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凯:建筑与城市应当互相成就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2020先导展 Author BUAB

本文来源: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2020先导展(ID:BUAB2020)

导读

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访谈计划由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组委会发起,邀请国内外30余位知名的城市、建筑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城市、建筑、北京、未来等关键词进行访谈,记录其对当下重要议题的思考,倡议和展望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的责任和未来。本文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的访谈。


本文字数:2610字

阅读时间:8分钟

 



01

建筑和城市如何在复杂中寻求平衡?


复杂性这件事情,在城市里面体现的是最充分的,因为城市是多要素构成的。城市里面,除了和我们建筑最密切的物质环境这一块,其实还有很大一块生态环境,还有很大一块社会环境,所以它的复杂性是体现在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西西里岛上的这些建筑,或者是希腊的白色民居,或者是以色列的一些民居,或者是西班牙的这种红屋顶和浅黄色的墙,又或者是我们中国的江南水乡粉墙黛瓦……这些都是建筑和城市的互相成就。我们觉得这个城市有特色,进入我们眼帘的第一印象其实是建筑。


所以我觉得好的建筑和城市的关系,是能共同形成一个符合地域自然、地域文化,和地域社会环境的特征和特色。重庆一个山城,苏州一个江南水乡,或者北京这么一个平原城市,首先就应该给人以不同的形象,我觉得这是城市和自然的一个关系。我们现在看到的千城一面和忽视生态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山区也建高层建筑,和山比高;平原也建高层建筑;江南水乡应该顺着河、顺着风向做建筑,也像北方一样的拉方格网。


第二个我前面也谈到了,建筑、城市和社会的关系。无论是北方、南方或者是少数民族地区,汉族地区也分不同的文化的特征,江南文化也分不同的亚区,这个里面也有很多自己的不同的风格。这个方面如果我们考虑到的话,包括街巷组织,或者说街区的大小的尺度、建筑的高度、建筑的色彩、檐口、屋顶,其实都可以做一些文章,这些和社会文化都有很大的关系。


02

科技/艺术/或其他是建筑的未来吗?


严格意义上讲,我们现在看到的,或者说现代建筑师做的任何一个建筑作品其实都是科技产品,因为我们的材料、建造方式、工艺,甚至于工法,都是和技术脱不开的。将来实现精细化的设计、精细化的组装、精细化的管理,其实都离不开科技。


现在人的发展,很难讲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我们现在越来越脱离自然了,但是人本身其实是比过去脆弱的,对温度和光照的感觉越来越敏感。所以这些年来有了很多新技术,包括LOW-E的玻璃、隔热的墙和砌块,或者是传感器带来的室内的温度的变化,当然现在又谈到了可持续、绿色、低能耗等方方面面。


可能接下来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科技、艺术和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回到我的建筑设计,回到我的城市的场景时,可能会出现新的空间,或者会出现第三空间。过去的空间可能都是单一的,要么是办公的,要么是卧室,要么是咖啡馆。现在咖啡馆可以办公,会议室可能干别的。


我觉得可能空间的这种多元化、多义性,会不断地以新的方式呈现。


03

疫情会对城市的未来产生什么影响?


我们经常讲,中国的城镇化分上半场和下半场。大概到2030年或者2035年前后,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会达到百分之75甚至于80,这个概念就是14亿人中有10亿人在城市。那时就不会再像前三四十年,有那么高歌猛进的快速发展,这就是一个很大的转折。转折的意义在哪?就是我们的城市的主要工作不再是重“建”,而是重“管”,管理很重要。在这个背景之下,北京的下一步的发展就不是盖新房子的事,而是运营的管理,以及高效率或者叫精准化的管理。


疫情的时候,我们做过一个调查,问疫情期间你觉得什么最缺?最后收到了将近7000份的问卷。首先,小区一封闭,买东西不方便;第二个事情很有意思,理发不方便,原来觉得这个不是个事,后来发现是个大问题,因为北京的理发师绝大部分是外地人;第三,小区封闭之后发现小区里面楼太多,绿地太少,活动空间太少。


如果是按户籍人口算的话,我们差不多已经到了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所定义的“高度老龄化”这个阶段。这个时候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养老问题,而我们大量的社会机构没有建设起来。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要居家养老,居家养老孩子又不一定照顾的了,那么这个问题在社区里面能不能够解决?


再有就是医疗设施的短缺。我们做过一次调查,疫情最严重的的武汉有很多医院,武汉的医疗水平在全国算是高的,特别是三甲医院的数量和床位数,如果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全国前5位的,因为武汉是华中地区最好的一个中心城市。但是在步行15分钟之内能够到达附近医院的比例不到10%,也就是说都集中在中心城区。这个数字我原来还不太相信,直到后来在北京开会,发现北京市其实也是一样的。北京市的三级甲等医院都主要集中在二环以里,有几个在三环以里。所以你在北京的四环以外要看病是很不方便的,更不用说社区层面医疗设施的不足。所以,北京如果发生同样规模的疫情,一样会措手不及,这都是我们的一些短板。


总的来说,我觉得疫情会使得城市发展的理念、方式、建造的内容都有一些比较大的变化。


04

北京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


北京这个城市还是非常有意思。我小时候在南方长大,但是我很喜欢北京,北京给人一种很舒朗很大气的感觉,这个和它的首都身份是匹配的。从明朝以来600年的故宫标志着它是一个历史上的首都,现在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首都。北京这种舒朗大气的特色和风格,保持到现在是不太容易的。


北京也是个多元化、多样化的城市。我们院里的一些老总们也经常讨论这些事情,说北京的城市特色到底是什么?猛一看好像差不多,但其实北京有不同时期的建筑,包括皇家的、民国时期的、新中国建国初期的、文革期间的、80年代的、90年代……其实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不同的区域风貌。就像是马赛克也是由不同的颜色拼起来的,当颗粒度变小时,看到的应该是不同的、多元化的、一个一个的街区和空间。


所以我希望北京的未来发展还是能够在首都这么一个疏朗大气、服务好中央的大背景之下,形成一个能够具有多样化,能够在世界的文化、世界的多样化的发展里面有一席之地的这么一个城市。


05

北京需要什么样的双年展?


其实刚才已经提到了,多样化和包容。


我觉得包容性要大,中国人搭的台子不能都是中国人唱戏,应该搭给全世界唱戏,不能搭给一种思想、一种流派、一种风格,而应该是一个多样化的平台去促进共同的交流,因为文化其实不分优劣和高下。物质层面的东西可以是飞机导弹比长矛大刀要先进,但文化没有这么一个比较。这个是很重要的一点。


第二,我觉得在北京办双年展,可能和两个方面有关系。一个是特大城市,特大城市和一般城市还是不一样,特大城市到了一定的规模之后,它那种复杂性要比一般城市大很多。二是首都,首都和一般城市也还是不太一样。我觉得有些话题可能是开放的,不是一次性能谈完的,可以每次都和不同的专家来谈,可能会谈出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然后碰撞出一些火花。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王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初步认识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王凯:后疫情时期的规划行动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现代城市的本质是现代人的塑造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