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城市防灾减灾,2017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召开

编者按


12月16日,“城市防灾减灾高端论坛暨2017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在北京召开,年会围绕城市公共安全、地下空间防灾、城市防洪防涝、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城市地震灾害防御等议题进行了探讨。

与会嘉宾合影


12月16日-17日,“城市防灾减灾高端论坛暨2017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在北京工业大学人文楼科技报告厅和工大建国饭店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2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开幕式


施卫良 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苏经宇 学会理事、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学委会主任委员、北京工业大学教授

陈喆  北京工业大学建规学院副院长


会议开幕式由学会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学委会主任委员,北京工业大学建规学院苏经宇教授主持。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施卫良教授以及北京工业大学建规学院副院长陈喆教授分别致辞。


主旨报告


01


杨秀敏:地下空间与抗爆效应

杨秀敏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院士主要从城市发展现状及问题,战争破坏形式发生的转变等研究背景出发,以宏观战略的角度为我们分析了城市应该如何做好抗暴减灾规划,他从以下这三个方面进行了精彩的汇报:


第一,城市扩展促进地下空间开发。杨院士指出平面无限扩展是导致城市病的主要原因,并以北京为例,为我们展示了北京城市建设发展的轨迹及城市存在的诸多发展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发地下空间是根治城市病的林丹妙药。


第二,武器改进导致战争形态变化。杨院士从宏观战略的眼光指出,我们现在的战争形态正在发生转变,从过去的全面毁伤到现在的定点清除,并从实际案例出发,使用动态模型为我们清晰展示了武器给我们城市带来的破坏形式。


第三,对城市抗爆减灾研究的看法。在前面两部分研究背景的基础上,杨院士提出普通民用设施不是战争直接打击目标,我们为城市所有建筑提高设防等级是不必要的,指出当战争发生后进入地下空间是提高生存概率的主要手段。


02


范维澄:城市公共安全与规划

范维澄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范院长从城市安全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公共安全科技的“三角形”模型,该模型由突发事件、承灾载体、应急管理三个维度组成,通过分析三个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三个维度随着时间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指出城市规划需要综合考虑不同时间矢的尺度差异及相互之间的匹配,实现科学合理的安全规划。


范院长还提出公共安全技术体系的构建形式,从风险评估与预防、监测预测预警技术、应急处置与救援技术、综合保障技术这四个方面来提高我们城市应对灾害的能力,加强构建城市韧性工程的建设。范院长最后针对科技冬奥专项进行了详细介绍,提出了未来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


03


程晓陶:从近年典型洪涝事件看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的新动向

程晓陶 学会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


程晓陶委员主要从事城市洪涝灾害的研究,汇报从六个典型洪涝事件出发,探讨了我国城市防洪减灾需要应对的七个问题,即如何看待防洪体系建设的成效?城市防洪安全有哪些新的诱因?城市洪涝风险有哪些新变化?城市发展空间何处寻?如何全面理解水安全保障的内涵与联系?如何建设耐淹的城市(Flood Resilience)?如何处理好大排水与小排水的关系?


最后程晓陶委员指出治水是项系统工程,应该全面树立水安全保障的理念,通过借鉴古人治水的智慧,发挥水文控制指标体系的优化导向作用,转变粗放的城市发展方式,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来建设韧性城市,增强风险承受能力。


04


戴慎志:新城建设中防灾减灾规划的若干思考

戴慎志 学会工程规划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教授


戴慎志教授以新城建设中防灾减灾规划的若干思考为题,从新城选址的安全与防灾、新城空间布局的安全与防灾、新城关键设施配置与布局的安全三个方面进行了学术观点的讲解,提出一定规模的新城宜采用组团式城市规划结构,新城外部应留有开阔的避难空间和承灾空间,新城范围内应结合绿地系统、合理控制和利用塌陷区、矿藏区等不宜建设用地,新城内部布局应设有各级时距合适的避难场所,确保有串连全城的全天候、无障碍的疏散和救灾主通道。


对于关键基础设施的布局,戴教授提出应增加给水、供电、通信等生命线系统基础设施配置冗余度,提高本地能源供给比例,建设分布式能源和再生能源设施,因地制宜地建设地下综合管廊,保障新城管线安全和更新,综合统筹水系统规划建设,提高新城保水、防洪、排涝功能等应对措施。


05


郭小东:风险评估在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中的应用

郭小东 学会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学委会副秘书长、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中心副主任


郭小东教授主要介绍了不同尺度下风险评估的方法及其在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中的应用。他指出我国快速发展的城市面临着致灾因子的不确定性、承灾体的复杂性以及灾害的非线性增长性,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提高城市的韧性防灾能力,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在于风险的评估。最后郭教授从宏观、中观、微观三种尺度分别介绍了几种风险评估的模型以及在抗震防灾规划领域的应用。


06


李鸿源:韧性城市的理论与实践

李鸿源 台湾大学教授、水利工程专家


李教授的汇报主要讲解了如何打造友善水环境的韧性智慧城市,并以台湾水环境治理的实际案例出发,多种分析手段切入,给我们展示了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良好成果,李教授认为我们要改变对水的旧思维,将城市想成一个集水区来开发,通过水文循环改变,恢复水文状态,进行地影响开发。同时,他强调要开展跨领域对话,启动社区市民参与城市改造,用全灾害管理的模式来管理城市。


自由论坛和专题论坛


12月16日下午,在工大建国饭店举办了2场平行论坛。


自由论坛现场

自由论坛主持人:路林 学会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自由论坛的主题为“城市副中心/新区综合防灾规划”。论坛由学会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路林教授主持。


与会特邀了清华大学黄弘教授、南京大学翟国方教授、同济大学戴慎志教授、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罗翔副院长、北京工业大学马东辉教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陈志芬博士就如何提高城市副中心(城市)应对灾害的韧性能力,新区防灾规划如何编制,新技术、新理念的应用-防灾规划前瞻三个议题开展了讨论。

自由论坛特邀嘉宾


专题论坛的主题为城市防洪防涝规划。论坛由学会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谢映霞教授主持。


论坛首先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张晓昕教授级高工、沈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苗伟所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谢映霞教授级高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胡应均高工就新形势下北京城市内涝综合防控策略、沈阳特大暴雨应对与反思、武汉市2016年洪涝灾害评估、排水防涝国家政策与补短板计划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汇报,随后就我国城市洪涝灾害的主要对策开展了讨论。


专题论坛现场

专题论坛主持人:谢映霞 学会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学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专题论坛特邀嘉宾


12月17日上午,会议代表参加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考察。


觉得好,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