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年会】专题会议十:山地城市生态维育与景观塑造
导读
2021年9月27日上午,作为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暨2021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的重要活动之一,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山地城乡规划学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山地学委会”)承办的专题会议十“山地城市生态维育与景观塑造”在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本文字数:5769字
阅读时间:18分钟
专题会议由学会理事、山地学委会秘书长、重庆大学李和平教授主持,参加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的山地学委会委员,来自规划学界和业界的代表共150余人共同参与了本次专题会议。学会副理事长、山地学委会主任委员、重庆大学赵万民教授做了特邀报告,九位嘉宾分别做了主题性报告,主要围绕如何在生态文明战略导向下,破解山地城市生态维育与景观塑造的难题展开了深入研讨,形成了如下主要观点和建议。
主持人:李和平
学会理事、山地学委会秘书长,重庆大学教授
赵万民:山地人居生态景观的科学解析
学会副理事长、山地学委会主任委员,重庆大学教授
我国5000年的农耕文明形成了山水人居观的走向,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虽然进入了工业文明的时代,实际上对生态文明的觉悟时代也正在到来。在我们传统的理念里面,山水聚居的文化观一脉相承。在目前,我国对山地体系越来越重视,一方面对山地人居相关的工作有很多,另一方面人类居住最早起源于山地环境多一些,里面的资源更为丰富。例如西安半坡,居民点居住的地形地貌都是在山水空间环境中产生的,周围的山系是非常丰富和适合人类居住的。在今天来看我们的城市,其城市形态的研究都是跟山水环境多相关联的。赵万民教授强调对于山水环境关联度,实际上是生态构成的科学系。例如乐山城市,整个城市的格局都是基于山水环境包围之中,从城市空间形态来进行分析,城市从古代的演化到今天的发展形成是生态相包容和山水相包容的格局,在今天是比较新的,古人凭着对山水格局的认识以及对生态观念的认识造福了今天的人类,这种城市形态的构成同是文化的张力,以及生态文化景观的内涵。阆中城市依据山水关系,主山主脉发展下来,在山水所环绕的地方形成了城市的选址,符合城市选址山水格局,也形成了非常良好的生态格局,这个城市非常适合宜居,它非常完善得保留了生活环境和人居环境的双重品质,再看看重庆这个城市,高高低低、上上下下形成非常丰富的空间形态,我们认识不是认识岛,而是周围的山水环境跟岛加在一起形成认识,最后产生出相应的空间关系,看今天我们的城市空间重重叠叠,前面有江,江岸上面的旧城区,旧城区后面的现代建筑以及后面山区格局,所以形成非常丰富的格局形式。会议中赵万民教授对山地人居环境生态和景观进行了科学的解析,也是我们认识现在山水城市最基本的一个基础,只要在生活空间中对山水生态好好利用好好保护,就能够提供非常好高品质的人居环境。
杨春:生态文明理念下浅山区沟域治理的反思与重构——以北京市浅山区为例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由于山区地形条件的限制,山地城乡的建设往往在沟谷地区进行,这里地势相对平坦,土壤条件相对比较适宜,所以沟谷地区是村镇居住点的集聚地。对于特大城市类似于北京而言,十多年的沟域经济发展,一方面提升了乡村旅游的收入,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杨春指出了“三个过度”和“三个忽略”,即过度强调了经济发展,忽略了山区自身客观的发展条件制约;过度强调了产业带动,忽略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过度强调了规模效应,忽略了山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限制。随后,报告总结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浅水区沟域仍然存在比较高的地质灾害风险,其处在地质平原运动的临界区域,成为各类地质灾害发生作用的直接承载面。第二是区域发展的不均衡和配套建设相对滞后问题比较突出,以及紧邻中心城区人口增量比较大,老龄化在整个沟域相对比较严重,基础设施条件有限。第三是沟域经济引发的违法建设和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比较严重。针对三个问题,他提出了基于重构的思想,明确沟域空间是浅水区绿色发展的唯一,将27条沟域分为三种类型,涵养保护型、提档升级型及转型整治型,并分别提出规划引导策略。山区人居对山水的尊重和敬畏从古代一直延续在现代,我们更多是一个反思和重构的过程,摒弃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在生态文明的理念指导下建设沟域长江体系,在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中取得平衡才是整个山地城乡保护的发展和价值趋向。
姚文山: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初探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建设用地急剧扩张,我国建城区土地城镇化的增长速度很快,城镇开发规划边界的划定已逐渐成为自然资源管理部门有效遏制城镇无需开发蔓延,协调多规冲突,塑造新发展时期国土空间规划格局的重要决策工具。我国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的政策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基于城市增长边界的地方初步探索,二是上下联动的全国开放试点阶段,三是管理机构调整改革后的国土空间规划管理体系重构阶段。姚文山在汇报中指出,城镇开发边界可以从以下几步进行,首先定容量,从土地资源承载和水资源承载力角度明确城镇适宜发展的区域与规模;第二定总量,基于人、地、产等,综合确定城镇发展规模;第三定格局,基于城镇动力、限制条件,综合确定发展格局;第四识别刚性的空间和潜力空间;最后结合现状及规划等条件综合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方案。报告最终得出问题结论,一是城镇发展不确定性较大,弹性空间比例的弹性问题,二是城镇供给端与需求端情景模拟,预测科学性问题,三是县城受基本农田及生态限制明显,统筹难度大问题。城镇开发规划边界工作是管控和引导相结合,是发展权的合理分配、博弈,也是技术线、政策线。
钱驰:生态景观视角下的重庆两江四岸消落区整治提升设计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钱驰的学术报告首先介绍了研究的技术路线,一个是通过至上而下的导向,以建立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目标,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来打造山清水秀,第二是通过至下而上的问题导向,通过生态环境的实地探测发现问题,并对河滩型进行分类施策并在方案中进行落实。他强调,消落区是因水位周期性变化而产生的陆地特殊区域,具有一定的生态脆弱性。相比于纯自然河湖消落区,重庆两江四岸消落区受人口活动干扰影响大,承载生产生活等功能更多,生态修复的迫切性和难度也更大。随后,他根据现状所出现的功能业态杂乱低端、季节性导致的植物群落不稳定、沿江开发强度较高及农耕导致的水质下降四个主要问题,并根据消落区分类进行策略提出,例如河滩型的消落区,根据水流方向,利用现有堤岸上的碎石做石笼,固化迎水冲刷面,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和加固岸线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生态美观,尽可能植入绿化量。
孙江岳:特大城市近郊山体空间用途管制精细化研究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
以浙江破地村镇政策为引导,汇报起先介绍总结了东吴镇面临的山地范围界定、规则空白、既有管控体系中山体保护利用缺位、山体生态功能面临退化、山体景观游憩和历史文化价值彰显不足及山地自然资源频发五大问题。随后,提出三个本次要解决的问题点。第一是山在那里?针对东吴镇明确的山体保护范围界定的问题,其选取了大于等于15的坡面,山峰山脚大于45的基础线,通过数据进行校核,得出最终的山体保护线。第二是在这个保护范围内如何体现山体内部功能差异,也就是保护范围内分区用途管制的问题,为与国土空间用途分区进行衔接,我们将山体内部划分为生态修复区、生态康养区和生态文化协调区三种进行实施。第三是山体项目具体的落位实施的问题,也就是在山体保护范围内我们可以以适宜利用的空间进行的项目落位,利用GIS空间分析生态适宜性、建设适宜性和社会经济适宜性进行综合权重叠加。孙江岳认为,这次研究核心观点在于,目前山体管控原则可能过于强调保护,还是应该给予公益上一定的支持,有一些合理的利用来保障大家日常的游憩,在这个观点之上,希望可以细化国土空间用途分析进行更为精细化的管控,在实际操作中跟当地的工程部门进行协调。
余俏:山地河谷型城市蓝绿空间规划管控研究——以重庆开州区为例
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山地河谷型城市具有地形地貌多样且生态敏感的特点,余俏提出,山地型河谷的地理特征对于城市空间的作用主要有两种,一方面它约束了城市空间建设发展,整个蓝绿空间生态特征在不同的区位上表现高度的空间抑制性,对整个城市规划区总体空间格局、功能空间职能结构、产业的结构以及交通基础设施都有非常强的强定和约束作用。在老城区和综合城市发展区域层面上,蓝绿空间对于整个城市的品质塑造以及生态健康是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另一方面蓝绿空间在不同的尺度上支撑整个城市的生态品质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就目前而言,余俏提出了山地河谷型城市存在现有的问题和规划管控的问题,第一是蓝绿空间宏观上结构是破碎的,产生了一系列环境生态的影响,第二是采取一刀切统一不变的规划,产生了蓝绿生态界面均质化的现象。随后依据上述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从蓝绿空间的构建、生态要素系统的保护及蓝绿基础设施的布置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最后其总结强调,河谷型城市蓝绿空间对于城市空间的整体环境品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有效的规划管控分为两个层面,一个系统性结构的规划管控和多种要素系统性管控,在微观尺度需要差异性的控制使得保护跟利用更加科学有效。
熊威:浅丘型城市中心城区水系规划方法与策略研究
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山地城市包含广义与狭义的概念,同时也有很多层次的细分,而界定相对高差为50米之内的可称为浅丘型山地城市,其局部的地貌地形变化非常丰富,潜在的水网比较。熊威认为,过去对水系的规划认识很多时候忽视了水文本身,规划方法强调人工的干预而忽略了水系与水系关联的空间和用地,忽视了外部环境的联系。随后,汇报借岷东新区水系规划进行讲解,构建了一个技术框架体系,由系统保护、安全防护、复合利用三大目标导向出发,相互兼顾提出了理水、活水、保水等九大治水策略,这是空间组织的做法,然后通过对关键节点和廊道空间以及关联地区三个纬度空间实现水系保护和利用可持续发展。而水系管控更多从宏观系统层面着手,保护水系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形成三位一体。案例研究立足区域和顺应自然的思考,提出九大策略相融合,实现源头保护、过程维护和系统利用,同时重点规划维护了山、水、林、田、湖、城共生的体系。最后运用自然会汇水单元叠加纵、横断面综合控制方法,系统性对山地城市排水性水系进行综合的规划,使它真正纳入到城市的发展中,跟城市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郭顺:生态文明视角下景乡空间格局优化研究——以蒙山为例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城镇化的发展进入结构性的调整时期,在国土规划要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景点开发和保护之间的矛盾凸显,造成景-镇-村分离等情况。蒙山位于临沂西北地区,包括8大园区,辐射21个乡镇街道,文化积淀深厚,红色文化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同时也面临着创建世界地质公园、进入高铁时代和休闲旅游与内循环国内旅游市场成为后疫情时代的主力军三大发展机遇。对接区域生态文化资源,研判总体空间格局,提出以大大园区为抓手,以两环两线为纽带,构建“两山-湖-红星”总体空间格局,以两环两线连接八大园区、景区门户、特色小镇等,构建全域山景城乡生命共同体,以两山为单元,明确保护和发展要点,围绕云蒙湖,做好水源地保护工作,打造环湖休闲亮点和精品,塑造临沂红色文化名片。结合景区资源禀赋,构建高效高质量的服务支撑系统,进行整体谋划布局和综合统筹管理。最后郭顺提出,山景城乡一体化发展,不仅可以有效解决景镇村分离、独立发展的问题,还可以强化景区的旅游接待及结合影响力,同时可以提高特色小镇内生动力,带动周边村庄发展,进而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张迪:公园城市理念下山地城市景城融合规划设计初探——以达州市铁山景城融合规划为例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
张迪从规划衔接的角度上进行研究,首先对项目和整个实战的背景进行了思考,他指出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状态,人类也是一直在遵循和探索生态环境的状态。山地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从最开始被山地环境支配,到主动适应再到最后主动支配的过程,在山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本底和人地矛盾棘手的情况下,张迪提出了我们应该如何破题?基于对研究片区的实践,运用公园城市的理念探索山地城市的吻合实现生态保护和平衡城市的重要手段,对保护山体资源划定了三个范围层次以山、城、水的串联推动景城融合的实现。策略上以景为媒、融合山城。研究整体通过区域功能的联动和绿文景城协同一体化规划,通过平衡开发和保护实现景城融合,设计风貌指引和空间管控实现景有所显、城有所控。本次是对山地品质的摸索,为同类山地城市转型发展提供一些借鉴。这个项目本身是对山体价值和城市需求的博弈,本质上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目标,我们应当做一些保护好该保、用好可用的实现保护和开发的平衡,实现做好栽好前人树,为后人乘凉做好铺垫。
张博洋:基于步道经济的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规划方法探析
AECOM
报告以步道经济作为研究重点。张博洋指出,据目前大约建成了26个国家健身步道,其经济作用在一些国家得到了验证。对于当地政府企业而言,一方面可以增加步道周边服务业和关联企业的营收效益,另一方面也能够打开市场文化推广及居民健康等社会综合效益。针对不同经济的类型和特征也有不同的方法才能发挥各自的经济效益。随后,他给出了典型步道经济规划的初步建议。在项目的实施思路上,梳理了可塑性的特质,根据各板块可塑性进行主题性的提炼形成了12种特色体验,4大主题,进一步我们会基于主题分区来植入一些丰富的步道项目。他最后提出我们国家健身步道的意义,呈现我国山区区域的山水风貌,可以串联和激活闪存各类经营性项目,并且探索可持续的发展路径,这是我们几类典型参考文件和类型,第一点我们非常推崇步道经济对当地企业和居民效益潜力要发挥出来,第二点步道经济体系有基本的理解直接、间接,第三点我们步道规划的方法怎样通过不同理解形成差异化,发挥经济的活力。
本次专题会议聚焦于“山地城市生态维育与景观塑造”,就是希望通过全国各个地区的规划同仁一起交流前沿理论和鲜活实践经验,共同推动山地生态景观在当今视角下更适合、更有效的发展。随后,赵万民教授为专题会议报告者颁发证书,并与部分参会代表一起合影留念,会议在与会嘉宾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嘉宾合影
供稿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山地城乡规划学术委员会
您可以通过各个平台关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账号,年会资讯早知道。
微信、抖音、视频号、学习强国号:中国城市规划
微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网、规划年会
官网:http://www.planning.cn/
其他年会相关信息,我们将及时通知!童鞋们、盆友们如何有什么问题,可以在文末留言交流哦。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规划年会】学术对话十二:山地城乡空间高质量发展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规划年会】学术对话四:地域文化、双城视角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规划年会】论道规划十一:分享应对气候变化的设计实践,共创生态低碳的人居环境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