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打造三大增长极

2016-09-12 中国城市规划
点击标题下“中国城市规划网”关注我们吧!
编者按:《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近日正式印发。纲要从规划背景、总体要求、大力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加快构建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努力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保障措施等方面描绘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

图片来源:姑苏晚报

记者就长江经济带发展有关问题采访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

问题1:请问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时代背景和战略意义是什么?

答: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科学谋划中国经济新棋局,作出的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调研时指出,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发挥内河航运作用,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强调长江通道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轴线,在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建设长江经济带要坚持一盘棋思想,理顺体制机制,加强统筹协调,更好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为全国统筹发展提供新的支撑。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深刻阐述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推进思路和重点任务。
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共同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成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
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让长江经济带这条“巨龙”舞得更好,关乎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全局,要结合规划纲要制定,依靠改革创新,实现重点突破,保护好生态环境,将生态工程建设与航道建设、产业转移衔接起来,打造绿色生态廊道,下决心解决长江航运瓶颈问题,充分利用黄金水道航运能力,构筑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带动中上游腹地发展,引导产业由东向西梯度转移,形成新的区域增长极,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张高丽副总理多次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会议、专题会议,扎实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各项工作。 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1%,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生态地位重要、综合实力较强、发展潜力巨大。目前,长江经济带发展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生态环境状况形势严峻、长江水道存在瓶颈制约、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区域合作机制尚不健全等。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有利于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中华民族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真正使黄金水道产生黄金效益;有利于挖掘中上游广阔腹地蕴含的巨大内需潜力,促进经济增长空间从沿海向沿江内陆拓展,形成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格局,缩小东中西部发展差距;有利于打破行政分割和市场壁垒,推动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统一融合,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有利于优化沿江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布局,建设陆海双向对外开放新走廊,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问题2:《规划纲要》已经印发实施,请简要说明一下编制过程和主要内容。

答:《规划纲要》是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基本遵循。研究编制《规划纲要》的过程,实际上是逐步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的过程,也是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凝聚各方智慧和共识的过程。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2014年12月底,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和沿江11省市,启动《规划纲要》研究编制工作。在研究起草过程中,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深入开展实地调研和专题研究论证,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提出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总体要求、定位布局、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经反复研究和修改完善,并先后多次征求有关部门和沿江11省市意见,形成《规划纲要》稿。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研究《规划纲要》并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理念、思路和方法。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规划纲要》,强调长江经济带发展要重点保护好生态环境,下决心解决航运瓶颈问题,推进产业有序转移。张高丽副总理多次主持召开会议,讨论完善《规划纲要》稿。


《规划纲要》起草过程中始终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统领,把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首要位置,在保护生态的条件下推进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应。《规划纲要》从规划背景、总体要求、大力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加快构建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努力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保障措施等方面描绘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的基本遵循,是凝聚各方面力量、推动形成长江经济带发展强大合力的行动指南。


问题3:请问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答: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一盘棋思想,理顺体制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地区与地区、产业转移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综合效益,着力建设沿江绿色生态廊道,着力构建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着力优化沿江城镇和产业布局,着力推动长江上中下游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努力形成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为全国统筹发展提供新的支撑。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遵循5条基本原则。一是江湖和谐、生态文明。建立健全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长江全流域生态修复,尊重自然规律及河流演变规律,协调处理好江河湖泊、上中下游、干流支流等关系,保护和改善流域生态服务功能。在保护生态的条件下推进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应,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二是改革引领、创新驱动。坚持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先行先试。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增强市场主体创新能力,促进创新资源综合集成。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不搞“政策洼地”,不搞“拉郎配”。三是通道支撑、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以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为支撑,推动各类要素跨区域有序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建立区域联动合作机制,促进产业分工协作和有序转移,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四是陆海统筹、双向开放。深化向东开放,加快向西开放,统筹沿海内陆开放,扩大沿边开放。更好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五是统筹规划、整体联动。着眼长远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加强规划引导,既要有“快思维”、也要有“慢思维”,既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统筹推进各地区各领域改革和发展。统筹好、引导好、发挥好沿江各地积极性,形成统分结合、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 战略定位是科学有序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本遵循。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地理三大阶梯,资源、环境、交通、产业基础等发展条件差异较大,地区间发展差距明显。我们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的独特作用,发挥上中下游地区的比较优势,用好海陆东西双向开放的区位资源,统筹江河湖泊丰富多样的生态要素,提出长江经济带的四大战略定位: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引领全国转型发展的创新驱动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河湖、湿地生态功能基本恢复,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7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3%,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长江黄金水道瓶颈制约有效疏畅、功能显著提升,基本建成衔接高效、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创新驱动取得重大进展,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规模,培育形成一批世界级的企业和产业集群,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形成陆海统筹、双向开放,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度融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发展的统筹度和整体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基本建立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协调统一、运行高效的长江流域管理体制全面建立,统一开放的现代市场体系基本建立;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基本形成引领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带。到2030年,水环境和水生态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功能显著增强,水脉畅通、功能完备的长江全流域黄金水道全面建成,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建立,上中下游一体化发展格局全面形成,生态环境更加美好、经济发展更具活力、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示范引领和战略支撑作用。
问题4:长江经济带涉及省份多,区域面积大,上中下游间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请问长江经济带在空间布局上有何考虑?

答:空间布局是落实长江经济带功能定位及各项任务的载体,也是长江经济带规划的重点,经反复研究论证,形成了“生态优先、流域互动、集约发展”的思路,提出了“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格局。  “一轴”是指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以沿江主要城镇为节点,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统筹推进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产业和城镇布局优化、对内对外开放合作,引导人口经济要素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地区集聚,推动经济由沿海溯江而上梯度发展,实现上中下游协调发展。  “两翼”是指发挥长江主轴线的辐射带动作用,向南北两侧腹地延伸拓展,提升南北两翼支撑力。南翼以沪瑞运输通道为依托,北翼以沪蓉运输通道为依托,促进交通互联互通,加强长江重要支流保护,增强省会城市、重要节点城市人口和产业集聚能力,夯实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基础。 “三极”是指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为主体,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打造长江经济带三大增长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充分发挥上海国际大都市龙头作用,提升南京、杭州、合肥都市区国际化水平,以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在科技进步、制度创新、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长江中游城市群。增强武汉、长沙、南昌中心城市功能,促进三大城市组团之间的资源优势互补、产业分工协作、城市互动合作,加强湖泊、湿地和耕地保护,提升城市群综合竞争力和对外开放水平。成渝城市群。提升重庆、成都中心城市功能和国际化水平,发挥双引擎带动和支撑作用,推进资源整合与一体发展,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多点”是指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发展优势产业,建设特色城市,加强与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与互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问题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摆上优先地位。请问《规划纲要》是如何贯彻这一要求的?

答: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目前,沿江工业发展各自为政,沿岸重化工业高密度布局,环境污染隐患日趋增多。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严重,发展的可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再按照老路走下去必然是“山穷水尽”。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经济带发展多次明确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牢固树立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在保护的前提下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应。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基本思路就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而不是又鼓励新一轮的大干快上。这是长江经济带战略区别于其他战略的最重要的要求,是制定规划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首要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生态功能分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强化水质跨界断面考核,推动协同治理,严格保护一江清水,努力建成上中下游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绿色生态廊道。


重点要做好四方面工作是保护和改善水环境,重点是严格治理工业污染、严格处置城镇污水垃圾、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严格防控船舶污染。是保护和修复水生态,重点是妥善处理江河湖泊关系、强化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沿江森林保护和生态修复。是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重点是加强水源地特别是饮用水源地保护、优化水资源配置、建设节水型社会、建立健全防洪减灾体系。是有序利用长江岸线资源,重点是合理划分岸线功能、有序利用岸线资源。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必须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壁垒,有效利用市场机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推动建立地区间、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形成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流域管理统筹协调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一是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建立生态环境硬约束机制,明确各地区环境容量,制定负面清单,强化日常监测和监管,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问责制度。对不符合要求占用的岸线、河段、土地和布局的产业,必须无条件退出。


二是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完善长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和预警应急体系,推行环境信息共享,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跨流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建立环评会商、联合执法、信息共享、预警应急的区域联动机制,研究建立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指标体系。


三是建立长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通过生态补偿机制等方式,激发沿江省市保护生态环境的内在动力。依托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生态补偿示范区建设,实行分类分级的补偿政策。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探索上中下游开发地区、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进行横向生态补偿。


四是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全面贯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以制度建设为核心任务、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全面推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工作,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效模式。


问题6:在《规划纲要》主要任务中,对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是如何考虑的,需要重点推进的工作有哪些?

答:交通运输体系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先手棋。要着力推进长江水脉畅通,把长江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统筹铁路、公路、航空、管道建设,率先建成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进一步提高质量和效益,增强对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支撑力。 一是提升黄金水道功能。全面推进干线航道系统化治理,重点解决下游“卡脖子”、中游“梗阻”、上游“瓶颈”问题,进一步提升干线航道通航能力。统筹推进支线航道建设,围绕解决支流“不畅”问题,有序推进航道整治和梯级渠化,形成与长江干线有机衔接的支线网络。加快推进船型标准化,加大相关资金投入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加快长江船型标准化步伐。坚持安全第一,提高客船安全标准,完善危险化学品船舶技术规则和运输管理。积极推广应用节能环保型船舶,加快淘汰低效率高污染老旧船舶。健全智能服务和安全保障系统,加快长江水运预防预控和应急救助能力建设,增强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加强国家船舶溢油应急设备库和溢油应急船舶建设。优化整合长江干线渡口渡线,加强渡运安全管理。 二是促进港口合理布局。强化港口分工协作,统筹港口规划布局,优先发展枢纽港口,积极发展重点港口,适度发展一般港口,严格控制港口码头无序建设。鼓励大型港航企业以资本为纽带,采用商业模式整合沿江港口和航运资源。发展现代航运服务,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建设,积极培育高端航运服务业态,大力发展江海联运服务。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以航运中心和主要港口为重点,加快铁路、高等级公路等与重要港区的连接线建设,提升货物中转能力和效率,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枢纽港与铁路、公路运输衔接互通。 三是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围绕建设长江大动脉,加快铁路建设步伐,优先实施消除铁路“卡脖子”工程,形成与黄金水道功能互补、衔接顺畅的快速大能力铁路通道。加快建设高等级广覆盖公路网,有效延伸黄金水道辐射范围。优化航线网络,提高主要城市间航班密度,培育和拓展国际运输航线,积极发展航空快递。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大力发展通用航空。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油气管网,加快建设主干管道,配套建设输配体系和储备设施,提高原油、成品油管输比例。 四是大力发展联程联运。按照“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要求,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有序发展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提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运行效率,增强对产业布局的引导和城镇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快发展多式联运,鼓励发展铁水、公水、空铁等多式联运,增加集装箱和大宗散货铁水联运比重,提高公水、空铁联运效率,提升运输服务一体化水平。
问题7:请问在强化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长江经济带发展有哪些考虑,提出了什么举措?

答:创新驱动是推动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要牢牢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改革创新和发展新动能上做“加法”、在淘汰落后过剩产能上做“减法”,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形成集聚度高、国际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走廊。为此,《纲要》提出了一系列举措,主要有: 一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一是打造创新示范高地,支持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举措和重大政策。二是强化创新基础平台,加强长江经济带现有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支持建设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建立和完善一批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和产业专利联盟。三是集聚人才优势,国家各类人才计划结合长江经济带人才需求予以积极支持,吸引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建立高水平人才双向流动机制,鼓励地方或企业对引进急需紧缺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给予一定的薪酬补贴。四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深入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整合优势创新资源,打造重点领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服务于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高水平创新链,开展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研发攻关。五是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公众尤其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力量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完善技术成果转让中介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执法。 二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推动传统产业整合升级,依托产业基础和龙头企业,整合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引导生产要素向更具竞争力的地区集聚。积极推动钢铁、石化、有色金属、建材、船舶等产业改造升级,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二是打造产业集群,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强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重大技术产业化和应用示范,联合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家电、纺织服装等世界级制造业集群。三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升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四是积极发展服务业,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研发设计、金融保险、节能环保、检验检测、电子商务、融资租赁、服务外包、商务咨询、售后服务、人力资源等服务业质量和水平。大力发展教育培训、文化体育、健康养老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推动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五是大力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支持现代传媒、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推动文化业态创新,促进文化与科技、信息、旅游、体育、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一批有鲜明特色的长江文化基地。 三要打造核心竞争优势。一是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制造业创新体系,提升关键系统及装备研制能力,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加快区域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二是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宽带中国”战略实施,实施沿江城市宽带提速工程,持续推进城镇光纤到户和农村光纤入户,提升宽带用户网络普及水平和接入能力,加快4G移动宽带网络建设。三是促进信息化与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构建先进高端制造业体系,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试点。 四要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一是突出产业转移重点,下游地区积极引导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以内需为主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加快向中上游地区转移。中上游地区要立足当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因地制宜承接相关产业,促进产业价值链的整体提升。严格禁止污染型产业、企业向中上游地区转移。二是建设承接产业转移平台。推进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促进产业集中布局、集聚发展。积极利用扶贫帮扶和对口支援等区域合作机制,建立产业转移合作平台。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承接产业转移园区建设和管理。三是创新产业转移方式。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产业转移合作模式,鼓励上海、江苏、浙江到中上游地区共建产业园区,发展“飞地经济”,共同拓展市场和发展空间,实现利益共享。
问题8:长江经济带规划建设过程中,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答:推进新型城镇化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长江上中下游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差别很大,推进新型城镇化不能搞“一刀切”,而是要大中小结合、东中西联动。《纲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这个目标,提出了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强新型城市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等重点内容。 一是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首先要抓住城市群这个重点,以长江为地域纽带和集聚轴线,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龙头,以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为支撑,以黔中和滇中两个区域性城市群为补充,以沿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形成区域联动、结构合理、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格局。二是要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等超大城市和南京、杭州、成都等特大城市引领作用,发挥合肥、南昌、长沙、贵阳、昆明等大城市对地区发展的核心带动作用,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培育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小城镇。三是要强化城市交通建设,加强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建设,形成与新型城镇化布局相匹配的城市群交通网络,实现城市群内中心城市之间、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1-2小时通达。按照公共交通优先的理念,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公交等大容量公共交通,鼓励绿色出行。 二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一是要拓宽进城落户渠道。一方面因地施策,根据上中下游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另一方面因城施策,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要建立完善积分落户制度,统筹推进外来人口落户和控制城市人口规模,其他城市要努力实现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自由落户。二是创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模式。坚持异地城镇化与就地城镇化相结合,健全有利于人口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技术扩散、产业扩散、公共服务扩散、就业扩大四个同步,促进人口流动、产业转移。 三是加强新型城市建设。一是要提升城市特色品质,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市发展,合理确定城市功能布局和空间形态,促进城市发展与山脉水系相融合。推进人文城市建设,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注重保护民族文化风格和传统风貌。二是要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城市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建设和谐宜居、充满活力的新型城市。三是要创新城市规划管理,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开发边界和开发强度,有效化解各种“城市病”,促进城市发展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控制特大城市人口和空间过度扩张,推动特大城市部分功能向周边疏解、产业向中上游转移。 四是统筹城乡发展。一是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农村道路、供水、垃圾、污水等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保护,做好乡村规划,突出建筑风格,体现特色、传承文化,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旅游村镇。二是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深入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加快交通、水利、能源等设施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扶持特色产业发展。以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为重点,加快老区开发建设步伐。加强跨区域扶贫协作,引导下游企业参与中上游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三是要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加强上中下游产业合作,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推动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多元化,大力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条件,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问题9:如何构建长江经济带东西双向、海陆统筹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答:要立足上中下游地区对外开放的不同基础和优势,因地制宜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一是发挥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引领作用。加快复制推广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将上海自贸试验区打造成服务贸易创新政策先行区。鼓励上海及长三角地区重点发展高端产业、高增值环节和总部经济,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率先打造开放型经济升级版。推动长三角与中上游地区共同构建航运、加工贸易和金融合作链条。率先构建引领跨境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发展的规则体系。
二是将云南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加快推进与周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及跨境运输便利化。以昆明为中心构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进出口集散网络,促进加工贸易、保税物流、跨境电子商务等业务发展。加快云南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发展,推进相关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
三是加快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建设。推动区域互动合作和产业集聚发展,打造重庆西部开发开放重要支撑和成都、武汉、长沙、南昌、合肥等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完善中上游口岸支点布局,支持在国际铁路货物运输沿线主要站点和重要内河港口合理设立直接办理货物进出境手续的查验场所,支持内陆航空口岸增开国际客货运航线、航班。
问题10:请问长江经济带在推进一体化市场体系建设方面有哪些想法和措施?

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建设和完善:


一是统一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简政放权,清理阻碍要素合理流动的地方性政策法规,清除市场壁垒,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和标准,推动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跨区域流动和优化配置。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推动上海、重庆等地率先开展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试点。加强市场监管合作,建立区域间市场准入和质量、资质互认制度。研究建立务实、高效的区域标准化协作机制。


二是促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统筹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加强省际之间沟通协调,做好设计方案、技术标准和建设时序衔接,打破区域分隔和行业垄断,逐步消除区域运输服务标准差距,构建统一开放有序的运输市场。加快物流体制改革,推进江海联运、铁水联运、公水联运有效衔接,大力发展直达运输,规范收费行为,降低物流成本。


三是加快完善投融资体制。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建设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项目。鼓励地方研究设立长江经济带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鼓励保险等资金进入具有稳定收益的投资领域。鼓励跨省区共同发起设立城际铁路、环境治理等投资基金,按照市场规则规范化运作。探索创新金融产品,鼓励开展融资租赁服务,支持长江船型标准化建设。


问题11: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尤其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明显。如何通过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的实施,补齐短板,提升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整体水平?

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合作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合作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体制机制。在基本公共服务的各个领域都应考虑创新合作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

《规划纲要》在这方面也有不少表述,主要精神体现在:


一是加快教育合作发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适应上中下游劳动力转移流动的趋势,加强跨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建设一批跨区域职业教育集团。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加强农民工职业技术培训,完善统一规范的劳动用工和跨区域培训教育等工作机制。加强高等教育跨区域合作,联合开展协同创新,联合推进学科建设。


二是推进公共文化协同发展。加大跨地区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力度,提升公共文化发展水平。弘扬长江流域特色文化,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改造设施落后的图书馆、艺术馆、博物馆等,推进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字博物馆等协同开发和共享。


三是加强医疗卫生联动协作。鼓励医疗水平发达地区医院跨行政区划开办分院、合作办医。发展互联网远程医疗和各具特色的健康服务产业。建立跨区域双向转诊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制度。建立区域互联互通的医疗卫生信息平台。通过合作共建、对口支援、远程医疗等措施,提升基层、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强化对传染病、慢性病、寄生虫病、地方病、职业病和出生缺陷等疾病的联检、联防、联控,加强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协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挥江苏、安徽试点省作用,促进地区间经验借鉴和分享。


四是完善区域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的落实力度。采取积极措施,实现养老保险在省市、地区间的顺畅衔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管理措施,推进区域医疗服务有效衔接和医保跨省结算。建立社会保险参保信息共享机制。


问题12: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确保《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答: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各有关省市和部门要强化责任,积极作为,搞好配合,狠抓落实,切实把长江保护好利用好,把长江经济带建设好发展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为此,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统一指导和统筹协调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协调跨地区跨部门重大事项,督促检查重要工作的落实情况。沿江11省市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主体,要切实加强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找准战略定位,抓好各项任务的落实。各有关部门要发挥指导和协调作用,按照职能分工,制定配套政策,完善相关规章,及时帮助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做好规划衔接。依据《规划纲要》,加快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岸线资源利用等专项规划,沿江11省市制定本地区的实施规划,经领导小组审议后实施。现有涉及沿江地区发展的各类区域规划和行业规划要做好与本规划纲要的衔接,对不符合要求的相关内容及时进行修改调整。三是推动重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沿江11省市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重点任务三年滚动计划,研究提出各领域具体任务,协调推进重点任务落实。按照“成熟一项、推出一项”的原则,每年开工建设一批事关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项目,率先在保护沿江生态环境、发挥黄金水道优势、促进产业有序转移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四是统筹加强流域管理。切实做好流域统筹协调、相互配合、部分职能和任务整合等工作,加强水资源、水环境、岸线、航运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查处违法排污、岸线乱占、“黑码头”、非法采砂等问题。研究论证并尽早提出长江流域统一监督管理新体制。五是强化法律保障。深入贯彻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建立健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规范和约束各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行为,使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有更严格的法律保障。六是抓好督查评估。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对重大事项和重点工程进行动态跟踪,对规划目标开展监测分析,及时总结规划实施情况。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科学客观评估,提出规划实施情况的意见建议。七是加强宣传引导。深入宣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全面解读战略定位和重点任务,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总结推广各地好经验、好做法。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群策群力、共建共享,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本文内容来源于新华社、姑苏晚报,经中国城市规划网编辑。
中国城市规划网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www.planning.org.cn
知规划动态 | 晓行业前沿 | 听学会声音 | 碰学术火花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