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市更新学术研讨会主题报告|于海:城市更新的空间逻辑——从增长机器到互动社区

2017-01-18 中国城市规划

点标题下“中国城市规划网”关注我们,精彩不再错过

编者按

2016年12月17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下称学会)与东南大学主办,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下称学委会)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承办的“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恢复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东南大学礼东二楼报告厅召开。在会议学术研讨环节,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发表了题为“城市更新的空间逻辑:从增长机器到互动社区”的主题报告。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于海教授作学术报告


2016年12月17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恢复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东南大学召开。学术研讨会上邀请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作了题为“城市更新的空间逻辑:从增长机器到互动社区”的学术报告。报告基于社会空间分析,聚焦于空间动力学的两种逻辑:生产的逻辑互动的逻辑,论辩更新模式从城市空间作为增长机器向互动社区转变的必要性,并以上海都市农园案例支持互动社区的最新实践,得出城市更新的社会空间的逻辑呼之欲出、势在必行的结论。


首先,于海教授通过对关键字的解读,指出空间生产逻辑的动力学,正是列斐伏尔、大卫-哈维等马克思主义学者所定义的资本生产的动力学。由空间的资本化,进而政府成为将整个城市当作企业来经营的“企业家式政府”(entrepreneurial government),形成了过去三十年到处盛行的城市更新图景。城市土地批租开启了空间作为资本的更新运动,进而历史空间、城市景观,无论人文景观还是自然景观,都成为资本。最终各地出现的造城运动,成为空间生产登峰造极的版本。


基于空间生产的动力学逻辑,于海教授讲述了上海城市空间发展的故事,在此逻辑下,城市成为增长机器。以过去二十年上海“房屋征收(拆迁)情况(1995-2014)”和“主要年份房屋类型(1978-2014)”的数据为基础,展示了一个十倍体量的新上海是如何造就的,以及历史街区又如何被士绅化的;上海新天地、思南公馆等一批改造项目,上海黄浦江和苏州河从生产性岸线变身为景观性岸线的案例等,虽然改造主体各不相同,但其逻辑都是空间生产的逻辑,都诠释了城市作为增长机器的更新模式。

 

上海房屋征收(拆迁)情况(1995-2014)


上海主要年份房屋类型(1978-2014)


上海1978年和2014年的相关数据对比


空间更新以生产逻辑为主导,必然带来对空间的社会性互动的忽视报告以上海1952年至2010年的人居绿地面积、人居住房面积等数据,指出虽然人均空间资源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社会交往密度却在下降。此外,透过上海新天地太平桥改造开发的空间机理和密度的变化,将传统街区与士绅化街区的空间互动的密度做了直观而令人印象深刻的对比。城市更新不仅需要空间改造,更需要社区互动。空间的动力学,不能只是生产的逻辑,更应是互动的逻辑,即应是包容、需要、参与、创造、分享的空间。空间的互动逻辑需将社会性和空间性有机结合。


上海新天地太平桥改造开发


最后,于海教授以上海某社区农园的实践为具体案例,概括出此农园实验的主题词为“整合”,即“整合人与自然、整合人与人、整合大人与孩子、整合生产与消费等”,定义社区农园为多重的社会空间,即包容的空间、需要的空间、参与的空间、创造的空间以及分享的空间,呼吁社区复兴需要亲切的空间尺度,强调社区复兴依靠的主体是居民。


社区农园


包容的空间


需要的空间


参与的空间


创造的空间


分享的空间


相关报道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恢复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东南大学召开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恢复成立大会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黄艳贺信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恢复成立大会 | 阳建强:搭建平台 促进发展


城市更新学术研讨会主题报告|伍江:人居三城市发展理念对城市更新的启示


城市更新学术研讨会主题报告|夏铸九:台北的都市更新体制



本文版权/使用权属中国城市规划网所有,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其他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修改或其它方式使用本文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中国城市规划网:直接在微信公众号留言或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中国城市规划网
www.planning.org.cn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知规划动态 | 晓行业前沿 | 听学会声音 | 碰学术火花

关注方法

①回文章顶部,点标题下中国城市规划网关注(推荐)

②搜微信号planning_org或“中国城市规划网”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