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话名城 | 吴俊勤:伴黄鹤舞九天
导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自1982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已走过40个春秋。
40年来,我国历史文化保护制度不断完善、理念不断提升、力量不断壮大,保护对象不断扩充,保护利用工作经验不断丰富。
40年来,一大批千年名城的守护者,秉承情怀与责任,发挥专业与技术优势,探索出了众多原创性、全局性、可复制、可分享的名城保护实践经验,留下了一段段难忘的回忆。
值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建立40周年之际,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推出“规话名城”专栏,该专栏为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发起的征集文章,讲述学委会委员们守住变化中“不变”的文化根脉的故事。
本文字数:4184字
阅读时间:13分钟
作者 | 吴俊勤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武汉市人民政府汉正街中央服务区办公室副主任
有人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喜欢的人。其实不然,爱上一座城,也许是为城里的一道生动风景,为一段青梅往事,为一座熟悉老宅。或许,仅仅为的只是这座城。
比如我,就没有想到,我和黄鹤楼会有这样的不解之缘:她贯穿了我全部的职业生涯,在我人生的重要环节,因为她的存在,增添了绚烂的色彩与光泽。
我在武汉出生,又在历史悠久的武汉大学校园里长大,从小在满目皆是优秀历史建筑的校园里玩耍奔跑。这份熟悉与亲密,伴随了我整个求学生涯,反而让我对那里的自然与建筑和谐之美熟视无睹。直到后来,我懵懵懂懂地走上工作岗位,在武汉的规划实践中,得到许许多多规划界专家老师的言传身教,才真正认识到历史人文之美于城市的价值,有多么的珍贵!
武汉三镇割据,两江交汇,具有一个特大城市独有的自然格局,因水而兴,沉淀了数百年的商埠历史。长江宽阔,汉江秀美,东湖波光粼粼,大小湖泊,水网交织,汉正街以及旧租界区特有的街巷格局,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类商铺一个挨着一个,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武汉人包容、洒脱、随性的特点。
位居武汉地理中心的黄鹤楼与武汉长江大桥,作为城市意象,自然而然地展露出武汉人豪迈、大气、热情、担当的性格,也不乏优雅和稳重的气质。在这样一个大江大河的城市,保留城市风貌,保护人文资源,规划是大前提,越走近城市规划实践,越有强烈的使命感。
图1:黄鹤楼正面图
黄鹤楼婚礼结缘
黄鹤楼是武汉的城市意象中心。1986年刚入学城市规划专业,父亲为了鼓励我好好学设计,特意带我拜访湖北美术学院工艺大师张朗教授,他讲到黄鹤楼的主创建筑师向欣然曾跟他一起研究建筑的檐口如何表现楚文化的风格,曾经出言惊人:“搞不好黄鹤楼,我就去跳长江!”后来才知道那时的向欣然完全没有古建筑专业的基础,能够成为建筑大师实在令我佩服。
1990年,我刚入职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也许是因为图画得好,被规划总图室的老规划师推荐到黄鹤楼望江周边视线管控组。记得跟着规划前辈一起,绘制了第一张黄鹤楼望江视线控制规划图。这个控制性规划首次以黄鹤楼为视点中心,为保证从黄鹤楼二层平台眺望长江低水位时的江面无障碍,对124度扇面范围望江视线内建筑高度进行梯度控制,目的是保护黄鹤楼由蛇山眺望长江大桥、龟山的视线廊道不被遮挡。其后,黄鹤楼视线控制规划范围和管控内容不断升级,修编多次,其控制原则和强制性条款一直坚持至今。当年这样严格的高度管控限制了开发企业和老城区的开发改造规模和进程,很长一段时期曾受到方方面面的质疑,但正是规划人的执着和坚守,我们今天还能够在长江游船上看到,武汉“一楼雄踞”、“龟蛇锁大江,一桥飞架南北”的城市意象中心,与宏伟的山水自然格局总体上保持了有机融合,实属不易。
图2:黄鹤楼望江周边视线管控
图3:两江交汇
有趣的是,那个倡导集体婚礼的九十年代,我悄悄报名参加了当地电视台举办的集体婚礼,作为知识分子界规划设计师代表被选中,婚礼上的39对新人来自各行各业,其中有一对是汉正街做小商品生意的新婚夫妇、还有一位新郎是驻守武汉长江大桥守桥部队的军人。更没有想到主办方把婚礼庆典定在了黄鹤楼前广场上,我的人生历程,因为这一场婚礼庆典沉淀了更多的黄鹤楼文化情怀。
力推中山公园开放
长江和汉江交汇是武汉的自然景观中心。长江和汉江因为水源成分的差异,汇合处自然形成了绿黄相抵的分界线。1954年第一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把位于两江交汇的南岸嘴作为中心,向北穿过汉正街,连接汉口解放大道国际会展中心和中山公园,作为汉口城市公共空间和景观主轴。这一城市意象在我后面负责的项目中逐一落地落实。
图4:汉正街中央“人”字绿轴规划图
其中之一,是具有百年历史的中山公园,也是汉口最老的城市公共空间,与新中国成立后建造的武汉展览馆共同组成了汉口南北中轴线上的标志性中心。最早曾经是汉口最大地产商刘歆生的私家花园“西园”,民国时期留学英国的吴国炳先生设计并主持建设为汉口第一公园,后改名为中山公园,多次改扩建形成了中西合璧的园林特色,一直是以门票收入养园,很受老百姓喜爱。那个时候全国的公园都是收门票的,哪怕是很便宜的门票,也是城市公园维系运行的基本保障。
图5:中山公园老照片
图6:中山公园孙中山塑像
2000年,我作为市规划院总规划师牵头编制开放的中山公园改造规划,这也是第一次做免收门票的公园规划。一开始就受到公园方面的强烈抵制,方案一直得不到实施。公园管理处的负责人告诉我,一年300多万游客,600多万元的门票收入如果被取消,这意味着公园600多职工将失去生活来源。
要平衡好财政支出问题,在这个“螺丝壳”里也要做好道场!决心一下,我带领设计组按照生态化、景观化、大众化理念,有机利用园内的一草一木和历史文化遗迹,彰显生态、历史、人文传统的文化魅力,提出了四个“开放”的原则,即入口开放、停车开放、经营开放、服务开放。保留中山公园南北中轴线两个主入口,增加东西两个侧门,连接周边生活社区方便老百姓,园区南北动静分离,既满足中老年人的养生休闲,又为少年儿童提供游乐场所,各类小型博物馆、展览馆、茶室与开阔的室外广场相辅相成,极大地增强了公园的活力和接待经营能力。
第一次把一套规划图、一套开放经营理念拿到中山公园宣介,就打动了公园全体员工,一致表示支持公园开放。改造后,成为中国第一座向市民免费开放的中山公园,重新开业第一年就实现了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改造所借贷款不到两年全部还清。公园的游客每年接待量高达1000万人次,被市民们称为武汉闹市中的“绿宝石”,现在看起来,就像是武汉的“纽约中央公园”。
图7:从武汉会展中心向北-中山公园-西北湖的中央绿轴
图8:从西北湖向南望中山公园-武汉会展中心-龟山电视塔
汉正街的传承与创新
汉正街是汉口城市景观主轴上一个重要的功能区,汉正街小商品市场曾被媒体称赞为“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风向标”,2012年,政府决策重振汉口500年商埠文明历史,我被调到市政府专门从事汉正街商贸旅游文化区的复兴改造,这是继改革开放以后,重新开启汉口历史风貌区传承与创新!
面对近代百年以来被战火和洪水几乎摧残殆尽的汉正街风貌,改造规划把保留城市意象中心和打造公共交往空间作为主旨,努力实现还原本真的城市旧城复兴理念。功能上,延续旧城风貌的同时打造新贸易中心,利用互联网优势实现线上、线下展示和贸易并行,建立与港澳地区的企业贸易合作平台,使汉正街由小商品市场向综合性的国际商贸文化旅游聚集地转型。空间上,规划沿着汉正街到汉口解放大道国际会展中心和中山公园这一垂江南北中轴,向南遥对南岸嘴,规划开辟了宽80-200米、长1500米的中央绿廊,使汉口城市意象实实在在落到土地空间上。
时任同济大学副挍长的吴志强院士亲临武汉参加评审,指出了生意、生活和生态“三生”高度融合,对于汉正街改造十分重要。规划很快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经市政府审定纳入了城市规划一张图,实现土地利用空间有效管控。在汉正街长大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何祚欢先生称赞说,我一直担心汉正街的传统文化在哪里流传,你们规划师能够想出中央绿轴这样的高招,把生意、生活、生态集中在一起,妙不可言,文化就是要在热闹的地方才能更好发展!
汉正街的25处历史遗存有了明确的红线管控,保寿硚、义勇消防联合会旧址得到有效保护,中央绿廊上中山公园、汉正阳台两个重要节点已经形成600多亩的公共空间。深挖汉正街百年商埠仅存的历史遗迹,向世界推介,受到港企和沿海企业的高度认同。为此,还专门考虑了由黄鹤楼望汉正街方向的城市景观轮廓。这个宏大规划获批准后,香港恒隆、嘉里建设和上海复星集团、绿地集团以巨资投入汉正街,为汉正街再次走向世界奠定了金融商贸基础。
图9:两江交汇城市景观效果图
2019年,联合国人居署规划专家从我方推荐的众多公共空间中,选择了汉正街滨水区集中调查研究了一周,推出的规划建议草案高度赞誉了汉正街中央绿廊的设想,另一方面重点关注了中央绿廊上位于两江交汇处的滨水公共空间。参加营造周的专家们把调研的建议,用规划草图描绘了汉正街滨水区公共空间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内涵和景观特色。
记得那天在会场,激动的我临时起意分享了自己的感受:站在两江交汇的汉正街,遥望龟蛇两山和长江大桥,我能感受到汉正街的心跳,她的呼吸,她的味道,她与这个城市不可分割,我为我生活在这个城市感到骄傲,我愿意为这个城市坚守。短短几句话,也许是深有同感,在座的专家和同仁们非常兴奋,联合国人居署营造组的专家后来评价认为,武汉市在公共空间方面的专业能力及经验具有国际水准。
当年香港嘉里建设的行政总裁何先生,用“深、松、广”三个字描述他认识的武汉。“深”,有底气、有典藏、有扎实根基,但不是深不可测,没有城府颇深和固步自封的感觉,也没有深到一个沉重的地步;“松”,从容不迫,凡事听得进去,思想进步,就像耕作一样,没有好的松土,就不能好好栽种;“广”视野广阔,今天的武汉人自己知道了自己的能力,也到过了广阔世界,请进来,走出去,适当地改变了自身,在互利共生的基础上寻求更广阔更可持续的发展。
悉心擦亮黄鹤楼、中山公园、汉正街这三张城市名片,贯穿了我三十多年的规划生涯。回头看看武汉城市规划实践,我的前辈和同仁们始终如一传承城市总体规划思想,并不断创新发展理念,一个个规划实践展现了规划人坚守、传承、创新的灵魂。
今年,我又新调到园林和林业局工作,管理属下的黄鹤楼景区、中山公园,还有汉口的中央绿廊,由黄鹤楼——龟山蛇山延伸形成的东西山系生态绿道,都是需要继续精心打磨传承的公共空间。这些熟悉的城市风景啊,提醒着我,已经开启生态园林与城市文明的规划建设征程。
武汉人都把黄鹤看成是这座城市的化身,我有幸在人生的巅峰时期见证了这只黄鹤的飞腾、变身,也有幸成为她身上一只不起眼的羽毛,伴随她一起合舞九天。
坚守名城规划,我们历代规划人就是这样,甘于奉献青春与热血,不忘初心,用情打磨,久久为功。
供稿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规话名城 | 周筱芳:我与绍兴名城相伴的30多年——历史街区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规话名城 | 庄春地:历史文化名镇周庄保护和监管机制建立的历程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规话名城 | 邱晓翔:我和苏州名城的故事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