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从名城走向历史城市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Author 霍晓卫 张捷 贾宁
导读
在我国悠久的城市文明史中,有数量众多的历史城市,拥有一定数量的文化遗存资源与不同时期的格局风貌特征,都是我国传统城市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城市群承载着区域文化脉络,历史城市承载着各有特色的城市文脉。
本文字数:7797字
阅读时间:21分钟
作者:霍晓卫 张捷 贾宁
单位: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
导言:
莫让历史城市成为“遗珠之憾”
在我国悠久的城市文明史中,有数量众多的历史城市,拥有一定数量的文化遗存资源与不同时期的格局风貌特征,都是我国传统城市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2年我国设立历史文化名城制度,至今总计有134座城市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76座城市被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截止至2018年)。历史文化名城是从众多历史城市中选取的价值突出、文物与历史建筑集中分布的优秀典范,具有突出代表性。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达不到名城标准或者尚未被公布为名城的历史城市数量才是大多数,这点从清代府城、县城和现代市、县的数量比较可见一斑。
图 1 名城数量与清代府县、现代城市数量(自绘)
另外拿云南省来看,拿云南与面积相当的德国对比各自拥有的历史城市数量和密度, 德国全域“具有历史核心区的城镇”总数有934个,其中296个历史城镇在1991至2012年间得到城市促进基金“拯救古城”项目的支持。对比之下,云南省“6座国家级名城+9座省级名城+7座国家级名镇+18座省级名镇”的遗产总量则显得微薄许多(或许加上传统村落数量可以相当,但云南40座有身份的历史城镇较之全省16个地级城市、129个区县城市、1370个乡镇总数比例确乎很低)。这并非是因为云南省历史城镇资源不足,恰恰相反,作为中国文明进程的重要区域之一,云南历史城镇资源十分丰富多元,亟需被充分认知和深入挖掘。
图 2 云南历史名城名镇数量分布VS德国历史城镇数量分布(自绘)
从浙江省历史城市体系来看,其拥有国家级名城11座、省级名城10座,还有其他县级以上城市44座。通过全面梳理,可以发现台州、天台、瑞安、仙居、兰溪、海宁、奉化、松阳、桐乡、宁海等近30余处“非名城”城市,这些城市在文化遗存本底方面,具备较好的遗产资源条件,同时具有独特的历史格局风貌;它们也是浙江城市作为历史聚落体系的十二大城市价值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浙江区域发展史非常重要的历史城市群基石。
图 3浙江33个历史城市的格局与风貌评估(清华同衡遗产中心:《浙江省历史城市申报潜力研究》)
从山西省历史城市的历史肌理完整度角度来看,全省拥有国家级名城6座,省级名城6座。其他91个历史城市中,历史城区的范围可被清晰辨认的有63个,传统肌理占比30%以上的有36个。
图4 山西省63个样本历史城市历史肌理保留现状及分布图(李旻华:山西古城历史肌理完整度与相关现代城市要素量化研究,清华大学硕士论文,P23)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数量众多的历史城市逐步进入存量更新和精细化发展的时代,它们逐渐进入或者已经进入转型期,历史城市(群)作为整体的文化传承以及个体的特色塑造,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我们不得不面对以下问题:
目前300余座国家级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是否能够代表我国悠久璀璨的历史城市建设的历程、积淀以及文明?
对于尚未被列为或者似乎不可能被列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城市们,我们如何在当下与未来的发展中认真地面对它们作为“城”的价值认知与传承?
01
历史城市的体系性与独特性
不同于传统民居可以通过一些优秀代表进行“样本保护”,历史城市本身太过于巨大与伟大,它从选址、营建到发展的漫长变迁过程,凝聚了太多的人类群体智慧与体力,是突出文化现象与复杂文化载体,一座历史城市的价值真的很难被其他优秀的历史城市“代表”。
认识历史城市的独特价值,至少包括两个角度:作为群体的“体系性”与个体的“独特性”。体系性是说单一的历史城市是具有文化、经济、社会关联性的历史城市群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独特性是说历史城市个体具有的独特的山水环境、文化景观、城市营建体系与地域文化。
1.体系性认识:
理解历史城市群的生发逻辑
我国目前大部分国家级城市群所在的区域,自古以来即是我国人口稠密地区,具备良好的聚落生发基础,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历史城市群的延续。包括名城在内的历史城市群在其生成、聚集、发展的过程中常常依赖或关联于某些自然或文化要素。了解古代城市聚落群生发逻辑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当代城市群的建构与发展。
图 5 现代国家级城市群VS清代人口密度分区(右图自国家地图集编纂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第一册)
(1)受地质特征、自然环境、土地条件影响
依托中国传统农业发育的城市群,一般位于广阔的平原地区。在水网密集的平原区域,如长三角平原地区、成都平原地区,城市均匀分布,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均匀分布有苏、松、常、宁、镇、杭、嘉、湖以及太仓州等“八府一州”,基本延续至今。
图 6 长三角地区、成都平原地区的历史城市聚落(左图自绘,底图来源:王晓伟,龚胜生.清代江南地区疫灾地理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5,30(03))(右图自绘,底图来源: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清代成都府附近图》)
在盆地坝区,往往城市层级结构清晰,首位度较高的中心城市与周围二级、三级城镇成圈层分布,基本符合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典型区域如两湖平原、云南坝区。
图 7 两湖平原地区、大理坝区的历史城镇聚落(左图自绘,资料来源:龚胜生.两湖平原城镇发展的空间过程[J].地理学报,1996(06))(右图自绘,资料来源:吴晓亮著. 《洱海区域古代城市体系研究》)
(2)受政治治理行为影响
作为政治中心的城市,其周边区域往往会形成圈层分布的辅助城市群,担负军事防御、经济补给等不同任务,典型区域如京津冀地区、关中地区、中原地区等。现代京津冀城市群的基本格局与古代城市聚落一脉相承。
图 8 京津冀地区的历史城镇聚落(清华同衡遗产中心:《京津冀历史文化资源脉络研究》)
(3)受交通因素影响
重要河流水系、交通干线等也是影响城市发展与城市群建构的因素。如京杭大运河自古以来即是中国的南北交通动脉,对沿线城市的繁荣发展与城市之间的串联共生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东北地区,近代中东铁路的开发建设导致沿线城市逐步开埠通商,促进了东北城镇聚落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图 9 运河沿线与中东铁路沿线的历史城镇聚落(自绘,资料来源:费驰.晚清东北商埠格局变迁研究[J].史学集刊,2007(02):75-80.)
(4)受宗教信仰等文化因素影响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宗教信仰等文化因素与区域城镇布局也能够相互影响。如传说文成公主认为吐蕃地形如仰卧之魔女,须建寺以镇之,西藏《魔女仰卧图》展示了宗教文化、西藏地形、重要寺庙三者的结合,而聚落与寺庙多相伴而生,这对于理解西藏城市庙宇群与所依托历史城镇群的选址布局十分重要。
图 10《魔女仰卧图》(西藏博物馆藏)
可以看出,很多历史城市都参与建构了历史上的城市群,而历史城市群也是由一定数量的历史城市构成。每一座历史城市在城市群中往往都具有特殊的相对关系(级别、区位、功能等),可以说每一座历史城市对于城市群的体系构建都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2.独特性认识:
发现历史城市的特色魅力
我国拥有特色鲜明的以山水与礼制为基本特征的聚落营建文化,大量未能入选名城的历史城市,在营城选址、城市布局、山水依托等方面也同样遵循着中国传统城市营造规律,有普遍性但又一定因地而异。不少城市至今仍然保留了独特的格局风貌,地域特色分明,展现了自身的营城魅力,也积淀了独有的历史文化。同时,还有众多的历史城市,乍一看以为老城风貌几乎不存,但是进过认真辨析和踏勘,是可以整理出较为清晰的山水古城格局、代表不同时期的风貌肌理片区,经过不同程度的整治更新工作,可以勾勒出山水与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特色空间框架。
图 11 辽宁盖州古城特色空间规划(清华同衡遗产中心:《辽宁盖州古城保护与提升规划》)
必须认识到,中国300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样本数量实在有限,拿历史城市依托的主要行政单元“县”来说,自秦至清,县城的数量大概保持在1000到1500之间,绝大多数历史城市都发展延续了较长的时间。可以说,每一座历史城市,都是中国城市建成历史上“不一样的烟火”。
图 12 贵州贵阳的“山地城市”格局(清华同衡遗产中心:《贵阳阳明文化公园规划设计》)
①-天台
②-平湖
③-海盐
④-宁海
⑤-仙居
图 13 浙江的“平原水乡城市”格局(清华同衡遗产中心:《浙江省历史城市申报潜力研究》)
02
从历史文化名城走向历史城市
毋庸置疑,历史文化名城是历史城市的优秀代表,同时必须认识到,那些大量的一般历史城市也是中国城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和保护历史城市,对于壮大历史文化名城事业,对于挽回前些年大规模旧城改造造成的缺憾、面向未来不走旧路,对于当下的城市品质发展和文化复兴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深化名城制度,并提出借鉴名城保护的技术方法对一般历史城市进行保护以及强调基于保护的发展,强调文化传承与城市特色塑造,这项工作:
有利于摸清名城资源家底、有序推动历史文化名城申报
有利于从宏观视角认知评估历史城市群的整体价值和历史城市的独特性
有利于理解现状城市体系,认识和解决城市体系性问题
有利于理解历史城市群内部的关联性与内聚性,科学制定城市集群化发展战略,通过文化整合来推动区域性经济社会整合
有利于存量时代修复历史城市的山水城市风貌格局特色
所有历史城市都有展现历史记忆与地域特色的发展要求,从历史文化名城走向历史城市,是拓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应对新型城镇化时代城市遗产保护工作的一种积极思路,也是推广名城保护工作体系和技术方法的主要方向与领域。
03
滇中历史城市群解读与保护实践
滇中城市群是云南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所谓“滇中兴,则云南兴”。昆明、曲靖、楚雄、玉溪这滇中四城位于入滇的重要交通线上,自古以来就是云南地域相通、往来密切的区域,也是当今云南省城市发展的核心轴带,历史学家方国瑜先生说滇中政治区划“自元迄近代之建置,无多改易”。因为工作机缘,清华同衡有幸参与的实践案例“昆明-嵩明-曲靖”坝区正是位于这条轴带的东段。
图 14 滇中城市群中的滇中四城(自绘,底图来源:《滇中城市群规划》)
图 15 “昆-嵩-曲”城市区位(自绘)
自元以降,昆明是云南省心脏,曲靖是滇东门户,嵩明是云南府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昆-嵩-曲”坝区具有良好的山水条件,城镇聚落与山水环境有机共生。而当下,“山水格局不显、传统风貌不存”、“建设机械蔓延、扩张需求迫切”等问题是滇中许多历史城市所普遍面临的。通过规划技术手段“对症施策”的前提是正确理解滇中地区历史城市的发展逻辑。
1.昆明坝区:
强化遗存体系保护、彰显名城的整体性
“环滇池分布”和“沿交通孔道分布”是昆明坝区两大聚落格局特征。滇池是昆明坝区山水人居环境的生态本底和文化核心,昆明、官渡、晋城、海口、石寨山等历史城镇聚落沿滇池有序分布。而交通资源是推动坝区聚落发展的强劲动力,远有古代驿道,近有米轨铁路,沿线聚落逐渐形成与发展,是昆明及周边区域重要的“文化线路”遗产。
图 16 昆明滇池与古代交通驿道(清华同衡遗产中心:《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基于这样的人文格局,无论是在坝区还是城市,关注自然环境滇池、古驿道、米轨铁路对聚落生发的影响对于历史格局的维护与修复深有启发。面对昆明坝区存在建设饱和、风貌现代程度高的现实问题,通过“塑体系、显格局”加强坝区整体城市历史景观的保护[1]。[1] 徐慧君:遗产保护视角下滇中坝区大城市特色塑造研究,清华大学硕士论文,P50
在整体层面,需要着力保护坝区宏大巧妙的形胜格局,重点保护古城的择中定位与山水之极的关系,控制并延续古城与“大三山一水”的视觉景观关联、串联构建“翠湖——草海”生态文化景观廊道,加强环滇池体系和古驿道、米轨体系的特色塑造,延续坝区传统人居文化特色。在昆明历史城区层面重点保护传统城市轴线,通过翠湖及周边整体功能与环境提升,加强历史城区北段的“小三山一湖”代表的“半城山水”的整体文化景观的保护,通过传统城市轴带与历史街巷格局的保护,串联历史地标,保护历史城区南段“半城街”的整体格局。
图 17 昆明与周边三山的视廊控制与“翠湖——草海”生态景观廊道串联(清华同衡遗产中心:《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昆明翠湖周边及历史城区提升规划》)
图 18 昆明传统中轴线的“半城山水半城街”整体格局的保护(清华同衡遗产中心:《昆明传统中轴线城市设计与更新规划》)
图 19 昆明环滇池文化景观保护与提升结构(清华同衡遗产中心:《环滇池区域文化遗产体系提升利用规划》)
图 20 米轨织补和串联昆明的城市组团与公共活力节点(清华同衡遗产中心:《昆明米轨沿线改造提升规划》)
2.曲靖坝区:
辨析格局缘由、传承发展规律
历史上,沾益-曲靖坝区形成了具有军事防御目的的“城市聚落群”。主辅大城、军屯卫所分隔并存,互为照应,构成严密的坝区军事安全格局;同时,南盘江作为坝区的经济命脉,将诸多城市紧密相连,并承担着坝区与外界沟通互联的重任,这是沾曲坝子最重要的历史聚落格局特征。保证生态安全、重视防御功能是历史上城镇营建所遵循的营建准则。
图 21 曲靖坝区聚落军事安全格局(清华同衡遗产中心:《南盘江(九龙山--越州段)沿线区域保护利用规划设计》)
与昆明不同,曲靖困境代表了另一类滇中坝区城市面临的重要问题,主要面临的是城镇急速扩张的需求与有限坝区资源之间的矛盾。在规划实践中,有意识地将坝区传统聚落格局特色运用到现代城市规划方法中,以促进城乡格局优化。一是延续组团化小城镇群的聚落分布特点,优化产业布局和吸纳当地人口就业,改变“摊大饼”机械蔓延增长的模式;二是基于生态安全、山水关系进行选址,充分借鉴传统城市山水构图文化模式,传承延续曲靖历史文化特色,同时降低城市未来面临的生态风险,使城市发展更健康。
图 22 曲靖城市自然汇水分析与城市空间组团布局图(清华同衡遗产中心:《南盘江(九龙山--越州段)沿线区域保护利用规划设计》)
3.嵩明坝区:
识别古城的共性与个性、在发展中控制、
在存量更新中取舍
嵩明坝区形胜格局更加完整理想、特色鲜明,围合坝区的山体一脉相承,通过驿道互通往来。但是近年因成为滇中新区的发展重点,嵩明坝区西南方布局大量产业用地,使嵩明古城变成城市无序建设中孤立的盆地,山水特色无从读取,同时古城特色湮没,兼具曲靖和昆明两者的困境。
图 23 嵩明古城山水形胜与坝区聚落体系(清华同衡遗产中心:《嵩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战略规划》)
在嵩明规划实践中,坝区层面借鉴了曲靖方法,归纳坝区聚落生成与发展的特征,充分认识古驿道、山脉水系、民族文化等因素对聚落生发的影响,面向未来的城市发展进行延续历史格局的发展控制;历史城区层面借鉴了昆明方法,提炼节点、边界和路径要素,营造特色空间结构,在现代环境下传承传统设计意图,在城市存量更新的过程中减量取舍、审慎更新。同时注重发掘对于滇中坝区具有普适性的影响因素,如儒学物质空间等思想教化表现特征,构建更为立体的滇中地区城市历史景观体系。
图 24 嵩明古城传统城市格局与历史城区特色空间结构(清华同衡遗产中心:《嵩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战略规划》)
通过昆-嵩-曲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从体系性角度来认识三座历史城市,可以发现它们以区域最大的滇池坝区为一端,沿着山川之间的通京驿道向东北,串联了嘉丽泽坝区与南盘江沾曲坝区,其中曲靖是入滇门户,最为重视军事防御,聚落布局防御特征明显,昆明是府城所在,行政中心,面湖居中而坐,嵩明是连接过度节点的聚落,也是产粮基地,三座城市各有分工,但一体性很强。从独特性的角度来看,三座城市有依山面坝的共性特征,以及暗含重视教化的文庙与行政并立两条古城轴线的相似形态特征,但无论是古城规模、方位、格局等又确实完全不同。因此昆-嵩-曲中任何一座城市的保护与发展,都要一方面强调对梁王山系、河湖水系的保护,强调对古驿道、军事堡寨体系的保护,城市功能的错位与互补,对古城文庙行政双轴线的刻画,另一方面也要突出每座城市的特色,昆明的环滇文化景观、草海生态景观廊道、三山一水,嵩明的黄龙山、儒学塘、嘉丽泽湿地、杨林所城,曲靖的寥廓山、坝区军事堡寨与南盘江沿线环境等,让昆-嵩-曲各美其美。
04
历史城市保护展望
历史城市群承载着区域文化脉络,历史城市承载着各有特色的城市文脉。
从城市群的角度来看历史城市的保护,当代城市群的划分与建构更多地是关注经济、人口与产业等社会因素,而对于城市群所具有的文化关联性、内生性、延续性以及历史城市的独特性研究总体不够重视,殊不知当代城市群所面临的竞合很多时候都是历史的重现,而从文化融合角度入手更有利于达成当代城市群中各城市之间的共谋共建。
从资源的角度来看历史城市的保护,历史城市与历史文化名城没有本质区别,不同之处只是在于完整性的存留程度。原则上,包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在内的现有城市遗产保护方法体系提供了保护一般历史城市的工具包,但是核心思想是在遗产观的指导下,从文化传承与特色塑造的角度,来开展保护与传承工作。这就需要建立历史城市的价值研究为主导,在存量更新与有限的城市扩张中,将保护与城市发展有机结合,彰显历史城市的价值特色,传承历史城市自身、及其与周边山水环境有机共生的文化、逻辑与规则。
历史城市的保护与发展离不开保护技术与机制保障等方面的探索。
未来历史城市的保护可重点关注:
进一步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扩充名城数量,积极公布符合标准、地方态度积极的名城并进行高标准的保护。
或可讨论建立历史城市的概念与制度:研究界定“历史城市”或类似的保护概念以丰富“历史文化名城”体系,提出明确的保护制度与技术标准。
历史城市群的保护:要从全域角度开展历史城市的保护,从而形成遗存连贯体系化的历史城市群保护;延续基于山水环境的聚落(群/体系)建构逻辑和物质形态,理解山水对标关系,保护具有文化景观地标性质的山水要素。从国土空间的角度保护大尺度、复合型文化脉络留存的文化遗产,如大型文化景观(有文化含义的山体等地形地貌、地上地下水系)、连接城市群物资与移民的历史廊道(驿道、铁路、河道等)。解读城市群的发展逻辑与历史痕迹,保护不同时期的区域聚落考古遗址和行政军事经济等复合型功能聚落。识别并强化共同的区域文化认同,如庆典、节日与习俗等。
历史城市的保护:科学选择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技术,应用于不同情况的历史城市。对历史城市进行全面的价值特色评估。研究历史城市不同时期聚落发展形态的清晰界定与控制,展现历史格局。定期评估认定、严格保护历史城市内代表不同历史时代功能与形态的建成片区与建筑。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将历史城市的山水格局、城垣格局、街巷格局、风貌特征、保护要素作为城市设计必须考虑的内容,并指导地方重要建筑设计。通过学习传统城市营建与山水环境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包括生态、安全、文化、景观等内容,并用来指导城市的新建与更新改善。
以上内容应通过更为严格的技术要求在国家层面、区域层面的国土空间规划与文化资源保护专项规划中,以及一般历史城市的城乡空间管制、规划建设、文化发展中予以准确落实,而并非语焉不详的原则性要求,或者在实际规划中可为可不为。
对于一般历史城市的保护,短期来看,可能有些历史城市被前些年的无序建设扰乱破坏,价值不彰,让人悲观,但从长远来看,它们是蒙尘的珠宝,是受损的瓷器,仍然值得擦拭与修补,只是需要明确方向、坚定信念以及更多的耐心与定力。在中国城市进入存量更新、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一般历史城市应该、也必须得到更大力度的关注与保护。
本文来源: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相关阅读
住建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工作
觉得好看就点点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