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会联办国际设计工作坊,探讨大运河文化资源传承与利用

导读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引来世界关注目光。江苏段是大运河全线历史最为悠久、文化遗存最为丰富、活态利用最好的段落,具备开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试点的良好条件。江苏积极探索这一巨型线性文化遗产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利用范式,今年4月份全面启动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并于6月29日通过专家论证。


本文字数:12815字

阅读时间:36分钟


苏州文化资源丰富、基础条件良好、文化特色鲜明,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国际设计工作坊于2018年11月15日-22日在苏州举办。本次工作坊以“遗产保护、功能活化与空间品质提升”为主题,邀请了近30名国际、国内规划设计专家共同组成专家组协同工作,针对国家文化公园的设计理念、建设策略、管理方式等,进行有针对性和参考价值的规划设计与学术研究。


团队合影留念


2018年11月15日-22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国际设计工作坊”在苏州举行。活动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共同策划,江苏省外事办公室支持,国际城市和区域规划师学会(ISOCARP)、中国城市规划学会(UPSC)、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JUP)、苏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承办。


2016年,《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提出,要“依托长城、大运河、黄帝陵、孔府、卢沟桥等重大历史文化遗产,规划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形成中华文化标识。”2017年,《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框架稿)》拟先期选择长城、大运河和长征开展试点,国家文化公园从概念阶段进入试点建设阶段。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行动迅速,于2018年4月16日启动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牵头,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指导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具体编制任务。2018年6月29日,规划通过了专家论证会。这也是国内首个启动编制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


本次工作坊旨在通过国内外跨领域、跨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探索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规划方法和实施路径,促进运河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与利用,实现历史文化保护与现代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彰显中华文化的持久影响力和文化生命力。


国际城市和区域规划师学会(ISOCARP)邀请9位国际技术专家,中国城市规划学会(UPSC)邀请了来自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的3位技术专家,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选派10位技术专家,以及来自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2位技术专家,共同组成专家组,全程参与研究工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UPSC)特地邀请国内5位专家进行技术点评。

 

开营仪式


11月16日下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国际设计工作坊隆重开营。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副主席Milena Ivkovi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石楠,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受邀出席开营仪式,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刘大威,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大运河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金洁到会致辞。Milena Ivkovic详细介绍了工作坊情况。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梅耀林发布了此次工作坊的设计任务。来自新西兰Unitec国立理工学院(奥克兰)的Dushko Bogunovich代表专家团队发言。仪式由苏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缪学为主持。


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江苏省外事办公室、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苏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苏州运河沿线地区宣传和文化部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苏州分院相关人员参会。现场还吸引了省内外十几家新闻媒体参会报道。


开营仪式正式启动


工作坊任务


本次工作坊选择苏州盘门到山塘街的运河两岸地段作为设计研究范围(长约3.1公里、面积约1.5平方公里),并重点对盘门核心展示园开展概念性详细设计。


1

工作坊的总体设计范围北至山塘街,南至盘门,长约3.1公里、面积约1.5平方公里。


总体设计范围


总体设计从整体层面挖掘大运河及其沿线地区的历史文化价值,关注线性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景观的保护、传承与利用,通过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融入多元城市功能,带动地区的整体复兴和城市活力的提升,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强化对文物和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探索形成将历史文化景观转化为国家文化公园新的理念和实践方法。


2

详细设计范围位于总体设计范围以内,基地临近盘门,面积约20公顷。


详细设计范围


详细设计则是在总体设计的基础上,分析研判对历史文化景观的认知和场所环境,寻求多样化的手段落实国家文化公园特定功能,彰显国家文化公园文化价值。将保护历史文化景观与当代塑造相结合,形成特定的文化地标。改善城市街道和滨水景观,塑造具有魅力的城市界面。优化运河沿线地区交通组织,营造场所空间和氛围,形成内涵丰富、适宜人居的整体环境。


工作坊活动纪实

 

01

第一天  11月16日


16日上午,工作坊第一次工作会议召开,专家团队听取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背景,进行了充分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开展了热烈的讨论。


工作坊第一次工作会议。这样一个临时组建的专家团队如何在7天内迅速融合并拿出成果,着实令人期待。


下午,开营仪式上正式发布工作坊任务。仪式结束后,专家团队对盘门、运河故道进行了实地踏勘,并前往苏州市城市规划展览馆了解苏州2500多年历史、城市规划的建设情况和前景。


晚上,专家团队对大运河苏州段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存在的问题进行头脑风暴,围绕遗产保护策略(Conservation Strategy )、功能活化(Functional Activation )、景观与水体(Landscape and Water Issue)、人群与空间(Space of Different People )、内外链接(Internal and External linkage)五大主题进行了初步分组。


02

第二天  11月17日


晚唐诗人杜荀鹤有诗云:


君到姑苏见

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

水港小桥多


在苏州众多的街巷之中,名胜山塘街,被誉为“姑苏第一名街”。17日一大早,专家团队便带着前一晚讨论过的议题,兴致勃勃地前往山塘街以及盘门周边进行现场调研与踏勘。繁华的临水街巷引起了专家们极大的兴趣,一路上不断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与周边社区的关系以及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利用情况,以便更好地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策略。离开山塘街,意犹未尽的他们又来到规划场地,继续进行现场调研。


结束了上午的调研后,专家团队马不停蹄地召开了第二次工作会议,进行案例研究的分享与分组讨论。诸如瑞士卢圣恩、丹麦哥本哈根、荷兰阿姆斯特丹、法国巴黎、美国圣安东尼奥、中国广州等经典的城市滨水空间规划与设计,为大家拓展知识、打开思维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第二次工作会议。五个临时小组每一次分享观点、产生矛盾、再进一步融合,都要反复地确认是否遗漏了任何可能忽视的要点,真正为使用者提供周全而体贴的设计。


03

第三天  11月18日


工作坊的第三天,功能、场地、联系、文保、水岸空间五个方向的小组进行内部汇报,他们各自从自己的方向,结合现状情况谨慎地做出每一个判断,提出了相当有针对性的方案,其中一些思路甚至让人眼前一亮。


专家团队拥有着无惧困难、务实、面向实施的规划精神。


晚上,以“千年盘门”为主题的沙龙在苏州昆剧院举办。主题沙龙正式开始之前,一曲《牡丹亭 惊梦·寻梦》惊艳了时光,让来自全球的规划设计专家们感受到了苏州传统文化的魅力。苏州市文广新局、市规划局和市旅游局的相关负责人,青年规划师以及本地居民代表来到现场,与专家团队展开热烈交流,共同为大运河盘门-山塘街段建设出谋划策。


04

第四天  11月19日


经历了5个小组的“头脑风暴”与想法总结后,领队19日一大早就提出基于发散分类成果进行汇总,把专家团队分成了背景分析组、3.1公里总体设计组和20公顷详细规划组,并将之前的五组相交叉联系的成果进一步细化落地。


19日,工作坊召开第三次工作会议。专家团队重新分组,需要形成有机的整体方案。


由于三组的内容最终要形成有机的整体方案,会场的题板上满是逻辑清晰的任务书,每组的代表人就各组方案进行阐释后,其他组的专家便在总体设计与详细设计的交叉衔接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为其他分组积极出谋划策。


眼看距离出成果时间越来越近,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工作坊“总指挥”袁锦富总规划师亲自出马,开始在三组间巡游,以便于把控整体的成果。


19日下午,专家团队与苏州姑苏区管理部门开展充分交流,吸纳意见和建议。


05

第五天  11月20日


20日,工作坊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一大早各组进行了方案讨论。经过新的一轮的集中指导和思路梳理,团队再次加紧了方案的深化。入夜时分,专家团队仍旧在会场内紧张“作战”。


20日,第四次工作会议召开,工作坊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


06

第六天  11月21日


21日上午,苏州细雨濛濛欲湿衣,受邀前来的5位点评专家冒雨前往设计地段进行现场勘探。会场里,专家团队们做着最后的冲刺,进行方案审定和汇报预演。


近一周时间、五次工作会议、四次现场集中考察及若干次补充调研,近百张设计草图,数不清次数的小组讨论......终于迎来了激动人心的时刻——21日下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国际设计工作坊顺利落下帷幕。闭营仪式上,专家团队分组汇报了近一周以来的规划设计成果,特邀专家进行细致点评,工作坊还发布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苏州共识’”,引发强烈关注,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共同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持续开展相关合作,不断为江苏省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试点建设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闭营仪式上,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共同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持续开展相关合作。


闭营仪式


近一周时间、五次工作会议、四次现场集中考察及若干次补充调研,近百张设计草图,数不清次数的小组讨论......终于迎来了激动人心的时刻:11月21日下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国际设计工作坊顺利落下帷幕。闭营仪式上,专家团队分组汇报了近一周以来的规划设计成果,特邀专家进行详细点评,工作坊发布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苏州共识’”。


闭幕合影大合影。再见了,亲爱的 “战友”!工作坊,不想说再见!


闭营仪式由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梅耀林主持,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副主席Milena Ivkovic介绍了本次工作坊开展情况。专家团队从认识层面、总体设计层面、详细设计层面分组进行了汇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武廷海,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涛,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袁奇峰,江苏省城市规划研究会理事长张鑑,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五位特邀专家针对三组方案汇报进行了精彩点评。随后,伍江教授代表工作坊发布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苏州共识’”。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杨知评、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岚相继发表总结讲话。

 

梅耀林院长主持闭营仪式


专家点评


武廷海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系主任、教授


国内国际的同行在短暂时间内拿出了令人惊叹的成果,我有三点深刻体会。


第一,运河与文明。中国大运河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但更本质的意义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文明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提供给我们一个更加广阔的视野来研究运河、了解文明。


第二,遗产和文化。近十年来,中国和国际上很多专家都开始对跨区域、线性、带状特征的遗产开展研究,我国这次创造性的提出“国家文化公园”,是对遗产新的认识。本次工作坊汇聚了国内外优秀人才,为我们科学认识遗产,综合解决遗产的保护、利用、共享提供了可实施的途径。本次汇报包括三个层面,第一部分从区域尺度提出了城河共生的命题,提出“回归水岸”,让水再次融入日常生活、实现时代价值;第二部分提出独特、连续、联系等一系列策略,希望展现新时代的沿运繁华图景;第三部分从特色入手,提出发展愿景,从人的尺度进行空间设计。这三个部分紧密地形成了一个整体,是一个大规划落到实处的典范。


第三,历史和未来。苏州作为人间天堂,在新时代的发展取得了很多长足进步,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对遗产保护、利用方面有更高的要求,把历史、现在、未来融为一体,今天的汇报为大家展示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今天早上在参观大运河的时候,我深刻体会到大运河作为一个文化轴线的意义,这样一个地区的设计应该具有更国际化的视野,如果我们能设计好WATER CITY,苏州就能成为一个WORLD CITY,这次设计就是一个完美的诠释。


杨  涛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交通规划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三个部分的汇报是一个整体,从整体框架到详细设计,全程展现了各种艺术、创意、创造,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出的判断、思考、成果都非常切题,是一个反映大运河典型地区的精彩作品。中国正在不断创造奇迹,前进的步伐越来越快,但在面对大运河这样一个主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慢下来,去思考大运河带给我们的意义。因此我认为:


第一,要有更广的视野来认知大运河。大运河和高铁一样,曾经也是国家的骨骼和血脉,大运河的开凿克服了气候、地理环境、技术等一系列困难,也带来了国家稳定、城市繁荣和文化遗产,这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我高兴的看到,这次设计没有局限于大运河,而是充分考虑了周边区域的相关文化资源,让这些文化资源作为一个整体延续下去。


第二,在规划过程中要有更深的文化挖掘。在运河建造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一点不亚于高铁、港珠澳大桥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这些技术成就、科学成果也应当被展现出来。


第三,在规划设计上要有更多更深的细化。比如交通方面,可采用公共交通解决运河周边和古城其他地区间的联系,也可以采用门到门、点到点的信息化设计避免机动车对步行的冲击。


作为示范性的工程,这只是一个开端,如果有机会的话未来我也愿意参与其中。


袁奇峰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苏州在中国甚至世界历史上都很有特色,最大的特色就是水,而大运河作为国家层面的联系纽带,对于整个城市的价值更是不言而喻。但如今公路和铁路的发展建设,改变了水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此时提出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对于提升运河的文化意义是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虽然工作坊的时间很短,但工作是很有意义、有效率的,特别是作为江苏、苏州的示范对大家很有启示。通过设计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第一,看问题非常准,回归水岸的主题非常明确。重新复兴滨水空间很有意义。重新建立城河之间的纽带、进行沿河空间的修补这些方法是很棒的,与现在中国倡导的城市双修不谋而合。


第二,大运河文化公园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文化轴线的缩影,可以同时把很多资源囊入其中。


第三,中国经济繁荣后,人民的需求产生了很大的变化,需要更多的休闲、娱乐、文化资源,盘门地区三个阶段的设计,向我们展示了如何通过微改造重新设计功能,生成有活力的生活、文化、水岸空间


本次工作坊的成果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新的启示,通过创意设计可以为大运河注入更多文化和资源,使得这项工作成为未来一系列行动的开端和引领。


张  鑑

江苏省城市规划研究会理事长


工作坊的成果非常的有效和丰硕,我要为专家们点赞,我来谈几点体会。


第一,开放性。无论是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还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都有世界二字,是开放的。今天的工作坊也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邀请了各方面专家参与其中,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工作坊倡导建立了多部门、多学科参与的工作方法、范式,也实现了之前设定的工作主题。


第二,文化性。苏州有非常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不但在陆地上同时也流淌在水中,我们工作坊的专家提交的成果不仅挖掘了大运河文化,而且也在传承和利用上下了很多功夫,最终是为了弘扬大运河的文化。


第三,共享性。大运河是世界共同的财产,从过去到现在大运河都是活态的。本次设计非常关注原住民,也关注到游客、年轻人和儿童的要求,通过空间共享创造了条件,关注了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也看到设计关注到很多停车、步行、水资源、水污染、绿地连续性等一系列非常细节的设计。


我认为这是一个描述大运河苏州段高质量发展的蓝图,我也相信大运河的明天会更好!


伍  江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


我的印象非常深刻,祝贺工作坊取得了很好的结果,感谢工作组为大运河遗产做了这么好的工作,我也谈几点体会。


第一,由大运河保护到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性。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当中最早的线性遗产,也曾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作用不亚于高铁,更重要的是,拥有这么长历史的运河今天还依然流淌着。对于这样一个活态遗址的保护设计有意义,也很有挑战,这次的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机会。


第二,规划师的角色。苏州建城至今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了,规划在其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而无论国家改革怎么走,规划的意义在现在依然不言而喻。今天我们讨论历史文化保护和苏州发展,规划界同样责无旁贷,更好的城市首先是为人的、亲近人的、富有历史的、充满活力的、更加可持续的,苏州2500年来一直如此。规划也正应该更多关注人的尺度,为我们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城市。


第三,工作坊尽管短暂,但对于国家文化公园和苏州的建设都很有意义。这让我想起25年前参与的苏州第一个国际工作坊,是贝聿铭先生组织的。我相信没有那一次的国际工作坊就没有今天的平江路,我也相信没有今天的工作坊也没有未来苏州大运河上精彩的一段。


最后,我祝愿运河遗产保护从江苏段起始,运河会在未来一千年继续发挥他的活力,今天的工作坊一定会被历史铭记。


总结发言


杨知评

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大运河苏州段是苏州众多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属于活态遗产。它既是文化遗产,也是交通枢纽通道。据统计,每年通过大运河的船舶47万艘,一天平均1300多艘。雨季它是排水防汛通道,旱季是排污通道,功能多样,我们对大运河的重新认识、保护都是目前面临的重大挑战。


各位专家从点状、线状、区域方面都提出了真知灼见,这些建议值得认真思考和借鉴,将会成为今后我们在规划建设管理方面乃至合理利用方面的指导。我想,不光是在形态上要进一步规划建设保护,还要在内容上进一步挖掘,讲好苏州大运河故事。刚达成的六点共识将会是苏州未来保护、传承、利用、挖掘大运河的指导性、纲领性原则。


苏州除了有1200多万居民外,每年有1亿人次的外来游客,大运河如何兼顾两类人群,需要认真研究对待。我想借助各位国际专家、国内学者的建议和共识,苏州将会把古城大运河保护和传承推向新的高度,让苏州百姓和外来游客都能有获得感、幸福感。


周  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


国际设计工作坊7天内形成了高效、专业的丰富成果,达成了苏州共识,其意义超越项目本身,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对线性历史文化遗产的当代复兴,对中华文明的保护传承以及未来规划设计界的跨界合作都有积极意义。


我想谈三点认识。第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江苏试点工作始于年初,形成的概念性工作成果得到了各方较高评价,但由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一个全新的议题,在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理论研究、实践经验等方面都没有成熟的经验,在国际上也还没有先例可循,所以我们邀请国内外专家一起进行探讨,成就中国的运河梦和文化复兴梦。


第二,从空间维度看,线性资源的特点决定它的保护发展必须跨界联动,区域协作。从时间维度看,千年运河流经沿线城乡,成为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因此线性遗产保护既有全线整体的价值共性和保护共性,也有具体段落的个性和地方的独特性,我非常赞成苏州共识提出的“价值整体性”共识和“文化在地性”共识。我个人判定,大运河江苏段是沿线城市密度最高的,也是沿线人口密度最高的线性文化遗产,这就使得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的试点又具有了特别的意义。我相信,此次工作坊的成果不仅对苏州盘门段、对江苏其他大运河段落有积极的提升作用,更对大运河全线起到试点示范作用。


第三,我想超越大运河的具体项目谈中国城镇化转型。改革开放后,中国快速城镇化取得的成就巨大,但同时也产生了相应的城市问题。我们的行业,包括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设计、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等空间议题会变得更加复杂多元和丰富,这就更需要专业、深度、综合、多学科、跨界的协同解决之道。虽然城乡规划面临改革,但我们和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间的合作议题不会减少,也希望此次工作坊开启未来和学会间更长久的合作之旅。


成果展示


总负责人


袁锦富    DushkoBogunovich


Group1

认识层面


项目组成员:

Florence Vannoorbeeck

邰玉婷Tai Yuting

刘春凯Liu Chunkai

刘志超Liu Zhichao

罗超Luo Chao

李苑常Li Yuanchang


项目组利用现状调研、文献查阅和访问座谈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大运河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逐层剖析大运河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进一步明晰大运河苏州段特殊的历史地位和文化特色。继而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维度对大运河苏州段进行深入分析,归纳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设计中需要遵循的九大原则。规划挖掘大运河过去的历史记忆,分析大运河当下的处境状态,描绘大运河未来的美好愿景。利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这一载体,整合大运河沿线具有突出意义的遗产文物和文化资源,将运河视作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引导传统功能的更新和创新产业的植入,加强滨水地区的慢行和水质生态的提升,创造环境友好和不同年龄层喜爱的多样化空间,延续苏州千年以来“城河共生”的传统格局,吸引人们再次投入大运河的怀抱。


Group2

总体设计层面


项目组成员:

John Echlin

Sébastien Goethals

王勇 Wang Yong

冯斐菲 Feng Feifei

汤蕾 Tang Lei

张潇潇 Zhang Xiaoxiao

顾新辰GuXinchen

索超Suo Chao

徐肖薇 Xu Xiaowei


通过制定独特性、连续性、联系性三大设计策略,解决大运河苏州山塘-盘门段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明确其规划建设路径。总体设计组基于三个维度的大运河苏州段认知,首先从遗产资源、城市功能、滨河景观等方面梳理了山塘-盘门段的现状特征;继而提出“如何突出国家文化”、“如何感知运河”、“如何与周边社区建立联系”三大核心问题,并在独特性、连续性、联系性三大设计策略的指导下,通过分段设计和项目策划将设计策略一一落地。其中,重点通过遗产保护、植入新功能体现此地段“历史与未来交汇”的独特性,如加强盘门、胥门等具有国家代表性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展示、结合古城墙与滨水步道打造运河文化展示长廊、布局先锋艺术与流行设计展览功能等;通过空间与景观设计提升此地段南北向的连续性,如设置滨水活动节点、联通滨河绿地与步行空间、增加水上交通设施、整合停车场地、增加无障碍通道等;采用营造多样化的活动空间与优化慢行通道加强与周边社区的联系性,如修复历史河道、设置沿运河支流的慢行步道、打通滨河景观带对外视廊、增设具有吸引力出入口等。最后形成总体空间布局方案,面向古城一侧作为运河文化休闲带,面向新城一侧作为商业娱乐创意带,并构建了蓝绿网络、遗产保护、慢行交通、水上交通等多个支撑系统,希望通过功能更新提升与空间环境优化,使山塘-盘门段不仅成为具有国家代表性的文化公园,也能够发挥融合古城与新城、服务周边社区的活态运河价值。


Group3

详细设计层面


项目组成员:

Milena Ivkovic

Arunava Sarkar

Olga Chepelianskaia

樊思嘉Fan Sijia

黄一鸣Huang Yiming

梁印龙Liang Yinlong


项目组在盘门-山塘段(3.1公里)整体设计的基础上,聚焦盘门周边地区(20公顷),从遗产、区位、文化、门户等四大方面识别出盘门的独特性。以彰显独特性为目标,归纳出识别(IDENTITY)、链接(CONNECTIVITY)、体验(EXPERIENCE)的三大视角,并由此提出了分阶段的设计策略。第一阶段为小尺度城市更新,主要针对文化遗产、吴门印象街区、运河滨水岸线的局部空间进行活化改造,并设计遗产线路、休闲线路将各类公共节点进行串联;第二阶段为中等尺度的物质空间更新,实施文化激活策略,增加盘门地区水上、陆上的文化展示空间、社会交往空间,重点针对盘门水陆城门、水上剧院等进行详细设计;第三阶段为基于城市感知的遗产保护与展示设计,扩大设计范围,统筹规划运河沿线的盘门、水上剧院、吴门印象街区、苏伦场街区、新市路地铁站等五大节点。将盘门路降级改造成林荫大道,形成公共活动纽带,串联五大节点,提升盘门地区的整体形象。


附:工作坊专家


本次工作坊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一线工作人员组成团队全程参与研究工作,团队成员共23人,包括来自于国际城市和区域规划师学会(ISOCARP)选派的9位国外专家、中国城市规划学会(UPSC)选派的3位经验丰富的国内专家(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刘春凯,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冯斐菲,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高级工程师张潇潇),以及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选派的12位规划师。

 

国际专家


1、Martin Dubbeling 杜马丁

荷兰

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主席

 

2、Milena Ivkovic

荷兰

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副主席

工作坊总协调员

专业方向:公共空间设计、历史街区更新

 

3、DushkoBogunovich

新西兰

新西兰Unitec国立理工学院(奥克兰)

工作坊领队

专业方向:滨水设计、可持续战略性城市设计

 

4、Florence Vannoorbeeck

比利时

中国西交利物浦大学(苏州)

工作坊报告人

专业方向:文化遗产保护、城市更新、水相关设计

 

5、John Echlin

瑞士

瑞士Echlin规划咨询

工作坊报告人

专业方向:滨水改建、综合功能设计

 

6、Sébastien Goethals

比利时

ISOCARP副主席技术助手

专业方向:城市流动性、战略性整体规划

 

7、Olga Chepelianskaia

法国

法国UNICITI

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咨询

专业方向:城市遗产政策、气候金融、文化遗产政策

 

8、Arunava Sarkar

印度

阿联酋Ae7 Morse建筑事务所

专业方向:综合功能设计、城市更新

 

9、Yuting Tai

中国

代尔夫特理工博士研究生

专业方向:水相关设计、三角洲城市化


国内专家


1、刘春凯

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专业方向: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城市设计

 

2、冯斐菲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专业方向:古城保护与更新、社区营造

 

3、张潇潇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风景园林高级工程师

专业方向:公共空间、滨水湿地景观从规划到实施全过程

 

4、袁锦富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专业方向:城乡规划编制与研究

 

5、刘志超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副总规划师、研究员级高级规划师

专业方向: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6、汤蕾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主任规划师、研究员级高级规划师

专业方向:旧城更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7、顾新辰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规划师

专业方向:中微观城市设计

 

8、李苑常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规划师

专业方向:中微观规划与城市设计

 

9、樊思嘉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规划师

专业方向:中微观城市设计、建筑设计

 

10、黄一鸣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景观设计师

专业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11、索超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规划师

专业方向:战略规划、城市总体规划

 

12、梁印龙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规划师

专业方向:中微观城市设计

 

13、徐肖薇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规划师

专业方向:中微观城市设计

 

14、王勇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副院长、教授

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院副院长

专业方向:城乡空间发展与治理

 

15、罗超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城乡规划系系主任、副教授

专业方向:城市更新和遗产保护


特邀点评专家


1、伍江

同济大学

常务副校长、教授、博导

专业方向:城乡规划与遗产保护研究

 

2、张鑑

江苏省城市规划研究会

理事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专业方向:城乡规划管理

 

3、武廷海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

系主任、教授、博导

专业方向:城市与区域规划、历史与文化

 

4、袁奇峰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教授、博导

专业方向: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大尺度城市设计

 

5、杨涛

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

专业方向:城市与区域交通规划


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苏州共识


由国际城市和区域规划师学会(ISOCARP)、中国城市规划学会(UPSC)、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主办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国际设计工作坊于2018年11月15日至22日在苏州举行。本次活动以“遗产保护、功能活化与空间品质提升”为主题,来自世界各地的规划设计专家围绕大运河盘门至山塘街段1.5平方公里范围,开展实地调研、公众交流、研究讨论和规划设计。


专家一致认为,中国大运河(以下简称“大运河”)是具有重要历史、艺术和科技价值的世界文化遗产,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经典文化线路,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中国以国家文化公园的方式推动大运河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具有创新性,是一种值得深入探索的全新方式。鉴于此,专家就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形成如下共识:


一、“制度的创新性”共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对《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倡导的“建立一个依据现代科学方法制定的持续有效的制度,共同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理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同类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一种新范式,其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将开启一个新领域,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价值的整体性”共识。大运河文化遗产分布具有突出的线性特征,任何孤立的时间片段和空间片段都无法充分而完整地展现它的全部价值。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要重视对这些文化遗产整体价值的识别与彰显,可通过建立全新的规划管理体系、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来完善保护与利用的整体性,并通过建立统一的标识系统、游线系统、数字展示系统来强化价值挖掘与彰显的整体性。


三、“文化的在地性”共识。大运河贯穿不同的文化分区,承载和展现的文化形态丰富多样,每个运河段落的文化形态都有着极强的本土化特征。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要充分吸收本土文化基因,保持文化的在地性,通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来维持或培育地方特性,更加彰显沿线地区独特人文魅力,从而获得可持续的发展活力。


四、“保护的科学性”共识。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要综合多学科知识,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对文化遗产及周边环境实施科学保护,遵循文化遗产保护要求,建立完善保护体系,妥善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引导周边自然生态环境、城镇景观风貌与文化遗产本体的保护要求相适应,为彰显文化遗产的价值奠定良好基础。


五、“传承的融合性”共识。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应重视与大运河相伴生的各类历史事件、文学经典、节庆习俗、手工艺与民间技艺等的挖掘、整理与再现。要促进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互融合,鼓励探索更多更富活力和持久生命力的传承方式,为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与之相适应的活态功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展现载体,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机融合。


六、“利用的共享性”共识。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在于它的活化状态,公众与运河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应当秉持公众共享的理念,要通过优化功能、完善设施、提升空间品质等规划设计方式增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公共属性,为公众提供更具亲和力、体验感和教育属性的公共空间,让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与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居民文化自豪感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


2018年11月21日,苏州


供稿单位: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相关阅读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国际设计工作坊开营啦!

冀运河复兴,促城北增长 | 《杭州大运河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方案专家评审会召开

觉得好,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