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组织全国顶尖专家为武汉疫后提供咨询
导读
5月20日,《武汉市疫后重振规划》专家咨询会在线上召开。专家认为武汉疫后重振规划是非常及时并具有创新性,也是武汉重新出发的新起点。同时提出要以本次规划为契机,为中国讲好武汉疫后重振故事,为世界提供疫后重振样本与表率,重振全球复苏信心。
本文字数:2634字
阅读时间:8分钟
5月20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通过线上视频连线共同组织召开了《武汉市疫后重振规划》专家咨询会,学会邀请了十余位专家,就武汉市疫后重振工作,进行了线上咨询。
在听取本次规划汇报后,专家们对武汉规划人员勇于担当、主动作为、超前谋划的工作作风表示崇高的敬意,并对现阶段规划成果表示认可。专家认为武汉疫后重振规划是非常及时并具有创新性,也是武汉重新出发的新起点。同时提出要以本次规划为契机,为中国讲好武汉疫后重振故事,为世界提供疫后重振样本与表率,重振全球复苏信心。
张京祥:讲好中国故事、武汉故事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学委会主任委员,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本次规划非常必要和及时,疫后重振规划不同于纯粹的灾后重建规划,建议提高规划站位和认知高度,利用这次机会讲好中国故事、武汉故事;防灾设施规划要讲究平战结合,控制好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的关系;规划内容需加强对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研究;处理好不同规划对象和内容层次之间的关系,包括“国际”、“国家”、“市民”三个群体,“重振发展”和“重塑安全”两个目标;在武汉都市圈层面,规划应从产业链、供应链组织的角度考虑区域协作对策。
张勤:通过“强基补短”提高城市韧性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
本次规划的出台时机很好,“1+5+X”的规划框架具有统领性,专项内容完善,具有可操作性。建议调整规划的分项目标,在健康发展的维度,通过“强基补短”提升城市韧性;加强经济振兴策略与现状问题的对应关系,针对第三产业的眼前困难提出具体措施;强调城乡融合、市域一体的规划理念;强化“完整社区”的经济、社会属性,“繁荣”是社区的必要建设要求之一;构建完善的医疗和医学设施体系,考虑集中式布局,打造国家级医疗中心;强调软实力的建设,针对社区级医疗设施,重点提升医护人员的数量和能力。
樊杰:探索常态化规划和公共应急规划有机结合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本次规划的重点是赋予城乡空间新的内涵以及空间之外的概念延展。建议进一步梳理规划内容,明确常规内容和特色内容;提升规划定位,将本次规划作为疫后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试点,适当提高标准,起到创新示范作用;加强公众参与,将企业、政府和个人的意见作为规划的重要出发点;深入研究健康城市的基本要求,在经济、产业规划方面提高站位,从区域协调角度明确武汉的经济地位和产业发展方向。
潘安:将社区治理融入规划编制和管理之中
广州市规划协会会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本次规划的总体框架和专项内容都较为完善。建议深入研究社区概念,将社区的特点融入规划编制和管理中;拓展研究对象范围,在城乡发展中不仅要控制人口密度,也要控制其他生物的密度;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市民的生活方式经过此次疫情后发生了根本变化,建议研究、归纳疫情启示,引导城市未来发展方向。
叶裕民:构建“安全、宜居、繁荣、美好”的规划逻辑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城乡规划实施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本次规划内容的“疫后”特征突出,提出了一套系统性的答案,建议在此规划基础上提炼形成“安全、宜居、繁荣、美好”的规划逻辑。增加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研究,回应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关键问题;加强产业规划研究,明确武汉的产业转型升级方向,构建完善的产业体系;加强对疫前离汉流动人口的分析,回应流动人口市民化的问题,制定应对措施;加强对城市边缘区中低收入人群的保障措施研究。
唐子来:提升武汉凝聚力、吸引力、竞争力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
本次规划是一个特殊的灾后重建规划。全球城市的前提是健康城市、宜人城市,建议在规划中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梳理、总结武汉疫情启示,要将防疫规划纳入防灾规划体系中,注重降低疫情应对成本,做到“以防为主”,同时在疫后重振规划里体现韧性,设置应急预案;规划策略中要强化补短板的内容,增加具体措施,并进一步细化。希望武汉通过提升凝聚力、吸引力、竞争力成为一个全球城市,一个健康的、韧性的大城市。
李枫:完善原有专项规划,制定分期实施计划,切实发挥规划作用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总体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自然资源部空间规划局副局长
规划内容较为全面,“重树、重振、重治”的战略举措是亮点。建议明确规划的定位和作用,研究出哪些内容应纳入本次规划,哪些内容还需要规划完善,将原有的专项规划进行拾遗补缺;梳理内容、聚焦重点,制订分期实施计划,处理好整体和特定、长远和近期、全局和重点之间的关系;强化成果内容的自洽性,与现状问题相对应,将5个专项规划中的空间建设重点和近期建设内容进行充分对接。
吕斌:从管控型规划转向治理型规划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规划编制得非常及时,对现状问题的复盘研究事实求是,对规划对策的考虑完善细致,具有较高的探索性、引领性、示范性。建议从管控型规划转向治理型规划,从总体、微观、设计等层面强化“治理”成分,体现“全民参与”理念;在社区层面加强体制机制研究,本次疫情中的突出问题集中表现在了社区层面,因此要在“社区重治”方面深入社会治理的方法;本次规划包含行动规划内容,应以近期三年为重点,制定统一的行动计划和面对不同层级的实施推进机制;注重常态化防控背景下的重振策略,制定相应的规划措施。
李晓江:更加关注对疫情当中受灾的弱势群体,关注绿色发展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本次规划具有非凡的意义和价值。建议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加强对于不同阶层的影响分析,特别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提出应对安全健康的城市空间要求,重点是针对城市的生产和居住场所,在居住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提出具体对策;同时要注重多种视角分析,不仅积极落实国家战略精神,也要关注不同专业、阶层的个人和企业群体的不同需求;进一步强调绿色发展理念,更多地关注“安全、健康、和谐、宜居”的城市发展目标。
石楠:强调现代化治理模式,重视文化竞争力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本次规划内容全面,现状评价和分析也合乎经验。建议深入分析现状问题,从价值、理念、宜居等角度找出问题症结,提出具有突破性的规划思路;要提高定位,从全球化的角度考虑未来发展目标;要强调现代化治理模式,政府的决策更多的在于制度和政策的供给,而不是直接干预市场或者作为市场主体;同时应增加风险综合评估内容,考虑灾害发生时设施对人类的支撑时间,以及平时战时的转换关系;从城市文化的角度寻求新的发展,分析文化竞争力的优劣势,重视文化驱动力的作用,有效带动武汉的长期发展。
*按专家发言顺序为序,根据记录整理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疫后重振、规划引领——《武汉疫后重振规划》听取全国专家意见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习近平: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2020全国两会 | 聚焦全国政府工作报告中城乡建设工作重点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