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05-24

导读

为深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开辟城市转型升级新路径,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按照成都市委市政府部署,成都市规划局牵头编制了《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该规划对公园城市内涵特征及成都公园城市建设总体目标、策略、举措等方面进行了阐释。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公园城市?从概念上应该如何理解?成都建设公园城市又有哪些具体的路径呢?本文为相关汇总。


本文字数:5605字

阅读时间:17分钟


公园城市美丽格局示意图(图/成都市规划局)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城市病”影响着市民的美好生活,同时也刺激着城市努力探索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无论是花园城市、山水城市还是生态城市,概念背后都承载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


今年春节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府新区视察时指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在2月底举行的成都市两会上,成都将最新修编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送审稿)》提交大会讨论审议。根据规划,成都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即包括“到2035年,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5月11日,全国首个专门研究公园城市的智库——天府公园城市研究院在天府新区的兴隆湖畔挂牌成立,该机构承载着“推动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园城市理论体系”的期待。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公园城市?从概念上应该如何理解?成都建设公园城市又有哪些具体的路径呢?



什么是公园城市? 

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曾九利曾九利表示,根据充分研究分析得出,公园城市是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以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构筑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体,形成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她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着眼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公园城市的内涵特征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首先是突出以生态文明引领的发展观。建设公园城市是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绿色发展来回应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蓝天白云常在,青山绿水永存”的美好愿景,引领功能产业、资源利用、文化景观、生活服务等各方面发展,形成“绿色+”的新发展框架;实现城市格局更加优化、绿色空间和公共空间更加丰富、公共服务更加均衡、城市功能更加开放、城市形态更加优美、城乡关系更加融合、产业发展更加绿色。

  

其次是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公园城市理念将“城市的核心是人”作为价值取向,以“让生活更美好”为使命方向,突出公园城市中的“公”字,做到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共融;突出人民属性,以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根本出发点;突出“服务所有人”,力争满足各类人群的个性化需求。

  

同时突出构筑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体的生态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宏阔视野提出“山水林田湖城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强调“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公园城市理念体现山水林田湖城之间的合理配置和统筹优化,将山水林田湖城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构筑人与自然之间唇齿相依的一体性关系。

  

公园城市还是突出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公园城市理念将以人本作为规划建设的逻辑起点;科学构建城市空间形态,提升城市宜居品质;注重生态建设,营造碧水蓝天、森林环绕、绿树成荫的城乡环境;强调加快产业转型,大力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功能产业。实现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交相辉映,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


怎么建公园城市?

明确“三步走”的发展目标 将围绕五大方面建设

  

成都市规划局局长张瑛表示,对表新一轮城市总规战略目标,《规划》明确了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三步走”的发展目标——2025年,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公园城市特点初步显现;2035年,基本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开创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发展的新模式;2050年,全面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全方位形成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

  

在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策略和举措方面,他表示,在对公园城市理论内涵的研究基础上,按照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将围绕五个方面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首先是锚固自然生态本底,构建“山水田林城”公园城市总体格局。在公园城市建设中,必须牢固树立生态环境保护底线思维,强化自然生态环境,锚固全域发展的绿色空间底线。在此基础上,通过塑造“产田相融、城田相融、城乡一体”的总体格局,从而重现“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的锦绣画卷。

  

其次是构建全域公园体系,塑造“城园相融”的公园城市大美形态。曾九利表示,《规划》提出,基于市域生态安全格局,结合各区域资源禀赋与功能特色,按照“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人城和谐”的理念,构建由龙门山自然生态公园、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和城市绿化环境组成的全域公园体系。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天府绿道网、市域水网的串联作用,连通林盘、景点、园区、企业、学校等所有城乡节点,形成全民共享、覆盖全域、蓝绿交织的网络,实现全域景观化、景区化,让市民可进入、可参与;创造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生活场景。

  

第三是转变经济组织方式,形成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公园城市发展模式。《规划》提出,以公园城市建设为抓手,推动经济组织方式由“产城人”向“人城产”转变,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从而吸引人才聚集;同时依托公园城市优美的生态环境,发展新经济、培育新业态,推动产业向高端化、融合化发展。以共商、共建、共治模式建设公园社区,以“街区制”理念全面推进公园街区建设,实现街区空间的共建共治和共享共融。明确产业“正负清单”,全面推进产业绿色化发展。

  

第四是打造天府文化景观体系,彰显人文荟萃、特色鲜明的公园城市文化魅力。张瑛表示,根据生态公园、郊野公园和城市公园类型,结合地域历史与特色,差异化形成多元文化主题的绿色空间,全方位展示成都文化特征。建设标志性景观,全面增强文化识别性,不仅依托大型标志性建设,打造文化“大符号”,而且也依托小微型景观小品雕塑,打造文化“小符号”。依托绿色空间,增加文化设施,策划民俗文化活动,强化人对文化的感知体验,提升公园城市文化内涵。美化城市“第五立面”,突出飞机起降航线可视区域的绿化、美化景观建设,强化重要山体、标志性高层建筑以及重要公共建筑眺望可视范围内建筑屋顶的管控,呈现公园城市360度大美形象。

  

五是完善服务支撑体系,营造全民共享、高效便捷的公园城市宜居环境。优化“绿地+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模式,推动社区综合体与绿地结合设置,并通过绿道串联,形成环境优美、服务便捷的综合服务中心。在公园城市建设中,充分依托公交、绿道、慢行系统等交通空间打造生态景观带,统筹考虑立体步行路径,推进绿色交通与绿色空间相结合。全面推进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管理智慧化水平。


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公园城市”不仅仅是“公园”+“城市”


在5月11日举行的天府公园城市研究院挂牌成立仪式暨公园城市规划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多个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围绕如何定义“公园城市”、如何规划建设公园城市,提出了真知灼见。

  

吴志强:希望提炼“成都模式”,形成国家标准

(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成都市公园城市规划建设首席顾问专家)


吴志强认为,公园城市不仅仅是“公园”+“城市”的简单叠加,公园城市的含义是“一公三生”——“公”是指要有公共参与性,“三生”是指生态、生活、生产。“生态很好理解,生活就是群众生活,包括就医、就学等等要便利、便捷;生产是指城市要具有永续动力。”他表示,公园城市是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新时代的城市新模式。公园城市具有新时代思想内涵,具体来讲第一是具有新时代之“新”,第二是具有新发展理念之“新”。公园城市理论的思想精髓是“大美之城,大公之本”。

  

他说,公园城市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包括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个体与群体的社会关系、历史与未来的关系。公园城市把自然和人工环境结合起来,并使得自然环境具有的持久性、空间连续性和优美生命形式,亦成为城市的主要特征。

  

如何引领成都迈向“公园城市”之路?吴志强建议分“全域增绿、全绿提质、全方为民、全面永续”四步走。“未来的公园不会是城市中带围墙的花园,城市将成为公园。”他说,在“全面永续”方面,措施一是将全市公园化,打造成都公园综合体。公园是一个尺度亲密且能激发各种互动的公共空间领域,它不仅仅意味着休闲,而是在更广泛的层面上被理解为能行使“城市”功能的复合体,即所谓公园化的城市。措施二是打破城市与公园二元对立格局,建立公园与成都城市历史文化方面的关联——公园城市,即公园与城市紧密交融,城中有园、园中有城,公园和城市浑然一体,城市里面到处有公园的影子,公园里面也有城市的功能布局;城市本身如同公园,具有清新怡人的优美环境和丰富有趣的游憩空间;公园系统包裹整个城市,承载着市民安居乐业的日常生活。措施三是将公园作为城市活动的举办舞台,开展丰富的市民活动——不再仅关注“公园”自身的内容与形式,而是寻找一种弹性的系统作为开放的框架,去适应随时空变化以及城市日新月异的活动、事件和内容。

  

吴志强建议,建设公园城市,要采取颠覆传统的公园和城市截然分开的设计手法,通过让景观作为组织城市领地和容纳、安排复杂城市活动的载体,为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和活动提供展示的舞台,并以此作为一种弹性体系,以应对未来城市发展变化的可能。吴志强还提出,希望成都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成都模式”,形成国家标准,具体模式包括城园一体化、人人参与、以公园为导向的城市开发、中央公园区、智慧公园等等。


毛其智:建设公园城市,

就是创建优良的人居环境

(学会理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

  

毛其智认为,公园城市应该首先研究在现有条件下,什么样的居住工作密度更好、更合理。这里面就包括公园绿地占比多少、交通如何组织更合理、公共服务配置应该是何种模式等问题。“公园城市并不是专门做公园,而是要如何把人居环境做好。”他表示。


宋彦:公园城市建设,

应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

(国际中国规划学会IACP副主席,北卡罗来纳大学中国城市研究中心主任)


公园城市不仅仅是空间规划问题,还涉及建设实施、城市治理等多个方面;公园城市的建设要将规划设计落地,需要公共政策做支撑。”宋彦表示。她认为,公园城市建设是一项很大的公共资本投入,不能只依赖政府财政,还应该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很高兴看到成都在行动计划中,有多个部门共同参与。下一步建议将这些部门进行统筹协调,在空间和时间上将工作内容予以落实。”她建议将智慧城市、大数据等管理模式融入公园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徐林:要探索公园城市,投资建设的市场化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


徐林建议,公园建设应该把重点放在城市建成区,为更多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工作提供一个相对舒适的公用生态空间,这样在改善群众生活品质方面起到的作用更大。而在公园的空间分布上,不同城区、不同密度的区域,要做出不一样的安排。另外,要探索引进市场化的机制,尝试公园城市在投资建设、维护运营上的市场化运作。


安德鲁·拉德:期待“成都经验”,

应用到全球其他城市

(联合国人居署城市规划设计部)

  

谈到公园城市,安德鲁·拉德毫不掩饰他的惊喜之情:“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全新项目。”

  

对于公园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安德鲁·拉德认为,虽然目前还处于理论研究和体系探讨阶段,但他对这个项目的未来发展持有非常乐观的态度,希望成都能总结出经验,供中国甚至全球范围内的其他城市借鉴应用。


首批研究专题重磅亮相

八个专题共探公园城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更好地规划建设公园城市,多个研究专题中将深入研究公园城市的深刻内涵。


以下为相关专家们的研究思路汇总。


课题一:公园城市内涵研究

研究机构:同济大学


领衔专家:吴志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成都市公园城市规划建设首席顾问


研究思路:

初步明确“公园城市”的学理概念与定义,“公园城市”并不仅仅是“公园”和“城市”的简单叠加,“公”为全民共享,“园”为生态多样,“城”为生活宜居;“市”为创新生产。“公园城市”是公共、生态、生活、生产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和新时代的城市新模式。结合成都实际,提出全域增绿、全绿增质、全方为民、全面永续的四步走总方针。

课题二:

公园城市指标体系的国际经验与趋势研究

研究机构:联合国人居署


领衔专家:Salvatore Fundaro (萨尔瓦多·方德罗),联合国人居署城市规划设计部,高级城市规划专家


研究思路:

通过研究国际共同认可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体系、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公共空间评估指标体系、城市生物多样性指标体系以及城市规划指标体系等全球性指标体系,结合成都实际特点和特色,建议成都公园城市指标体系构建分为人民、场所、环境、繁荣、参与等几大类。

课题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公园城市建设新模式研究

研究机构:中央党校


领衔专家:赵建军,中央党校哲学部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思路:

公园城市提出的重大意义,如何形成能体现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新理念;公园城市的提出是对目前国际上现有的城市建设模式的吸纳和提升;公园城市建设新模式的内涵;成都打造公园城市的发展路径,形成公园城市建设标杆。

课题四:公园城市对市民生活品质影响的研究

研究机构: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


领衔专家:徐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


研究思路:

研究结合“公园城市”内涵,探讨公园城市的各种指标对城市生活质量的关联影响,深入探讨公园城市建设与提升生活品质的六大关系,包括促进身心健康、改善环境品质、提升文化活力、保障城市安全、推进群体融合和引导社会发展等。

课题五:公园城市消费场景研究

研究机构:腾讯云、腾讯研究院


领衔专家:刘琼,腾讯研究院大数据中心副主任,应用经济学博士


研究思路:

城市消费场景的演化进程研究;公园城市消费场景的定义和内涵研究;公园城市消费场景的分类和数据研究;公园城市消费场景的发展趋势研究。通过上述研究,以消费场景为切入点,利用新技术、新消费、新经济,解决环境、人民、繁荣、参与、场所之间的关系,进而构建全新的生态体系,带动成都公园城市的经济繁荣。

课题六:公园形态研究

研究机构:同济大学


领衔专家:吴承照,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博士学位


研究思路:

公园形态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决定了城市价值的增减。公园城市的实施不是单纯的建造公园活动,而是强调公园绿地与城市空间、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发展——一是区域层面上构建完整的自然生态空间系统,奠定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二是城区层面上建立多种类型的公园+功能区、公园综合体等;三是公园城市景观体系建设和城市形象特色的打造,展示城市空间的文化魅力、生态魅力。

课题七:公园城市对城市品牌价值的研究

研究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领衔专家:何德旭,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思路:

探究公园城市对于城市品牌价值的意义和内涵;对成都以公园城市为特色的城市品牌资源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公园城市品牌价值的评估。

课题八:绿色生态价值研究

研究机构:清华大学


领衔专家:汪诚文,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思路:

从四个方面对绿色生态价值进行初步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绿色生态价值经济学理论分析;绿色生态价值指标体系;绿色生态价值综合评价。


本文来源:综合自成都日报、封面新闻等媒体


相关阅读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草案公示

“城市总体规划改革”专栏丨系统构建四级规划体系,成都怎么做?

公园,从“百姓乐园”到“城市客厅”

觉得好,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