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年会】程泰宁:格局与创造力——规划建筑师的职业素养
导读
2021年9月25,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暨2021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在成都市开幕。程泰宁院士作了题为《格局与创造力——规划建筑师的职业素养》的报告,主要基于规划建筑业的内涵和外延越来越复杂多变这一趋势,从格局和创造力两个方面开讲,并结合典型作品介绍自己的创作思维。
本文字数:3414字
阅读时间:11分钟
程泰宁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当前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随着社会的发展,所有学科的交叉融合越来越密切,比如建筑规划和数字化技术的关系。目前做规划和建筑完全是一体的,即使是主要与建筑相关的项目和课题,也基本都少不了规划部门的人。这说明规划和建筑是一个整体,两者间的结合特别密切。
01
什么是格局?
当前世界复杂多变,建筑和规划的内涵和外延也越来越复杂多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格局、视野如不能跟上,那么我们就很难应对工作当中发生的种种问题。二十年前,对于建筑专业的认知,我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
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越来越多,纳米材料、虚拟空间将给建筑带来怎样的变化?宽带网、数字化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所产生的影响怎样反馈给建筑?跨文化交流中的碰撞交流又将使人们的审美方式和价值取向发生怎样的变化……,建筑学的内涵和外延已经发生并将不断发生变化。
二十年过去了,不仅以上所说的变化十分明显,我们又面临着更多的新问题。碳达峰、碳中和等问题已经严峻摆在我们面前,汶川地震、河南大水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城市安全的关注,而跨文化发展中价值取向同质化、西方化所带来的“千城一面”、“万楼一貌”,几乎已经演变成为一种“文化灾难”。这些不断突破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也突破了我们原来对自身专业的认知。
就建筑而言,无论是经典的要坚固、实用、美观三要素,还是当下实用、经济、美观的建筑设计三原则,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当前的实际工作需要。在设计中,除了我们所说的三原则,以及一些西方学者所说的形式、功能、意义、结构、文脉等等因素以外,还需要关注很多其他的问题,比如建筑所处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还要考虑建筑的安全,还要考虑市场分析、业态策划、产业支撑。还有很多项目要考虑对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影响,而这些因素之间没有办法像刚才讲的三原则那样进行轻重排序,而适用经济美观,可能不用那样排序,也不能加权量化,也不能分析那些是基本范畴或者派生范畴,这是很难的。他们之间也不遵循单向的逻辑关系。因此在工作中,我更愿意把这些复杂的因素和关系看成是由一个个节点所构成的多维立体网络,建筑设计的过程,就是在这个网络中反复游走的过程,建筑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素养,依赖直觉来选择适当的切入点,从而激发整个网络,使得各个问题都能得到相对合理的解决,这就是建筑师所需要具备的思维方式。
我们过去都是从西方教育开始,讲理性,特别是讲工具理性,讲一些分析,这些很重要。但是世界发展到今天,很多问题仅仅靠理性的分析,可能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还需要具备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近年来,我也听到过很多种关于城市问题的理念,比如生态城市、智慧城市、山水城市、海绵城市、轨道上的城市以及最近提得较多的韧性城市、低碳城市等,也看到了一些西方学者给城市下的种种定义,例如“城市即人民”。分开看,这些提法也许都无比正确,但是类似说法提多了,反而缺少对城市的整体把握和理解,就单个问题而言似乎也存在需要由单点思维向整体思维转变的问题。
今年河南大水引起了对城市内涝问题的关注,海绵城市作为国家战略,既是为了水资源的保护利用,也是为了应对城市内涝问题。海绵城市有一个理念叫“一片天对一片地”,但是在郑州的大雨中,一片天对一片地的方式可能没有办法解决问题。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有人提出应该提高市政设施的设计标准,也有人提出要重视江河湖海的联动,这些都是解决内涝问题的措施。但是多年来的事实证明,仅靠其中一种措施或仅靠我们已想到的这些措施,是不能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也需要用整体思维来解决问题。
什么是整体性思维?相对西方学者对理性精神、万物皆数这一解析性思维的重视,在中国古代先哲眼里,世界本就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到最后“万物归于道”,老庄哲学就是用这样一种整体性思维来认识世界的,这样的思维方式对我们的工作十分重要。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和学习。
同样,由于人们认知的局限,再加上世界本就是一个混沌如一的存在,所以很多事物是在“惚兮恍兮”、“无形无名”的状态中,在不断碰撞交流中,逐渐呈现出它内在秩序。有些事情是在不确定的思维方式下不断碰撞交流以后,最后找到一种方法,这就是模糊性,或叫不确定性。模糊性听起来令人费解,但是爱因斯坦也说过“人所能体验的最美和最深刻的东西就是充满神秘的感觉,这是宗教、艺术和科学中所有深刻追求的一个基础”。老子说过一句话,“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以整体性思维和模糊性思维的结合,通过直觉、顿悟、通感等思维模式来应对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这很重要,这就是格局,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大格局。整体性思维,是格局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02
什么是创造力?
提升创造力是规划设计工作应对外部世界严峻挑战的需要。对规划设计工作人员而言,现在确实要提升创造力,不能因循守旧,不能按照过去的模式来工作。规划设计是挑战,也是创造空间,在规划设计工作中有非常广阔的创造空间,这是我的体会,做了这么多年的设计,我觉得真的是无边无垠,其中确实有很大的创造空间,这需要我们去探索和研究。释放创造力,必须摆脱我们思想上的种种羁绊,手脚被捆住时要讲创造是很难的,一定要摆脱羁绊。其中,走出西方的阴影,去除“月亮还是外国圆”的心魔,这是创新的前提。这个问题不解决,创新就是一句空话,释放创造力必须要摆脱思想当中的很多条条框框。
现在是建构自己话语体系的时候,只有建构结合中国国情文化的学术理论体系才能真正走出一条创新之路。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到清华大学视察,他也讲到了这个问题,过去我们讲摸着石头过河,这是必要的,但是走过了这个阶段,如果再摸着石头过河往前走,是不行的,包括各个领域。我们一定要建构自己的适合中国国情中国文化的理论体系和学术体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往前走,才能真正走上创新之路,不然老是唯西方马首是瞻、以西方为现代、以抄袭模仿为接轨,这就麻烦了。我们要构建自己的创新体系,这至关重要。
03
规划设计中如何体现格局和创新力?
首先谈一下我自己的创作思维模式。总结来看,跳脱语言哲学和视觉中心主义的桎梏,以整体性思维和模糊性思维相结合,建筑作品自然生成、见诸于环境浑然天成,把这两个结合在一起,建筑作品必须是自然生成的,建筑和环境应该是浑然天成的,把这两个考虑到以后,随机生成各种不同的建筑意象。
再以“站城融合发展”和“会展综合体”两类项目谈如何在规划设计中体现格局和创新力。
首先,关于站城融合发展,这是当前规划界建筑界的热点。
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铁路网络重构的关键时期,针对城市与铁路资源的整合,迫切需要跨越规划、开发、建筑、交通、运营、管理等行业与部门,以整体性思维开展站城融合发展的研究和实践,以充分发挥高铁的作用并提升城市活力。站城融合的工作不是靠一个专业所能解决的,目前做这一类规划设计不仅要建筑师,还需要城市交通、规划、策划等很多部门共同参与,整体思维非常重要,建筑师和规划师需要从更大范围考虑项目怎么落地。
其次,关于会展综合体,这与城市有很大的关系。
建筑是组成城市密不可分的个体,近年来所有的建筑,从会展一直到文化建筑,都是以功能高度复合来适应城市发展、激发城市活力需要。现在做设计跟过去不一样,过去做设计就是要做得好看一点、功能好一点,现在做设计,需要统筹考虑作品在建筑、城市等不同空间层面所发挥的作用。做会展不是把展览做好就行了,会展建筑能否摆脱传统的布局模式?鱼骨式布局用了二三十年,但是带来很明显的问题,其不能适应会展综合体的发展。所以结合地形、结合城市的需要,是有可能将这一模式打破的。设计师需要打破传统的“鱼骨式布局”,基于整体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塑造更有体验的建筑空间。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就是格局,即天地人之间的关系。独立思考之后的一家之言,就是创造,这对建筑师规划师很重要。夫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之谓也。大人是有大智慧的人,大智慧的人一定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来思考。
我们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做有大格局、大创造力、大智慧的建筑师和规划师。
*本文内容根据会议现场速记整理,稿件已经本人审阅。
稿件整理者:赵胜波
您可以通过各个平台关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账号,年会资讯早知道。
微信、抖音、视频号、学习强国号:中国城市规划
微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网、规划年会
官网:http://www.planning.cn/
其他年会相关信息,我们将及时通知!童鞋们、盆友们如何有什么问题,可以在文末留言交流哦。
更多详细日程安排,
可以稍后查阅年会官网,
以及“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小程序。
扫一扫,进入年会小程序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尹稚: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治理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丁烈云:智能技术开启绿色城市新纪元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钱七虎:新时代城市建设与立体城市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