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规划年会】专题会议|边兰春:城市更新的价值导向思考
9月25日,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之专题会议十七“面向新时期的城市更新”在新世界博览馆召开。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边兰春教授以“城市更新的价值导向思考”为题作特邀主题报告。边兰春教授对“存量·更新”进行了解读,从四个方面定义了“存量·更新”的价值导向,结合实践案例具体分析了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怎么做。
如今全世界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1996年召开的联合国第二次人类住区会议通过的《人居议程》指出:“可持续发展对人类住区发展至关重要,它充分考虑了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与必要性。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能确保经济发展、就业机会和社会进步,文化的多样性,并与环境和谐。”这里面提出来可持续发展对人类发展至关重要,提出来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与必要性。 我们现在一方面讲严控土地的增量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实际上是有差异的(如图1)。
同样,以北京和东京核心地区的路网密度为例,可以看出,同样是高强度的开发,北京的路网密度非常低(如图3)。
我们现在谈的是存量更新,早在80年代城市进行改造的时候,叫“旧城改造”等。现在我们谈更新,城市向外围大规模的快速扩张,30年之后我们将谈存量对城市的意义。如何来抵抗大规模的拆迁改造,这也是我们要面对的问题。同时,文化要讲究可识别性,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但是,历史环境的破坏带来城市可识别性的丧失。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基础设施难以承载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需求,内涵亟待丰富。过去我们讲灰色基础设施,现在西方提出了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所以我们需要对存量有一个新的解读。
所以说深圳提出来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的规模,逐步增加改造用地规模,上海提出来实现减量发展,也就是负增长,进而提供更多的对城市公共环境的改善,公共空间品质的提升,而不是简单的建设和开发。城市更新作为城市演进过程中一个永恒话题,虽然每一个时期的内涵会有所不同,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是最基本的方向,城市更新必须应对城市发展转型的新挑战。
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逐步增加改造用地规模,实现用地模式从增量扩张为主向存量改造优化为主的根本性转变。——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实现规划建设用地规模负增长,做到建设用地只减不增,重点通过推进集约节约用地和功能适度混合来提升土地利用绩效。——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
(二)存量视角下的规划转型
规划手段的转变:
存量规划不仅仅是存量的开发,还意味着对这种用地有新的规划手段来应对。要将以工程设计为主要工具的城市规划,转向以制度设计为主要工具。
关键问题的转变:
存量规划的最大特点是既有空间资源为众多产权人共有。而制度设计的目标,就是减少产权转移带来的交易成本,因此产权自然就会成为存量规划的核心问题。
核心内容的转变:
当然还有核心内容,如果说增量规划主要是解决在一张白纸上怎样合理布局各种“色块”(功能)的问题,那么存量规划主要是解决怎样在已经布满“色块”的现状图上,将一个已有的“色块”转变为更合理的“色块”的问题。规划师需要设定一种规则,然后等待“色块”在市场的驱动下,自主转变为更合理的“色块”。这个规则可能是“政策”“法规”或者审批“标准”。
这里面涉及五个方面:第一,物质环境的改善;第二,城市功能的转型提升。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出现很多新的内容和新的城市生活形态,因此,这种转变也是非常必要的;第三,社区营造与创新治理;第四,城市文化内涵的挖掘再造;第五,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引导。
当然存量与更新联系起来的话,会有很多复杂的问题,我们将来要面对的挑战是更加复杂的要素,而不是简单的对存量更新开发的解读。
那么就存量更新而言,如何看待或定义价值导向呢?
第一,文化与特色。将来我们不是日新月异,而是还原城市的场景,但是带来不同的感受。很多城市塑造的过程中,原来的历史环境发生变化的过程中,给你一种新的感受。他的文化传承会有多个塑造。对于历史遗存,首先是继承而后是创造性的发展。
第二,绿色与品质。这一点是我们的城市与发达国家城市相比,将来最需要加强的。完善公共服务供给和公共空间营造,结合自上而下的空间管制导引与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提供更具包容性的公共服务与生活、生态环境。
第三,创意与智慧。我们现在的更新和30年代的更新的含义完全不同,不是简单的重复过去的更新改造。城市环境发生改变,城市更新也需要融入新的元素。
第四,整合与调整。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整合与调整是最重要的手段。这个专业和思维方式的特点的就是用整合的力量来实现看起来是存量的局部工作,实际上是整体的空间效益和城市发展机制的改变。将来我们在面临城市中心更新的时候,不是简单的直白的对金钱利益做一个追诉。
首先要明确“存量·更新”不等同于空间再开发,避免走入新的误区。其次,“存量·更新”可以推进 “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即城市“双修”。在这个过程中,既要通过有效手段盘活存量资源,同时也要创造性的对存量资源进行更新利用,使走失的空间重新变成一个城市可以塑造的有机整体,最终实现城市生活品质的有效提升。
在这里面当然有很多具体手法和做法,如:
(1)作为存量的闲置、废弃、低效利用的土地——城市功能的转型。以德国鲁尔工业区为例,其工业文化遗产与旅游结合带动区域经济,给城市创造价值。
(2)作为存量的城市机动车道——高密度城市中见缝插针的公共空间创造。北京现在道路两边都有大量的机动车停车,纽约针对这种情况做了一个街道的改造尝试,为公交车、自行车、人的步行提供一个区域,进而带来街道面貌的改进。带来的结果就是零售业的提升,交通事故的降低,超过350英里的自行车道的建造等等。中国过去也是自行车大国,塑造一个慢性友好绿色出行的城市很重要。
(3)作为存量的城市中使用低效的私人所有空地——公共空间的积极创造。找到自由的空间,塑造一个舒适的环境,需要至上而下的引导,也需要至下而上的努力。不仅仅需要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也要鼓励开发商提供空间。这需要法律制度不断完善提升公共空间品质,公众参与加强空间开放性监管力度。
(4)作为存量的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延续城市文化脉络的有机更新。对于存量的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机更新争论可能会很多,这需要求同存异。在价值导向是相同的,在不同的阶段要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探索。每一种可能不一定是完美的,但是都有自己的价值,要鼓励多元主体的参与。
(5)作为存量的城市基础设施——绿色生态的再还原与城市文态的再创造。韩国首尔清溪川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将高架桥从分割城市的快速交通廊道改造为城市绿色开放空间,这在改造城市基础设施方面做了非常有意义的探索。
(6)存量资源的更新利用需要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多元利益主体协调,从规划到设计到实施的制度保障体系和公私合作模式。完善的制度设计是推动存量空间资源利用的有力保障。面对城市存量空间资源利用过程中复杂、多元化的规划建设利益主体及其相互关系必须建立规范规划编制和管理的程序,从时序、时限和空间利用方式等法定程序内容的角度,强化规划管理的公开、公正和公平。
所以在制度创新中要加强存量空间资源利用规划理念创新,通过价值导向的思维转换推进城市规划转型及规划师角色转变,完善存量资源规划编制技术与管理机制,以理念更新带动存量更新制度环境与政策法规体系的完善。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是我国城市规划行业影响力最大、学术水平最高、参与性最强的学术峰会和行业性盛会,是城市规划领域最重要的学术创新交流平台,每年举办一次。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先后在全国多个城市举办了23届年会。主办单位根据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领域的需求,确定年会的主题,系统交流全国及各地在城市规划研究、规划管理、规划设计和规划教育等领域的最新成就,探讨当前城市规划工作中面临的一系列热点和难点问题。年会一般由全体大会、专题会议、自由论坛、特别论坛、主题展览和工作会议组成,每年邀请国内外著名的学者作报告,同时在行业内广泛征集论文,通过匿名评审,确保报告的质量和参与程度。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性大会或行业性工作会议,以学术为核心,以学术质量为唯一标尺。由于年会具有学术性强、信息量大、参与度高的特点,年会已经成为一线科技工作者首选创新交流平台。每年的年会吸引了大量专家学者和规划第一线的科技工作者参加,参会代表主要来自各级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城市规划编制单位、大专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此外,参会者还包括各级党政负责人员,境外城市规划专业人士等。历届年会分别在杭州、厦门、北京、西安、广州、哈尔滨、大连、天津、重庆、南京、昆明、青岛、海口、贵阳、沈阳举行。
知规划动态 | 晓行业前沿 | 听学会声音 | 碰学术火花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