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城市起源与演化”,第5届“早期聚落与城市”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导读
6月15日,以“中国城市起源与演化”为主题的第5届“早期聚落与城市”学术论坛在武汉圆满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主办。
本文字数:3353字
阅读时间:9分钟
6月15日,以“中国城市起源与演化”为主题的第5届“早期聚落与城市”学术论坛在武汉圆满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武汉市规划编制研究和展示中心承办,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协办,新建筑杂志社和武汉城市研究网络媒体支持,并得到了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大力支持。
学术论坛
会议开幕式由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董卫教授主持。他谈到“早期聚落与城市”系列学术论坛的定位与特色,多学科研究的交叉融合,“大视野”与“长时段”研究的重要性,提出将论坛关注的空间区域沿“一带一路”进行开拓的想法。随后,学会副秘书长曲长虹女士致辞,她通报了本次会议位列中国科协权威发布的高质量学术会议信息平台《全国重要学术会议指南(2019)》,说明历届学术交流活动已得到学界的高度认可,并表达了学会将持续为学者同仁提供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最后,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刘奇志先生致辞,他从亲历的尼罗河流域历史文化遗址调研一事说起,表达了对中外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和展示的差距的感慨,期待本次学术论坛进一步挖掘、展示和传播盘龙城遗址文化的巨大价值。
▲ 董卫教授主持开幕式
▲ 曲长虹副秘书长致辞
▲ 刘奇志副局长致辞
主题报告环节由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委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何依教授主持。何依教授以本次论坛承办方、东道主、学委会委员的三重身份表达了对与会专家的欢迎,特别是多位考古学界大咖的到会,期待他们的演讲和交流能为规划研究者们带来更多的启示。
▲ 何依教授主持主题报告环节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张昌平教授首先做了题为“盘龙城遗址与聚落环境”的主旨报告。张教授对盘龙城的考古发掘历程和遗址及聚落环境的论述分析生动有趣。他着重强调了20世纪70—90年代系列考古发掘工作的重大价值和意义:这一兴盛于公元前16世纪至13世纪,有着300年存在时间的聚落地位,应从学术界扩大到社会认知范畴,验证了商朝政治版图已经扩展到长江流域,因此,盘龙城不仅是武汉城市发展之根,应称其为长江流域文明发展之根。
张昌平 教授
盘龙城遗址与聚落环境
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许宏研究员,他带来题为“中原化视角下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商周城址”的报告。通过对新石器时期至夏商周古老聚落的对比研究,提出方形夯土版筑是中国早期北方城邑的典型特征,并提出盘龙城是二里头、二里岗的方国。对比吴越文化区的数个城邑案例研究,他得出以下推断:迄今为止尚不能确认,吴越大型围垣都邑的存在;地处水乡环境,造就了独特社会结构的吴越城邑;或许如丹阳葛城,以一两座小城为中心组成的遗址群,才是周代吴越都邑的一般形态。最后,他与我们分享了关于石峁城邑的考古研究新进展。
许宏 研究员
中原化视角下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商周城址
武汉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王汗吾研究员,他做了题为“从孤岛沙洲到近代城市——明清时期汉口城市的空间格局与五国租界的治理架构”的报告。他首先介绍了晚清汉口城市空间格局的发展就是一座孤岛荒洲的成长史,即后湖的退化史;接着对明清时期汉口的行政治理架构做了简要说明:汉口沿江地区因商贸发展,逐渐在汉阳府行政版图中析出了独立的厅制,并在此后一跃成为汉口县。随后他从近代武汉租界的面积概况、租界建设和堤防建设三方面展开,总结到:是开埠通商和租界内建设使汉口迅速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因素的近代化城市;汉口五国租界的建立及其三权分立的治理架构促生了中国近代城市治理架构的转型。
王汗吾 研究员
从孤岛沙洲到近代城市——明清时期汉口城市的空间格局与五国租界的治理架构
第四位作报告的嘉宾是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委会委员、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张玉坤教授。他以“长城沿线史前石城聚落空间分析”为题,介绍了近年来用地理信息系统所进行的石城聚落信息采集和分析。包括石城聚落分布的两大区域;从选址、历史性变化和特殊性、不同时期聚落等级划分、可视域分析等方面对聚落空间进行分析;以敖汉旗石城聚落为例与其他聚落进行的比较研究等。最后他提出了研究中的几个疑问与大家讨论,如长城沿线史前石城遗址为何如此密集,土地面积如此少他们何以为生,为何选址于峁等。
张玉坤 教授
长城沿线史前石城聚落空间分析
最后一位报告者为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委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武廷海教授,他以“《考工记》成书年代初论”为题,提出《考工记》中的“考”即为“巧”,古籍中从“工室”到“考工”的转折,反映了著书的“新时代”——西汉时期——对“巧工”的新要求;循此线索提出《考工记》中关于匠人“建国”“营国”“为沟洫”的文本可能取材于先秦或秦汉不同时代;《考工记》与《周礼》《淮南子》等古代典籍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共同反映了战国晚期到西汉初年天下由乱而治的时代趋势。他认为书中对“工”的更为普遍的要求“天时-地气-材美-工巧”能够为当下评价好的规划提供借鉴,即作为“器”的城乡空间和作为“技”的规划技术手段。
武廷海 教授
《考工记》成书年代初论
五位报告人演讲结束后,学术研讨环节由武汉市规划编制研究和展示中心胡忆东主任主持。刘奇志副局长,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刘森淼副馆长,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张松教授,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委会秘书长、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李百浩教授、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史怀昱院长、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丁援副总规划师与在场的嘉宾一起进行了愉快的交流讨论。胡忆东主任总结:通过此次论坛的研讨,对盘龙城的价值有了更深更广的认识,后续将对其时空关系做更多的梳理,以进一步拓展武汉城市历史时空维度。
▲ 研讨环节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临近晚七点,历时近五个小时的会议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夜晚,部分参会委员在何依和李百浩两位教授的带领下,沿胜利街对汉口原租界的历史建筑修缮进行了实地调研。
学术调研
15日上午,来自全国各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参会代表先后调研了遗址博物馆和遗址展示区,通过盘龙城的考古工作,深入了解了中华民族在长江流域的早期聚落文化。
▲ 盘龙城遗址博物馆前合影留念
▲ 遗址保护区环境
▲ 遗址宫殿区
盘龙城遗址于20世纪50年代被发现,是长江流域已知布局最清楚、遗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商代城址,距今已有3500年历史,被考古学者认定为商朝南土中心城邑,遗址所呈现出来的较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完备的城邑形态和功能,在研究城市文明发展史的研究中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新建的遗址博物馆内设有“角立南土”“浪淘千古”“故邑风物”三个主题展厅。精美的展品陈设与现代化的影像变幻之间,参会代表既领略了中国早期灿烂的商代文化,也了解了与盘龙城遗址发现和发掘有关的人物和故事,体验了一场独特的时空文化之旅。
▲ 博物馆内展览主题墙
▲ 内部展陈场景
▲ 互动展品
来源:http://www.sohu.com/a/288712331_347958
▲ 盘龙城遗址复原模型
▲ 博物馆内庭院
临近中午,参会代表抵达武汉市民之家内的武汉规划展示馆进行调研,了解了武汉这座依江而生的城市发展历史,并观赏了气势恢宏的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战略目标的演示视频。
▲ 武汉市民之家
▲ 武汉市规划编制研究和展示中心胡忆东主任为调研者做观前讲解
▲ 武汉规划展示馆内合影留念
此次会议通过盘龙城遗址这一商代大型城市聚落和武汉规划展示馆这两个城市文化窗口,令与会代表深深感受到武汉的深厚文化积淀和人文历史。愿在规划建筑学仁的共同努力下,这座城市的未来既充满时代感和科技气息,又能绽放历史文化之美。
除特别标注外,图片均由主办方提供。
本文来源:新建筑
国土空间规划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引发规划人热切关注。如何贯彻执行中央文件?怎样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四个体系的建设?相信诸君皆有许多疑惑与思索。
欢迎点击文末“写留言”或公众号内留言,写下关于国土空间规划的疑惑和思索,我们将邀请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解答,后期归纳整理成文并与大家分享,敬请期待。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第三届“早期聚落与城市”学术论坛举办,探讨中国城市起源与演化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习近平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从宏观战略到城市设计,如何系统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