特色与氛围
“北京历史文化和民间艺术题材为主体文化创意产业街区”
业态定位和调整的理念:
历史文化为灵魂用文化创意这一主体整合烟袋斜街的业态,使“文化和历史”元素融入各业态的中,成为各业态发展的灵魂。
旗舰引领为核心突出高端的引领作用,形成面向中高档消费群体的业态体系。
时尚和文化元素为生命力将“时尚”元素与“文化和历史”有机结合,增强业态的辐射能力和生命力。
发展三区:发展广福观文化展示中心、文化创意产业区和绿地广场休闲业态区等三个重点区域

建设三点:重点调整烟袋斜街西入口、广福观周边和大石碑胡同入口这三个关键节点的业态组合类型

城市更新的思考
城市生态学派认为:

城市发展主要进程顺序是:重要性(inportance)、竞争(competition)、集聚(concentration)、分隔(segregation)、入侵(invasion)和更替(succession)。这一进程创造了形成城市物质结构的自然分区(natural areas)。主要代表人物是帕克、伯吉斯和麦肯齐(1928)。

哈维认为:

走向企业型城市的运动,带来了一种摆脱城市规划的动向,“追求风格与时尚的多变性和折中主义,而不是追求持久的价值,追求引证和虚构,而不是创造和职责,以及最后,喜欢媒体胜于信息,热爱形式超过实质”。

——(巴塞罗那)高档化迫使那里的老居民搬迁,摧毁了原有的城市结构,丧失了一些地方性的特殊标志,出现了明显的迪斯尼化的迹象。

斯蒂芬·迈尔斯认为:

城市在其中实际上是在利用它们的过去,通过对一种带有欺骗性的乡愁的开发和展示,最终结果是“城市成了一个主题公园”。

罗宾认为:

借助对艺术、文化、消费以及卡布奇诺生活方式的推崇,时髦的新城市,似乎是被用同一个社会集团的精准形象塑造出来了,这个集团站立在更广阔的后福特主义的政治计划的背后……(它)只与城市碎片的复兴有关。

3
创新产业发展与城市再生(城市尺度)

北京 杭州
VS
北京创新产业增加值较大的有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以及研发服务;而杭州增加值较大的是制造业、金融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建筑、农林、信息计算机

从企业数量和从业人员数量来看,杭州创新产业总体规模与北京有较大差距,仅电子信息制造业与北京差距相对较小,文化创意产业差距最大;尽管电子信息制造、信息服务以及研发服务企业数量比重较高,但从业人员比重仍低于北京,表明杭州创新产业企业规模相对较小

(1)方法
A 使用负指数函数

B 采用核密度函数对企业之间的距离

(2)数据

空间分布
电子信息制造业空间分布来看,北京该类产业相对较为集中,杭州较为分散。

电子信息服务业空间分布来看,北京呈现一个主中心和两个小型副中心,而杭州则呈现双中心的格局。

金融业空间分布来看,北京呈现明显的双中心,周围郊区也出现小型的集聚区,而杭州则依然呈现单中心格局,但中心的集中程度较低。

集聚程度
信息服务业集聚程度是最高的,其次是金融业,最后是信息制造业。

就集聚空间范围而言,金融最小(5km以内),其次是信息服务业(北京是7km左右,杭州3km左右),电子信息制造业集聚范围相对较大(10km左右)。

由于北京城市空间范围较大,因此集聚区的范围较大而集聚绝对值较低,但这是表示北京集聚程度低于杭州,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例,北京电子信息制造业集聚程度明显高于制造业整体状况,而杭州电子信息制造业集聚程度与制造业整体水平基本一致,这表明电子信息制造业在杭州的空间集中度较低,较为分散。

不同规模企业集聚程度也有较大差异:

北京信息服务业大中型企业集聚程度最高,小型企业较为分散,而杭州则是一个中小型企业集聚为主;

北京金融业尽管整体集聚程度不高,但是大型金融集聚集聚趋势十分明显,而杭州小型金融机构在空间上较为集中,大型企业则相对分散。

总体来说,北京创新产业发展程度要高于杭州,在空间中也相对更为集中,尤其是规模较大的创新企业,而杭州创新产业则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大型企业在空间中较为分散,一定程度上表明杭州未来需要引导创新产业进行空间调整,进一步优化布局。

4
创新产业区位选择

中观区位

创新产业主要集中在纽约、伦敦、巴黎、东京以及上海等经济发达的大都市,主要原因是:

——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以及良好的公共服务

从美国、英国和北欧国家的经验来看,创新产业不仅依赖于风险投资、法律服务、市场和广告服务业以及会计的生产性服务业,同时对于住房、教育、个人服务等也有较高的要求,创新产业亦或服务业比过去更需要城市提供便捷、廉价的公共服务和通讯设施,以保持与时代同步的能力

——大量的高素质劳动力

理查德·佛罗里达(Richard Florida)对创意产业进行大量研究,提出创意阶层(creative class),创意阶层由科学家与工程师、大学教授、设计师与建筑师等“超级创意核心”群体以及文化人士、智囊机构成员、分析家等现代社会的思想先锋两类核心群体组成,除此之外,还包括高科技行业、金融服务业、法律与卫生保健业的“创意专家”,这些人群的共同特点是个性化、精英化、多样性与包容性,并依此提出创意产业集聚区构建的3T理论,即技术(Technology)人才(Talent)容忍(Tolerance)

——有鉴别力的市场

一个广阔的、稳定的、对新产品和服务有判别力且快速增长的市场,对于创新型企业最佳尝试新的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他们能得到反馈以进一步改善产品

——多元化的产业体系

已有的研究表明新兴的产业主要集中于多元化的大都市中,而较为成熟的产业则会转移到成本较低的中小城市中,因此创新产业更倾向于集中在经济活力较高的城市;

东京和纽约的经验表明,高科技制造业和高科技服务业混合发展比以服务业为单一主导产业的城市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

——较高的开放度

一个开放程度较高的城市不仅需要大量的信息流、物质流,同时能够包容多样化的人才,一些研究者将对同性恋的认可度作为城市包容程度的重要依据。

一个开放的城市能够促进知识型员工在不同的企业间流动,这被很多学者认为是确保持续创新的唯一有效途径,同时开放的、多样化的城市氛围使得南加州成为设计和表演艺术的中心。

硅谷作为创新中心的区位环境1、创新文化如:乌托邦式的反传统、破坏和漠视权威的态度、离经叛道、自由主义、自己动手、冒险,移民文化、容忍失败的包容精神等等
2、企业的溢出效应2012年硅谷的大企业,苹果、惠普、因特尔、谷歌、甲骨文、思科、eBay等,如仙童半导体公司;
3、创新人才培育环境硅谷的斯坦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分校;保罗.歌雷厄姆在《怎样成为硅谷》一书中讲到,创造一个有助于创新的环境,富人和书呆子就是你所需要的。一种个性(开放和宽容的态度),加上一大批受过良好教育、具有科学和工程背景的青年人。

4、风险基金的支持2011年全美风险资金的40%集中在硅谷。“当你还不富裕的时候要有创造性,当你富裕了的时候要支持创造性”硅谷创者的座右铭。
5、宜人气候条件“好气候胜过政府的努力”,硅谷地中海气候据说是吸引创业中的重要条件。

小结
(1)创新产业多集中在文化生产和技术研发中心;

(2)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历史文化更新、传统生产工艺复兴区域结合紧密;

(3)旅游胜地、文化名城等创新产业的集聚地;

(4)充满多样性的地区;

(5)开放度高、管制相对宽松的地区有利于创新产业的集聚。
——理查德.弗罗里达认为:领先的大学、充满活力的企业、灵活的劳动力市场以及适应商业创新需要的风险资本的地区是创新产业发展得天独厚的条件。

微观区位

从中观区位而言,创新产业需要高素质劳动力、便捷的通信及交通设施,对于城市服务设施的要求较高,因此集聚在大都市区。

就微观区位选择而言,多数创新产业集聚区都位于中心城区边缘区域,文化艺术等创意产业经常集聚于成片废弃的工厂和旧建筑区域,主要源于低廉租金并能激发艺术灵感,高科技产业从业人员更倾向于在低密度、舒适的工作环境,因此高科技产业多数也不在高密度的城市核心区集聚。

创新产业在城市中主要分布核心区的边缘地带,多呈散点状布局,创意产业尤为突出。

纽约广告产业、表演艺术以及时尚设计行业分别集中在时代广场、百老汇以及第五大道,这些都位于曼哈顿中城区域,最核心的下城区是以金融业为主的华尔街。
伦敦中央活力区(CAZ)是以伦敦金融城为中心,向外扩展,在金融城周边发展艺术、文化、会展等产业
旧金山湾区旧金山湾区的中心是旧金山,硅谷位于市区外围,硅谷科技企业如谷歌、苹果,每天有通勤大巴在旧金山市区和硅谷之间接送员工。
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2+5功能:创业融资和创业展示;创业交流、创业会客、创业媒体、专业孵化、专业培训。

小结
(1)便于交流易于面对交流的区域;

(2)身份和形象是识别度和认可度高的区域;

(3)环境舒适和宜人的区域;

(4)相关群体的聚集的区域。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2016城市更新学术研讨会专题。
本文版权/使用权属中国城市规划网所有,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其他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修改或其它方式使用本文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中国城市规划网:直接在微信公众号留言或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中国城市规划网
www.planning.org.cn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知规划动态 | 晓行业前沿 | 听学会声音 | 碰学术火花


关注方法

回文章顶部,点标题下中国城市规划网关注(推荐)

搜微信号planning_org或“中国城市规划网”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