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赵万民:“论西部山地人居环境科学” | 长安论坛

赵万民 中国城市规划 2022-04-24

导读

2020年城市规划·长安论坛于11月20—22日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成功举办,本次论坛聚焦“国家战略和西部规划使命”主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山地城乡规划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重庆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赵万民教授,应邀作了题为《论西部人居环境山地科学观》的精彩主旨报告。


本文字数:3032字

阅读时间:10分钟

 


 

赵万民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山地城乡规划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重庆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面对我国当前西南地区山地城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结合人居环境科学思想的精髓,赵万民教授主要讲述三个方面认识:第一是向吴良镛先生学习人居环境科学;第二个方面是山地人居的“历史观”与“生态观”;第三个方面是基于三峡人居环境建设的地区建筑学,提出探索山地人居环境科学,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01

追随吴良镛院士学习人居环境科学


吴良镛院士人居环境科学思想精髓是将我国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的现代思维与传统人文与哲学理念融会贯通。人居环境科学思想与我国西南山地城镇化发展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山地人居环境建设发展新路径。



山地建设是我国城镇化必然阶段(2017年平均城镇化水平46%),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关注地区。国家“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战略”“三峡工程建设”等重大工程,都与山地城乡建设密切相关。


国家“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向山地区域战略发展


山地是国家西部战略发展的重要内容。山地城乡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工程技术创新,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科技任务。


三峡库区人居环境建设实践案例:重庆万州城市建设


山地具有特殊科学定义。对平原人民来说,山地是生态绿地、是公园景观、是疏散场所、是休闲空间;对山地人民而言,山地是居住场所、是工作环境、是交通方式、是安全保障、是人居环境整体空间品质的构成和生存依托。


甘肃舟曲泥石流整体滑坡淹没山地城镇(2010)


山地人居环境研究的科学价值在于,山地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近年西南连续的自然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洪灾等)多发生在山地,相当部分城镇灾害损失,与山地城乡规划科学技术水平有关。


山地城乡人居环境空间构成(三峡库区城镇,2016)


山地人居环境研究是协调城乡建设与复杂生态环境、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学科技术,通过技术方法和合理途径,建设安全健康、理想优良的生活环境。


02

山地人居的“历史观”与“生态观”


山地人居历史观


中国传统人居环境的哲学思想与空间形态,与山水环境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从古至今,一脉相传,上下几千年。


中国传统山水聚居观:


非于高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管子);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孔·孟);


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以山水为血脉,

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唐·宋)


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秀(明·清);


城市得山水而灵(当代·吴良镛);


看的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新时期)。


农耕文明时期的山水环境与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文化理念、崇尚自然的审美取向相吻合,构成中国传统人居形态和自然生态的高度融合和生活价值取向,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山水人居观”,传承下来并影响后世。


陕西西安半坡,中国早期聚居遗址复原模型


西安半坡聚落可以看作是中国最早的人类聚居模型,今天看来更像是一个原始城市和建筑的行为。聚落构成人居环境的主要物质要素有:山体、河流、壕沟、广场、公共建筑(大建筑)、居住建筑(小建筑)等,其本质是人的生活空间营造,它的载体是山水环境。山体、河流、壕沟、广场、建筑与环境元素等共同构成人居环境空间模式(远古时候)。

 

西安半坡遗址复原平面图


从历史发展来看,亘古不变的是山水环境的构成以及对人类聚居行为的支撑作用。中国传统“人居智慧”典例之一如下。



四川乐山,古称嘉州,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第三批),城市的山水人居格局极好;重庆大学黄光宇教授总结出乐山“绿心城市”的生态模型,为我国生态城市的典范。


四川乐山:山水环境所形成的“绿心城市”生态格局,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


从城市规划来讲,中国古代的城池建设历来与山水环境密不可分:靠山、临江;城市诸景、城市水系、城市寺庙景观、城市园林景观、城墙外厢景观等等。


山地人居生态观


山地人居环境品质建构最本质的支撑体系是生态环境的健康和人与环境的和谐。

山地人居环境生态性构成特点的四个方面


圣人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孔子《中庸》)。对于“人居环境”的科学观,此处的“中庸”思想,就是做事情融贯的科学态度,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四川阆中市是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生态建设示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千年古县、中国春节文化之乡。阆中素有“阆苑仙境”、“巴蜀要冲”之美誉,唐代诗人杜甫在这里留下了“阆州城南天下稀”的千古名句。阆中古城是我国四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古城建置完全按照唐代天文风水理论,被誉为“风水古城”。2018年度获《中国国家旅游》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


阆中城市所具有的人居环境山水格局图示


再如:重庆市空间形态的增长和发展与山水环境协同组团发展,进入“二环时代”;城市的空间特色,山水城市、组团城市、簇群城市、山地城市、生态城市等,是山水格局使然。


重庆湖广会馆历史街区,传统与现代协同与交融


03

三峡人居环境建设的地区建筑学


基于山水环境生态作用力,山地人居环境的四维构成为:水域——山域——城镇——人居。



“山形——河流作用力”对人居环境空间形态的构成和影响,城市在山水的影响力作用下产生城市形态。



三峡库区城市、镇的建设和发展,一般选择在山麓下,背山面江,在江河的交汇处形成城市:大江大河的交汇处形成大城市,大江小河的交汇出形成小城市,小江小河的交汇处形成小镇。


“山形——河流作用力”对人居环境空间形态的构成和影响,城市在山水的影响力作用下产生城市形态。


实践案例之一

重庆龚滩古镇保护性移民搬迁工程(2000-2014)


龚滩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重庆市第一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重庆著名旅游胜地,被誉为“乌江画廊核心景区和璀璨明珠”。龚滩古镇位于乌江与阿蓬江交汇处,隔江与贵州沿河县相望,是酉阳“千里乌江,百里画廊”的起点,自古以来便是乌江流域乃至长江流域的货物中转站。


龚滩古镇搬迁选址情况


2007年,位于下游的水电站开始蓄水,而龚滩古镇也将有大部分淹入水中。为了保留龚滩古镇原始风貌,对大部分土家风格历史建筑物进行了异地搬迁和重建。


龚滩古镇搬迁的过程:2005-2015年


异地重建后的“龚滩古镇”依然坚持“保护历史的真实性,保持风貌的完整性,维持生活的延续性” 。如今的龚滩古镇完整再现了古镇传统风貌,获评2017最受网民喜爱的十大古村镇。


龚滩古镇移民搬迁的社会性贡献

2017年新龚滩古镇全年接待游客181.97万人次,同比增长17.05%,旅游收入超5亿元,同比增长13.74%,总体呈现出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各项经济指标迅速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


截至2017年底,新龚滩镇城镇建成区常住人口6548人,人均旅游收入超7.64万元。


“新龚滩”古镇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重庆市第一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重庆著名旅游胜地,被誉为“乌江画廊核心景区和璀璨明珠”。


04

小    结


中国的西部地区,城市和建筑文化历史深厚,生态独特,形态丰富多彩;从历史观、生态观方面,探索人居环境建设的时代性及其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并具有开创性的学术生命力。


山地人居环境的研究与实践,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和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也将为我国“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增添更加富于创新的成果和学术影响力。


供稿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王树声:文化复兴战略与空间规划应对思考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杨威:21世纪全球规划师的使命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周庆华:秦巴山脉区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