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球规划师共商共享健康城市规划策略

现场直击的 中国城市规划 2022-04-24

导读

健康城市国际合作论坛于北京时间5月29日成功召开。本次论坛作为中国科协“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连线全球专家学者,共商“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健康城市发展”。


本文字数:7218字

阅读时间:22分钟

 



北京时间2020年5月29日下午,以“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健康城市发展”为主题的健康城市国际合作论坛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此次论坛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联合国人居署、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具体承办。这是中国科协在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期间,以“科技为民、奋斗有我”为主题,以服务科技工作者为主线,聚焦科技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开放合作,开展的系列国际研讨会之一。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是承办该系列国际研讨会唯一的非医学领域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作为科技大家庭的重要的成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动员国际资源,邀请国内外众多高层次专家,应对全球新冠肺炎危机,从专业角度共同商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在推动国际合作与学术成果转化,解决现实社会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为中国城市规划科技工作者搭建了国际交流平台。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吕昭平,联合国副秘书长、人居署执行主任麦慕娜·莫哈德·谢里夫,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秘书长弗兰克·东特出席开幕式并先后致辞,论坛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和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学院主任迪迪埃·温克诚主持。


主持人:石  楠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石楠表示,我们需要采取措施,需要国际合作来应对全球的挑战,需要找到解决方案,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阐述,城市和社区规划如何让我们更健康、更韧性、更可持续,以应对此次危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开幕致辞


吕昭平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吕昭平表示,健康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如何塑造健康城市将成为各国面临的重要议题,这对于提升国家信用、增强本国与区域经济活力、增加人民满意度,意义重大。在中国,健康城市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许多城市也正在不断探索健康城市建设的有效模式,强调从城市规划、建设到治理全过程都要以人民的健康为中心,应用经济、社会、政策等综合手段提高城市韧性。


他指出,本次论坛围绕健康城市主题,邀请世界各国专家共同围绕健康城市、规划制定、治理水平、引导健康生活方式等议题,集思广益,交流研讨,很有意义。希望本次论坛的各国专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针对人类共同面对的公共安全风险,共同探讨和反思现有城市规划和城市空间治理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的建议和措施,促进全球治理的提升和革新,以科技创新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当今世界人口快速增长,城市发展面临生态环境、公共卫生、教育就业、经济增长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和挑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将是推进健康、韧性城市的有效工具。


麦慕娜·莫哈德·谢里夫

联合国副秘书长、人居署执行主任


麦慕娜·莫哈德·谢里夫表示,此次论坛向全球充分展示了规划领域的专业人士是如何应对新冠疫情的。


第一,城市是社会和经济活动的中心,我们要通过城市规划来有效应对挑战。联合国人居署鼓励全球规划师一起采取措施,来帮助城市改善自己的规划、水资源、卫生情况等,让大家更好地享有医疗服务、公共空间和其他公众基础设施。


第二,无家可归的人和移民特别容易受到疫情影响,我们会关注这些生活在非正式定居点和贫民窟的人们。同时,我们通过各种探索,帮助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我们的城市和人类定居点,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她指出,中国的城市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武汉的朋友们在过去几个月中经受了很多,并对此表示感谢和欣赏。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合作,确保不遗漏任何一个人或地方。联合国人居署还需要7200万美元来帮助64个国家有特别需求的城市和社区,这些资金将进一步支持本国政府提供精准援助,尤其是帮助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为他们提供临时住所。


第三,建设健康、可持续的城市,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联合国人居三《新城市议程》的目标之一。我们正通力合作,促进《新城市议程》的实现,从经济、社会、环境等角度建设真正可持续的城市,让每一个人可以在城市里安全、幸福地生活。她请大家关注联合国人居署和世界卫生组织最近共同出版的指南——《将健康纳入城市与区域规划》,希望在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中融入健康元素,将指南作为一个工具来帮助国家政府、公民社会、规划人士,在治理的各个层面来提高规划。


最后,她再次感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为会议作出的各种准备,并祝会议圆满成功。


弗兰克·东特

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秘书长


弗兰克·东特指出,从新冠疫情爆发到现在,世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后疫情时期,我们所有做规划的人都需要思考未来,思考前瞻性的规划。我们所做的规划工作要有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决策者做出更好的决策,同时也能够为城市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今天,非常感谢能够邀请我通过网络虚拟的社交方式,克服距离感,与大家共同探讨后石油时代和后疫情时代的规划应对问题。


主旨报告



吴志强:疫情冲击下的城市空间治理考验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副校长、教授


吴志强院士回顾了城市发展历程中的冲击与应对。1832年伦敦霍乱肆虐事件,可以说是城市规划应对疫情的起源。吴志强院士表示,城市防疫规划是以空间换取时间,以时间换取防御资源的调配。武汉案例体现了防疫空间换防疫时间这一点。武汉构建了定点医院为核心的应急医疗空间体系。同时,隔离观察点、分级分类诊疗制度等帮助我们有效应对疫情。


防疫的三大学科包括病毒学、传染病学和公共卫生学,吴志强院士认为,城市规划可以在后两个学科上有所作为。通过对疫情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空间和疫情扩散之间的关系。


从国域层次来观察,新冠疫情分布圈层特征,对应疫情的早期、中期、晚期;它们性质明显不同,应分类研究,取得不同扩散阶段的不同特征,分级应对。吴志强院士指出,如果能控制空间内的人员流动,我们能有效控制疫情扩散。


从市域层次来观察,第一,新冠疫情在城市内部的分布与城市热力分布关系密切,而晚间热力比日间热力与疫情分布有更高的对应性。第二,不同城市的疫情趋势特征对应不同的阶段划分。以上海为例,2月26日之前,疫情新增病例经历了从快速增长到逐渐归零的变化,这时是疫情的内生阶段,而之后病例又开始增长,进入外输阶段。第三,分析疫情场所分布特征,以上海为例,大数据发现,病例中社区为主(56%),公共类场所中购物(20%)与交通空间(18%)场所为主要,是重要的传播空间种类。所以,我们必须充分改善居住区的韧性和健康,才能改善人们的健康。将病例场所类型与热力叠加可以发现具有一定的圈层特点:商业、办公、交通类病例基本集中在中心城区,而住宅场所病例基本在中圈和外圈。


吴志强院士认为,作为城市规划师,我们可以充分分析空间数据和疫情发展数据,在对比和关联性分析中找到新的启示。他指出,城市生命视角下重大疫情空间问题的本质,是城市空间面对外来事物的应对能力。好的城市载体可以很好地抵御负外部要素。应该让城市治理回归城市家园,城市家园是城市生命体的核心基本单元,大都市可以看作是生命体的群居现象。城市家园的持续能力、免疫能力、韧性能力决定了城市的生命力。



文森特·纳丁:善用危机——新冠疫情期间及疫后欧洲的城市与空间规划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空间规划与政策荣誉教授


文森特·纳丁主要从疫情对城市和乡村的影响、城市规划和空间规划如何做为两个方面,来思考后疫情时代城市规划师应该做什么。他指出,欧洲城市规划和危机紧密相关,现代的城市规划体系发源于战争中,我们要抓住危机所带来的机会。


他从疫情对环境质量的短期改善、交通与通勤、基础设施服务、商业办公空间、居民生活地点的倾向性、住宅和社区等方面,分析了疫情对城市和乡村的影响。


文森特·纳丁建议将健康议题纳入到城市规划体系当中,对此,他从五个方面做了重点剖析:


就韧性而言,他强调国家、区域和当地层面上的韧性和自给自足,减少生态足迹。


就密度而言,人们生活在密度比较高的空间中,公共设施和服务的可到达性,其实远比密度更重要,要思考如何促进城市转型升级。


就交通而言,各个国家要以适合自己的方式,鼓励人们更积极地出行,减少碳排放。


就居住模式而言,需要充分控制城镇和村庄的蔓延,要进行重新规划。我们需要通过紧凑的、多中心的结构设计,满足人们对绿色空间的需求。


就社区融合而言,要通过新的规划设计来促进社区融合。


最后,文森特·纳丁分析了欧洲的规划趋势,即更具有前瞻性,挑战现有解决方案,充分考虑未来发展需求,适应新的变化。这需要各个学科、各个领域加强合作,也需要政策协调,实现合作与整合。总之,我们要努力前行,不走老路,要抓住危机带给我们的机会。



黄亚平:应对新冠疫情和重塑健康城市的武汉规划实践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湖北省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


首先,黄亚平院长介绍了武汉市基本概况。武汉位于中国中部,市域8569km2,人口约1200万人,城市建成区近1000km2,市域约1/4为水域面积。武汉拥有3500多年建城历史,有“大学之城”之称,在校大学生超过100万人。


武汉构建覆盖全域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体系,在本次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黄亚平院长表示,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战略引领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1)确定以人为本、健康宜居、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目标理念。(2)注重城镇空间组团化、生态空间本底化的空间格局。正因为如此,城市有很多柔软空间和弹性空间,为防灾提供了弹性基础。(3)构筑基本生态控制线,多层次通风廊道。这种宜居的生态环境,降低了城市的热岛效应,同时在疫情期间发挥了有效的生态隔离和通风作用。(4)构建了层级完善、全域覆盖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构建15分钟生活圈,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提供了保障。(5)倡导 “轨道+公交+慢行”。(6)资源化、集约化、减量化、无害化的市政基础设施规划,为城市品质提升、韧性提高提供了基础。


黄亚平院长指出,疫情爆发后,城市规划发挥了重要的应急保障作用,主要体现在:救治隔离设施的选址建设;精准、及时地进行疫情地图分析;精细化社区治理,采取“分条件物理隔离+统一信息服务”;注重区域特殊公用设施的共享利用;编制武汉疫后重振规划等。


最后,黄亚平院长展望了武汉重振的规划转型之路。规划建构了“1+5+X”的规划体系,涵盖公共卫生、应急保障、健康城市、社区治理和经济恢复等各个方面。5月20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联合武汉规划部门组织了武汉疫后重振规划线上专家咨询会。规划提出了健康重塑、社区重治、经济重振、智慧重树等重大战略举措,五项专项规划分别为应急系统与防灾减灾专项规划、健康城市空间品质提升规划、完整社区建设专项规划、医疗和公共卫生专项规划、经济复兴与产业重振专项规划。将五个专项规划转变为一系列行动计划、政策标准和建设指引,突出三个重点:谋发展、补短板、抓机遇,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民生保障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二是系统性和专项性的关系,三是战略性和行动行的关系。


黄亚平院长总结道,此次疫后重振规划不是单纯的技术方案,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硬件恢复,而是包括经济、社会、物质、设施、信心等多方面恢复、重振的规划,是技术方案和一系列政策、计划和标准的综合型行动规划。健康城市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圆桌论坛


主持人:迪迪埃·温克诚

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学院主任


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学院主任迪迪埃·温克诚主持圆桌论坛。


大西隆

东京大学荣誉教授


大西隆教授通过对日本防疫经验的分享,引导人们思考城市如何提高应对传染病的韧性。


他回顾了新冠疫情在日本的发展过程,并对日本政府采取的措施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他指出,日本政府提出的减少到密闭空间和人多的地方、减少近距离接触,是非常有效的。同时,人民的积极配合,也是防止病毒扩散的重要方面。他强调,目前人们对新冠病毒的免疫率还非常低,病毒还会有第二波、第三波的传播,除非研制出疫苗,否则没有更好的应对方式。


另一方面,在防止疫情扩散的同时,恢复正常的经济生活也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已经有很多小型企业陷入破产中。为了保证正常的生活,复工非常急迫。在疫情期间,远程办公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不仅降低了因乘坐公共交通而感染病毒的风险,也使得办公方式更加灵活。以后我们也可以继续探索远程办公、教学,减少通勤人数,同时实行弹性工作制。


费多尔·库德里亚夫采夫

莫斯科国立建筑大学城市规划系副教授


费多尔·库德里亚夫采夫介绍了俄罗斯的经验。俄罗斯跟跟其他国家一样,在历史上曾遭遇过疫病,城市规划也受其影响。城市人口增长导致了一些问题,物质消耗的增加导致自然资源的枯竭,尤其是大城市自然资源枯竭,由此引发大城市的环境问题。另外,城市拥堵也与城市密度有关,这些非常负面的情况最终会间接改变人类的基因,导致不健康的结果出现。从短期来看,可能需要通过立法保护人们的利益,但长远来看,我们需要发展真正的生态城市,平衡好人和自然环境。


我们需要考虑生态城市的城市形态是什么样的。费多尔·库德里亚夫采夫认为,这应该是一个可以自里向外和自外向里转变的系统。我们可以选择两种居住方式,更开放和开放程度低一些的。新型城镇化有很多维度,其中一些因为文化的原因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他指出,最重要的一点是住房要具有多种功能,让我们可以吃饭、休息、玩乐、工作等,以及有很好的服务可及性。有些城市有很好的公共空间,然而有些城市相对封闭,公共空间几乎没法穿越,大家都被封闭在小的房子里,相互没法沟通,仿佛自我隔离。


费多尔·库德里亚夫采夫观察到一些新现象,城市里的人开始更多的离开市中心,出现了分散化、去中心的趋势,同时有了新的基础设施,让生鲜等在几分钟之内就可以快递到家。为了享受更绿色的生活,人们从拥挤的城市离开,只要他们生活在多功能的家里,社区也能提供良好的服务和基础设施,这样的生活模式就特别的好。


哈立德·艾尔·阿德利

开罗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教授


哈立德·艾尔·阿德利指出,新冠疫情促使我们去思考如何建设韧性、健康、安全的城市和空间。


他从问题出发,首先分析了目前绝大多数国家存在的韧性不足、交通拥堵、健康基础设施不足、开放空间不够、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他指出,这需要范式转换,从规划城市到让社区更加可持续,城市策略需要涵盖环境、经济、社会方方面面。


哈立德·艾尔·阿德利从五个方面分析了一个有效的城市策略应该包含的内容:


第一,城市需要一体化的城市韧性,要把提高城市韧性作为规划的主要目的。


第二,要解决公共交通便利性的问题。无论是中小城市还是大城市,都需要很多公共空间,来为城市提供空间疏解功能,提供逃生的开放空间,而这需要公共交通把城市的各个角落都联系起来。


第三,规划应促进人们社交,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重新组织和架构,要加强区域性或者局部性的服务、交通和经济发展。规划需要满足社区发展需求,使一些基础设施具有冗余性,以适应新的功能需求。同时,在土地利用问题上,要考虑功能改变的可能性。


第四,重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考虑远程治疗、视频会议、远程办公与教学,把数据融入到区域性系统,以更好地应对危机状态。


第五,形成一张应对危机的地图,完善应急机制,在疫情发生后,引导人们到安全的地方去。弥合技术和监管之间的差距。利用这种危机地图,重新思考规划,让城市和社区得到更好的规划,更好地应对危机。


彼得罗·加罗

意大利规划学会国际事务协调人


彼得罗·加罗介绍了疾病大流行期间罗马的日常生活空间。建筑应该为邻里而设计,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主要依靠公共交通方式,我们创设的邻里应该是自给自足的,这些社区当中的人应该能够通过行走获得所有的信息,城市规划师一百年以前虽然没有可持续性城市的概念,但他们当时就是按照这个理念在设计罗马新城。这些邻里空间有非常独特的以人为尺度的空间特点,人们希望有更高的生活质量,也希望生活在人多的地方,但怎么样保持生活质量,这就是城市规划师需要考虑的事情。


 “Stealing a Walk”是关于邻里空间当中的行人路线问题,居民可以选择不同的行走路线,互相之间可以有机会交流和了解。新冠疫情下的封城限制了人们的活动,但也让人们团结协作。邻里空间里面的人开始交流互动,人们更好地了解了他们的邻居,同时也很好地了解了他们的城市。


有韧性的街道让我们看到公共空间的韧性。因为疫情封城,室内市场不能开放,但露天市场通过采取一些防护措施,是可以开放的,并继续为人们提供他们所需的生活用品和生活资料。


彼得罗·加罗指出,邻里间的设计特别适合以人为尺度的城市空间设计,在疫情的紧急情况下这种设计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处,让人们之间有更多的交流和互相的帮助,这是日常城市设计的活力。


成果发布


段  进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


段进院士在本次论坛上发布了《应急传染病医院的选址、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导则》。他指出,在这次疫情期间,中国各行各业都做出了卓越努力,同样规划和建筑学科在这次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中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在基础环境建设能力方面是抗疫体系中重要的一环。


段进院士介绍了武汉方舱医院建设的经验,而《应急传染病医院的选址、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导则》为保证应急医疗设施建造和运行高效性、安全性奠定技术基础。这一标准的发布希望能够为国家和国际抗疫提供经验。


劳拉·彼得雷拉

联合国人居署规划、财务和经济处处长


劳拉·彼得雷拉为大家介绍了联合国人居署和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发布的成果——《将健康纳入城市与区域规划》。这本书的基本理念是把城市规划的目标、工具整合起来,关注空间规划因素,包括土地交通、绿色公共空间,希望能通过城市规划重塑生活环境,通过健康方面的规划,保护人们免受污染和各种潜在健康风险的影响。


这本书将规划和卫生领域的相关人士聚集到一起,积极地跟决策者合作应对危机,帮助决策者更好地做出决策,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书里也提供了一些方法和战略,劳拉·彼得雷拉称之为资源手册,它为使用者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资源,不仅有基本框架、指导方针和实用工具,还辅以具体案例。


关于健康城市的建议


 

伊丽莎白·贝尔佩

健康城市和韧性城市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各国需要加强合作,制定相关的指标体系,改变不公平的情况,消除城市邻里间的鸿沟,保护好人类共同的未来。


文特森·纳丁

规划应该充分了解和尊重民意,并给予他们足够的信心。另外,要投入更多资源重新激活经济,确保一些资源下沉到社区层级,促进社区融合。

 


 

黄亚平

在未来城市空间规划管控中,要把可防御的空间体系纳入到规划目标和政府管控目标中。可防御的空间体系包括四个要素:韧性的防御空间结构、合理的防御分区、尺度适度的防御单元、关键布控的节点。



大西隆

建议日本政府鼓励远程办公,以降低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费多尔·库德里亚夫采夫

政府要充分利用这次疫情探索新现象、新趋势,保证城市正常运转。


哈立德·艾尔·阿德利

自给自足性,对提升本地生活的多种多样性非常重要。

 


 

彼得罗·加罗

我给政府的建议是珍视社区。


段进

在城市规划当中以15分钟生活圈为基础,建立一个分层次、灵活应对的空间单元体系。

 


 

劳拉·彼得雷拉

我的建议是地方政府应该做有前瞻性的规划和计划,做到未雨绸缪。


最后,石楠秘书长对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国人居署、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以及参会的各位嘉宾表达了感谢,希望各方不仅在新冠疫情方面积极合作,在其他工作方面也能够继续合作。


包括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主席、波兰规划师学会主席、肯尼亚城乡规划师学会主席、香港规划师学会会长,联合国人居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亚洲开发银行、印度尼西亚国家开发与规划部等机构的专家官员,以及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意大利、阿塞拜疆、奥地利、荷兰、黎巴嫩、秘鲁、菲律宾、印度、荷兰、卡塔尔、伊拉克、阿尔巴尼亚、突尼斯、埃及、爱尔兰、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肯尼亚、加纳、比利时等20多个国家的500余位专家学者在线参加了会议。


*根据会议发言整理,未经专家审阅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疫后重振、规划引领——《武汉疫后重振规划》听取全国专家意见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又一个!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正式发布团体标准《应急传染病医院的选址、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导则》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71个实用“工具包”——联合国两机构打包送给您!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