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许丽君:寻找附近,构建周边——日常生活的回归
导读
有人说我们生活在一个表征化的世界里,我们有一种文化偏见。在这种文化偏见里,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但是日常通过事与事的互涵和交迭,呈现一种循环的时间观。发现附近,构建周边,淡化“宏大”和“宿命”的成分,用日常解决表征,洞悉周边的真实存在。
本文字数:3002字
阅读时间:10分钟
作者 | 许丽君
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博士生,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南分院规划师
著名人类学家项飙曾提过“附近的消失”,他认为随着现代社会越来越原子化,人们对附近丧失兴趣,也很难在现实中切身了解其他群体是怎样生存的。然后提出以个体出发构建“最初500米”。如果每个人能从身边的人开始观察留意,从一草一木,从邻里、从周围的人和事,去探究“最初500米”是如何聚合在一起的,就构成了从个体出发的一个小小的社会行动,这个行动就组成了个人和世界的具体联系。
图片及文字根据互联网整理
在说文解字里,“周”的象形字为:
象田里加四点,有种植之形,有土爰稼穑之意。大地承载着四行,人类种植和收获谷物。稠密的田野,周遍的稼穑,构成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场景。如果说“附近”是一次个体行动的主动发现,那么“周边”更能体现个体与世界的命运共同体色彩。康德曾在一篇文章中表示,哲学的启蒙就是去观察这个时代,而最近接的时代就发生在周边。那么发现附近,构造周边就构成了一次日常哲学的行动。
1
发现附近
疫情中人们居家,社区成为最安全的基本单元。我和邻居日日在16层的高度,观望庭院里的植物。栾树的叶子红了,山杏的叶子黄了,桂花落了,中心绿地的草坪青黄连接,借用一下想象力它们就构成世界地图的模样。月季还在孜孜不倦地开花,傍晚下楼扔垃圾时会碰到黄鼠狼的影子,那两只经常投喂的小奶猫已经长大,灵活而又充满警惕心,而警惕心是一件好事。它们自由地穿梭,跳跃到短墙,扭头又钻进一墙之隔的空地。那片空地是一个小学,但还未建设,由铁皮拦着,但利用任何一个可以利用的空间是世间草木的特色,即便无人耕种也能草木蓬生。自然选择是天地不仁的,在结果上却表现一种智慧。于是,飞蓬、苘麻、狗尾草、蒲公英、车前草、葎草等在这片闲置土地上的彼此交错,按季节更替颜色。古人寄情于山水,以某种植物表达个人品行和信仰。宏大的命题也好,幽微的感念也罢,草木的名字扩大着人的性情和心智的空间。天空的云朵、地上的植物、农田入口里的风,以及小朋友们的歌声一一呈现,用意简明不如意义丰富。
在小区的倒影里
发现春天更深
一墙之隔的空地上
植物在蔓延
©许丽君
在蔓延的植物里菊科飞蓬最灿烂©许丽君
其实一切都是有迹可寻的。十一长假的时候,晚上散步,抬头发现我住的那栋楼只有十多户灯亮着,大家都走了。转身望向对面的小区灯火辉煌,亮灯数和日常没有太大差别。寻根究底是一件简单的事。笔者所在的小区就是商品房,业主大部分是刚刚成家立业的年轻人,日常生活“996”。刚从传统的大家庭分离出来,其实大家并没有趁着假期出去旅游,而是想着回老家一趟。国庆假期与农忙重叠,“去远方”和“回家乡”这两个目的地,对于中部农耕地区的“996”们,“去远方”显然没有“回家乡”更有吸引力。马路一隔的小区是回迁房,它是除了笔者所在的小区外,最早的也是唯一入住的小区。由于居民都是村民,大家关系熟络,生活氛围浓厚。夏季的时候,鸡鸣声、狗叫声、酒牌声、小孩的哭闹声从对面传来,轮番上演、不绝于耳,像初中课文里《口技》的场景。这两个小区作为彼此的“附近”,也在通过某种方式实现能量交换,比如商品房里的人会去回迁房的小区里买菜,那里的菜便宜而新鲜,回迁房的老人经常会去商品房那里的凉亭里乘凉,因为那里绿化环境好,设施相对齐全。
夏季老人来凉亭里乘凉©许丽君
1
回归正常
列斐伏尔认为,日常生活是人们辩证地批判进入到最深刻的最直接的外部世界与社会世界的汇聚地,是人类的本性欲望的所在地与释放地。
周六的晚上,邻居们如同要观赏月亮一般,煞有介事地在走廊里坐着,小孩子来回穿梭打闹着。邻居会适时端来一盘热灼的、来自家乡的板栗,然后大家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聊经济形式、聊二十大、聊房价、聊怎么赚钱、聊什么时候能解封、聊萝卜咸菜的制作方法、聊民国牛人,以及历史人物在后期的路线出现的偏转。偶尔夹杂一些关于要降薪的叹息,以及对疫情防控后续难度的预见。但这些话题很快过去,每个人端着茶杯,仰头一口,冲一下嗓子里噎人的板栗,伴随着“996”、“三胎”、“催婚”、“房价”、“疫情”、“暖气”的讨论和沉思。
夜幕下一对父子
在楼下抓拍黄昏
晚饭后邻居大爷
向大家展示舞龙
©许丽君
与人对话是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它能让你把个人的经历转化为对社会系统结构的思考。和二楼的退休大爷交谈,你会认识老年人群的基本困境,进而引发对福利制度的思考。与全职妈妈们相处,你会发现她们并没有周刊里宣扬的那样焦虑。人们在当下活着,一餐饭有一餐饭的欣喜与平淡。你会思考社会分工的积极意义,继而反思那些听到的呐喊声是不是真实的全部。四年级的小孩子其实已经几乎能实现个体独立,他们既会编程、也会跳绳,既能做饭、还能缝衣服,连同那些随口讲出的话,充满了大人的忧虑和智慧。与小区里的绿化人员交谈,他会告诉你哪个地方草皮“不小心”遗漏了油菜花的种子,过几天就可以收割油菜苗。日常”与“史诗”从来就不是一组相向而生的词语,史诗并非一种被构建的概念,它永远来自,也必将回归具体的而普通的生活细节。
1
构建周边
在各个买菜群里,邻居们以接龙的方式缔结附近关系,团购蔬菜和蜜薯、面粉和盐,还有拼单的纸巾和酒精。城市正在经受疫情的挑战,暂停、重启、再暂停、再重启。个体也在面对各自生活的难题,物资短乏下交换与馈赠,也织紧了一些日常邻里。我受赠过1601邻居家炸的藕条和鱼块,品尝过1603阿姨做的菜团和盖浇饭,接受过1604邻居家的饺子和包子,咸菜是7楼邻居自制的,吃过27楼邻居蒸的馒头……或许食物本就该这样,成为拉近邻里关系的美好存在。在这些“断裂”的日子里,用锅碗瓢盆演绎一种朴素而炙热的生活气息。
食物成为拉近邻里关系的美好存在©许丽君
在人情味日渐消失的时代里,周边在持续产生。周边的人,周边的事物,周边的心态,这一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事情,营造周边,构建周边,以及改造周边。这里或许没有办法像刘悦来老师一样,通过花草果蔬打造社区花园,来营造社区睦邻关系。物业时刻盯着哪些草皮长出不像草的植物。但公共议题还在持续,闲置的养老中心如何利用?如何与街道办对接尽早成立我们的社区中心?小区能不能成立一个托儿中心?空置菜市场的未来功能业态如何分配?可否增加园区的绿化植物的多样性?比如在那些地方增加几棵银杏,哪些地方增加几处椅凳?对于两个小区之间的人员走动保持什么样的态度?如何构建人宠双向友好型关系?只要这些议题存在,那么构建周边就会成为可能。像我们希望邻居足够相似,以便相互理解。同时又希望邻居完全不同,能够相互学习。在这个理解和学习反复磨合的过程,就形成了我们的周边,这个周边也就构成了个体观察世界的支点。
确定无疑的秋天©许丽君
生活哲学作家阿兰·德波顿曾说:“那些专注于晦涩、复杂、抽象理论的哲学是没有天生的读者的,哲学应该始终高度适用于我们当下的生活以及我们所处的世界”。
在后现代社会,哲学不再是从一个最深的社会历史大方向去回应,而是很具体地甚至非常个体化地去回应和分析、思考。在社会原子化总体趋势下,还有很多小趋势。就像一片叶子,随着叶子在长大,叶子上两个点的距离在增大,但在这个点的周边会形成紧密的组织。小的团体和组织抱在一起,构成的普通人的小世界,这个普通人的小世界带来的归属感组成的周边,它是疲惫工作的桃花源。
有人说我们生活在一个表征化的世界里,我们有一种文化偏见。在这种文化偏见里,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但是日常通过事与事的互涵和交迭,呈现一种循环的时间观。发现附近,构建周边,淡化“宏大”和“宿命”的成分,用日常解决表征,洞悉周边的真实存在。比如,你知道小区里唯一的一棵小松树种在哪里,玳瑁猫一家在哪里安了家,楼下桂花树旁边的那棵石楠上有一个麻雀的窝……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乡“居”30年流变:三代房子,三代人的故事——乡村记事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乡村观察:再回乡,寂静的村庄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乡村地区人居环境改善的底层逻辑思考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