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何以解乡愁:一个规划师眼中的故乡变迁

刘晋华 中国城市规划 2022-04-01

导读

“中国城市规划”于春节前夕推出“规划师眼中的故乡变迁”有奖征文活动,欢迎大家踊跃投稿,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分享你的回乡见闻和思考。


本文作者刘晋华讲述了他的故乡,高密市西南方向井沟镇金宝山村,在人、居、食、形、业、医、市政等方面的变迁。


本文字数:5829字

阅读时间:16分钟


作者  |  刘晋华

博士研究生。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与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培养。


题    注


高密东北乡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故乡。本文描述的对象是作者的故乡,它位于高密市西南方向井沟镇金宝山村,一个不足200户的小村子。全文通过人、居、食、形、业、医、市政等逐项展开(本村无教育和其他公共服务设施,故未涉及相关内容)。


    引    子    


今年过年没有回家。


我和妻子给爸妈讲解南京的地铁应该怎么乘坐,用高密汽车站到井沟镇的公共汽车为例。


不知道他们到底有没有听懂,但是他们已经去楼下的地铁站观察了好几天了。


去年此时,我给他们买了智能手机,安装上支付宝和微信。


爸爸说,2017年底的时候,在各个乡村做业务还需现金交易,结果短短两个月后的2018年开春,乡村90%的店面都开始使用手机支付,面貌改变之快,让人瞠目结舌。


我想,这是代际交流的结果。


不知道今年,乡村里又发生了什么。


但是一定也是让人惊讶的。


作为农民的儿子,我在一个名叫“金宝山村”的地方生活了14年。


14年之后,去县城读书。


自此就再很少回去。


和我一样的伙伴们都遵循了大致相同的轨迹。


我们的家,变成了嘴里的“老家”。


家确实老了。


图1:山东省高密市井沟镇金宝山村

图片由作者对Google地图截取整理


    人    

老龄化和空心化


年轻人已经成为农村的珍稀动物,他们早已经定居城市。


如果你回去,你会发现自己是孤单的,没有人和你交流。


坐在街头巷尾的,都是生于1960年之前的老人。


年轻的共和国所经历的沧桑巨变,一大半写在他们的脸上。


讲真的,我一点也没渲染或煽情,你去看看就知道了。


他们中的一大半,都无所事事地坐在街头摆弄与他们年龄相仿的棋子。


年轻人生养的更年轻的人,在县城里上托儿所,上幼儿园,并准备接受城市教育。


在时代迅速更迭之际,没有人在乎这些老人。


就像没有人在乎农村。


他们早就被遗弃了,从现代化一开始展示它的威力的时候。


只是那时我们没有察觉。


农村,成为一个被无情贬抑的落后之地。


证据很容易获得。


集市是购买生活必需品的主要渠道,观察买卖者的年龄,可以推测一二。


在井沟镇上按照农历计算,逢“四”“九”是整个乡镇附近20多个村庄的“大集”。


2018年9月份,我去这种自发形成的集市上逛了一上午。


在大约5000人次的流量截面上,大部分都是年长的人,哪怕1个30岁以下的青年,都没有遇到。


图2:没有年轻人的井沟镇大集

照片由作者拍摄于2018年9月23日

 

    居    

权利和现代化


多年以来,政策层面的限制使新的宅基地难以批增


新成立的年轻家庭不得已要与长辈们生活在同一个狭窄的院子里。


名义上是村民,实际上他们没有自己的房子,也没有得到新的宅基地使用权。


同时,他们也没有新的耕地使用权。


当然,他们去县城安家,看上去成了城里人。


有没有什么权利,许多学者告诉我没关系。


好像是没关系。


他们的权利,被不稳定的政策搁置了。保障权利的法律文本上,蒙上了灰尘。


如果这也没关系,我们所沉迷的学术研究还有底线吗?


与此同时,那些长年无人居住的破落宅院,已经被勒令不能自由交易,也不能重新建设。


它们就像得了中风的老人,坍塌在那里。


再也站不起来。


也有站起来的。


只是他们的姿势太丑陋了……村子被铲平了,“现代化”的小区孤零零地矗立在乡野上。


如果这是我们梦中的现代化,那恐怕不要也罢。

 

图3:某A村2009年卫星影像

照片由作者在Google抓取


图4:某A村2017年卫星影像

照片由作者在Google抓取

 

    食    

安全和经济


饭是怎么做成的?


食物与城乡的关系十分密切,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例如第51届国际规划大会(ISOCARP)曾经提出,30%的城市交通与食物有关


老家全部的面食可以来自于自己的双手(没有耕地的住户除外)。


在夏秋两季,自己种的时蔬也基本上能够满足家庭必需的一半。


肉类需要去镇上新开的超市购买。


但是买不到不注水的牛肉。


因为地沟油事件,村民们已经不相信食用油的质量。


他们大部分去邻村里购买现榨的花生油,200块钱可以买5升。


“不贵,主要是放心”,一个和我一样在买油的大妈坚定的说。


厨房有三种形式,燃气灶(灌装天然气)、可移动的炉灶、农村土灶。


燃气灶是主力军。


可移动的炉灶使用方便。

 

图5:在淘宝购买的炉灶,以废弃的天然气罐底加工而成,

适应性强,使用方便。

照片由作者拍摄于2018年9月24日

 

图6:“快壶”,以废铝融化铸造,因烧水速度快得名。

照片由作者拍摄于2018年9月24日

 

当我看到朱之文也使用类似的土灶的时候,我意识到这可能是华北农村的普遍现象。


图7:朱之文使用炉灶

照片由作者在手机短视频软件上截取

 

但是当西北风吹起来的时候,北方和寒冷加之住宅建筑保温性能低劣,土灶&土炕需要运转起来了,煤炭、木头、部分秸秆、生活垃圾等都被填到灶底生火做饭取暖。


2015-2017年间,因治理雾霾而传言老家农村必须取消土灶、取消土炕、铲除烟囱。


谣言说,主动拆除一个烟囱奖励50元钱。


睡惯了热炕的老头老太太们很心慌。


再说也没有取暖的钱啊,本来就没有什么劳动能力了——即使是有,也只能去工厂做没有任何保障的体力劳动。

 

图8:土灶生火做饭场景

照片由作者拍摄于2012年1月31日

 

水质量的问题很严重。


自来水的质量不知道是否达标,如果不泡茶,那个白开水的味道你可能是喝不下去的。


但是装净水器的家庭,太少了。


于是有了一个新的产业——钻深井抽地下水卖,一大桶5块钱。如果计算整个家庭(两个老人)实际饮用水量,买水比安装净水器要便宜。


我想这正是此产业蒸蒸日上的经济原因。


“你放心喝”,老板说。

 

    行    

新工具与新逻辑


他们都不走路的。


日常生活中的自行车也不流行了,一辆都看不到。


一方面,老人骑自行车已经不安全。


另一方面,电动三轮车的出现拯救了绝大多数村民生活生产的需要。


无论是赶集、走亲戚,还是去田野里播种、灌溉、喷农药、撒化肥、收粮食,电动三轮对于老人们的帮助无疑是举足轻重的,正如小伙伴的评价——“无敌的,五菱之光不行。”


否则他们真的干不动农活了。


什么是低碳出行,这个问题或许值得我们重新审视。


尤其是农村的道路规划和设计


一条路从村落穿心而过,许多交叉口完全不满足视距三角,也没有交通信号灯控制。


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路上玩耍,失去了生命。


我的干爹也是。


他骑着电动三轮车,从巷子里出来,被一辆柴油动力的三轮车撞翻。


一个朋友的母亲,两辆电动三轮相撞造成自己植物人,对方逃逸。


惨案已经多到让我们必须提高对农村新型交通工具的应对意识,如果使用城市里的交通规划模式和方法来理解农村交通背后的逻辑,恐怕是要被骂娘的


去县城上班的小伙伴们,在前几年人手一辆“五菱之光”,现在正经历着“换车潮”,从微面换成小型家庭轿车。


停车问题不难解决,院子大门改建宽一点就可以。


豪车当然是要停在路上的,要不然别人怎么能看到呢——在平面上展开的宅院式居住形态中国,胡同是可以被一眼望穿的,你的出行方式每天都在雅各布斯所说的“街道监视”之下。


如此,农村的攀比心理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一同支撑了“换车潮”的形成

 

    业    

消亡与希望


农民是靠什么赚钱呢?


他们没有什么技术,也没什么手艺。


1960年前出生,经历了风雨如晦的年代,他们所受的教育难以支撑其在新时代中必须具有的学习能力。


传统的匠人早已失落。


除了在集市上从事未经工商许可、也未经相关部门严格监管的商贩活动,体力活是唯一必选项。


在物质层面上,土壤条件和水利设施都不算好。

 

图9:干燥的土地

照片由作者拍摄于2016年10月9日

 

图10:荒废的水利设施

照片由作者拍摄于2014年2月2日

 

本村附近的农田土质难以发展蔬菜等其他经济作物,加之乡镇经济组织力量的缺乏,小麦和玉米交替种植的模式称为土地的唯一产出方式。


好的年景,小麦和玉米各自亩产500千克。


坏的年景,比如2016年,小麦亩均产低于200千克。


小麦和玉米的收购价格在每千克2元上下浮动。


如果算上种子、化肥、灌溉、农药、收获等支出,即使加上国家的农业补贴(每亩每季120元),每亩地年收入上限也只能停留在800元人民币左右。


最为困难的是,这种耕作方式消耗的淡水资源是超乎我们的想象的。


2016年5月29日,中央电视台第十三频道曾经报道连续三年以来山东地区因降水不足发生的严重干旱。高密市严峻的供水形势,一度让生活用水短缺,不少农民甚至放弃农业种植。

 

图11:中央电视台新闻报道高密市王吴水库面临的死库容情况

照片由作者拍摄于2016年6月1日

 

所以体力活的选项中已经自动去除了从事农业这个选项,而这,本应该是农民的本分。


去乡镇企业进行重复的手工或者沉重无聊的体力活动,就是不得不选的道路。


相对于种地而言,收入是可观的。


三叔今年50岁,早上7点上班,晚上6点下班,除农忙和重要节日全年无休,沉重的劳作换得每个月5000-6000元的收入——但他说,他已经感觉到累了,干不动了。


我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他。


我只能希望他的工作尽量少吸入甲醛,能够身体健康。


在这种条件下,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为这些渐渐老去的农民添加了新的力量


小麦和玉米的播种、收获已基本上不需人力操作——即使是一个70岁的农民,也可以轻松种植10亩地。


那些自学成才的相对年轻的农业机械操作手们,成为新时代农民的代表。


那些收购未进行脱粒作业的玉米、未达到低含水量标准的小麦的粮食收购企业,拥有全套脱粒、干燥设备,并具备大规模储藏、转运的空间,为农民减轻劳力负担做出了巨大贡献。


图12:井沟镇某粮食收购企业

照片由作者拍摄于2018年9月23日

 

图13:井沟镇玉米联合收割作业和滴灌技术种植的白菜

照片由作者拍摄于2014年10月5日

 

同时,滴灌技术的运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水利的严峻状况。


作为农民的孩子,这也是我内心得到的唯一慰藉。


1950年1月23日,刘少奇在谈话中表示:“由个体生产到集体农庄,这是生产方式上的革命,没有机器工具的集体农庄是巩固不了的。


一言穿透70年历史。


展望未来,随着旧式农民的衰亡,大规模的农场化耕作时代将被迫提前降临,而且已经不远。可想而知,传统农民阶级的消失将带来住宅、产业、人口等乡村规划问题甚至国家层面的政治制度基础问题,如何未雨绸缪是值得思考的。

 

    医    

规范性与健康意识


农村的卫生站在方便就医的同时,也存在不少规范性问题。


2003年冬天,我发生了一次普通的感冒。因高三复习时间紧迫,我将卫生站医生的处方偷偷带到县城一个小诊所,要求医生帮我开药。


县城医生拿到处方大吃一惊:“这些药在十年前就不用了。”


惟愿这只是个别现象。


但是农民的健康意识存在巨大的漏洞。


例如,一旦感冒,他们凭借有医保的庇护就去卫生站不停地挂水。


而医生只给注射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或者大量注射抗生素。


农民一无所知。


他们的生存环境本已极其恶劣。


日常生活中,土灶做饭排烟不完全,导致长期受到烟尘威胁,成为除吸烟外农民患肺癌的重要诱因。


工作环境中,一些乡镇企业在环保、安全层面的不规范操作蚕食着农民工的生命。


案例已不忍心列举。


在这种已经十分严峻的局势下,如果再不能培养农民一种强烈的健康意识,中国未来的医疗支出可能将十分沉重,而乡村的外在面貌也将失去内在活力。


    市    政    

乡愁建设,市政先行


老家基本上告别了旱厕。


各家各户自行在胡同一角挖个坑,储存生活污水和粪便。

坑满了,就打个电话给抽粪车。


据观察,他们生意还不错,说明这种卫生间的模式已经在局部区域成为普遍现象。


国家号召厕所革命。自2017年起,原有的粪坑开始被有组织的改良,但因为需要各个家庭投入部分资金,愿意配合的家庭仅占极少数。


洗浴用的热水基本上使用太阳能。在周围的邻居中,用电热水器的户数为0。


天然气管道正在铺设,老百姓用得上的日子,可能不远了。


农村的垃圾实质上是存在分类处理的。


废品回收站一定程度上承担了这个角色,而不是写上“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垃圾桶。


农民朋友们每天起早贪黑,谁会面对一个垃圾桶时还要思考怎么扔呢?


图14:井沟镇的垃圾回收和整理人员在工作

照片由作者拍摄于2015年6月23日


图15:可回收还是不可回收

照片由作者拍摄于2018年9月30日

 

消防设施是没有的,半点也没有。


如果麦收季节,地里未来得及收割的麦子被不小心点燃,可能上千亩地就完了。


2017年收完麦子之后,村西头残存的麦秸着了火,顺着风势火苗迅速扩大,消防车5分钟之内就赶到了。但是一车水很快用光,没有新的水源,“杯水车薪”,难以发挥消防车的作用。


于是不少村民拿起铁锹,赤膊上阵,勉强应付过去,没有酿成更大悲剧。


农宅没有核发建筑质量合格证,存在安全隐患,一旦成片着火,后果不堪设想。


电力和通信同样完备。


调研附近有多少户家里“有网”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走到一个胡同里,打开手机的WIFI搜索,就可以估计。


因为“有网”,普通的安全监控系统逐渐落伍,可以实时在手机上监控的闭路电视系统在农村已经逐渐开始流行。


与此同时,看家护院的中华田园犬几乎消失了,宠物狗多起来。


加缪所说的那种因听见狗吠而引起乡愁的情结,或许只能延续到我们这一代人了。

 

    结    语    


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一表述从价值取向上给出了中国城镇现代化的前进方向,但如何承载乡愁,仍然是乡村规划的难点。


从以上现实情况出发审视乡村建设,作为规划师的一员,在以下三个层面反思我们的规划工作可能是必要的:


第一,理论探寻。严峻的现实条件当然是在乡村难以进行有效规划、重建乡愁的原因,但我认为,从与人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体验视角来看,学科理论体系中针对中国乡村的规范性理论缺乏恐怕才是本质的深层问题。规范性理论的缺位,使设计者在无法解释乡村、解构乡愁逻辑为己所用的同时,也无法在此视角下探求、引入有效的规范化分析工具、建立技术方法体系。


第二,价值回溯。大量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活动遵循着一切人们可以找出来为其行为作注脚的目的和依据,却忘了人的存在和意义,规划师对乡村问题的分析、对乡愁的解释不能仅采用客位观的视角,同时需采用对当地居民感知、态度与价值观的主位观视角。从这个视角来说,美丽乡村的规划,不能仅仅为了美丽而规划——美丽是内在秩序的外在表达,而不是上帝视角下对外在秩序的强硬规定。


第三,真实设计。应该提倡面向真实世界的城乡研究、乡村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反对乌托邦的、以幻想为设计方法的规划运动、资本运动和土地运动。


愿我们的共同努力能够使20年后的我们不会后悔今天的决定。


图16:故乡夕照

照片由作者拍摄于2017年2月10日



相关阅读

有奖征集 | 书写规划师眼中的故乡变迁 ,过个不一样的年

文章精选丨当建筑“假古董”逐渐泛滥,我们该如何留住乡愁?

“我看乡愁”之大学生暑期调研大赛火热启动

点击“阅读原文”参与春节征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