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哆啦A梦电影里,重新审视街道的美学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建筑学院 Author 南柯
本文来源:建筑学院(arch-college)
导读
用哆啦A梦这部电影来解读芦原义信的《街道的美学》,会得出什么样有趣的结果呢?
本文字数:3397字
阅读时间:11分钟
六一节那天,在摩尔庄园叼完白鲸,我和编辑部等人便去看了《哆啦A梦:伴我同行2》。
再次看到哆啦A梦,我有一种奇妙的感觉。我已经不关心“大雄为什么这么废”,“静香这种女朋友哪里领”,“到底是谁又在为难胖虎”等等问题,而更在意他们生活的场景。
因为在看电影之前,我刚重看了一本建筑名著《街道的美学》,并通过电影场景深化了一些理论的含义。自从当了编辑后,我喜欢从视觉媒体里找到和建筑学相关的线索。
从小在日本动漫的影响下,我和大多数孩子一样,对日本有着过于浪漫的幻想,宫崎骏带我们沉浸于日本的乡村童话,新海诚为我们刻画日本的城市爱情,在二次元的笔绘下,所有场景都带上了情怀滤镜。
但是《街道的美学》的作者芦原义信打碎了这个幻想,他用了两本书的厚度试图证明一件事:日本的街道一点都不美。
在他笔下,意大利和希腊的街道简直就是“天才少年出木杉”,而日本街道是恨铁不成钢的大雄。
所以我也试图用哆啦A梦这部电影来解释他的书籍。
△电影的开场是一张未来大雄世界的城市夜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未来都市。
如果芦原义信老师有幸见到这个画面,也许会忍不住说,“如果是真的,我希望它是假的”。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基于柯布西耶"光辉城市“发展而来的街道形态。高耸的摩天楼分布在巨大的场地上,连绵的车行道在城市交织,宽阔的街道隔绝着行人。建筑是孤立的英雄,而人类是渺小的机器。
芦原义信说,那是没有人性的街道,因为它否定了传统城市和街道的连续性。
芦原老师在书临近尾声时深情地写了一大堆的文字来表达他年少时对柯布西耶的崇拜,他穿越半个地球,前往巴西采访柯布第一大嫡传弟子尼迈耶,最后他领悟到了,柯布西耶他懂个啥建筑设计啊!
他就是画家、思想家、艺术家,一个喜欢让建筑脱离历史,孤立于环境的异类。20世纪后半叶,大部分理论家和建筑师都在反抗柯布西耶的城市秩序。
然后城市的领导者用行动告诉这些后现代的建筑理论家们,“坚决认错,但我就是不改,咋滴!”
尽管他肯定了美国式城市在夜景、商场和下层式庭园的优点,但对于巨大的建筑“间隙”不能容忍。
我粗略地把他在书中所描述的街道归类成三种,一种是美国式的大街,尽管在库哈斯在《癫狂的纽约》中证明,它是自发生长而不是来源于柯布的设想,但我们还是可以把它们认为光辉城市的现实版,宽阔、高楼林立、充满空隙、缺乏交流;
第二类,是他极度推崇的,意大利和希腊那种严丝合缝、尺度适宜的内曲街道。
还有便是日本的街道,有不少独栋别墅,在格局上延续着日本传统的木结构建筑的分布模式,但在形式上越来越封闭,外观上缺乏美感。
于是在书中的大段篇幅中,他努力地说服我们,街道应该被设计成古典欧洲的模样。
△在电影里的这个鸟瞰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街道大体的形态,工整、干净,但是没有变化。每家每户都有独立的小庭院,上面有许多好看的绿植,只是这些元素并不构成街道的景象,因为它们被厚重的混凝土墙团团围住。
这是一个安静的街道,不过反过来说,安静有时候意味着没有人气。
在描述意大利街道和日本街道的区别时,他用了“外部空间秩序”和“内部空间秩序”来描述两者的关系。
通俗地理解,街道的“外部空间秩序”是自上而下、以汽车道路为核心的城市规划,而“内部空间秩序”的街道像是建筑内部延伸出来,自发生长的街道。
注重“内部空间秩序“是这本书提倡的大体方向。这方面最好的榜样便是意大利街道,连续的建筑立面直接构成街道的形态,人们可以直接从建筑感受到城市意象;广场上铺满了绚丽多彩的铺装,人们每天几次来到这里,像是在自家的客厅一样。
△这里截了一张《口袋妖怪剧场版:水都的守卫》的场景,原型是意大利城市,意大利广场的铺装和雕塑都有一种室内装饰的感觉。
芦原在书里试图推理出这种现象的根源。
很久很久以前,日本人承受着海风席卷,潮湿的空气折磨着岛上的原始居民。为了抵御这种夏季高温的折磨,木结构建筑统治着日本上千年。
于是日本人没有墙体概念,墙是一张薄薄有点硬度的纸,他把日本建筑称之为“地板式建筑”,伴随着这种建筑的轻盈,日本人形成“内眺式景观”的形式,就是在室内便可看到外面的景色。
欧洲的建筑由于厚重的墙体,内外有着巨大的隔阂,视线上并不贯通,为了感受外部的景象,欧洲人选择把建筑的外墙设计得像是雕塑,形成“外眺式景观”,把室外的场景设计得像室内。所以便有了“广场是城市的客厅”的说法。
如果我们看西欧城市的平面图,并把它黑白反转,会发现意大利城市平面反转后看起来并无不协调的地方,这样的反转也证明了室内外之间强烈的相似性。
△芦原义信的另一本书《外部空间设计》的封面图,这就是一张意大利城市平面反转后的图形,初看时并不会让人觉得突兀。
芦原用格式塔理论和老子的思想来解释这种现象,从而证明当建筑和街道形式上存在更多互补和互为背景时,更容易创造人与人交流的环境。
但是这种社区交流在当代的日本城市越来越少。
日本人在思想上已经养成了对内的注重和对外的漠视。外面街道什么模样,大多数人并不关心。
也许礼貌的日本人并不热衷于向外面的世界展示自己真实的那面,高大的围墙组成了他们自己的乌托邦,独立于复杂的城市中。
△在这些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街道的细节,并发现街道的割裂感,没有适合邻里交流的环境,街道的尺度和用途更多让位于汽车。只有儿童会把这样的街道当成社交场所,可是同时这里面也必然会引出更多的安全隐患。
芦原给我们展现了一些街道美学实际的操作办法。
他引入了一个概念“D/H”比,也就是街道宽度和建筑高度的比例。它需要维持在一定的数值内才能让行人感受到建筑的魅力。
意大利中世纪的“D/H”比大概时0.5,文艺复兴时期大约是1,巴洛克和巴黎古典主义时代大约是2,日本京都大概是1.3。
芦原觉得日本缺乏2~3比例的街道,因为在这个尺度下,人们不仅感觉到舒适,同时也能充分观看建筑物的形态。
“能够充分观看建筑”在这本书里十分重要。在作者眼里,日本街道有太多的谜之操作掩盖了建筑的美感。
比如过多的围墙遮蔽了建筑,使得建筑的立面没办法像意大利那样直接构成街道。
△大雄家的院子有一颗漂亮的树,但只能通过室内欣赏。对于从外围走过的人而言,这棵树被墙所遮蔽,就像第三部分开头那张图一样。
相比较而言,西欧的许多独立住宅,更愿意开放前院给街道,门前的绿化往往属于街道的一部分。但是日本很少有这样的前院,只有各自的庭园。
所以芦原非常强调日本应该拆除独立住宅的围墙。
另一个掩盖建筑美感的就是,日本特色的店招。在书里建筑立面被概括为“第一轮廓线”,建筑上面的凸起物,譬如招牌、飘带、布幌子等等,是街道的“第二轮廓线”。
△这个场景中,街道上有许多凸起物,这就是作者所说的”第二轮廓线“,虽然它们是构成所谓的”亚洲热闹”氛围的重要组成,但也让街道丧失秩序,变得混乱 。当然一个巴黎人刚来日本也许会盛赞这里这种热闹的氛围,可是一个日本人同样也会羡慕巴黎的花园。
如果一条街道主要由第二轮廓线构成,便会极大掩盖了许多建筑本身的美感,也让街道丧失设计时的结构感。
除了营造一种观看建筑的氛围,街道美化的组成里还需要有更多的“阴角空间”,它是一种自发形成的内向空间,四周被建筑围得严严实实,封闭性强,会让人感到亲切。
但不是所有的凹角的空间都是积极的阴角空间。
△在《哆啦A梦》经典的棒球空地里,这个空间实际上是由于道路规划而被迫形成的凹角空间,从图上可以看出,它其实是消极的,四周不够封闭,同时也没有承担空间渗透的功能,因此被荒废,变成了大雄他们的基地。
城市需要由更多的小空间来缓解窒息的节奏,而这些小空间不是由住宅间为了日照需求而形成的空隙组成,它是建筑连结时自然形成的间隙。
除了借鉴西欧紧凑内弯型的街道,在《街道美学》的续作里,芦原继续补充一些现代化的内容,并没有完全排斥美国城市发展的产物。
△在这张未来场景中的开放绿地,没有了围墙的公园和城市街道紧密相连,这对于社区感的建立十分重要。
大型的封闭式公园像是一个城市的乌托邦,甚至比那些宏伟的摩天楼,更加无情地孤立。但是开放性的公园,串联着周边的街区,使得一些人气低迷的街道得到更多的人流。
△商场、下沉式广场和舞台表演,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模式,因此如果街道中能够包含这些元素,对于街道的活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大面积的水域对人有着天然的吸引,这里他对水面的理解和街道一样,内弯式的布局才能形成积极的空间,有利于人的聚集。
通过《哆啦A梦:伴我同行2》的场景,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街道的美学》这本书。简而言之,作者强调的是,应该尽量控制建筑高度和街道的比例,增加街道的细节,并且保持建筑立面的美感。为此,街道要减少更多混乱的招牌、破除围墙、增加绿化,布置水体和广场,然后精心设计道路上的路灯、座椅、交通标志等。
尽管这是一本写给80年代日本城市的书籍,不过对我们无疑有着相同的意义,因为中国城市已经处于同样的处境中。
虽然东方城市是否应该借鉴西方千百年的街道经验还有待商榷,但至少我们的目标,最终都是重新发现“大城市居民所看不到的人情味和自然味的爱抚”。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街道空间如何设计?看看《北京街道更新治理城市设计导则》怎么说!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团体标准《街道设计指南》征求意见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手绘欣赏 | 人居艺境,品质追求,街道景观的文化蕴涵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